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03-28 浏览次数:5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个诗人都有他独特的性格、作风、意见和态度,这些东西会表现在作品里。一个读者要单选上一个诗人的东西读,也许不是有益而是有害的,因为我们无法担保这个诗人是完全对的,我们一定要受他的影响,若他的东西有了毒,是则我们就中毒了。我以为我们可以有一个可靠的选本,这位批评家应该懂得人生,懂得诗,懂得什么是效率,懂得什么是价值。

    我以为诗是应该自由发展的。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诗我们都要。我们设想我们的选本是一个治病的药方,那么里面可以有李白、杜甫、陶渊明、苏东坡、歌德、济慈、莎士比亚;我们可以假想李白是一味大黄吧,陶渊明是一味甘草吧,他们都有用,我们只要适当地配合起来,这个药方是可以治病的。所以,我们与其去管诗人,叫他负责,我们不如好好地找到一个批评家,批评家不单给我们以好诗,而且可以给社会以好诗。

    历史是循环的,所以我现在想提到历史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时代,了解时代赋予诗的意义,了解我们批评的态度。封建的时代,我们看得出只有社会,没有个人,《诗经》给他们一个证明。《诗经》的时代过去了之后,个人主义社会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而且实实在在就果然进到了个人主义社会。这时候只有个人,没有社会。个人是耽沉于自己的享乐,忘记社会,个人是觅求“效率”以増加自己愉悦的感受,忘记自己以外的人群。陶渊明、谢灵运之流忘记社会,为自己的愉悦而玩弄文字——当我们想到那时别人的苦难,想着那幅流民图——这是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了,到了极端,即是宣布了个人主义的崩渍、灭亡。杜甫出来了,他的笔触到广大的社会与人群,他为了这个社会与人群而共同欢乐,共同悲苦,杜甫之后有了白居易。诗人从个人的圈子走出来,从小我而走向大我,《诗经》时代只有社会,没有个人,再进而只有个人没有社会,进而到这时候,已经是成为个人社会了。

    到这里,我应提出我是重视诗的社会的价值了。我以为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发展成为“社会属于个人,个人为了社会”的,诗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所以,我们时代不单要用效率论来批评诗,而更重要的是以价值论诗了,因为加在我们身上的将是一个新时代,诗是要对社会负责了,所以我们需要批评。从目前的情形看,一般都只讲求效率,而忽视了价值,所以我要大声疾呼,请大家留心价值。有人以为看重价值就会忽略了效率,就会抹杀了效率。我以为不会,诗是社会的产物,若不是于社会有用的工具,社会是不要它的。诗人发掘出了这原料,让批评家把它做成エ具,交给社会广大的人群去消化。所以原料是不怕多的,我们什么诗人都要,什么样的诗都要,只要制造工具的人技术高,技术精。

    (摘编自闻一多《诗与批评》)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从个人圈子走出来,从个人走向社会,小我走向大我的诗人代表有杜甫、白居易。 B . 在作者看来,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发展成为“社会属于个人,个人为了社会”的。 C . 《诗经》的时代过去之后进入到个人主义社会,那时的诗人沉溺于享乐,完全不关心百姓疾苦。 D . 诗是社会的产物,是对社会有用的工具,要对社会负责,所以我们需要批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 文章第二段巧妙运用了打比方的论证方法,说明由批评家来编制诗歌选本的重要性 C . 文章论证兼顾诗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新时代诗歌发展的未来。 D . 文章末段论证了批评家挑选诗歌选本的标准应该是社会价值,而不是诗歌的效率。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每个诗人都会在他的诗中表现其独特之处,所以读者单读一个诗人的诗是有害的 B . 批评家的诗歌选本中应该有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诗,这样的选本对读者是有利的。 C . 批评家只要懂得人生,懂得诗,懂得效率,懂得价值就能编出好的诗歌选本。 D . 陶渊明、谢灵运眼里只有个人,没有社会,只有小我,没有大我,他们的诗不值得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联合公布珠峰“新身高”——8848.86米。下面是关于此事的三个采访节选片段。

    片段一

    时间——2020年5月27日

    采访者——新华社记者

    受访者——中国登山协会主席李致新

    记者:您曾于1988年登顶珠峰,作为一名老登山人,您怎么看待这次成功登顶?

    李致新:首先,我要祝贺今天登顶的队员们,为他们骄傲自豪,他们战狂风、踏冰雪、胜严寒,克服了这么多困难,最终成功登顶。今年正好是中国人首次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的60周年。年轻的登山队员再一次诠释了我国老一辈登山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中国登山运动自从开创以来,共有24位勇士长眠于雪山,还有一些登山运动员冻伤致残。登山前辈当年历经的艰险远非我们现在所能想象,今天我们的年轻一代用实际行动向前辈致敬,我们坚信登山精神能够在新时期薪火相传。

    片段二

    时间——2020年8月28日

    采访者——东方网主持人

    受访者——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胡炜

    主持人:这次登顶测量跟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胡炜:1975年和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主要的任务是登顶,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顺便测一下珠峰的高度,而这次是为了测量而去登山的。1975年我们国家第一次正式的珠峰测量,采用传统的光学仪器,相对来说设备比较落后,那次测量数据是8848.13米。科技的进步,到了2005年我们进行了第二次珠峰高程测量,当时只有美国有GPS系统,我们中国的北斗还不成熟,所以采用的是美国的GPS加上进口的一些测量仪器。到了今天,15年以后,2020年负责测量的登山队员在峰顶竖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重力测量,所有这些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珠峰测量的历史也是我们测绘科技发展的历史。这次珠峰高程测量很好地证明,中国制造的测量设备一样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片段三

    时间——2020年12月8日

    采访者——《新京报》记者

    受访者——自然资源部国测一大队队长、珠峰高程测量现场总指挥李国鹏

    记者:此次珠峰测量过程中,队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和你的队员面临哪些压力?

    李国鹏:这次珠峰测量非常艰难。比如在攀登过程中,到海拔7790米营地的时候,风特别大,队员们的帐篷都无法搭起来,但是他们还要在大风、暴雪中保护好仪器设备。从前线传回的视频里我们看到,在剧烈晃动的帐篷里,两名队员用手扶着重力仪,确保其不被碰撞。队员们一晚上没有休息,峰顶队员更为辛苦。登顶后,由于测量觇标架设难度比较大,三名队员为便于操作,摘下氧气面罩,无氧操作100多分钟。另外两名队员在零下20多度的峰顶恶劣环境中,摘掉手套操作重力仪和GNSS接收机。

    在我印象中,压力最大的时候有两次。第一次,当第二次冲顶受挫后,队员们体力压力、心理压力都比较大,并且天气预报说从5月20日开始一直到6月5日都没有好天气,这就意味着后期基本没有好的窗口期了,甚至可以说没有窗口期了。第二次,是成功登顶以后,当登山测量队员在登顶后开展测量工作时,仪器设备在极端环境里出现各种警报,一度不能正常工作,能不能在有限的1至2小时内获得必需的测量数据,不得而知。

    记者:在这么大的压力之下,是什么在支撑着你们?

    李国鹏:习总书记在访问尼泊尔的时候,曾与尼泊尔达成联合公告珠峰高度的协议,因此这是一个必须要去完成的政治任务。珠峰有一部分在中国境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获取能够得到世界公认的珠峰高度。珠峰的高度各个国家都在测,尼泊尔在测,其他国家也在测,获取让全世界都认可的高度,也是我们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当肩负国家使命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时,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珠峰高程测量的数据1975年为8848.13米,2020年为8848.86米,由此可知,珠峰高度持续在上升。 B . 珠峰测量队员或在峰顶摘下氧气面罩,或在零下20多度摘掉手套,以确保设备操作方便和测量准确。 C . 本次珠峰登顶可谓一波三折,适合登顶的窗口期非常难得,机会稍纵即逝,最后的一次冲顶终于成功。 D . 在峰顶的极端环境里,仪器设备出现各种警报,但队员们成功地在有限时间内获得了必需的测量数据。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三次不同的采访,采访者均根据不同的采访目的和受访者不同的身份,设定了访谈重点和提问内容。 B . 我国1960年第一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2020年使用自主研发的仪器测量了珠峰高度,均有重大意义。 C . 2020年这次以测量珠峰高度为目的的、第一次正式的珠峰高程测量,具有巨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 D . 在2020年全球抗疫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我国成功登顶珠峰进行精准测量,彰显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3. (3) 以上三个访谈片段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B . 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C .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知恩图报的人。 D .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 (2)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人教版必修3《劝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 (2) 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在古代诗文中此意义较为固定。 B .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砺,在文中指的是磨刀石,金属通过磨刀石的加工可以变得锋利。 C . 孟子主张人“性善论”,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让自己变得优秀,《荀子》一书是荀子本人编撰的。 D .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古人所说的行相当于今天的走,古人说的走相当于今天跑。
    3. (3)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B .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 . 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4.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释】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 .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悲凉沉郁。 C . 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坐卧不宁,表现了无限情思。 D . 整首诗写了个人的遭际,也写了国家的命运,侧重表现个人遭遇。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登高》中,诗人开篇借“风”“猿”来渲染气氛的句子是“”;接下来写诗人漂泊不定的诗句是“”。
    2. (2) 韩愈《师说》中“”两句,以反问的语气指出从师学习的标准是“道”,而与年龄无关。
    3. (3)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强调,当政者要在百姓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通过“”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       之上的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红楼梦》是通过和依据曹雪芹自己的生活感受和高度的艺术手腕,所唱出的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图景 , 曹雪芹在一定程度上对他的时代,还保有某种感伤的气息——依恋和徘徊。在方法论上       , 作者身上所满蕴的现实主义得到了伟大的胜利。这部不朽的著作     是描写了一个贵族之家走向败坏的三代生活,而且卓越地描绘出封建贵族阶级 的生活,进而明显地暗示了封建时代的必然消亡。

    正有如一切伟大的文学经典在旧中国所遭受的命运一样,一般来说,(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即是社会现实的反应,因此,《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就不可能离开时代社会而游离存在。要想研究或了解这部文学经典名著和它的作者——曹雪芹,就必须从那个特定时 代和那个特定社会关系的联系中去着眼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巾帼   毋庸置疑   不只   钟鸣鼎食 B . 须眉   众所周知   不止   纸醉金迷 C . 巾帼   众所周知   不止   钟鸣鼎食 D . 须眉   毋庸置疑   不只   纸醉金迷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是曹雪芹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高超的艺术手腕,所唱出的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图景。 B . 《红楼梦》是曹雪芹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通过高超的艺术手腕,所唱出的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挽歌。 C . 《红楼梦》是曹雪芹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通过高超的艺术手腕,所唱出的封建贵族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D . 《红楼梦》是曹雪芹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高超的艺术手腕,所唱出的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挽歌。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红学家们的曲解惊人,是《红楼梦》在过去蒙受的。 B . 红学家们在过去对《红楼梦》的曲解十分惊人。 C . 《红楼梦》在过去蒙受红学家们的曲解是惊人的。 D . 蒙受红学家们曲解的《红楼梦》,在过去是惊人的。
  • 8. (2021高一下·泾县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一定程度上的节食,不仅能达到减肥的目的,。比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还能减少体内因氧化应激带来的伤害。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节食虽然能够给健康带来定的好处, ,节食是有一定限度和方法的。并且,“节食有益健康”虽然已经被很多权威专家证实,但相关实验中的数据大部分都来自其他物种,缺少人体实验数据。所以,,而不能一味推崇。

  • 9. (2021高一下·赣州月考) 下面是某报社为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活动撰写的《征稿启事》的正文,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年生日,为“书香资阳,文化强市”抛砖引玉,我报特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活动,向全市征集文字稿件,欢迎惠顾。征文要求:反映时代特点,文体不限,不超过1500字。大作如需斧正,编辑部将垂询作者意见。来稿请于9月20日前发至本报邮箱。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牛年,牛是人们喜欢的动物之一,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人们常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比喻为孺子牛,把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人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人比喻为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正全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民族复兴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充满各种风险挑战。发扬好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我们才能乘风破浪、一路向前,才能创造新业绩,才能“了不起”。

    思考上述材料,“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种精神中,你对哪种精神感触最深?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学校高二级部拟举办以“践行xx牛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了不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围绕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