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2月第一次质量监测试...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55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城市山水”脱胎于传统山水,它-开始是点缀了现代城市景观题材的传统山水画。伴随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景观遍布于我们的周围,城市文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建筑在画面上占据的面积比例越来越高时,原有的中国画表现体系自然不堪其用,质变的要求便“呼之欲出”。

    由此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这还是不是山水画?

    山水画就是景观题材的中国画。仅就题材而言,“城市” 之能成为“山水”,首先是因为它属于景观。某种意义上,尤其是在当代,“山水” 可以是一个虚指的概念。就字面而言,“山水”的概念点出了景观的自然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城市作为人造物,它和自然山水是对立的。但是,精神如果只是对应于固定的题材样式,便不能成为精神。大隐于世,精神的.超越在于它总能在不同的题材中找到寄托的方式。如此则城市与自然山水虽在材料与形式上有所区别,但作为精神载体实有相通之处而无高下之别。一方面,以自然山水为母题的主流山水样式因其题材脱离具体生活而日显空泛。另一方面,作为精神载体,自然景观至少在当下已被过度使用;而表现城市景观的形式语言及其精神内涵的发掘则显不足。所谓自然,非独指描绘对象的自然属性。从表现的角度看,“自然”更是一种主观状态,更在于人与周遭、宇宙间主客一体的整体联动。这也是我们虽画城市,却仍归于笔墨、归于“山水”的原因所在。

    传统山水更侧重主观意境的营造,画家不必指明所画之景为何处具体的景观,即使有所具体指示者,亦多主观变化。山石树木云水皆是画面元素,可相对自由地进行组合。城市题材画面意境的营造更多基于实景,与纯粹造型的关系更加直接,故其笔墨虽备受拘束,却也可以更纯粹、更自由。传统山水画的笔触与画面形象是统一的,笔触既是画面的符号元素,又有独立的具体指涉。城市建筑题材山水画则必须由一个相对明确的形象来统摄笔触,并赋予其具体性。建筑以规则的几何形为主,具有明显的复数性特征,笔墨的展开和呈现以复数性为基本。山水以不规则的自然形为主,自然山水中也有复数形式,但更隐蔽。所以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是在自然中寻规律;而“城市山水”画则需要在规律中存自然、求变化。

    简言之,山水即笔墨造境。在中国画中,对象只是寄托,是相对的。城市建筑亦只是个寄托而已。所以,不是如何用笔墨表现城市建筑,而是如何通过建筑来呈现笔墨;不仅是如何巧妙地画出建筑的形象,更是一种笔墨系统的重新架构。不是单纯的题材和形式创新,而是直面笔墨与造型、形式的基本关系;不仅是山水画表现广度范围上的延伸,更是笔墨表现深度上的开掘。着眼点不在形式,而在生成形式。

    (摘编自《“城市”何以“山水”——城市建筑题材山水画的笔墨构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城市建筑题材山水画成为了中国山水画中独立的一类。 B . 作为精神载体,城市与自然山水是有相通之处的,二者的区别体现在材料与形式上。 C . 城市建筑题材山水画因意境营造多基于实景且与纯粹造型关系更直接而更纯粹自由。 D . “城市山水”不仅要巧妙地体现出城市建筑的形象,更要对笔墨系统进行重新架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论述了当下城市建筑题材山水画的本质,以及其属于“山水画”范畴的原因和意义。 B . 文章以“某种意义上”“在某种程度 上”等语表述观点、阐述事理,客观审慎。 C . 文章的主体部分将城市建筑题材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进行对照比较,论证透彻而严密。 D . 全文以“着眼点不在形式,而在生成形式”这句话作结,是在前文论证基础上的补充。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城市”能成“山水”主要是因其属于景观且能作为一种精神载体。 B . 传统山水画的画家创作时更侧重主观意境营造,由此可见画家是相对自由的。 C . 在意境营造、笔墨展开和呈现等方面,传统山水画与城市建筑题材画都不同。 D . 山水画的对象从自然山水延伸扩展到城市建筑,是在笔墨表现深度上的开掘。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是一份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目标,以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为重点,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方向的重要文件。《意见》 统筹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在校内方面,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使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意见》 兼顾校内校外,体现出对当前义务教育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的系统思考、综合施策。

    (摘编自《“双减”助力打造教育良好生态》,《人民日报》 2021年7月30日)

    材料二

    落实“双减”政策的第一个周末,上海市共青团给孩子们送上了一份最好的“开学礼物”。在教育界有一个“交叠影响城理论”。家庭、学校、社会或社区构成了交叉的三个圆,中间就是儿童,被交叠影响。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的大小,就在于交叠影响的这个面积的大小。“双减” 之前,整个教育的生态已经逐渐压缩成了一个点:对于孩子来说,生活的常态就是从家门到学校,再到培训机构的一种模式。

    上海市共青团搭建“15 分钟幸福圈”,则是将三个圆进一步明晰、扩展、交融。学校干学校的事,家庭干家庭的事,社区干社区的事。但三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个正常的儿童,培养一个具有幸福生活能力的孩子。

    上海市共青团逐一搭建街道、街区、居民区、楼组四个层面的可视化社区少先队阵地空间,让大家带着更多兴趣进圈。一批有情怀、有热情的青年家长更是化身共享“父母”、校外辅导员,既满足了孩子们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期盼,也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带孩子难的长期痛点。

    临汾路街道则在“静安领巾小先锋”社区少先队改革的推动下,创设和培育了特有品牌,即童心协力一青少年组织力建设项目, 让小朋友们在辖区、在课外有地方去、有地方玩,玩得有获得感,进一步推动形成“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的良好格局。

    (摘编自《“双碱”不是独角戏》,《青年报》 2021年9月6日)

    材料三

    有研究指出,当前的青少年正在遭遇一场“四无”心理风暴,对学习、生活和社交无动力、无兴趣,对生命产生无价值感、无意义感,最终导致心灵的荒芜。在这一令人忧心的现实下,“双减”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不仅对学校教育育人体系进一步进行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也为家庭教育回归本源、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指明了方向。“双减” 政策将进一步明晰家校的定位与边界,使家庭不再成为学校的简单延伸。

    “双减”政策下,新时代家庭教育面临三个转变:从偏重知识技能转向加强经验建构、锻造品质;从以学业监督为主转向民主平等、共情交流;从才艺兴趣培养的功利倾向转向审美愉悦发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最终通过“自我实现”成就完美人格。如今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艺术特长,但大多存在功利倾向。兴趣才艺不仅仅是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展现,更是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有益途径。强制的才艺训练和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在侵蚀着孩子人格的健康。“双减” 政策将引导家长重新认识才艺兴趣的重要意义,给孩子创设更安全、更个性化的探索空间,使兴趣与艺术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朋友,为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感受生活之美、创建生命意义培育丰厚的土壤。

    (摘编自《“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将面临三个转变》,《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2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见》指出,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全面规范培训行为,基本消除各种培训乱象,逐步降低校外培训的热度。 B . 依据教育界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双减” 前,整个教育生态被压缩成一个点,无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 C . “双减”下,我们需变革教育观念,让家庭教育回归本源,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使家庭不再成为学校的简单延伸。 D . 针对之前才艺兴趣培养较为功利的倾向,“双减” 政策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以使其向审美愉悦发展的方向转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见》是一份重要文件,对“双减”的落实给出了时间表,体现出国家对当前义务教育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的系统思考、综合施策。 B . 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上海出现的共享“父母”等新现象,将给渴望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孩子、带娃难的双职工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C . “童心协力”是街道、社区积极回应双减政策创设和培育的一个特有品牌,为形成“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的良好格局做出了有效探索。 D . 新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三个转变,折射出过去中国式家庭教育存在的不少问题,“双减”政策下,新时代家庭教育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3. (3) 有专家说得好,“双减不是独角戏,而应是大合唱”。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很好地落实“双减”“大合唱" 。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惊弓之鸟

    肖建国

    我感觉到了,母亲今晚有些恐慌。

    天上有星星,却落起细雨。这有点儿怪。雨随风走,飘飘洒洒,把周边的芦苇、香蒲、睡莲都淋得亮晶晶的。远处似有雾,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味道。

    母亲说:“你大了, 比你爸年轻时更强壮。”

    母亲理了理羽毛,用颤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椭圆的鼻孔里透露出不安的气息。我顺着母亲的目光,看到了绿洲中的那几间草察。那里住着更的父亲,他以采药为生,身上常年散发着淡淡的花木香。这里的百草进入幕年之时,更父会有选择地将它们收进药篓。我听花草们说过,能进更父的药篓,是一生最好的归宿。

    母亲说:“你要懂得报恩。

    我懂母亲的意思。我出生不久,家里突然闯进一条大狼狗,一口咬住了父亲的脖子。我那可怜的父亲,双眼流出血泪,来不及发出一声呼叫,就离我们而去。母亲紧紧护住我,拼命呼喊。在最紧要的关头,一支利箭射穿了狼狗的头颅。

    是更和他的父亲救了我们。

    母亲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 这个家就由你看守了。”

    母亲气息均匀,手也不再颤抖。但我不相信她是要出趟远门。

    待母亲睡熟,我悄悄溜到了更父的窗下。屋内,油灯如豆,把更父与更的脸照得忽明忽暗。

    父子俩沉默很久,才开始说话。

    更父说:“你怎么 可以信口开河呢?”

    更很小声地回答:“都....都是酒后妄语,摊上祸事。

    更父说:“你是勇士, 是有名的射手。既然昨日答应了王,夸下海口说不用搭箭,只凭一张空弓就能射下天上的鸟儿,那你就应该践行你的承诺。明天你就引弓虚发,看能不能射下鸟来吧。”

    更扑通跪了下来:“父亲, 我们赶紧跑吧。不然明天就是欺君之罪。”

    更父立起身,用艾条拨开灯花,屋内顿时明亮了许多。我看到更父一脸凝重,眉毛要把眼眶压弯。

    “跑?能跑到哪里去?对于王来说,我们都是他土地上无法移动的草木。再说了,这也不是更家子孙应有的性格。睡吧,睡吧,就像这里的杂花野草,疯长有期限,生死归自然。”更父吹灭了油灯。

    第二天醒来,母亲已不在身边。我跑到更父的草察,同样人去屋空。我引吭长啼,展翅

    借力,直上云霄。

    我要看看母亲飞去了哪里。

    终于,我看到了我的母亲,她正在向一个平台飞去。平台上站着更和他的王,台下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人,他们仰脸望天,翘首以待。只有一个人低着头,他扎着头巾,穿着短葛衫,背着药篓。

    在人们高亢的呼喊声中,更在平台上拉开了弓。此时,我的母亲已飞到了他们的头顶。

    更闭上眼,不知这拉满空弓的手,何时该放开。

    母亲飞得低了一些,她高叫几声,一声比一声凄惨,犹如我父亲双眼流出的血泪。

    在母亲最后一声悲鸣中,更松开了手,弓弦震耳欲聋。

    母亲垂直地掉了下去。

    众人炸窝般惊呼,不敢相信。

    母亲掉在了更父的药篓中。我看到更父慢慢取下药篓,把母亲抱在了怀中。

    良久良久.....

    (作品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而本文别出心裁,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令读者耳目一新。 B .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迷蒙凄清的氛围,烘托了“母亲”此时的心情,为下文写“母亲”决定报恩作了铺垫。 C . 小说注重以细节刻画人物内心,如“更父一脸凝重,眉毛要把眼眶压弯”写出更父在得知儿子妄语致祸时内心的沉重。 D . 这篇小说以“良久....收東全文,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有余音袅裊的艺术效果。
    2. (2) “能进更父的药篓, 是一生最好的归宿”,请结合文本,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并分析其作用。
    3. (3)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有人认为是“更父”,有人认为是“母亲”,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狙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臭。”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周书》云:‘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柜子之跗。编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编疵曰:“夫从韩、魏之兵而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编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遵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 , 三家分智氏之田。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B .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C .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D .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智伯,名瑶,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智氏家族领主。智伯亡而三家分晋。 B . 《周书》是追述周朝事迹的汇编,与《虞书》《夏书》《商书》合为《尚书》。 C . 质,指留作抵押品的人或物;也指箭靶,引申为目标。文中用第一个意思。 D . 族,指家族,同姓的亲属。古时有为完全除去敌人复仇的可能而灭其族之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康子听取并采纳了段规的建议,向智伯献上万家之邑。智伯贪得无厌,恃强凌弱,得地后又向魏桓子索取。 B . 任章抓住了智伯的弱点,借《周书》分析事理,向魏桓子进谏满足智伯的无理要求,成功地转移了矛盾。 C . 智伯没有听取绨疵防范韩魏两家倒戈的警告,反而更加信任二人;且对绨疵的质问不以为意,致使其离开。 D . 赵襄子派张孟谈密见韩康子、魏桓子,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打消其顾虑。最终三家形成合击之势,大败智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

      ②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 , 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注释】①逡巡:宋元俗语,犹顷刻,极短时间。②当(dàng): 当做,代替。③厮酿:相互融合。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闻”“敲”二字,不写人而人自现, “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用词简约蕴藉。 B . 下阕一二句将花、酒、人交错描述,花香、酒香融合,花的红晕和酒的红晕相辉映。 C . 下阕脉络清晰,以“惊起”为纽带,写出采莲女因“醉”而“眠”到“醒”的情态。 D . 本词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构思新颖巧妙,风格健康明朗,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2. (2) 后人评价本词是描写少女生活的不可多得的佳作。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采莲女的形象。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庄子《逍遥游》中,均用比喻手法极言鹏鸟之大的两句是“”。
    2.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词人以“,谈笑间, ”几句描写了周公瑾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精神意态。
    3. (3) 猿,是我国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哀厉,文人往往借以传达一种凄凉之意,如《琵琶行》中的“”,《三峡》中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欢迎来到‘天宫课堂’!”清脆而清晰的声音响起,化身“太空教师”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出现在画面中,“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中国科技馆的地面主课堂内,同学们__出阵阵掌声,其中,水膜和水球实验是引起最多同学们惊叹声和掌克的一个环节。王亚平用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拿出时,水竟在金属圈内形成了一层水膜,再往水膜上继续加水,水膜越来越厚,变成一个大水球。

    “失重状态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才能做出地面无法做出的水球。向水球注入一个气泡,水球则倒映出一正一反两个人像,这是气泡将水球分割成的两部分分别成像的结果。”一边做着实验,王亚平一边用___的语 言讲解实验原理。

    接着,( )。她又将一片泡腾片放进水球,水球中开始产生越来越多的小气泡,_____,

    蓝色的水球看上去正像是一颗小小的地球。

    “地球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如今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相信未来,中国人的脚步一定会踏上月球、火星和更远深空。”王亚平说。

    1. (1) 依次填如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爆发   末了   简明扼要   若隐若现 B . 暴发   末了   通俗易懂   影影绰绰 C . 爆发   最终   通俗易懂   若隐若现 D . 暴发   最终   简明扼要   影影绰绰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水膜和水球实验是引起同学们最多的惊叹声和掌声的一个环节 B . 水膜和水球实验是赢得最多的同学们惊叹声和掌声的一个环节 C . 水膜和水球实验是引起同学们惊叹声和掌声最多的一个环节 D . 水膜和水球实验是赢得同学们惊叹声和掌声最多的一个环节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她将蓝色颜料注人水球,水球变成了漂亮的深蓝色 B . 她向水球注人蓝色颜料,漂亮的深蓝色水球形成了 C . 她将蓝色颜料注人水球,漂亮的深蓝色水球形成了 D . 她向水球注人蓝色颜料,水球变成了漂亮的深蓝色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殷周时代起,虎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中,用以展現雄威,如《诗经.鲁颂·泮水》称勇武之臣为“矫矫虎臣”,《尚书.牧誓》称武王有“虎贲三百人”。春秋秦汉时,不仅对猛将、勇士直称虎将、虎士、虎贲等,后世连敢谏之士也被称为“殿虎”。国家用兵的兵符,使节出国所持之节,__,如“虎符”“虎节”等。

    在我国的传说中,虎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正对大门的墙上。民间有给一两岁的娃娃穿“虎头鞋”的风俗,不仅因为虎头鞋鞋底宽大、穿着舒适,利于孩子练习走路;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认为__,护估孩子平安健康成长。

    __,虎的形象也无处不在,人们借虎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虎出现在历代的戏剧中,如元杂剧《虎头牌》、昆曲《虎囊弹》、京剧《胭脂虎》等,不胜枚举。至于以虎为地名、人名,继而演绎出的故事趣闻,就更是数不胜数。现在人们也习惯用“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老雄心在”“龙争虎斗” 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和事。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依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内容,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不超过30个字。
四、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二0二二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致广 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它出自《礼记》,意思是能通达至广大之境,又能极尽精微之处。.

    这句古语对我们当代青年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有启示。请你选择最有感悟的一方面,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