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新高考)

更新时间:2022-05-26 浏览次数:5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诗本是以言达意,意尽于言,那就应该已尽了诗的能事;而历来论诗者却主张诗要“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个人人都要承认的事实,这与“言外之意毕竟是言中之意”显然互相矛盾。要了解矛盾所由起,我们才能了解诗与科学的分别,也才能了解诗的本质。问题在“达”字的意义。“达”有两种,如果拿数学术语来说,一种“达”只有“常数”,一种“达”含有“变数”,言者与读者所了解的意思有一部分叠合(即所谓“言中之意”),有一部分参差(即所谓“言外之意”),其参差的原因在言者与读者资禀经验修养的不同。姑举下列两种语言为例来说明:

    (一)2+2=4

    (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一)那个数学等式里,言恰达意,意尽于言,那就无所谓“言外之意”。在(二)陶潜的诗句里,有一部分也几如数学等式,那就是字面的意义(“言中之意”),这两句话所指的客观的事实;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部分就是“变数”,随了解者的资禀经验修养(这些统而言之就是“人格”)而变,这可变的就是“言外之意”。

    这个分别就语句的功用而言,是陈述与暗示的分别。陈述如射箭,中的为止;暗示如点燃火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述的语句贵精确,言者与读者不能有些微差异;暗示的语句贵含蓄,有三分可以只说一分,而读者应该能“举一反三”。

    就语句的所表对象而言,是理与情的分别。理是走直线的,直截了当,所以说理文贵明白晓畅,迂回或重复都是毛病;情是走曲线的,低回往复,所以抒情文贵含蓄,直率无余味就难免肤浅。

    就读者的心理作用而言,是“知”与“感”的分别。可“知”者大半可以言传,可“感”者大半只能以意会。比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诗,字义很简单,问识字的人“你懂得么?”他都可以回答“懂得”,再追问他“懂得什么?”他或是解释字义,把天气好、鸟飞还当作一件与人漫不相干的事叙述一番;或是形容这景象在他心中所引起的反应,他觉得全宇宙中有一种和谐,他觉得安静肃穆,怡然自得。前者只是“知”,后者才是“感”。“感”人人不同,因为人格的深浅不同。“感”都是一个变数,即所谓“言外之意”。

    一般人把写或印的诗的文字符号叫作诗,以为它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必须纠正的误解。严格说,诗只存在于创造与欣赏的心灵活动中。我虽非陶潜或莎士比亚,我能欣赏他们的作品,跟着他们见到许多自己无凭借即不能见到的境界,达到自己无凭借即不能达到的胸襟气度;至少是在欣赏的霎时,我在心灵方面逼近陶潜或莎士比亚。我说“逼近”,因为完全的“同一”或“叠合”是不可能的。原因在生命生生不息,世间绝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情境,也绝没有先后完全相同的自我。生命永不会复演,艺术的境界也就永不会复演。大同之中必有小异,诗于“常数”之外必有一个“变数”。欣赏诗不能纯然是被动地接受,有所取即必有所与,所取者诗的言中之意,所与者自己的胸襟学问,内外凑合,才成为自己所了解的那首诗,才使诗有言外之意。

    从此我们可以明白诗以有限寓无限的道理。有限者言中之意,无限者言外之意;有限者常数,无限者变数;有限者诗的有形的迹象,无限者诗的随时生长的生命。言愈有尽而意愈无穷的,诗的意味愈深永,价值也就愈高。

    (摘编自《朱光潜全集》第九卷《诗的无限》)

    材料二:

    在诗歌鉴赏中为何要“寻言”?这与诗歌的语言特性有密切关系。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历来讲究神、意、境、韵、味,主张含蓄蕴藉,追求立意深远,强调虚实相生,崇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倡导“味在咸酸之外”,因而在作品中创造出幽深微妙、意在言外的艺术意境就成为诗人自觉的美学追求。

    在文学鉴赏中如何“寻言”?文学语言尤其是诗的语言具有较大的张力和弹性,具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因此,诗歌鉴赏中的“寻言”就不能局限于对语言作粗糙的简单化解释,要在“熟读”“涵泳”中见出其妙理。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凡例》中指出的:“读书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

    实践证明,只要鉴赏者仔细披阅文学作品的语言文辞,虽然作者为文之“用心”隐蔽,也是必然可以被把握的。“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文心雕龙·知音》)刘勰认为通过琴声都能捕捉到弹琴者的心声,更何况是“形之笔端”为目所能见的语言文字呢?当然,刘勰也对鉴赏者提出了条件,即“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面对“形之笔端”的语言文字,鉴赏者除了有“寻言”的方法之外,还需要“目瞭”“心敏”。“目瞭”就是要求鉴赏者有“鉴照洞明”的识鉴能力,“心敏”则要求鉴赏者要心思聪敏,否则,就算是面对“形之笔端”的语言文字,也只能感慨“成篇之足深”,而不知“患识照之自浅耳”。

    (摘编自厉运伟《刘勰“知音”说的鉴赏交流理论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者自觉的美学追求,也是论诗者历来注重的内容。 B . 诗歌“以言达意”,要读出诗的“言外之意”,需要读者与言者有相同的资禀经验修养。 C . 相较而言,“言外之意”体现在三处:语言的暗示性,所表对象的抒情性,读者的可感性。 D . “寻言”是诗歌鉴赏的应有之义,这与诗歌语言具有较大的张力和弹性有密切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要了解诗的本质,解决“言中之意”与“言外之意”的矛盾,必须弄清诗与科学的分别。 B . 懂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是读者的“知”。 C . 读者立足于自身的胸襟学问,又要有所取,即诗的言中之意,这样才使诗有言外之意。 D . 文学鉴赏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刘勰认为读者的卓越能力比阅读方法更重要。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朱光潜先生“诗的无限”观点的一项是()
      A . 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如《四书》《五经》此所当终身诵读者也。(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B .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姜斋诗话·诗译》) C . 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旨,令人再三吟咏而有余味。(吴景旭《历代诗话》) D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4. (4) 两则材料都围绕诗歌语言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 (5) 杜牧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明代杨慎曾提出批评:“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结合材料,分析杨慎观点的不合理之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从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

    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

    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个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个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个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我恐怕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个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个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个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两个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新上车的两人一个“年轻英俊”“果敢”“坦率”,给人正面印象;一个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给人负面印象。 B . 年轻女子看见了埃斯顿,却没有发现他与另一位乘客铐在一起,她还非常自然地与埃斯顿打起招呼。 C . 埃斯顿见到费尔吉德小姐,先是局促不安,然后暗示自己的身份,而脸色阴沉的同伴则主动隐瞒他的身份。 D . 从费尔吉德脸上的笑容、双颊发红、约定会面时间并介绍自己的近况等描写可知,她对埃斯顿不具好感。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第一段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描写人物的言行,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B . 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C . 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的主旨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 . 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也显得毫不逊色,颇具戏剧性。
    3. (3) 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前文对这一结尾做了哪些铺垫?
    4. (4) 小说题为“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过秦论(中篇)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虽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B .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C .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D .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南面,即坐南朝北,古代以南面为尊,故天子接见群臣朝拜时皆南面而坐。 B . 王道是我国古代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它与“霸道”有着很大差异。 C .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王”和“五帝”并称“三王五帝”。 D . 收孥,亦作“收帑”。古时一人犯法,妻子和儿女都连坐,没为官奴婢。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王倚仗一己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抛弃仁政王道,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先重视诡诈权势,然后才推行仁德信义。 B . 秦二世登基之时,老百姓对其施行仁政充满期待,当时的老百姓受冻挨饿,苦苦哀叫,这正是新皇帝推行仁政的大好时机。 C . 如果秦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君臣一心,割地分民,封赏功臣之后,礼遇天下贤士,树威立德,那么天下人就会归附于他。 D . 作者认为,古代圣贤之王深谙存亡之道,治理天下,重在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如果做到这点,即使有乱臣贼子,也不会有响应之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②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5. (5) 秦统一天下后,天下士人为何纷纷慕风向往?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 B . 颔联写景,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转换,景色苍茫荒凉,再现了苏武在北海牧羊时的情景。 C . 颈联叙事,构思精巧,通过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 D . 尾联中的“空”字写出苏武虽然返回汉朝并封侯受爵,但先皇已逝,只能面对河水哭吊的悲伤之情。
    2. (2) 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压缩版的苏武传”。请结合诗句,按照苏武个人遭际的先后顺序概括本诗所写的苏武事迹。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十二章》中说“君子不仅在于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更在于懂得反躬自省”的句子是“”。
    2. (2) 《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游子与思妇音讯断绝,书信难通,从而表达相思无着落的惆怅、无奈的句子是“”。
    3. (3) 李白在《将进酒》中用“”两句表现对奢华生活的鄙弃以及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打造的文艺节目已成为一种时尚,文艺创作者深谙当代年轻人的多样化观看体验与审美____________,以一众优质的传统文艺节目____________社会与大众。需要指出的是,形式上的新颖、时髦和内容上的传统、厚重向来并不矛盾。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给人感动,予人共鸣。中华文化的根脉自古以来熔铸于每一位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 ,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____________了当代国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更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开在当代中国文化土壤的目标。因此,以时尚感强、年轻人____________的当代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破浪出圈,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穿越”时空的想象去体验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里越发时尚和年轻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青一代的内心深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要求       回馈        迎合        喜闻乐见 B . 诉求       回馈        应和        喜闻乐见 C . 诉求       反哺        迎合        津津乐道 D . 要求       反哺        应和        津津乐道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 “希望工程”是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发起的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一项公益事业。 B . 七届二中全会之后,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C . 日前,为整治娱乐圈乱象,中央网信办要求各部门联合惩戒违法失德艺人,特别奉劝那些失德艺人趁早放弃侥幸心理,因为艺德红线碰不得,谁碰谁“掉线”。 D . 孔子是以读书人的形象彪炳千秋的,可真实的孔子无论从身形、力气、武功,还是将兵杀伐,都可以用“勇武矫健”来形容。
    3. (3) 比拟手法的特点是把人当作物写,或者把物当人写,或者把甲物当乙物写。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拟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的绿孔雀羽毛上有蓝绿色的钱斑,生活在云南南部,通常结成小群在林间、灌木丛中活动。它们白天寻找各种浆果、种子、草籽、昆虫、蛙类及蜥蜴吃,①________,就飞到大树上睡觉。(       ),所以,这类毒蛇在孔雀出没的地方很快就会绝迹。孔雀的叫声特别洪亮,而且很准时,②________,所以当地的人们常把孔雀的叫声当作早起和入睡的“钟声”。

    孔雀有个近亲,连名儿都差不多,叫孔雀雉。③________,但色彩和尾的长度比绿孔雀要逊色一畴,个子也小些。它住在离绿孔雀不远的云南南部,广东和海南岛也有它们的亲戚。不同的是,绿孔雀喜欢全家在一起,而孔雀雉却常常是单独活动的。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非常幼小的眼镜蛇也常被孔雀当做食物 B . 非常幼小的眼镜蛇也是孔雀喜欢吃的 C . 孔雀还喜欢把非常幼小的眼镜蛇当做食物 D . 孔雀还喜欢吃非常幼小的眼镜蛇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阅读历史人物的传记,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事迹和经历,也能领略他们的人格风采与人格魅力。

    假设班级要举行“我谈历史人物”专题研讨会,请从“屈原”“苏武”这两个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写一份发言稿,谈谈你从这一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阐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