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济源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

更新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110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体育是古代中华民族有目的、能动地改造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以其丰富的运动形式、多样的文化特质,孕育出具有独特东方人文特点的体育精神。主要体现为: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发轫于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庄子·外篇·山木》的“人与天一也”的理念。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体育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化而来的跑、跳、投等早期体育活动,其动机和活动的范围,均显示出对自然的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再如蹴鞠、礼射、武术等体育活动,在表现形式和竞赛规则等方面,将“天人合一”视为人类通过体育活动获得健康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石。如此,古代体育追求的并不是人对自然的对抗与挑战,而是两者的协调与顺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身体和精神于同一过程中得到颐养。这也是以中国古代体育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

    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中国古代体育作为古人实用主义意义上的“安身”活动,亦处处体现着“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在古代体育的庞大运动体系中,以武术、保健养生乃至形式多样的球类活动为代表的运动形式,无论是它们的活动特点还是规则要求,均体现着古人对命运不屈不懈的抗争,彰显着古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追求。从《吕氏春秋·尽数》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的“生命在于运动”理念的提出,到千年之后中国体育大师颜元“养身莫善于习动”、日动而日强的主张,古人均将“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融进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之中。

    身心兼修的生命整体优化观。这种观念最突出地体现在中国古代体育动与静、神与形、劳与逸这三对基本矛盾的统一中。正是这种既科学又实用的生命整体优化观,构成了古代体育健身功能的理论精华。如保健养生术强调人的机体内运动与外运动的高度统一,而这种通过整个身体运动使自我意识得以调控,进而使动作达到松静自然、身随气动、气由意领、动静结合、浑然化一的运动方式,就是身心并育这一生命整体优化观念的展现。古代体育中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健身养生功法,虽然各自的功能和锻炼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终极目标皆是通过身心并育的整体优化功能,使人体动作能力和身心健康达到俱佳水平。

    循规守礼的传统道德规范。德育为先、德礼并重是中国古代体育的一大特点。如商周时期盛行的射礼,就被孔子解释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将射礼这一重要的集体性体育活动提升为一种外在社会规范,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使循规守礼的体育形式转化为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并成为融入道德传统的标志。再如以“君子之争”模式框定的御术、龙舟竞渡等项目,在竞争过程中也被打上礼仪规范的烙印。其实,如果透过表面而寻其内涵,这类古代体育中循规守礼的传统道德模式,亦不失为古代体坛上最佳的“维稳”工具,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古代体育达到了持久的“等级和谐”状态。

    当代,随着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由中国古代体育演进而来的中国传统体育,将会为当代人类体育提供一种新的以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为目的的运动模式,并与世界现代竞技体育一起为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崔乐泉《中国古代体育精神及其文化特质》)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人合一”理念体现在古代体育的动机和活动范围、表现形式和竞赛规则等方面。 B . 武术、保健养生以及球类活动等均体现着古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C . 古代体育健身功能的理论精华就是通过运动调控意识的身心兼修的生命整体优化观。 D . 循规守礼的传统道德规范,一定程度上使古代体育达到了持久的“等级和谐”状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论证了中国古代体育精神的文化特质及其积极影响。 B . 文章主体部分紧扣中心话题,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充分,层次清晰。 C . 文章直接引用《庄子》《吕氏春秋》《论语》的内容,使论证有力且富有文化气息。 D . 文章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体育活动来阐释观点,这样有助于深入理解体育精神。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体育在改造社会及自身的活动中展现出东方体育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 B . 古代体育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古代体育中不存在人对自然的对抗与挑战。 C . 人们只要坚持练太极、做八段锦,就能够使动作能力和身心健康达到最佳水平。 D . 中国传统体育将会与世界现代竞技体育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的健康运动模式。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经荒野滩涂的前海,如今满眼繁华;曾经生物完整性指数一度降到最差等级的长江,现在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曾经是戈壁荒滩的“干沙滩”,变成了发展动力持续提升的“金沙滩”……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下,处处欣欣向荣,跃动发展活力。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世界罕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念好协调发展的“真经”,既要东部率先发展,也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让不同地区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高发展系统性、耦合性、均衡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实践表明,只有在因地制宜培育和激发区域发展动能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才能发挥好各地区比较优势,跑出区域协同发展的“加速度”。

    (摘编自辛识平《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海外网2021年10月28日)

    材料二: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在落地生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形成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效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了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主体功能明显的区域经济版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勾勒了未来15年至30年我国交通网的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发展极,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并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孕育新动能的关键所在。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上海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并且联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

    (摘编自梁倩《新增长极加速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经济参考报》2021年11月12日)

    材料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力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科技、政策等区位优势,为打造成渝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了基础条件。“巴蜀文明”发展到今天,以餐饮文化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正逐步形成,“成渝”美食近年来在重构消费生态、汇聚多元消费业态、打造新型消费场景上不断创新轨迹。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多“圈”联建,“圈”“圈”整合,从而助推“双城经济圈”大格局的形成,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恢宏画卷正在神州大地绽放新的精彩。

    (摘编自许华凌《双城经济圈: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力作”》,人民论坛网2021年10月29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江从生物完整性指数降到最差等级到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提升发展活力。 B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我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重要举措。 C . 上海走科技创新之路,建成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并且开展科技联合攻关进行区域联动,成效显著。 D . 作为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发展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一大“力作”。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 B . 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使区域经济版图国土空间布局更优化。 C . “成渝”美食形成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在重构消费生态、汇聚多元消费业态、打造新型消费场景上不断创新。 D . 通过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人文、科技等区位优势,成渝地区多“圈”联建,助推“双城经济圈”大格局的形成。
    3. (3) 区域协调发展向纵深推进的举措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喝汤的声音

    迟子建

    傍晚我去江畔一家小馆吃饭,点了软煎马哈鱼和椒盐江虾,还有一碗招牌鱼汤。店主是个年纪轻轻的男人,面貌俊朗,他摇着轮椅,自如地穿行于餐桌过道,端酒续茶。

    正在喝汤的功夫,一个穿长袍的女人飘然而至,自称乌苏里江摆渡人。这个女人看我在喝汤,要讲个故事给我,故事的主人公叫“哈喇泊”,是他祖母给起的名字。哈喇泊身高体阔,不乏男子气概,可身上却有一点缺彩,就是牙齿。不仅是他,哈喇泊的家族没一个好牙齿的,都是满嘴的残垣断壁。

    哈喇泊的祖上是大黑河屯人,大黑河屯也就是海兰泡,当时是黑龙江管辖区域,可叹它如今不是咱们的地界了。哈喇泊的祖父是蒙古商人,1900年初春,在海兰泡开了一家火磨铺加工小麦,哈喇泊的祖母怀着孕,祖父就提早给未出生的孩子起好了名字“火磨”。然而喜气未散,大黑河屯华人突遭俄兵洗劫。无论妇孺,都被驱赶到黑龙江边。

    哈喇泊的祖父抱着两岁的女儿,身后是祖母。俄兵喝令他滚回江对岸去,粗通俄语的他跟俄兵说怀里的孩子怕水,还有他的女人怀着孩子,他愿意把新开的火磨铺送给俄兵。没等祖父说完,一个骑兵挥舞长刀,先把他怀中的女儿拦腰斩落,接着朝向祖父。祖父见女儿死在刀下,飞身绊马将骑兵摔落,夺刀废掉他一条胳膊。第二刀还没出手,祖父就被一个手持步枪的俄兵迎面射杀。祖父被击中的瞬间高呼:“快游过河!”祖母纵身跳入黑龙江,奋力游向对岸。即便在盛夏,江水也冰冷刺骨,但祖母是幸运者,她不仅活下来了,还保住了腹中胎儿,年底在万吉镇落脚生下火磨。

    祖母上岸后,牙齿多半化为乌有,有人说她是因仇恨咬碎了牙,也有人说她当时游不动了,不咬碎牙齿逼出身上最后的力气,早就喂江鱼了。火磨五六岁时,就听母亲讲父亲的故事,把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响。他本来有一口漂亮的牙,到换牙时,多半的牙被他嚼碎了。而新长出的牙齿,在他重温父亲故事的成长历程中,也多半粉身碎骨。

    因为牙齿不好,哈喇泊家族更爱汤羹,他们家喝汤也就出了名。在万吉镇,晚炊时分,你若走进他家院子,没风的日子也像有风,自屋里传出呼呼呼的声音,偶尔汤匙触碰瓷碗,这风声中就多了几声清脆的哨音了。

    东北光复的第二年,火磨的儿子出生了,祖母给他取名“哈喇泊”,这是海兰泡蒙古语的叫法,以纪念她在大黑河屯的青春岁月与死去的丈夫和女儿。哈喇泊顶着这个名字,注定要听祖辈和父辈给他重复那个故事,一口牙齿多半为那故事殉葬,在不断的咬牙切齿声中,化为齑粉。

    哈喇泊小学毕业后跟父亲打过鱼,养过蜂,采过药,成人后政府给他安排了工作,在万吉镇小学当工人。哈喇泊就给学生们讲他的家族故事,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们痛恨地骂惨案的制造者,比赛着磨牙。哈喇泊还对在国境线作业的航标工有种崇拜心理。每到通航时节,航标船停靠在万吉镇时,哈喇泊总要给航标工买好吃的。航标船的人都很喜欢哈喇泊,他们会煮锅浓汤,与哈喇泊一起热火朝天地喝顿汤,再听他讲那个令人切齿的故事。

    哈喇泊喝汤总要用筷子先挑起点蔬菜,一块胡萝卜,或一片白菜叶子、一根豆角,立在汤碗中央,当作浮标,定定地看上半晌,仿佛那泛着油光的汤,是滔滔的黑龙江水。

    哈喇泊晚年喝汤,从万吉镇开始,一直到黑河、同江和饶河。他打鱼打到哪里,就喝汤喝到哪里,他的故事也就流传到哪里。只要你到了黑龙江流域沿岸的地方,走进馆子,听到呼噜呼噜的喝汤声,说明你可能遇见哈喇泊了。听说他近两年迷上了饶河,饶河有家江鲜小馆,羹汤做得格外鲜美。哈喇泊就常来饶河打鱼,把鱼低价卖给这家小馆,在此喝汤。

    我连连追问哈喇泊现在在哪儿。摆渡人说,这不突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了嘛,春节后乌苏里江沿岸所有的餐馆都关门了,哈喇泊没有喝汤的地方了。我嘀咕道:“哈喇泊喝不上汤,可别饿死啊。”摆渡人就在我的低声碎语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店里客人渐渐多了,就在我准备买单离开时,忽听背后传来喝汤的声音。这声音初始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带着股气吞山河的力量;跟着又像乌苏黑江的水流,变得深沉而有节奏;忽然这喝汤声又起了变奏,一阵剧烈的喘息声闯入,就像呜咽。而喘息声过后,是急板似的更加迅猛的喝汤声,仿佛谁要把大千世界都收入腹中。

    我不敢回头,怕在白天看见黑夜,只是咬紧牙齿,用筷子挑起汤里漂浮的一棵碧绿的香菜,立在汤碗中央。它像一块闪光的浮标,更像一棵长青的生命之树。

    (有删改)

    1. (1) 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交代“我”点“招牌鱼汤”,看似闲笔,实则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和后面哈喇泊的故事形成呼应。 B . 哈喇泊喝汤总要用筷子挑起点蔬菜,当作浮标,定定看上半晌,这一细节表明他对创伤往事的记忆之深。 C . 祖母横渡黑龙江咬碎牙齿,父亲火磨和哈喇泊听故事咬碎牙齿,哈喇泊一家对家族故事可谓“没齿难忘” D . 小说中乌苏里江摆渡人身穿长袍,飘然而至又无声无息地消失,这一形象亦真亦幻,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
    2.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小说中往事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崇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为时所讥。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胡人赂,上亲鞠问,下狱当死。崇复营救,上由是不悦。会曲赦京城,敕特标诲名,杖之一百,流岭南。崇由是忧惧,数请避相位,荐广州都督宋璟自代。十二月,上将幸东都,以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途竟不与思勖交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闰月,己亥 , 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罢为京兆尹、西京留守,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颋同平章事。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郝灵荃得其首自谓不世之功。璟以天子好武功,恐好事者竞生心徼幸,痛抑其赏,逾年始授郎将,灵荃恸哭而死。璟与苏颋相得甚厚,颋遇事多让于璟,每论事则为之助。璟尝谓人曰:“吾与苏氏父子皆同居相府,仆射宽厚,诚为国器,然献可替否,吏事精敏,则黄门过其父矣。”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 , 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齐浣练习时务,姚、宋每质所疑,叹曰:“欲知古,问高君;欲知今,问齐君,可以无阙政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郝灵荃/得其首/自谓不世之功 B . 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郝灵荃得其首/自谓不世之功 C . 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郝灵荃/得其首/自谓不世之功 D . 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突厥默啜自则天世为中国/患朝廷/旰食倾天下之力不能克/郝灵荃得其首/自谓不世之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曲赦,古代赦令的一种,因皇帝巡幸或某地发生重灾而颁布,不普赦天下而独赦一地或数地。 B . 己亥,干支纪法,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纪月或纪日,这里指己亥年。 C . 吏部,六部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其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 . 房、杜,唐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并称,二人各有所长,“房谋杜断”受到世人赞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玄宗将要前往东都洛阳时,任命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派一向受宠的内侍将军杨思勖迎接宋璟,宋璟在路上始终不同杨思勖交谈。 B . 宋璟深受玄宗重视,做宰相时,选择人才根据才能大小授予官位,让百官都能胜任职务;惩罚和赏赐没有私心,敢于冒犯龙颜直言进谏。 C . 郝灵荃制服突厥默啜,自以为功劳非凡,但因为宋璟担心好事之人争着生出侥幸念头,极力抑制给他的赏赐,郝灵荃未获官职痛哭而死。 D . 宋璟同苏家父子都担任过宰相,他认为苏颋才能出众,是可以治国的人才,在进献建议和处理政事的精细敏捷方面,苏颋超过了父亲。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胡人赂,上亲鞠问,下狱当死。

      ②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

    辛弃疾

    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注释】①三山:辛弃疾在瓢泉闲居近十年,此时被起用,为官三山。②老头皮:宋真宗召隐士杨朴作诗,杨朴提及妻子的送别诗中有“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将他放还。后以“老头皮”为年老男子的戏称。③鹧鸪啼:鹧鸪啼叫的声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回忆在瓢泉隐居时的生活,作者沉醉于饮酒赋诗,非常逍遥快活。 B . 上阕结尾“蓦地”一句化用典故,写出作者闲居将近十年又被起用的心情。 C . 作者因为年迈体弱,无力关心政事,所以闲来无聊时在窗下学习鹧鸪啼叫。 D . 本词多用口语,风格清新自然,下笔看似随意,实则寓庄于谐,意蕴深厚。
    2. (2) 请从“戏作”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庄子·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不受外界褒贬影响的句子是“”。
    2. (2)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写刘裕率军北伐气势威猛的句子是“”。
    3. (3)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衣着破旧,却不羡慕那些衣着华美的同学,表明原因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儒家既从精微处着眼,又从广大处入手,既尊奉道体之大,又穷尽道体之细,因而于平实中达到高明的中庸智慧。

    中庸作为在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地应对事物的方法,内含“尺度”和“分寸”之义,把握事物本质需要________________地分析研判,根据本质和原则确定合理的应对之策更需要精微得当的辩证权衡。(   ),非尽精微不可得。

    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质提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小大兼顾、统筹安排。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牢记“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同时,要________________,谨慎应对风险和挑战。《论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扬钉钉子精神,________________,一起创造美好未来。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体现了儒家既从精微处入手,又从广大处着眼,既尊奉道体之大,又穷尽道体之细,从而于平实中达到高明的中庸智慧。 B . 体现了儒家既从广大处着眼,又从精微处入手,既尊奉道体之大,又穷尽道体之细,因而于平实中达到高明的中庸智慧。 C . 体现了儒家既尊奉道体之大,又穷尽道体之细,既从精微处着眼,又从广大处入手,因而于平实中达到高明 中庸智慧。 D . 体现了儒家既尊奉道体之大,又穷尽道体之细,既从广大处着眼,又从精微处入手,从而于平实中达到高明的中庸智慧。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分门别类明察暗访安之若素持之有故 B . 恰如其分明察秋毫居安思危持之以恒 C . 恰如其分明察暗访安之若素持之以恒 D . 分门别类明察秋毫居安思危持之有故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分寸的细微把握、尺度的精当衡量 B . 分寸的精当衡量、尺度的细微把握 C . 尺度的精当衡量、分寸的细微把握 D . 尺度的细微把握、分寸的精当衡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季天气寒冷,有些孩子动不动就感冒、咳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疫力太差。都说免疫力差,容易生病,可是免疫力越高就越好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通俗来讲,免疫力好比我们身体中的士兵,专门来识别对身体有伤害的敌人, , 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体里的士兵不够,无法抵御病毒侵袭,比正常人更容易患病,所以预防疾病的关键就是增强免疫力。

    同时,免疫力就像血压、血糖,低了不是好事, , 就好像身体里的士兵太多,一旦遇到敌人,大家一拥而上,就会出现过激反应,可能出现自伤,引发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等,比如出现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湿疹、过敏性哮喘等症状。所以,免疫力并不是越高越好。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认为,修身的方法和途径有三个:好学、力行、知耻,“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大意是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努力践行就接近仁,懂得羞耻就接近勇。知道这一点,就知道了怎样修养自身。

    上述材料能给致力于修养身心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