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高考全真模拟考...

更新时间:2022-05-30 浏览次数:51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 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  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  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  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  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 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 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 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 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 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 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 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 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 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 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 有人道:“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 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红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 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 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 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 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 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 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  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  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 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  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  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 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 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 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 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 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 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 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 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 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 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 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 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 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 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 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

    ‘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 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 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 若何? 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 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 . 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C . “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因为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 . “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 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B . 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 . 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 如述旧”的观点。 D . 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 人“不中”的感受。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A . 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入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 猷、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B . “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 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C . 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 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D . 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 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 (5)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 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戒烟

    林语堂

    凡吸烟的人,大都曾一时糊涂,发过宏愿,立志戒烟,在相当时期内与此烟魔,决一雌雄, 到了十天半个月之后,才自醒悟过来。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经过三星期 之久,才受良心责备,悔悟前非。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 一直到老耄为止。到那时期,也许会听青年会、俭德会、三姑六婆的妖言,把它戒绝,因为一 人到此时候,总是神经薄弱,身不由主,难代负责。但是意志一日存在,是非一日明白时,决 不会再受透惑。因为经过此次的教训,我已十分明白,无端戒烟断绝我们灵魂的清福,这是一 件亏负自己而无益于人的不道德行为。

    在那三星期中,我如何的昏迷,如何的懦弱,明知于自己的心身有益的一根小小香烟,就 没有胆量,取架享用,说来真是一段丑史。此时事过境迁,回想起来,倒莫明何以那次昏迷一 发发到三星期。若把此三星期中之心理历程细细叙述起来,真是罄竹难书。自然,第一样,这 戒烟的念头,根本就有点糊涂。为什么人生世上要戒烟呢这问题我现在也答不出。但是我们 人类的行为,总常是没有理由的,有时故意要做做不该做的事,有时处境太闲,无事可作,故 意降大任于己身,苦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把自己的天性拂乱一下,预备做大丈夫罢?

    自然,头三天,喉咙口里,以至气管上部,似有一种怪难堪似痒非痒的感觉。这倒易办。 我吃薄荷糖,喝铁观音,含法国顶上的补喉糖片。三天之内,完全把那种怪痒克复消灭了。这 是戒烟历程上之第一期,是纯粹关于生理上的奋斗,一点也不足为奇。过了三天,我才进了魂 灵战斗之第二期。到此时,我始恍然明白,世上吸烟的人,本有两种,一种只是南郭先生之徒, 以吸烟跟人凑热闹而已。这些人之戒烟,是没有第二期的。他们戒烟,毫不费力。据说,他们 想不吸就不吸,名之为“坚强的意志”。其实这种人何尝吸烟?一人如能戒一癖好,如卖掉一 件旧服,则其本非癖好可知。

    但是在真正懂得吸烟的人,戒烟却有一问题。于我们这一派真正吸烟之徒,戒烟不到三日, 其无意义,与待己之刻薄,就会浮现目前。 理智与常识就要问为什么,政治上、社会上、道德 上、生理上,或者心理上,并无不可吸烟的规定,而为什么一人却故意要以自己的聪明意志,  违背良心, 戕贼天性, 使自己不能达到那心旷神怡的境地?谁都知道,作文者必精力美满,意 到神飞,胸襟豁达,锋发韵流,方有好文出现,读书亦必能会神会意,胸中了无窒碍,神游其 间,方算是读。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在这兴会之时,我们觉得伸手拿一支烟乃惟一合 理的行为;若是把一块牛皮糖塞入口里,反为俗不可耐之勾当。我姑举一件事为证。

    我的朋友B君由北平来沪。我们正在家里炉旁叙旧。所谈的无非是在乎旧友的近况及世态 的炎凉。每到妙处,我总是心里想伸一只手去取一支香烟,但是表面上却只有立起而又坐下, 或者换换坐势。B 君却自自然然的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似有不胜其乐之概。我已告诉他,我 戒烟了,所以也不好意思当场破戒。话虽如此,心坎里只觉得不快,嗒然若有所失。我的神志 是非常清楚的。每回 B 君高谈阔论之下,我都能答一个“是”字,而实际上却恨不能同他一样 的兴奋倾心而谈。这样畸形地谈了一两小时,我始终不肯破戒,我的朋友就告别了。论“坚强 的意志”与“毅力”,我是凯旋胜利者,但是心坎里却只觉得快快不乐。过了几天,B 君途中 来信,说我近来不同了,没有以前的兴奋,爽快,谈吐也大不如前了,他说或者是上海的空气 太恶浊所致。到现在,我还是怨悔那夜不曾吸烟。

    (有删改)

    【注释】林语堂不止一次强调幽默是一种“人生观”,文学上的幽默是“人生观”的表现,而且他认为幽默的人生观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这种幽默不是较低层次的滑稽、玩乐,而是要以一种趣脱、闲适的态度观照人生,享受人生的乐趣,使生活艺术化。

    文本二

    谈幽默

    老舍

    幽默的人既不呼号叫骂,看别人都不是东西,也不顾影自怜,看自己如一活宝贝。他是由 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 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 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

    讽刺必须幽默,但它比幽默厉害。它必须用极锐利的口吻说出来,给人一种极强烈的冷嘲; 它不使我们痛快的笑,而是使我们淡淡的一笑,笑完因反省而面红过耳。讽刺家故意的使我们 不同情于他所描写的人或事。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讽刺家的心是冷的;因此,讽刺多是破坏的。 幽默者有个热心肠儿,讽刺家则时常由婉刺而进为笑骂与嘲弄。幽默的作品也能有道德的目的, 但不必一定如此。讽刺因道德目的而必须毒辣不留情,幽默则宽泛一些,也就宽厚一些,它可 以讽刺,也可以不讽刺,一高兴还可以什么也不为而只求和大家笑一场。

    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虽不必是个艺术家,他还是 能在行为上言语上思想上表现出这个幽默态度。这种态度是人生里很可宝贵的,因为它表现着 心怀宽大。一个会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决不会为件小事而急躁怀恨。往小了说,他决不会 因为自己的孩子挨了邻儿一拳,而去打邻儿的爸爸。往大了说,他决不会因为战胜政敌而去请 清兵。褊狭,自是,是“四海兄弟”这个理想的大障碍;幽默专治此病。嬉皮笑脸并非幽默; 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一个幽默写家对于世事,如入异国观光,事事有趣。他指出 世人的愚笨可怜,也指出那可爱的小古怪地点。世上最伟大的人,最有理想的人,也许正是最 愚而可笑的人,唐吉珂德先生即一好例。幽默的写家会同情于一个满街追帽子的大胖子,也同 情—— 因为他明白——那攻打风磨的愚人的真诚与伟大。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通过对两类吸烟者的对比,作者认为不以吸烟为癖好的烟民只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之徒,他们不能真正体会戒烟的痛苦。 B . 站在“戒烟者”的立场,作者描写了B君抽烟时潇洒的举止和惬意的神态,这是作者 对于戒烟一事萌生悔意的根本原因。 C . 本文题为“戒烟”,通篇却大谈戒烟的痛苦与抽烟的乐趣,文章精神似与现代科学相违 迕,这恰是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种体现。 D . 林语堂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对戒烟过程中心理和生理反映的呈现就体现出他机敏 的观察能力和积极的思考态度。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幽默不同于讽刺,幽默要更宽厚一些,它不一定带有道德的目的,也不一定非要讽刺。 B . 幽默的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这并非艺术家的专利,常人也能表现出这种心态。 C . 不讲究功利实用,“什么也不为而只求和大家笑一场”的幽默很难像讽刺一样让人自省。 D . 老舍不仅在写作内容层面对幽默进行阐释,更在观念精神领域对幽默进行探讨与提升。
    3. (3) 文本一中多处的画线句均为问句,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好处。
    4. (4) 文本二指出,幽默的人“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结合文本一谈谈 林语堂算不算这样幽默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辙

    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景祐初,迁

    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 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辞 不就。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 炽。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

    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 , 仍知谏院。

    嘉祐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 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 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 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

    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 , 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

    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 复无愧于古。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B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C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D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 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 B . 讳,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和号。 C . 赐三品服,文中指给未及三品的欧阳修赐予三品官服,以示皇帝的恩宠。 D . 太子太师,即太子的老师。后多为虚衔无实职,可用于追赠死去的重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欧阳修进献《朋党论》,指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得到人君的任用, 使得那些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 B . 为国选才时,欧阳修以文风古朴为重要原则,严厉打击那些因文风奇险怪异而知名的 人,此举开始时引发非议,最终却扭转了文风。 C . 包公威严治下,声名显赫。欧阳修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也 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不同的行事风格。 D . 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天下。苏 辙认为文章能够废而复兴,这两人功不可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

      ②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5. (5) 欧阳修与范公“同其退不同其进”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黄庭坚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

    【注释】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 B . 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 C . 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 . 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2. (2) 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古人常因登高望远而惹恨添悲。杜甫《登高》中“” 两句道出了郁结在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表达了难以排遣的无限悲愁。
    2. (2) 古人常借“杜鹃”这一意象来表达悲苦和哀怨之情,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 托杜鹃”,诗句“”中“杜鹃”的含义也是如此。
    3.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对南宋的不抵抗政策感到失望至极,他多么 想像当年刘裕那样“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武侠文学史上,金庸堪称一代宗师。他的小说的深远影响,推进 了现代中国文学述史秩序的调整和书写格局的重构。更重要的是,港台新武侠小说能够进入现 代中国文学史并跻身经典行列,金庸_______。金庸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其小说之所以被称之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是因为与他浓郁的家国情怀及其小说中内蕴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的厚土根基,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 族的繁衍生息和薪火相传,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金庸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 就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受家国情怀的浸润。他通过十五部皇皇巨著的侠义书写演 绎和传达着一个内心_______着家国情怀的文学大家的赤子之心。他创造的武侠世界_______了 传统武侠小说强调江湖义气、快意恩仇的做法,注重提升侠的精神品格,以家国情怀的文化特 质赋予“侠之大者”一种“为国为民”的崇高境界。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面前,金庸笔下的 江湖英雄们总是_______,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和一己得失,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牺牲。(), 他们以侠义精神和侠义行为甚至鲜血与生命,在文学艺术世界树立起一座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功不可没  充斥  超越  行侠仗义 B . 功高望重  充盈  颠覆  顾全大局 C . 功高望重  充斥  颠覆  行侠仗义 D . 功不可没  充盈  超越  顾全大局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些侠义英雄胸怀天下,心系黎民,冷漠血腥的江湖世界因此而增添了不少温暖人心的 底色。 B . 这些侠义英雄胸怀天下,心系黎民,为冷漠血腥的江湖世界增添了不少温暖人心的底 色。 C . 这些侠义英雄为冷漠而血腥的江湖世界增添了不少温暖人心的底色,因为他们总是胸 怀天下,心系黎民。 D . 冷漠血腥的江湖世界因为这些胸怀天下、心系黎明的侠义英雄而增添了不少温暖人心 的底色。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其小说创作之所以被称之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是因为与他浓郁的家国情怀 及其小说中内蕴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B . 其小说创作之所以被称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是因为与他浓郁的家国情怀及 其小说中内蕴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C . 其小说之所以被称之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与他浓郁的家国情怀及其小说中 内蕴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D . 其小说创作之所以被称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与他浓郁的家国情怀及其小说 中内蕴的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侠义精神息息相关。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通常所说的核废料  ①  , 中低放射性核废料指核电站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 的废液、废物,高放射性核废料则是指从核电站反应堆芯中换出来的燃烧后的核燃料。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对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经过评估比较各种方法,成为最佳选择,即将高放射性核废料保存在地下几百米处的核废料处置库内。核废料 处置库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布局、人口分布、候选地的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 等因素。那么,   ③   ?中国西北部的北山,是一个人烟稀少的戈壁滩,经济发展落后,地 质和气候条件非常理想,是我国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库的重点候选地之一。

    但就目前来看,深地质处置法仍然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核废料处置难题。因为安放核废料 的地点要求物理环境特别稳定,能经受住地震、火山、爆炸的冲击。数百年后,这些地点会不 会遭到破坏难以预料。

  • 8. 某中学校报设有五个版面,请在第二、四版面名称之后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并仿照 前四个版面为第五版面取一个名称。要求:第二版与第一版、第四版与第三版的版面宗旨,字数相同,结构一致

    版次

    版面名称

    版面宗旨

    第一版

    校园天地

    聚焦学校大事发布热点新闻

    第二版

    班级视窗

    第三版

    校际列车

    信息交流汇四面八方新资讯

    第四版

    文学园地

    第五版

    以艺载德以术会友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近几年的流行文化中,国风潮流广受年轻人追捧:国风音乐、国潮服饰……不少国潮品 牌逐渐成为人们的心头好,并旋风式地席卷年轻人市场;《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上新 了·故宫》等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引领新综艺风潮……前段时间,河南卫视继年初推出《唐宫夜宴》后,又一“爆款”出圈,一段不到两分钟的 水下中国风舞蹈视频《洛神水赋》(原名《祈》),赢得无数网友点赞。《洛神水赋》的创作灵感, 来自曹植的辞赋名篇《洛神赋》,舞蹈以河洛之神宓妃为主角,表现端午拴五彩线祈福习俗。创 作中,主创人员认真研读原著,依四六骈文的铺排创意,学习、借鉴了舞蹈里飞天的动作,通 过水下舞蹈的方式,打造了一场让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角盛宴。

    有人评价,《洛神水赋》的视觉奇观,达到了世界不同审美的公认标准水平之上,打通了不 同文化背景下其他国家网民的理解障碍。许多外国网友评论称:“中国五千年文化让这次演出 非同寻常地优雅,并在类似的表演中独树一帜。”

    学校开展“国风潮起,踏浪前行”活动,特邀你作为学生代表向全校师生发表主题演讲。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