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牡十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03-31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实用类文本阅读。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

    1. (1) 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 . 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 . 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 . 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 (2) 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 . 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 . 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 . 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3. (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 .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 . 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 . 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寒夜灯光司玉笙

    车灯很亮,剑一般刺破黑暗,车窗外的树影便飞速地向两边闪开。

    坐在后排的他眯着眼问:“快到了吧?”

    “已经上了大堤,老板一- 前面就是蝴蝶庄。”司机小徐目不转睛地盯着灯光尽头。

    所谓的大堤,就是黄河故堤。三十多年前他就是沿着这条大堤走出蝴蝶庄到沿海一座城市打工的。而今,他已经拥有两家公司,资产过亿。庄里人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说是买下半个县城还可以剩下个黄金囤。他听了之后,一笑了之。

    “老板,这条水泥路就是你捐资修建的,还有小学。”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仪表盘五颜六色的光线散射在车内,光线在他脸上波动。

    他有两年多没回蝴蝶庄了。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选在夜里回来,是怕给县里的、乡里的头头脑脑找麻烦——只要听说他回来了,片刻工夫小车就会鱼贯而来,不是接他吃饭,就是请他看项目啥的,弄得他不尴不尬的,心里头不那么舒服。

    为从老家拔腿,四年前,他将爹娘接到公司所在地,让他们住在海边的一幢小楼里,观海景、吃海鲜。可他们人在这儿,心还是在老家,时不时地嚷着要回蝴蝶庄。他就哄劝,答应到年关送他们回去。不料老爹忽发脑梗死,落下个半身不遂。病榻上,爹还不忘农耕之事,还有那处老宅院。

    于是,按爹娘的意思,老宅院交与小学校长匡四管护——匡四是他儿时的玩伴,又是同学,交给他放心。

    这匡四是个“老别筋”,只要是认准的道走到底不拐弯。四年前接爹娘时,本打算带他一块走,可怎么劝说他也不去。

    “我走了,把孩子扔这儿咋办?”

    “你想想你一个月才拿多少钱?”

    “这不是钱的事,是心里的事。”匡四拍拍胸口。

    “多少人想跟我去,我都没点头,专想着你哩——你的文化水平比我深,帮帮我多好!”

    “不中,不中,我得帮帮这些孩子——他们还小。”

    每每回想起与匡四的这次对话,他就在心里长叹一声:“唉,这就是匡四啊!”

    前天,躺在病床上的爹忽然歪头问道:“你有几年没回老家了?”

    “两年了吧!”

    “回去看看吧!俺和你娘动不了,你得回去,咱可不能忘了蝴蝶庄,那是咱的根呀!”

    说着,还忘不了加一句:“给匡校长多带些年货,他可是个好先生。”

    现在,蝴蝶庄近在咫尺了。夜里的蝴蝶庄就像山峦,峰壑皆有,显得有些陌生。他睁大了眼,盯着路径,提醒司机小徐减速慢行。很快,他就看见了那熟悉的宅院——那里灯光明亮。他心里“咯噔”一下:谁这么晚了还开着大灯?车一停稳,他下车直奔院子。推开虚掩的大门,他愣住了:树底下,一堆堆废纸箱、酒瓶子、旧书、废报纸什么的几乎占满了院子,中间只有一条下脚的小道通向堂屋。

    有一个人正蹲着捆扎旧书,听到动静,便直起身子来——正是那位小学校长。

    “匡四。”

    他喊了一声,趋身疾步伸出手去。

    匡四定定地瞧了他一眼,戴手套的双手只是在身上蹭,没有握手的意思。

    “我手脏,手脏——你咋回来了?”

    “快过年了,回来看看。”

    “都好着哩,好着哩——就是这院子成了废品收购站。’

    “你不是当着校长哩,咋弄起这营生啦?”

    “去年退啦,闲着也是闲着,这跑跑颠颠地给孩子们弄个书本钱。”

    “孩子缺钱说一声,我还能不管吗?”

    “不是钱的事,是让孩子知道这东西来之不易——有时好东西也会变成垃圾,垃圾也会变成宝贝!”

    他打了个寒战,小时候的那种寒意袭上身来。.

    “我的匡校长,你不嫌冷吗?”

    “冷啥,一忙起来啥都忘了。”

    小徐掂着大包小包地进来,院门被碰得“咣当咣当”响。第二趟又是圆筒方箱的,来回三次。

    “过年了,带些年货,都放你这儿,有四棚叔的、良头家的……”

    “我知道,知道——你不住下?” .

    “不住,我得连夜赶回去,明天有个联谊会,还有一个合同得签。”

    “唉,多少钱算钱?多大官算官?”

    “我也是想把垃圾变成宝贝。”

    “好,好!”

    匡四捋下手套,往一捆旧书上一扔,转身到屋里捧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

    “这是我备的干豆角,俺叔俺婶喜欢吃,你捎过去,就说我匡四在蝴蝶庄给他们拜年了!”

    “你也替我给咱庄老少爷们、大娘大婶拜个年!"

    说着,两人的手就紧紧握在了一起。

    车出蝴蝶庄,小徐不由得问了一句:“大冷的天,一个小学校长怎么整起破烂来了?”

    他拍了拍腿,斜了小徐一眼:“你不懂他——停车!”

    小徐愣了一下,将车停稳,以为老板要小解,可并没有听到那惯常的声音,往车后一看,嘴就张大了

    寒夜中,老板整整衣襟,对着庄里的那片灯光,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插叙了老板走出蝴蝶庄到沿海城市打拼而发家致富的奋斗史,这部分略写为下文故事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 B . 老板特意选择在腊月二十九夜里回蝴蝶庄,不愿给县、乡领导添麻烦,这表明他对家乡媚富、附势、刻意逢迎的歪风邪气的深恶痛绝。 C . “这不是钱的事,是心里的事。”这句话鲜明地表现了小学校长匡四淡薄金钱,永葆初心,坚守岗位,为乡村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D . 小说写病床上的爹对儿子的“回去看看”“给匡校长多带些年货”等叮咛,这一处看似闲笔,实则起到充实情节、升华主题的作用。
    2. (2) 请以小说中老板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二、古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 .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 .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 .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 .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 . 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 . 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 .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 .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 .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②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 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注释】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 ②韩信:刘邦开国大将。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 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 ④灵均:屈原字灵均。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自己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 . 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 . 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 . 尾联说江面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2. (2) 同样是凭吊项羽,下面这首《夏日绝句》与《乌江项王庙》所抒发的情感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夏日绝句【注】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 5. 默写
    1. (1) 《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2. (2) 《扬州慢》的“。”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
三、语言文字应用
  • 6. (2020高一下·六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     。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     、鲜活有力。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__的殿堂。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 .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 . “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B . 擎天之柱 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C . 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高耸入云 美轮美奂 D . 擎天之柱 栩栩如生 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 . 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 . 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 . 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四、写作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