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4月...

更新时间:2022-05-10 浏览次数:5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2022·成都模拟) 西汉初年,设令、丞、尉管理地方行政,并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县三老、乡三老,因民俗教化百姓。东汉时期,三老教化之职完全由地方小吏取代,行政、教化合一。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乡里制度的瓦解 C . 世家大族的兴起 D . 官吏群体的儒化
  • 2.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据《周礼》记载,其布局呈长方形。汉武帝尝试复原儒家经典记载的明堂,建立了符合阴阳五行之数的“亞”形布局的明堂,并成为独立建筑。汉代明堂形制的变化反映了(  )
    A .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B . 汉承秦制的需要 C . 政权合法性的重塑 D . 国家经济的强盛
  • 3. 鉴于当时儒家经籍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东汉灵帝派蔡邕等人把《鲁诗》、《尚书》、《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抄刻成石书,并立于太学门口,供学人校对。由于石经用隶书一体写成,故称为“一体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一体石经”为古代书法研究提供新视角 B .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C .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和损坏 D . 标志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 4. 《论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言论反映了孔子(  )
    A . 朴素的人文思想 B . 反对战争追求社会稳定 C . 感慨生命的无常 D . 代表了新兴士人的诉求
  • 5. 秦北征匈奴以后,在新开拓的黄河两岸到阴山的广大地区内设置了三十四个县,分属各郡管辖,陆续迁徙有罪官吏与内地民众前往开发。这些措施(  )
    A . 缓和了各民族之间关系 B . 有利于秦灭六国最终实现大一统 C . 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兴起 D . 有利于增强边疆与内地的同一性
  • 6. 西汉初年,朝廷曾诏令王国、郡设立太上皇(刘邦父亲)庙、高祖庙,与中央皇室共尊同祭。但西汉后期,汉元帝下诏废除郡国庙,且皇帝宗庙只设立在京师,由当朝天子亲祭。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集权政治的发展与稳固 B . 宗法观念的日益淡化 C . 王国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D . 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
  • 7. 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墨子认为国家的职责是“一同国之义”。《道德经》记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反映了(  )
    A . 儒墨的思想具有趋同的特点 B . 道家思想具有消极避世色彩 C . 诸子主张均适应了时代潮流 D . 诸子思想差异源于时代变革
  • 8. 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这条人工运河,虽经历代修缮利用,但“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这说明灵渠(  )
    A . 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 . 保障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 . 确立了中央对云贵地区管辖 D . 推动了岭南的经济发展
  • 9. 有学者研究发现:汉末宗室刺史、州牧的任命方式经历了从皇帝亲自处理到权臣把控后皇帝再安排、最终发展到地方互表乃至自称的过程。这表明当时(  )
    A . 宗室势力强势崛起 B . 察举制度受到冲击 C .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 监察体制得以完善
  • 10. 如图所示,秦代小篆“整齐庄严,纤劲秀丽”之美在秦封泥和汉瓦当上都有所呈现,这反映了(  )

     

    右丞相印(秦封泥)        长乐未央(汉瓦当)

    A . 我国书法艺术走向成熟 B . 秦汉保密手段渐趋完善 C . 秦汉政治制度重大变革 D . 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 11. (2022·云南模拟) 西汉《春秋繁露》说,雁就像“长者”,在民之上,先后有序,有行列之治;羊有角而不用,就像仁者,杀它也不啼,就像死士义者,羔羊跪食于其母,就像知礼的人。作者对动物自然习性的诠释意在(   )
    A . 倡导天人合一 B . 塑造社会道统 C . 宣扬君权神授 D . 重构宗法秩序
  • 12. 汉代之前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是自然事物及某些有功于民的古圣先贤,而到了汉代,一些“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为人淳厚”“视民如子”的官吏也成了民间信仰的对象。这反映出汉代(  )
    A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 选官制度的改革 C . 主流价值观的变动 D . 君主专制的加强
  • 13. 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任用13位丞相,其中有6位因犯罪被杀或自杀。汉武帝明知石庆担任丞相不免尸位素餐之讥,但是当石庆借口关东地区遭遇天灾而引咎辞职时,他却勃然大怒,严加斥责,迫使石庆照旧任职。这一现象(  )
    A . 揭示了相权与皇权严重对立 B . 体现了加强专制的政治目的 C . 说明了汉武帝个人性格暴虐 D . 反映了丞相任用制度的缺陷
  • 14. 分封制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但后世王朝屡有出现。汉高祖刘邦、晋武帝司马炎、明太祖朱元璋都曾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这说明(  )
    A . 分封制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B . 政治制度的发展依赖历史惯性 C . 血缘关系对政治发展影响深远 D . 朝代更迭推动了政治制度演进
  • 15. (2022·东北三省模拟) 据《管子》记载,蚩尤在葛卢之山发现了最古老的铜矿,炼成了刀剑和铠甲,这就是中国宝剑的起源。但汉代小说《十洲记》却坚持认为,最古老的宝剑来自西方世界,是周穆王征伐西戎,迫使对方交出的“昆吾割玉刀”。这说明(    )
    A . 《管子》的记载符合历史真实 B . 历史叙述不能再现历史事实 C . 只有一手史料才具备历史价值 D . 史学研究需多方史料来印证
  • 16. 汉武帝在元狩四年向陇西、北地、会稽等五郡大规模移民后,又下诏说:“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并且说假如饥民“欲留”在当地居住,则准许他们“留处”。这说明当时(  )
    A . 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B .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C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 沿袭汉初休养生息
  • 17. 下表为战国晚期各国间以“会”为标志的主要外交活动简表。

    时间

    会盟国

    会盟地点

    时间

    会盟国

    会盟地点

    前310

    秦—魏

    临晋(今陕西大荔东)

    前283

    秦—楚

    鄢(今河南漯河西)

    前308

    秦—韩

    临晋外

    前282

    韩—秦

    两周间(今河南洛阳)

    前304

    秦—楚

    黄棘(今河南南阳南)

    前279

    赵—秦

    渑池(今河南渑池西)

    前285

    秦—赵

    中阳(今山西中阳)

    北前278

    秦—楚

    襄陵(今河南睢县)

    据此可知,当时(  )

    A . 秦国东进态势显现 B . 齐国势力退出争霸行列 C . 结盟弭兵成为主流 D . “驰道”交通路线发达
  • 18. 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即通晓经学。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人仁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汉代(  )
    A . 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 B . 察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C . 儒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显著 D . 思想活跃有助于官员选拔
  • 19. (2022·渭南模拟) 秦汉史学家邢义田在《秦汉史论稿》指出:“秦王政相信秦之所以能兴起、兼并六国是赖祖先神灵的护佑……秦并六国,置祖庙于天下之中,似乎有意以此证明他们得以王天下的根据和凭借。”由此可知,秦朝(   )
    A . 完成了先人统一天下梦想   B . 尊崇宗庙蕴含着政治意义 C . 政权的神秘色彩比较浓厚 D . 借助神灵来维护政治统治
  • 20.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改列侯拜相制为士人拜相制,任命“曲学阿世”的公孙弘为丞相,然后封侯,“其后以为政事”。这一变化表明(  )
    A . 儒家的正统地位正式确立 B . 推恩令后列侯的势力衰微 C . 汉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 . 汉武帝逐步加强君主权力
  • 21. 《史记·秦本纪》中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秦孝公)且尊官,与之分土”的记载。这一现象(   )
    A . 适应国君权力扩大的需要 B . 推动国家管理方式变化 C . 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D . 加速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 22. (2022高三下·浙江开学考) 董仲舒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这反映出董仲舒(    )
    A . 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 借助皇权进而确立儒学权威 C . 融合先秦学术夯实皇权政治 D . 运用法家学说解释儒家伦理
  • 23.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杀)之”;周武王伐纣时也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而秦始皇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材料旨在论证(  )
    A . 上天是最高统治者 B . 皇权代替上天行政 C . 政权因革的合理性 D . 秦朝统一的必然性
  • 24. 据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南方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秦汉时期的铁农具,有犁、锸、锄、镰、斧等,出土地点涉及南方多省。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A . 已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 . 南方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C . 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 D .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逐渐成熟
二、非选择题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律》中这样的内容:"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即使在官营手工业系统,这样讲究标准化的要求,也是值得重视的。《工律》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o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三: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3. (3) 综上,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 26. 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和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

    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 27. 材料: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增长的临床药物需要,两宋政府在历代医药行政管理基础上进行多次药政改革。多次修订本草,北宋 974 年,宋太祖亲为《开宝重定本草》 作序,宋仁宗嘉祐六年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央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掌管官吏军民疾病,后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场所;同时地方上增设药局,以帮助百姓治疗疾 病。专门设立了“收卖药材所”,并设立药官鉴验药材的优劣真假,严禁将不良的药物制成熟药,实行药物销售的国家专营政策。百姓不能及时买药物、误病情,则杖责一百。南宋孝宗隆兴二年,两淮瘟疫流行,朝廷命令和剂局(掌管配制药品出卖)赈灾药四万帖, 派使臣遍诣两淮州县乡村散给。京城药局的五个门市每年上交四十万缗,占国家财政收入 的 0.67%。

    ——摘编自郭慧《宋代药政革新的社会影响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药政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药政改革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