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76 类型:高考模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1年,罗布乐思公司以“元宇宙第一股”上市,Facebook更名为Meta并宣布全面进军元宇宙(Metaverse);2022年,微软、字节跳动、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开始积极布局元宇宙市场。一时间,元宇宙迅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但“元宇宙”一词并非新造。第一次使用“元宇宙(Metaverse)”的人是尼尔•史蒂芬森,他在1992年创作的科幻小说《雪崩》中勾勒出了人类使用化身在虚拟世界中开辟生存领地、进行社会互动的图景。只是,不论作者还是书评者,都没有预见到此书提出的这一概念会在30年后形成一场冲击波。

    作为方兴未艾的概念,“元宇宙”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国内学者胡泳认为“元宇宙”指的是数字生成的世界,是一套依托于网络集合的全面数字化媒介系统,借由这个系统,一种另类的经济运作形式、社会组织模式、文化生产样式、人类生存方式都得以发生。黄欣荣也认为元宇宙是指人在自然宇宙之外,通过数字技术建构的一个与自然宇宙相映射的数字虚拟宇宙,人可以在这个数字虚拟宇宙中自由创造,更可以通过对数字宇宙的探索充分地认知和利用自然宇宙。喻国明主要从技术层面定义,认为“元宇宙是互联网、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区块链、产业互联网、云计算及数字孪生等互联网全要素的未来融合形态”。国外学者认为元宇宙是在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服务下供人开展活动的3D共享虚拟世界,是下一代以人为中心的具身性计算机运行系统。

    尽管众说纷纭,有一点已成为共识: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在线虚拟世界,是越来越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不仅如此,还有学者认为,元宇宙为人类实现最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并与“后人类社会”发生全方位的交集,展现了一个可以与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宇航时代具有同样历史意义的新时代。

    材料二

    元宇宙的发展要经历数字孪生、虚拟原生和虚实相融三个阶段。相较于网络空间、赛博空间和现实空间,元宇宙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

    技术叠加性。算力和数据是元宇宙的基础,同网络空间、赛博空间等依靠单一技术便能够实现的愿景不同,元宇宙本身并不是一种技术,也无法在单项技术的独自支撑下实现程序启动与样态展现。相反,多项软件与硬件技术的共同发展与联合应用赋予元宇宙以生成与运行的可能性。如VR、AR、MR提供虚拟现实场景再造和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保证内容生产和身份建构,区块链技术保障价值与权益的实现。

    虚实相融性。元宇宙能够使用数字孪生技术,将现实世界中的地理景观与人文景观完整而精确地镜像化至虚拟世界当中,形成物理世界的复刻版本。这个虚拟世界也是由“人”组成的世界,但在这个世界中,“人”不是具体的“人”,而是虚拟化的数字替身。数字替身让现实中的人拥有了“第二身份”,人借助“第二身份”将现实活动映射进元宇宙,在虚拟空间建构虚拟社群,塑造元宇宙的“虚拟文明”,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

    具身沉浸性。由于传统的互联网仅是将文字与影音等信息投放至PC终端与移动终端的电子屏幕上和音响系统中,所以人与信息通常处于二元分离的状态。元宇宙将改变上述情况。伴随着从虚拟现实(VR)向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乃至扩展现实(XR)的发展,当人利用可穿戴智能设备进入元宇宙后,将处于信息的环绕与包裹之中,从而以身临其境、多觉联动的沉浸方式观察场景并参与活动。这个“身”不仅指身体,更指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综合一体的感觉和知觉的全面深度介入,即便是在虚拟世界,也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临场感,让人产生脱离现实人格同数字替身完全融为一体的感知觉。

    实时交互性。快速发展的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立体的交互方式和更沉浸的交互体验,为元宇宙的世界提供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全面无缝连接。元宇宙能够通过软件与硬件技术打通诸多现实壁垒,将人集合于在线数字空间中。并且,元宇宙允许人在工具的辅助下,根据自身的需要创设与分享开展集体活动所必须使用的场景与资源,以便利教育教学、商业谈判与休闲娱乐等活动。与此同时,元宇宙追求低延迟性,将逐步压缩“发出信号——等待响应——获得回应”的时间周期,进而确保人能够享受到实时性的交流与互动。

    材料三

    伴随着元宇宙的开发,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有人认为,太空文明才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人类应该积极发展探索太空和宇宙的技术,才能为人类的未来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而元宇宙的高诱惑性、高致幻性会导致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中不思进取,从而将引导人类走向歧途。有人认为,人类固然会享受到由元宇宙带来的便捷的事物办理模式、丰富的休闲娱乐渠道、广阔的知识学习前景与多样的收入增加途径等福利,但也极可能遭受到因内卷于室内而身心健康下降、因沉湎于虚拟幻象而奋斗意愿滑坡、因运行与维护元宇宙而生态环境恶化等反噬。此外,还有人担心元宇宙中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深度虚拟化会切断人们与现实世界的必然联系,元宇宙构建的虚拟身份、虚拟产品、虚拟经济、虚拟生活等会脱离伦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所以,为了确保元宇宙能够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益化”功效而不是导致“异化”危机,既需要夯实支撑元宇宙搭建的底层技术,又需要设计好防止元宇宙成为道德法律盲区和影响人类终极走向的顶层规则。

    (取材于蒲清平等人的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关于学界对元宇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泳认为元宇宙是数字生成的世界,将对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深广的影响。 B . 黄欣荣与胡泳观点相近,他还指出了探索元宇宙对认知和利用自然宇宙的意义。 C . 喻国明主要从技术层面来定义元宇宙,认为它是互联网全要素的未来融合形态。 D . 国外学者认为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计算机运行系统,这与国内学者截然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元宇宙“具身沉浸性”这一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宇宙的“具身沉浸性”体现在人与信息不再处于分离状态。 B . 在元宇宙中感受“具身沉浸性”需要借助特殊的可穿戴设备。 C . “具身沉浸性”让人脱离了现实人格同数字替身完全融为一体。 D . “具身沉浸性”也是元宇宙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之一。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字孪生、虚拟原生和虚实相融是元宇宙发展过程中需经历的三个阶段。 B . 元宇宙的生成与运行依赖于多项软件与硬件技术的共同发展与联合应用。 C . 要在元宇宙中形成物理世界完整而精确的复刻版本,靠的是数字孪生技术。 D . 元宇宙能够通过软硬件技术打通所有现实壁垒,将人集合于在线数字空间。
    4. (4) 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引发广泛关注是近年来才有的事,但“元宇宙”这一概念早已有之。 B . 元宇宙将为人类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新路径,这是中外学界的共识。 C . 身心健康状况因内卷于室内而下降是人们在元宇宙时代必然遭遇的反噬。 D . 为防止给人类带来副作用,在顶层规则设计好之前,应停止元宇宙开发。
    5. (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开发“元宇宙”的意义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汤胤绩传

    胤绩少负才,好使气,貌类河朔人,两眸睁然,髭奋起如戟。年十五六入学生徒,日记数万言。学有旧版文千余字,胤绩骑马过,一目成诵。应天尹下学,传筹召诸生。胤绩独后至,当笞,大呼折尹,声撼庭木。尹愧愤,卒笞之。胤绩攘袂走出学门,题诗府署合扉上。遂学,出游江湖上。凡吴越间豪家富室争延致之

    周文襄公转运江南,闻其名,召至曰:“王孙能作启事否?”胤绩请纸笔,即席具状数万言,类宿构者,皆切当世务。文襄奇之,上书荐其才有文武具。驿召赴京。时于少保方督诸军,请试之。立胤绩将台下,万卒环视。于公摘古今将略及诸史中事,举以问。胤绩应对如洪钟,不能屈。左右啧啧叹赏。于公亦抚掌曰:“吾子诚有才。”入对以为锦衣卫百户。后,胡忠安公言胤绩才可用,进署指挥佥事。

    天顺中,校事者【1】甚横,李文达公多之。而文达尝召胤绩与语,胤绩张口论天下事及古今成败,一坐尽倾。文达爱其才,将荐之。校事者遂捃摭【2】胤绩往年在江南受赇事,下之狱。胤绩诟骂不绝口,至诋之为奴。然胤绩实出息于人不立券,无以自白,遂谪民。校出都城,故人有唁之者,胤绩仰天笑曰:“吾子指挥为足荣一汤胤绩耶?”掉首行,弗顾。

    成化初,遇沾恩复其官,诏以裨帅出守孤山堡。孤山在延安西,虏岁入之,守者多军败黜。胤绩得诏,曰:“噫!吾死矣。”抵镇,草封事数千言,大率谓朝廷宜先城孤山,聚粮糗,募死士。又移书当路言状。遂愤愤吐殷血数升,卧不能起。丁亥,虏入寇,主将闭城门不出兵。虏大掠子女东。胤绩怒发上指,曰:“死国,分也。”力疾而起,戎服跨马率麾下百余人邀虏于境上,力战数十,众寡不敌,遂死山下。

    胤绩为人,轩豁倜傥,直欲起古豪杰与之友,视世琐琐者,以为龌龊不足与语。

    与人言,出入经史子籍,纵横辟阖,随意所如。有问古名将者,胤绩以张巡、岳飞为第一。其人曰:“岳将军则闻命矣,张睢阳何如人?”胤绩瞋目曰:“子不观其对令狐潮之语【3】乎?卿未识人伦,焉知天道!自唐以下谁有为此语者?”其所见如此。

    史官曰:予少与胤绩游,知其人,使不死为大将,将数万兵出阴山,其功名当不在古豪杰下,顾独膏血草莽中,天也。或者谓胤绩类太史公所谓游侠,乃大不然。胤绩行事虽若任侠,然扣其所得,朱家、郭解【4】 , 直奴才耳!乌足以比胤绩哉!

    (取材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49《汤胤绩传》)

    【注释】【1】校事者:明朝厂卫机构里掌侦察刺探,监视臣民的人。【2】捃摭:搜罗材料。【3】对令狐潮之语:语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潮因说巡曰:“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巡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4】朱家、郭解:秦汉时期游侠。

    【链接材料】

    朱家在世期间大量藏匿豪士及亡命之人,以助人之急而闻名于关东。郭解年青时心狠手辣,恣意杀人,后来对人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人之命不恃其功。司马迁评价他们“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出游江湖上去:离开 B . 李文达公多之裁:推断 C . 校出都城荷:等到 D . 使不死为大将使:假如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年十五六入学生徒遂谪 B . 然胤绩实出息于人不立券虏大掠子女 C . 吾子指挥为足荣一汤胤绩耶守者多军败黜 D . 至曰视世琐琐者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凡吴越间豪家富室争延致之但凡是吴越之间的豪富人家都争相邀请招揽他 B . 类宿构者,皆切当世务就像是预先构思好了一样,内容都切中世情时事 C . 死国,分也国家灭亡了,我们也会四散分离。 D . 顾独膏血草莽中,天也只是他的热血仅浇灌在了草野之中,这真是天意呀
    4.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汤胤绩的长相刚猛奇异,记忆力惊人,恃才傲物,从小就表现出冲犯任性的性格特点。 B . 周文襄和于少保亲自下场测试,汤胤绩的过人才华得到验证和展示,获得赞赏和推荐。 C . 由于没留存券据无法自证清白,汤胤绩被贬官,故友前来宽慰,他只好强颜欢笑逃离。 D . 汤胤绩虽知其不可为,但仍殚精竭虑为孤山防守提出详尽的战略方案,并与强敌死战。
    5. (5) 作者认为汤胤绩虽然行事作风类似游侠,但朱家、郭解还是无法跟他相提并论,请结合全文及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 3. 阅读下面《论语》章句,完成问题。

    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

    ②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

    ③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④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 (1) 根据章句①②概括“忠信”的本质,根据章句③④概括“义”“勇”的关系。
    2. (2) 结合上述章句和文言文(含链接材料),简述《论语》体现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侠义文化的影响。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水龙吟·题瓢泉【1】

    辛弃疾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2】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3】风树,一鸣渠【4】碎,问何如【5】哑。

    【注释】【1】本词写于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瓢泉:泉名。【2】栖栖:忙碌状。【3】挂瓢:相传隐者许由饮水常以手捧,人赠以瓢。许由瓢饮毕,挂瓢于树。风吹瓢响,许由烦,遂抛。【4】渠:它。【5】何如:哪比得上。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稼轩”两句是说稼轩怎么会是贫穷的呢,瓢泉就是身边的财富,带反问语气。 B . “古来”两句是说自古以来就没有人理解并做到“行藏用舍”,仅作者做到了。 C . “且对”三句是说希望瓢泉之水在青山与浮云相伴,不要匆匆忙忙地流下山去。 D . “绕齿”三句是说先生饮了瓢泉水,既感觉口齿含霜般清凉,又感觉满怀清香。
    2. (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揽镜自照,容颜已老,于是产生富贵荣华如梦之感。 B . 作者因与瓢泉为伴,懂得乐天知命,所以决心远离官场。 C . 本词多处化用《论语》章句,并以己意串联,意蕴丰富。 D . 本词语言散文化,笔法多姿,议论通俗,抒情言志直白。
    3. (3) 本词明写“乐”而暗寓“愤”,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谁家今夜扁舟子?”的设问,写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东船西舫悄无言,”烘托了琵琶女演奏之高妙。
    2. (2) 借古讽今、针砭现实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讽谏当时统治者应汲取秦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苏洵在《六国论》中以“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政策。
    3. (3) 古人登高,情怀各异:杜甫在《登高》中以“”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着笔,极写飘泊孤独与年老多病之悲;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则以“”两句,表明自己决意归隐江湖、不存世俗机心的情怀。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 6.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向一颗麦子致敬

    ①寒露传信,霜降渐至。秋收秋耕之后,麦子,这个大地母亲的宠儿,又迎着凛冽的朔风,打点行装,踏上它“人生”的征途了。

    ②说它宠儿,是说,与像是“读速成班”的高粱、谷子、大豆、荞麦、红薯这帮兄弟们相比,显然,麦子是经过“十年寒窗磨一剑”的历练走出来的,因而走得更远,更有出息。

    ③在此,我想起了一句古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想,这话是说给麦子听的。你看,它不像是别的兄弟,总喜欢春天旅游秋天回家,一路乐乐呵呵,去享受春之温融夏之翠茂秋之艳美;这么多美好的日子它不选,当听说冬天要来时,就特意选择在深秋,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④在红叶的簇拥下,在翠竹的感召下,在秋菊的牵伴下,躺在泥土中的麦子,喝足秋后母亲大地所剩不多的奶水,咬紧牙关,用尽平生力气,脚跟蹬直,奋力向下,眼睛望着高远的苍穹,膨胀,膨胀,再膨胀,只觉“嘭”的一声,麦子用它像钢针一样的小脑袋,刺破大地裹在它身上的一层有些薄凉的胎衣,袅袅娜娜地出生了。

    ⑤麦子不愧是庄稼家族中的勇士,虽然它出生时天气已近微凉,但它不怕,一旦窥见外面的光明,就向着能成就它光明的目标使劲奔跑:它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了伸懒腰,拍了拍身上的泥土,骨碌一下站起来,在秋光里摇曳着它针叶似的小手,不顾一切地抽绿,一片,两片,三片……然后叶色也由浅变深,鹅黄,浅黄,淡绿,葱绿,于是,要不了几天,一棵茁壮葳蕤的秧苗就展现在你的面前了。

    ⑥此时,已是深秋。苍山远黛,枯树寒鸦。一片片枯叶正在悄然落下,回归自然;几只雀鸟嘴里衔着枯枝败叶,正在忙着搭窝,作着过冬的准备。地里早已场光地净,玉米、大豆、花生、棉花,一切秋季作物,紧随季节的脚步,都已回到屋里,开始享受温馨的生活。麦子却不,趁着秋光还未走远,它们像商量好似的,白天跟着太阳,夜晚撵着星星,匍匐着,拉扯着,熙攘着,不遗余力地生长着,力争把根扎得深深的,把棵蓬得壮壮的,以待风雪的到来。

    ⑦随着气温的递次下降,在一个冷风吹袖的早晨,汹汹涌涌的寒霜终于来临了。来时,那霜像是带着一把利刃来的,吓得大伙儿都溃散了。莆柳蔫了,翠鸟也不见了;早些天还娇羞欲滴的红荷,也枯皱着脸,香消玉殒了。看那阵势,我放心不下,心想,这下糟了,怕是麦苗也撑不住了,于是怀着忐忑的心走向麦田,我发现它不但没有死去,反而它的叶片越发地变得肥厚了,腰杆敦实了,叶色更加的浓绿碧透了。

    ⑧此时,我想起了,在一本书上看的,这在农作物学上就叫“春化”。由于麦子经过了春化阶段,也就是说,经过了寒冷的锻造,因此,用麦子磨出的面,成型,能够加工成各种面食,吃起来也筋道,有味。细想想,那是因为它凝聚有一种魂魄在里面。而其它作物,由于没有经过春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没有经历风霜的考验,因此吃起来,其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⑨无论说它是一位卓越的战士,还是说它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都不枉谈。你瞧,在这万籁俱寂的当儿,一切生命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只有它——麦子,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却别出心裁地攀爬了。它在想,你老天爷不许我长地上的苗儿,趁着没人打扰,那我就安安静静地长地下的根吧! 

    ⑩于此,我想起了上中学时老师在生物课堂上讲的话,麦子,之所以它能结出让大家都喜欢吃的优质口粮,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一个庞大的根系,能够让它摄取到四面八方充足的营养。而这个比它身长还要长的庞大的根系,都是在这个冬季潜心努力的结果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子的成功,还应该感恩这段难得的人生历练呢!

    ⑪当天气冷到极至时,大雪终于是落下了。雪,是春天的使者;雪来了,那些生命的强者,自然又是奔跑在春天的路上了。此刻,徘徊在风雪弥漫的田埂上,我似乎看到,紫燕喳喳地已经站在起跑线上憧憬未来了,塘柳也甩动着它婀娜的腰肢露出鹅黄了,梅花也欢天喜地地绽放枝头了,翠竹也不甘示弱地临风挺立了。若说它们,这不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青帝”眼中的佼佼者,是人们心中尊崇的为数不多的英雄,是勇士。要说能让我引以为奇的,那当然还是麦子。因为,最普通,最大众,始终青青一色,表里如一,且能够在严冬的大熔炉里走出来无怨无悔地养活着地球上1/4人口的生物,也只有麦子。

    ⑫严冬,对庸者,是险山,是恶水,是一道永远也逾越不过去的屏障;对勇者,是靶场,是砺石,是一座让自己浴火重生的摇篮。雪,对懦夫,是腥风,是血雨,是一道永远都打不败的拦路虎;对智者,是春风,是蔚红,是使自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瞭望台。麦子,当然是属于后者。

    ⑬经过一个大冬天的休整复苏,养精蓄锐 , 待春天真正到来时,麦子就可以系紧鞋带,永不回头地一撒腿跑到终点了。

    ⑭站在春天的门槛,麦子几乎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径直跑向终点的。其实,麦子就这么简单,没有曲曲弯弯,城府不深。不像是枣梨杏桃,先要经过姹紫嫣红的前戏,再来一番“绿肥红瘦、雨虐风骤”的感叹,才能结出果实;不像是高粱,把果实举得高高的,作炫耀之状,让人觉得它高不可攀;也不像是红薯,深深地把果实埋藏在地下,让人对其心生不可琢磨的疑惑。麦子就是这样,长得简简约约,憨憨厚厚,像是朴实的农民,没有花花肠子,在别人还沉浸在春天里游山逛景时,为了一个目标,它弯儿也不拐,就一个心思地匆匆分蘖,拔节,抽穗,进而扬花了。

    ⑮麦子,倾其毕生,熬过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苦旅,终于在布谷声声的六月,扬起了笑脸,结出它心心念念的叫做麦粒的果实。把麦粒托在手里,晶莹,剔透,骨感,沉重,怎么看怎么觉得,那分明是用眼泪凝成的岩石。                                  

     (取材于张富存同题文章)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魂魄:用了拟人手法,是麦子不惧寒冷锻造、不怕风霜考验精神品格的形象说法。 B . 别出心裁:指在其他生命都停止生长的冬季,麦子却与众不同,依然在向上生长。 C . 养精蓄锐:指麦子在冬季发展庞大的根系,蓄积力量,为春天迅速生长做好准备。 D . 眼泪凝成的岩石:运用比喻形象暗示麦粒成熟过程经历了苦心志、劳筋骨的锤炼。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麦子从播种、发芽、抽苗、扎根、分蘖、拔节、抽穗、扬花,直至成熟的过程。 B . 文章顺叙中有插叙,一处是在书上看到的农作物“春化”过程,一处是生物课上听到麦子根系庞大。 C . 文章用了象征的手法,麦子是普通劳动者的象征,作者借麦子托物言志,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 D . 本文表达方式多样,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3. (3) 本文题目是“向一颗麦子致敬”,请结合全文,谈谈“致敬”的内容。
    4. (4)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 7. 语言基础运用

    ①本届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体现中国美学风格的造型设计赢得广泛赞誉,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②(   )是冬奥会的吉祥物,整个北京冬奥会的诸多场合(   )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给海内外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③从开幕式上诗画交融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充满东方美学意趣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精妙场合 , 到冬奥会会徽、奖牌、场馆的一系列精巧设计,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拥抱世界的创新精神与植根本土的深厚底蕴。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和谐雅致,在潜移默化中完美地呈现在世界面前。

    1. (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句中加点的“展现”改为“表现”更好。 B . 第②句中括号内填入的关联词依次是:不仅、还。 C . 第③句中加点的“场合”应改为“场景”。 D . 第④句中加点的成语“潜移默化”使用正确。
    2. (2) 第③句中画横线的“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拥抱世界的创新精神与植根本土的深厚底蕴”一处有语病,请在答题纸上作修改。
  • 8.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各种校外培训被叫停。周六日不补课了,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请你以学长的身份,对初中的学弟学妹们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述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2)高中学习阶段,我们从教材中认识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苏武、史铁生、别里科夫……请从教材中任选一位,用文字为他(她)画像。要求:贴合作品内容,描写细致,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面貌。150字左右。

    3)谈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国旗入场,导演这样说:“一百多位普通人,代表不同民族、不同行业,分成两排,手手相传,把国旗递给旗手。这个瞬间,看似平常,但直抵人心。”请以“这个瞬间”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字左右。

  • 9.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⑴我们都有过应允、惊讶、赞叹时下意识反应的体验:

    “到!”

    也许是“有!”“在!”“行!”……

    抑或是“咦?”“噢!”“喔!”“耶!”……

    一字回应,是操场点名时的清脆应答,还是某个场景下的慨然允诺?是讶然、震撼的条件反射,还是心灵受到撞击的脱口而出?是恍然大悟后的情不自禁,还是疑虑萦绕心头的讶然失声?是宇宙乾坤有我的一个宣示,还是记忆深处经久不忘的一道回音?

    “一字回应”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回忆?它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经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⑵有一种力量伴随我们一路同行。这种力量,就是相信。因为相信,我们会全力以赴;因为相信,你我会看到更多光明。但也有人指出,我们是相信者,也理应成为所信的实现者。

    对“我们是相信者,也理应成为所信的实现者”,你有何看法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