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南安市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四次联...

更新时间:2022-05-31 浏览次数:4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数字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变迁的显著特征。对于数字时代的老年人来说,横在他们面前的,首先是三道数字鸿沟。“接触鸿沟”——互联网接触难,依然是很多老年人数字生活的第一道障碍。“使用鸿沟”——互联网使用难,成为目前老年人数字生活的最大障碍,严重限制了老年人的数字红利获得感。“知识鸿沟”——网络信息辨别难,是老年人数字生活面临的新困境。很多老年人跨过了“使用鸿沟”,但因数字素养不足而无法深度融入数字生活。

    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困境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结构性制约。一是中国互联网社会化进程的压缩导致老年人数字社会化不足。互联网引入中国至今不到三十年,智能手机与网络平台的大规模社会应用也不过十年左右。网络数字技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更新,老年人难以跟上技术迭代和数字社会转型步伐。二是互联网企业的技术研发设计更偏好中青年群体,对老年人需求特征关照不足。例如在医疗领域,几乎所有大型医院都开通了网络平台,但实际操作上要求完成一系列流程手续。这些繁琐的技术流程让大多数老年人望而却步,无形中抬高了老年数字生活的技术门槛。三是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在改革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效率偏好,导致老年人数字生活的制度性排斥。在数字技术赋能的信念下,一些单位机构一味地追求数字化的技术效率,而减少线下的服务供给,这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带来负面影响。

    如何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帮助他们更好融入数字生活、分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值得给予足够的关注。

    要将数字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有机统筹结合,为数字化精准赋能老龄化提供顶层设计。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为指引,从老年群体的主体特征、核心需求和应用场景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规划指导。要突出问题导向,树立技术效率与社会效益兼顾的长线思维,分层分类解决老年人在数字生活中的痛点问题。还应始终坚持“数字底线思维”,在数字技术目前还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公共服务领域,不减少或适当增加传统的线下人性化服务途径。

    要激励引导互联网企业和平台面向老龄时代的技术创新和软硬件研发设计,为老年人有效融入数字生活提供科技支撑。要重视老年用户的需求感受,突出“数字技术适老化”和“场景服务智能化”的应用创新导向;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多元化技术支持,以解决老年人普遍面临的数字使用能力不足的难题。与此同时,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点需求场景,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高频事务与服务的系统平台功能集成,不断提升涉老场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主动解决老年人数字生活的可及性和普惠性。

    在社会参与层面,政府、家庭、社区与公益组织等多方主体应协同参与,努力提升老年人的数字技术使用意愿、应用能力和总体素养水平。一方面,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和涉老平台服务的规范监管,加大对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信息隐私安全和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家庭代际的数字反哺功能,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数字信息获取能力和网络数字素养水平,让更多的老年人融入和享受数字化时代的美好生活。

    (摘编自《数字化与老龄化共振中的难题何解》,《光明日报》2021年4月27日)

    材料二: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的突出特点是“超级老龄化”,即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早阶段和超稳结构。中国老龄化的另一个特点是与数字化进程几乎同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老龄化与数字化的“共振”,这就引发了新的挑战,即老龄化和老龄社会背景下的代际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在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和群体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代际数字鸿沟”是数字鸿沟的一种,即横亘于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指老龄群体与年轻群体之间由于数字化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行为阻隔和代际进一步隔阂的趋势。

    代际数字鸿沟的本质是老年人数字化能力与技术应用和社会规制之间的不适应,涉及面非常之广,如技术、商业、教育、公共政策、社会伦理、文化心理等。要解决与代际数字鸿沟相关的各种不适应,一是要提高老年人数字化能力;二是要创新和改善数字化产品和应用,倡导科技向善、科技普惠和科技适老;三是要以新的社会规制抑制或矫正代际数字鸿沟。要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制度层面的创新,转化为抑制或矫正代际数字鸿沟的创新性社会规制,加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互动,推动构建与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相适应的公共政策,让制度、社会规制或公共政策成为新的数字红利、数字普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代际新数字鸿沟,应倡导建立以全龄包容为导向的设计、评估与服务体系。从设计者角度看,在物理或数字化产品和界面的设计中,应充分注重面向老龄人群的设计、评估和服务理念,充分考虑老龄人群的身体机能行动特点和日常生活习惯。从使用者角度看,应鼓励并帮助老龄人群接触各类新技术产品,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

    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是前所未有的超级大事。面向未来,对老龄化、老龄社会的准备与应对,正在成为企业、城市、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不可估量的超级机遇。

    (摘编自《代际数字鸿沟,在老龄化与数字化“共振”中扩大》,《中国日报》2021年3月2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今时代,互联网接触难、互联网使用难以及辨别难是数字时代横在老年人面前的三道数字鸿沟。 B . 中国互联网社会化进程的压缩导致老年人数字社会化不足是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之一。 C . 提高老年人数字化能力有助于改善老年人数字化能力与技术应用和社会规制之间不适应的状况。 D . 作者认为,面对代际数字鸿沟,应倡导建立以全龄包容为导向的设计、评估与服务体系。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家要从主体特征、核心需求和应用场景三个维度出发,指导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生活。 B . 中国老龄化“超级老龄化”的特点,引发了老龄化和老龄社会背景下的代际数字鸿沟。 C . “数字鸿沟”这种趋势可发生于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和群体之间。 D . 面向未来,应对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3. (3) 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的途径。
  • 2. 课内戏剧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雷雨(节选)

    曹禺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周朴园  (惊愕)什么?

    鲁侍萍  她没有死。⑤

    窦娥冤(节选)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哪?(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哈姆莱特(节选)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

    哈姆莱特  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1. (1) 潜台词是戏剧中台词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所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它是以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话里有音,言外有意。以下《雷雨》(节选)标号处潜台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明知故问 ②哪里是什么亲戚,全是鬼话 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 ④想赎罪吗 ⑤你打算怎么办 B . ①闲得无聊 ②纯属胡说八道 ③不会求你的 ④她没有死 ⑤她就在你面前 C . ①不关你的事 ②从何谈起呢 ③恨死你了 ④她很坚强 ⑤她又回来了 D . ①能谈点别的吗 ②那是以前的事了 ③假慈悲 ④活得很好 ⑤她会找你的
    2. (2) 下列选项中,对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句式灵活自由,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崇高和悲怆的气氛。 B . 窦娥临刑前发出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飞霜六月”“亢旱三年”, 既表达了她对天地不公的不满,也表现了她坚强的性格、反抗的精神。 C . “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比喻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D .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哈姆莱特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独白,淋漓酣畅、气势磅礴。
    3. (3) 下列选项中,对戏剧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 .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杂剧的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其他配角一般只能道白不能唱。 C . 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而中国戏剧却追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达到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效果。中西方戏剧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D .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指元曲和明清传奇。元曲涵盖了散曲、杂剧,还有宋元时代的“南戏”。杂剧和传奇由曲词、宾白、宫调三部分组成。
二、古诗文阅读(51分)
  • 3. 课外文言文阅读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 , 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那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遗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砻,终不敢出,上乃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 .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 .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 .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 . 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 C . 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D . 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 B . 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当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 C . 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 D . 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②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

  • 4. 课内文言文阅读
    1. (1) 下列各句中,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应当

      又欲肆其西/封:使……成为疆界 B . 足以察秋毫之末/明:视力

       夫子之/哂:微笑 C . 臣之所好者道也,乎技矣/进:进入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形:表现 D .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比及:等到

         于我心有戚戚焉/戚戚:悲伤

    2. (2)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构怨于诸侯  ④未之有也

      ⑤以吾一日长乎尔  ⑥西取由余于戎  ⑦敢以烦执事  ⑧天下可运于掌

      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A . ①④/②③⑥⑩/⑤⑦⑧/⑨ B . 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⑩/⑨ C .  ①②/④⑨/③⑥/⑤⑧/⑦/⑩  D . ①②④⑦/⑤/③⑥⑧/⑨⑩
    3. (3) 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足之所②可使有庠序之教④是以君子庖厨也⑤晋函陵

      士臣⑦良庖更刀⑧烛之武退秦师⑨共其乏困⑩邻之 , 君之薄也⑪缒而出

      A . 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⑦⑪/⑧ B . ①⑤/②⑨⑩/③④/⑥⑧/⑦⑪ C . ①⑤/②③⑨/④⑩/⑥⑧/⑦⑪ D . 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⑧/⑦⑪
    4. (4)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 无以,则王乎     王说,曰…… B . 为长者折枝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 . 砉然向然,奏刀然      善哉!技盖至此乎 D . 如土委地      怵然为戒
    5.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俯足以畜妻子 B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 . 依乎天理 , 批大郤,导大窾 D .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5. 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 景象。 B .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 .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D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2. (2)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 6.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2. (2) 《登岳阳楼》中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  ”。
    4. (4) 《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5. (5) 《游园[皂罗袍]》中“”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7. 阅读《红楼梦》第80回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金桂(薛蟠妻)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庚辰夹批:画出一个悍妇来。)鼻孔里哧哧两声,(庚辰夹批:真真追魂摄魄之笔。)拍着掌冷笑道:“菱角花开,谁见香来?①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薛蟠妾)道:②“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我的批注:甲   ▲   。)金桂道:“依你说,那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乙   ▲   。”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者,忙指着香菱的脸,说道:“要死!要死!你怎么真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赔罪,说:“一时说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

    1. (1)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句①有相同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
      A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C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D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 (2) 如果你要选用下列名言在甲处为句②做批注,最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B . 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C .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宗白华) D .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叶燮)
    3. (3) 下面填入乙处的语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 香的好与不好,自是另外一回事 B . 兰花桂花之类,自是真正香的花 C . 香的自然也好,只是非菱角可比 D . 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花之香可比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   ),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②_______________ 奠定了重要基础。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③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 B . 出舱活动进行得很是顺利 C . 中国航天员再次顺利出舱 D . 中国航天员进行的一次出舱活动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作文(60分)
  • 9. (2021高二上·辽源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到因飞机延误而大闹机场,从公然“霸座”到任性拉下高铁紧急制动阀,从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到高空抛物致人死亡……近年来,关于国人文明素质的讨论也一直都没有停过。

    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是一个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的时代课题。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道德素养的高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德育先行;也有人认为文明素质的高低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管理先行。

    为此励志中学举办一次辩论赛,正方观点为: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德育先行。反方观点为:提升国人文明素质,当下应该管理先行。请在两种立场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立场辩护,说服持另一立场的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