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广安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第二次诊断性试卷

更新时间:2022-05-25 浏览次数:45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不同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阐释和研究,但如果阐释和研究对于所处时代的重大主题没有回应和解答,其意义是大打折扣的。姜广辉先生新书《新经学讲演录》在回应时代主题方面就做得很出色,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学者坚定的文化自信,践行传统文化创新性继承和发展重大使命的学术担当。

    经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学问,体现了古代家学术之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放宽至十三经,还是恪守五经,"通经"都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古代学者皓首穷经一辈子,能搞通一经已经非常不易,就可以当经师,传后人了。《新经学讲演录》仅一册之简,却要荟萃十经("五经""四书"加《孝经》)之要,何其难也!如果没有对经学整个体系的精熟深研,要驾驭好这么弘大的课题,是无法想象的。姜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是当代中国经学大家、通家。自 1996年起,姜先生带领由 35位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主攻经学,其成果便是于2010年出版的四卷六本《中国经学思想史》,此书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新经学讲演录》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学术心得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姜先生认为,"经"是历史上被称作"圣人"的先觉者人们制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现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作用在于维持社会的整体性和相对的一致性,并在社会化生活中培养人们的道德,增强民族凝聚力。

    《新经学讲演录》一书的写作目的,全在"致用"二字。"新经学"之"新",不唯理论视域新、破译思路新、研究取舍新,更在时代意识新。姜先生认为,儒家经典作为中国文化之"根",这是历史事实。在现代社会,我们还要以儒家经典作为文化之"根",以儒家经典中的价值观作为文化之"魂",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守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价值信仰,彰显蕴含其中的中国元素、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服务现代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经学的思想体系是开放的,是发展的,是可以应用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的。他指出,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儒学突显"仁爱""秩序""和谐"的价值,这些价值对于人类是具有恒常意义的。针对"儒学是农业社会的精神文化,在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失去意义"的论调,他反驳道,难道现代工业社会就没有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儒学所提出的"仁爱""秩序""和谐"理念真的失去其价值了吗?

    通读《新经学讲演录》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本对儒家经典理念进行现代诠释的人文教材、融入了很多来自日常生活的体认,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或者可以说,这是一种大家写小书的做法。小书方便读,容易懂,而由有大学问的大家来写,既是准确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正确创新发展需要。

    (换编自黄梓根《解读中华文化的根与魂--评<新经学讲演录>》)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需坚守价值信仰,总结历史经验,以回应时代主题为研究起点 B . 经学体现着古代儒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时经学是发展的,可应用于现代和未来。 C . 在姜广辉看来,经"能起到维持社会秩序、培养人们道德,增强民族凝聚力等作用。 D . 对于文化传承而言,大家写小书既可提高内容的准确性,也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引用马克思关于文化的观点,引出当今阐释研究传统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B . 文章中间两段分别从"通经"和在"致用"两个角度阐述了《新经学讲演录》一书的特点。 C . 文章将姜广辉与古代学者比较,突出了《新经学讲演录》写作难度大、学术价值高。 D . 文章指出该书联系生活实际对儒家经典理念进行现代诠释,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经学历史悠久"新经学"继承了传统经学,其"新"主要体现在研究的意识、视域、思路等方面。 B . 姜广解多年潜心于经学精熟深研经学的整个体系,这是《新经学讲演录》得以完成的重要基础。 C . 姜广辉认为儒家经典及其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华文化之根与魂,因此儒学在现代工业社会仍有意义。 D . 新时代的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其前提是要守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价值信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十三五"期间.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天眼"启用,"蛟龙"入海,"悟空"号入轨运行,"墨子号"飞向太空,C919 大型客机飞向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 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已从点的突破转向系统能力的提升。"十三五"期间,中国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开放合作的新路径。统计显示,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 200 个。

    (摘编自颜欢等《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强国建设》)

    材料二∶

    科技创新,要下好"先手棋"。"重大突破,仪器先行"。"天眼"观天、"天问"奔火、"嫦娥"揽月"……近年来,一个个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刷新着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度。向科技要发展,以创新谋未来。今后还要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推动前沿技术成果有效转化等方面下更大功夫、结更多硕果。

    科技创新,还要打好"人才牌"。建设科技强国,不仅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要注重培育技人才后备军,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放眼长远,还要做好科普大文章。让科学进入更多"百姓家"青年心,将有望为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提供更强的人才支撑,创造更美好发展未来。

    (摘编自张冬梅《携手国之重器共赴星辰大海》《广州日报》2022年1月8 日)

    材料三∶

    缺少"中国芯",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科技领域的一块"心病"。拥有国产北斗芯片,对于确保北斗系统的应用安全和获得产业发展主动权至关重要。北斗卫星研制团队最终成功研发了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的射频系带一体化导航定位芯片,从此北斗拥有了自己的"中国芯"。大国重器,必须靠自己。在国际卫星导航竞技场上,北斗系统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北斗系统自建设之初,就坚持"开放、兼容"的发展原则。分别同美国、俄罗斯就北斗系统与GPS、格纳斯系统的系统间兼容与互操作签署双边协议,与欧盟持续推动北斗系统与伽利略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协调。

    27年过去,科研团队中曾经的年轻人60后、70后们,已渐生华发;今天, 大批80 后、90后们已经挑起了大梁。北斗卫星研制团队注重培养后备队伍,科研团队里有55%是 35岁以下的青年。所有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中将近一半人不到 45岁。平均年龄比国外相关团队年轻十几岁。作为亲历者,杨长风院士坦言,"这支队伍既要继承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传承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要大胆创新,突破既有的思维范式,大家万众一心,这是北斗工程的制胜基因。

    (摘编自袁于飞、章文《创新的光芒闪耀太空--新时代北斗精神述评》《光明日报》2021年12月10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蛟龙"入海、"墨子号"飞向太空。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等各类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说明我国科技的系统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B . "天眼""嫦娥四号"这样的国之重器是科技创新的先行军,代表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高度,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注入了澎湃力量。 C . 对北斗系统用和产业化来说"中国芯"至关重要,为确保应用安全,获得产业发展主动权,需要研制出体积更小精度更高的芯片。 D . 科研团队富有合作精神,发扬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之上开展北斗系统的研制,这是北斗工程制胜的重要原因。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 我国的科技事业在"十三五"期间发了历史性变革,已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B . 我国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重大成果产出、前沿技术成果有效转化等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但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C . 科普工作的目的就是培育科技人才后备军,做好科普工作将有利于开阔大众眼界、播种科学梦想, 为科技创新营造社会氛围,提供人才支撑。 D . 当前多个卫星导航系统并存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中国愿意把北斗系统的建设成果同世界各国分享,共同促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的蓬勃发展。
    3. (3) 从创新方面来看,我国北斗系统取得巨大成功有哪些原因?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李大钊先生故居

    马砚田

    ①瞻仰李大钊先生故居,还未置身内宅,门前不远处,那一棵古槐,就用它的灵性,它的超凡脱俗,把我满心的虔诚留住。古槐,内含清奇的神韵,外露洒脱的风骨。已经疏缺的枝叶,更显出自然原态,这种真实,是对岁月里的相关人物,一种田眸和眷顾。古树苍生,厚重的历史自觉站成一道背景,百世不会凋零。古槐意深,舍得生命和青春的人,才能活在人们心中。睹树思人,古槐,会点拨你人生课程中的一些要点。

    ②那一眼滋润日月的水井·亦未曾入围内宅,正站在门外守望。这一眼注满灵根的水井,水量丰沛。掬一捧曾经养育先生及众乡邻的清凉,心中按捺不住一种对不该早早隐去的高贵生命的追思,还有对先生生前唯一的血亲、一手把伟人养大的年迈祖父,一种沉重的怀念。井台上的一撮温土,可是老人洒下的不干汗渍?先生儿时的家庭结构。几近哀残,早早就失去父慈母爱。是祖父,像守候田头的青苗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养大了先生的童年。天恩地德,所以先生后来,用行动回报了亲人的心愿。

    ③让我心安的,是先生的故居,天未曾失一角,地未曾缺一口。依稀旧时模样。地面素洁,去尘;窗若心明,无土;花木扶疏,蕾吐;天边云舒,日出。一切一切,依旧是昨天的格局,古朴中透着肃穆。就算细小的一应事物,若油灯若书桌、若食具,都被细心的人,摆放在日子的原处。让人感受伟人的平凡与真实。这是一个又一个先生异姓且陌生的亲人,用心里的一份坚守,手里的一份甘苦,在洒扫庭除。他们用无尽的哀思,殷殷的汗水,化成一扎又一扎祭奠的花束,向无语的先生,日日倾诉。原来有那么多无名的人深爱着你,一如你深爱着他们。而我在此时滴泪,就是因为这太多无名的人,用他们无私的劳动,使一部中国革命史的诸多细节,件件都未遗失,事事都有出处,就像一部完整如初始的红色卷宗,摆放在岁月的书橱,以供后人系统地阅读。

    ④)只是昨日曾被先生振臂引领的呼喝与呐喊,已被历史所尘封,偌大的院落,显得过于孤独和冷清,孤独成一种凄美。而对于生命,先生亦曾有深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候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壮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牺牲之中。"人生践诺,岁月如歌。这是人生的宣言,句句都生动地描述着,黄皮肤的高贵骨格。我来先生故居,不能简单成向经典致敬。经典的东西,不分姓氏,不论张李,它是全人类的共属。理想葱茏,铜像身边的泣血杜鹃,与人的心苗对接,燃烧成一片火红的沸腾。

    ⑤沿着曾经沧桑多皱的黄土,亲近每一块布满青苔的老砖旧瓦,走近沟壑纵横的岁月深处。记牢昨天吧,记牢昨天,让一个共和国的公民乃至整个民族,一步一步走向思想上的成熟。最让我动容处,是一个寻常的农家院落,喂养出了一副铁肩。而铁肩担回的万道霞光照亮了我们的山河。还有人生最耐看的一个亮点。是先生的妙手一挥,就召回最光辉的思想,让千家万户。在所有的日子里,沐浴着一个又一个的温暖。你的入椽大笔,过去,曾经惊醒过一段历史,今天,留给我们读不完的典故。

    ⑥面对着若干间空屋,我久久不愿离去。这哪里是人去屋空呢?我总觉得一个且高且大的身影,是那样的慈祥、亲切和熟稔,就站在我的身侧。他帮助我丈量人生的高度,批阅着我归去来兮的功课。它还是一处没有书籍的图书馆,来一次,敬学,来两次,敬坐,来三次,敬生。常来,一次又一次累加,就是一次质的飞跃。翠柏头上鸣鹂鸟,苍松脚下读出声。我们大家都来,做先生一个可心的学子。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李大钊先生故居门前的古槐写起,展现了古树的清奇神韵和洒脱风骨,为全文营造了肃穆悲凉的氛围。 B . 文章以瞻仰李大钊故居的游踪为主线,插入了先生的一些成长经历和思想观点,表达了对先生的赞颂与缅怀。 C . 文章善用整句如"地面素洁,去尘;窗若心明,无土"等句,用工整典雅的语言展现了故居环境的优美洁净。 D . 文章第⑥段的画线句将先生故居比作"没有书籍的图书馆",形象地突出了先生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2. (2) 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会写无名之人的无私劳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3. (3) 作者号召大家"做先生一个可心的学子"全文表现了李大钊先生身上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品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炀王(字文)宪,太祖第五子也。素善谋, 多算略,摧锋陷阵.为士卒先群下感悦.咸为之用。(建德)四年,高祖将欲东讨(北齐),独与内史王谊谋之,余人莫得知也。后以诸弟才略。无出于宪右,遂告之。宪即赞成其事。及大军将出,宪表上私财以助军费。高祖不纳,而以宪表示公卿曰∶"人臣 当如此,联贵其心耳,宁须物平?"乃诏宪为前军趣黎阳。五年,大举东讨,宪率精骑二万,复为前锋。大将军、永昌公椿屯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守汾水关,并受宪节度。宪密谓椿曰"兵者诡道。去留不定,见机而作,不得进常。汝今为营,不须张幕,可伐柏为庵,示有形势。令兵去之后,贼犹致疑也。"时齐主全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齐人果谓柏庵为怅幕也,不疑军退。翌日始悟。宪自以成名日重,潜恩屏退。及高祖欲亲征北蕃 , 乃辞以疾,帝许之。寻而高祖崩。宣帝嗣位、以宪属尊望重,深忌惮之。时高祖未葬,诸王在内治服。司卫长孙览总兵辅政、令开府于智察其动静。及高祖山陵还,诸王归第。帝又命智就宅候宪,因是告宪有谋。帝乃遣宇文孝伯谓曰∶"诏王晚共诸王俱至殿门。"宪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于别室,至即执之。帝使于智对宪。目光如炬,与智相质。或谓宪曰∶"以王今日事势,何用多言?"宪曰∶"我位重属尊,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宁复图存?但以老母在堂,恐留兹恨耳。"因掷于地。乃继之。时年三十五。宪有至性,事母以孝闻。其母旧患风热,屡经发动, 宪衣不解带,扶侍左右。宪或东西从役,每心惊。其母必有疾,乃驰使参问, 果如所虑。

    (节选自《周书·齐炀王宪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齐主全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 B . "时齐主全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 C . 时齐主全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 D . 时齐主全其众出汾水关/自率大兵/与椿对阵宇文盛/驰骑告急/宪自以千骑救之/俄而椿告齐众稍逼/宪又回军赴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返/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公卿,我国古代社会"三公九卿"的简称,后来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B . 北蕃也作"北番",是古人对入侵中原的北方边境各少数民族的统称。 C . 山陵,指古代帝王或皇后的坟墓,文中的"山陵还"指高祖死后被安葬 D . 笏,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竹片等材质制成,上面可记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宇文宪忠于皇帝,深得赞赏。他捐献个人财产来支持高祖讨伐北齐,其忠心受到高祖赞扬,被任命为前锋与北齐作战。 B . 宇文宪擅长计谋,懂得算略。他让宇文椿安营时伐柏为庵,做出有营的样子,撤退时凭此迷惑敌军,该计果然奏效。 C . 宇文宪暗思隐退,遭受陷害。他以生病为由,推辞参与高祖亲征北蕃的战争,因此遭到宣帝忌惮,后被人陷害处死。 D . 宇文宪性情淳厚,孝顺母亲。其母生病,他常侍奉左右;在外征战时,其母发病,他内心惊慌;临死时还挂念着老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者诡道,去留不定,见机而作,不得遵常。

      ②我位重属尊,一旦至此,死生有命,宁复图存?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

    苏轼

    雨暗初疑夜,凤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卵酒醒还园,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注释】①相传蓝桥有仙息,为唐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还正确的一项是()
      A . 上片前两描写了由雨转晴的景象"暗"字从光线着笔"报"字则将风人格化 B . 第三句描绘云出山明的景象"明"与首句"暗"相呼应,写出了词人的心境的变化。 C . 上篇尾句由景及人描写了诗人酒后赶路的片段小景,勾勒出一幅明丽轻快的画面。 D . 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梦不成"意指归乡梦难成,故下句有"何处觅云英"的感叹
    2. (2) 本词末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都有水的意象,两者在表情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论语·里仁》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2. (2) 《离骚》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句子是∶“”。
    3. (3) 古代诗人常用"沧海"的意象表现宽广豪迈的胸襟或乐观向上的精神,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在给人们带来全新_________的同时,也为科晋搭建了新的平台。 新媒体发展过速,忽视新媒体就意味着错过广泛的受众。 中科院物理所正是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主动用好新媒体,才得以在科普领域_________。在理念上敢于革新,在实践上勇于尝试,做公众号、拍短视频、开直播……(   )

    创新是科研的永恒主题,科普也是如此。在"把厚的学问变薄、深的学问变浅"的同时,中科院物理所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式,总有_________迸发,精彩创意涌现,让科普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高校院所蕴藏着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最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具有_________的优势。中科院物理所的成功探索,无疑为众多国内科研机构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体验 独树一帜 远见卓识 得天独厚 B . 体验 脱颖而出 奇思妙想 得天独厚 C . 体会 独树一帜 奇思妙想 无与伦比 D . 体会 脱颖而出 远见卓识 无与伦比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他们借助各种新媒体,带领大众走近科学,同时向大家传递"科学很好玩"的理念 B . 各种新媒体被他们用于带领大众走近科学。同时向大家传递"科学很好玩"的理念 C . 他们带领大众走近科学,同时借助各种新媒体把"科学很好玩"的理念传递给大家 D . 各种新媒体被他们用于带领大众走近科学,同时把"科学很好玩"的理念传递给大家
    3. (3) 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中科院物理所的成功探索,无疑给众多国内科研机构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B . 科院物理所的成功探索·无疑给众多国内科研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C . 中科院物理所的成功探索,无疑为国内众多科研机构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D . 中科院物理所的成功探索,无疑为网内众多科研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许多冰雪运动爱好者一上场就开始滑,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在寒冷环境下,人体肌肉紧缩,关节会变得僵硬,充分的准备活动能使肌肉舒张,__①__,还能激活人的神经兴奋性,以顺利完运动动作。

    普通人参加冰雪运动以娱乐为主,应根据 __②__,选择适合自己的场地和项目。身体素质好,方可参与强度高的冰雪运动;初学者不要急于挑战难度过大的场地和复杂的动作,而要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循序渐进。如感觉疲劳,需稍事休息。初学者由于充满新鲜感,往往会长时间持续运动,___③___。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你的朋友李华观看冬奥会以后,对冰雪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周末去尝试一下。请根据语段内容,向他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60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美的滋养,人生是单调的。 当每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美育的职责正是让人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向美而行。不是为了让少数人掌握"一技之长",而是让所有青年学子在对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生命之美的感受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四川省从 2022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开始,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请结合材料,给学弟学妹写一封信,分享你对美育的体验、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