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普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16 浏览次数:5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1. (2021·岳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易·家人·彖辞》说“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的痕迹。《内则》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男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女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出行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内则》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不共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梱,内言不出梱”,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为了保守属于男子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娄上》,《礼记·坊记》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期教育时,已经知道“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束缚力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是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礼,非祭,男女不交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礼即为越礼。

    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礼记·杂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礼记·曲礼》:“叔嫂不通问。”《礼记·奔丧》:“无服而为位者,唯叔嫂。”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员如兄弟、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后皆有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彼此不得接触。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者,权衡也,权而得中。在遵循礼制精神的同时,可以对礼的某些教条作出变通,这在孟子看来,并非越礼之举。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见,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仍然对两性的接触有着规范作用。

    (摘选自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 

    材料二:

    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不只是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的表示。

    (摘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男女有别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它影响着后世思想家对男女关系的论述。 B . 古代男女不仅居处隔离,言论上也是隔离的,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事实上女子事务男子也不知道。 C . 《内则》所言:“非祭非丧,不相授器。”言下之意是在祭祀和丧事时,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 D . 材料一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证明特殊情况下可以对礼的教条作出变通。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浮士德文化观来看,两性恋爱的目的不是结婚生子,而是生活经验和生命意义的创造。 B . 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阿波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所以它不欢迎激动的、热烈的感情。 C .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成为基本社群,表明当时人们认可同性原则比异性原则更为重要。 D .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安排了一个完善的秩序,人可以适当改变它,但更重要的是接受它、维持它。
    3. (3) 根据材料,下列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社会的生育率持续走低、离婚率不断升高等等均可看出我们社会在由传统的阿波罗式向浮士德式转变。 B . 男女的结合基于异,在此基础上求相互充分了解就困难,而且男女的共同生活,越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愈深。 C . 没有推陈出新,恋爱便难以为继。“恋爱是一项探险”便是对这一观点的形象表达。 D . 乡土社会为了社会的安稳,采取两性隔离的方式,隔离产生距离,甚至筑下鸿沟。这是对个性的抹杀,作者对此深恶痛绝。
    4. (4) 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结合材料,分析浮士德文化和阿波罗文化对如今“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这一做法可能持有的不同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重返乡下

    降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手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最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拔。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诺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萝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萝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萝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饰,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萝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驱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杨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频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屡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足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迎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成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持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B . 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 C . 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D . 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 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 C .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乌杨柳、金麦红营、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 D . 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3. (3) 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 (4) 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 3. 文言文阅读

    ( 一 )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 , 封项羽为长安侯。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攻破函谷关。遂西,屠烧成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 二 )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而汉王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家皆亡。汉王道得孝惠、鲁元 , 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项王常置军中。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孝惠:刘邦的嫡长子。②鲁元:刘邦之女。③太公:刘邦的父亲。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B .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C .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D .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侯,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周代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是:王、侯、伯、子、男。 B . 符,中国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生效,如虎符等。 C . 弃市,死刑的一种,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弃市”。 D . 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君主,故以北面指称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杀秦王子婴,说明刘邦宽厚仁德;但他也有极端自私、薄情的阴暗一面,比如为了自己逃命,几次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 B . 刘邦进入咸阳后,丝毫不为重宝所动,直接封闭府库,还军霸上。这足以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C . 与项羽的屠烧做法形成对照,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赢得了秦朝百姓的拥护,人心所向,为他日后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D . 《史记·高祖本纪》对刘邦多有赞美,而《史记·项羽本纪》则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刘邦冷酷无情与无赖的形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②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5. (5) 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刘邦的形象特点。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①树杪:树梢。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 .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 (2)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 5. 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对个人志向的询问,子路的理想是治理干乘之国,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之事,他说“”;曾皙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三、语言表达(1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___________。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宫殿上所有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把金碧辉煌的皇城,变成“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修涂改成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嶂。___________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A . 她的坚强,她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 .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 .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D . 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根据要求答题。

    “丰收节”的设立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重新认识和挖掘用乡村多元价值。节日期间,各地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办节,重点打造和推出_________的节日品牌,__________了民俗文化、休闲旅游、采摘体验等活动内容,增强了节日的吸引力,起到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也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丰收节”期间,各地本着“农民主体办节”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开展了民俗表演、乡土美食__________、特色农产品展示、各类体育竞赛和游戏等活动,这些活动体验性、互动性强,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助推了产品销售,吸引了城乡群众的广泛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不足的现状

    节日的形成需要集体的创造与传承。现代社会中产生的“丰收节”具有传统的___________,也尚需探索和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传承模式,创建为新的节日品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独具慧眼   融合   鉴赏   渊源 B . 独具特色   融合   品鉴   渊源 C . 独具慧眼   融汇   品鉴   源头 D . 独具特色   融汇   鉴赏   源头
    2. (2)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部经典影片即将结束放映时,突然在银幕上出现一段话:下面播出的是影片制作时被删掉的镜头,我们在向这些演员致歉的同时,也请观众记住他们的名字。

    观众们发现,这些演员都是群众演员,他们中有天真可爱的小孩、鹤发童颜的老人、正在执勤的警察 、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令人难以置信,向来以追求最大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制片方,竟然愿意留出长达5分钟的播出时间,专门介绍这些一闪而过、最后被删掉的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其实,这是导演与制片方做过沟通之后的结果。

    如果你是这名导演,你会怎样说服制片方执行你的想法。请你给制片方写一封建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O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