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淄博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一模统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63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回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奥林匹克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精彩绝伦的体育比赛与优异的运动成绩,也不仅仅是城市在物质层面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对人自身全面发展、对社会和谐进步、对世界和平等更高层次理想的关注与实践。

    早在古希腊奥运会时人的和谐发展便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主题,形成了以“和平友谊”“公平竞争”“追求人体健美”和“奋进”为主要内容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吸收了这些古奥运思想,摒弃了古奥运会的民族主义色彩和排外特征,使奥运会成为包容、开放的和平友谊盛会。他明确提出了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最基本的目标: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他还说,体育竞技的目标不是要造出健壮的“人形动物”,而是培养和造就像古希腊人那样身心协调发展的、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

    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是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顾拜旦从古奥运会遗产中得出了体育竞技应是身心和谐发展的结论,从而彻底否定了世俗所认为的体育竞技只是“身”的一元文化的观念,确定了新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正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奥林匹克圣火下,参加体育竞技不仅是身体的健康与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使人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成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因此,通过竞技运动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奥林匹克运动个人层面人文价值的核心内涵所在。

    奥林匹克运动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集中体现为建设公平和谐的社会。奥林匹克竞技是以竞争为前提的,但竞争不是无序的和盲目的,所有竞争都有严格的制度,所有参加者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项竞赛都有细致而严格的评判标准,对场地、器材有统一的要求,使双方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技术、战术、体能、智慧及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这些方面均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人人拥有平等权利的人文价值。

    促进不同国家、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是奥林匹克运功国际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促进参与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它还对人类总体社会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进行着更积极的思考。《奥林匹克宪章》说:“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不需要翻译、解释,人们便可以自由地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不分肤色、种族、贫富,宗教信仰,在统一的规则下,紧张激烈而又公正友好地竞争,这种大规模的群众互相接触,互相了解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理解与沟通环境。

    (摘编自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

    材料二: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在全世界饱受新冠肺炎疫情侵扰的今天,办好冬奥盛会,需要从我国奥运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充分发扬北京奥运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与世界奥林匹克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接碰撞而结出的灿烂果实,不仅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北京奥运精神的最大底色是爱国主义精神。奥运是跨越时空的联结,奥运梦想的追逐和奥运精神传承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因为奥运与国运从来都是唇齿相依、紧密联系的。竞技体育,实现爱国的根本途径在于拼搏,奥运会是最能体现拼搏精神的舞台。在奥林匹克精神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的奥运健儿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纪录,把诸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奥运赛场上国歌响起、国旗升起,可以极大地振奋国人的爱国热情,凝聚更强烈的奋斗激情。

    北京奥运精神内在生发的动力源泉是团结协作精神。北京奥运会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全民参与、共享奥运”,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七大城市牵手同心,赛事组织务实高效,后勤服务保障有力,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城市与城市之间高度配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结果。这种全民参与也激发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空前热情。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体育为大众、把健康和友谊送给全世界的理念,在北京奥运会上得到充分彰显。

    北京奥运精神的最大共识是服务奥运的科学精神为自主突破、革故鼎新、应对挑战提供不竭动力。北京奥运精神中创新超越所倡导的自主突破、革故鼎新、勇攀高峰等与中国革命精神是一致的,也与奥林匹克精神中“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相契合。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创新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不断创新同样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申奥、办奥过程中,“技力”与“气力”都很重要,也都得到较大的提升与发展。如在奥运场馆建设方面,北京奥运诸多比赛场馆的先进设计建造理念,及其呈现出的高超水准,都蕴含着“科技奥运”的创新超越精神。正是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冰立方”,真可谓“内外兼具”的全能型体育场馆。

    立春时节,第24届冬奥会在“双奥之城”北京盛大开幕,具有“中式美学”意味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全场的“迎客松”烟火,交相辉映的“冰雪五环”与“巨型雪花”,阜平山区的孩子们头戴虎头帽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让人叹为观止。不断汇聚的一朵朵雪花,冬奥历史上首支低碳氢燃料火炬,由工业建筑改造成的首刚大跳台,无不彰显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也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

    (摘编自邹秀春《北京奥运精神的形成,内涵与价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奥林匹克运动从古希腊时就追求精彩的运动与优异的成绩,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展现了公平、开放、包容的精神。 B . 奥林匹克运动的前提是竞争,但这种竞争应该是有序的、有制度保证的,是双方在公平条件下进行的综合较量。 C . 奥运与国运唇齿相依、紧密联系,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为国人追逐奥运梦想和传承奥运精神提供了有力保障。 D . 全民参与助力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彰显了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诸多理念。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奥运完全摆脱了古奥运会崇尚的体育竞技只是“身”的一元文化观念,强调通过竞技运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B . 现代奥运能够促进参与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但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建设公平和谐社会、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 C . 以“水立方”变为“冰立方”为代表的诸多比赛场馆的先进设计建造理念,促成了“科技奥运”创新超越精神的形成。 D . 形成和发展于申奥、办奥伟大实践的北京奥运精神,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新时代中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奥运人文价值的一项是( )
      A . 北京2022年冬奥会设立了“和平之光”休战壁画,供各国参赛运动员签名。 B . 北京2022年冬奥会配备了超高速摄像机、电子眼裁判,让比赛更公平公正。 C . 北京冬奥村中的送餐机器人与可控制升降电动床等高科技产品令人惊喜不已。 D . 五战冬奥的老将说:年龄不是问题,只要拥有夺冠的雄心,就一定能够做到。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依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北京奥运会(夏季奥运、冬季奥运、残奥会)对奥运人文价值发展所做出的中国贡献。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木傀儡戏(节选)

    沈从文

    ①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土地堂前头,只要剩下来约两丈宽窄的空地,闹台(指开台锣鼓)就可以打起来了。这类木傀儡戏,与其说是为娱那土地一对老夫妇,不如说是为逗全街的孩子欢心为合适。捐钱时,大多都是论家中贫富为多少的;惟有土地戏,却由募捐首士清查你家小孩子多少。像我们家有五个姊妹的,虽然明知道并不会比对门张家多谷多米,但是钱,总捐得格外多。不捐,那是不行的。小孩子看戏不看戏可不问。但若是你家中孩子比别人两倍多,出捐太少,在自己,良心上说来,也不好意思。

    ②戏虽在普通一般人家吃过早饭后才开场,很早很早,那个地方就会已为不知谁个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惟有“土地堂前猪屎多”,在平时,猪之类,爱在土地堂前卸脱它的粪便,几乎是成了通例的,唱戏日,大家临时就懂了公德心,知道妨碍了看戏是大家所抱怨的,于是,这一天,就把猪关禁起来了。你若高兴,早早的站在自己门前,总可以见到戏箱子过去,押箱子的我们不要问就可以知道是“管班”。每一口箱子由两个人抬着,箱子上有各样好看的金红漆花,有钉子,有金纸剪就“黄金万两”连连牵牵的吉利字,一把大牛尾锁把一些木头人物关闭着。呵,想象到那些花脸,旦角,尤其是爱做笑样子的小丑,鼻子上一片白粉,豆腐干似的贴着,姐短的胡子,……而它们,这时是一起睡在那一只大木箱子里,将要做些什么?真可念!我们又可以看到一批年老的伯娘婆婆,搬了凳子,预先去占坐位的。做生意的,如像本街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蓝子,也颇早的就去把地盘找就了。

    ③饭吃了,一十六个大宇,照例的每日功课,在一种毫不用心随随便便的举动下,用淡淡的墨水描到一张老连纸上后,所候的就是“过午”那三十枚制线了。关于钱的用处,那是预先就得支配的。所有花费账单大致如下:面(或饺子)一碗,十二文。甘蔗一节,三文。酸萝卜(或蒜苗),五文。四喜的凉糕,四文。老强母亲的膏梁甜酒,三文。余三文作临时费。

    ④凉糕,同膏梁甜酒,母亲于出门时,总有三次以上嘱咐不得买吃的,但倘若是并无其他相当代替东西时,这两样,仍然是不忍放弃的。有时可以把甘蔗钱移来买三颗大李子,吃了西瓜则不吃凉糕。倘若是剩钱,那又怎么办?钱一多,那就只好拿来放到那类投机事业上去碰了!向抽签的去抽糖罗汉,有时运气好,也得颇大的糖土地。钱用完时,人倦了,纵然戏正有趣,回家也是时候了。遇到看戏日,是日家中为敬土地的缘故,莱必格外丰富。“土地怎不每月有一个生日呢?”用一种奇怪的眼睛瞅着桌上陈列的白煮母鸡,问妈,妈却无反应。待到白煮鸡只剩下些脚掌肋巴骨时,戏台边又见到嘴边还抹油的我们了。

    ⑤在镇筸(gān),一个石头镶嵌就的圆城圈子里住下来的人,是苗人占三分之一,外来迁入汉人占三分之二,混合居住的。虽然多数苗人还住在城外,但风俗,性质,是几乎可以说已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

    ⑥苗人们勇敢,尚武,朴质的行为,到近来乃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关于打架,少年人秉承了这种德性。每一天每一个晚间,除开落雨,每一条街上,都可以见到若干不上十二岁的小孩,徒手或执械,在街中心相殴相扑。这是实地练习,这是一种预备,一种为本街孩子光荣的预备!全街小孩子,恐怕是除非生了病,不在场的怕是无一个罢。他们把队伍分成两组,各由一较大的,较挨得起打的,头上有了成绩在孩子队中出过风头的,一个人在别处打了架回来为本街挣了面子的,领率统辖。统辖的称为官,在前清,这人是道台,是游击,到革命以后,城中有了团长旅长,于是他们的头衔也随之改变了。我曾做过七回都督,六弟则做过民政长。都督的义务是为兄弟伙出钱备打架的南竹片;利益,则行动不怕别人欺每,到处看戏有人护卫而已

    ⑦晚上,大家无事,正好集合到衙门口坪坝上一类较宽敏敞地方,练习打筋斗,拿顶倒转手来走路。或者,把由自己刮削得光生生的南竹片子拿在手上,选对手出来,学苗人打堡子时那样拼命。命固不必拼,但,互相攻击,除开头脸,心窝,只在一些死肉上打下,可以炼磨成一个挨得起打的英雄好汉,那是事实罢。不愿用家伙的,所谓“文劲”,仍可以由都督,选出两队相等的小傻子来,把手拉斜抱了别个的身,垂下屁股,互相扭缠,同一条蛇样,到某一个先跌到地上时为止,又再换人。此类比赛,范围有限,所以大家就把手牵成一个大圈儿,让两人在圈中来玩。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倒下而不愿再起的,算是败了。败者为胜利的作一个辑,表示投降,另一场便又可以起头。也有那类英雄,用腰带绑其一手,以一手同人来斗的,也有两人与一人斗的。总之,此种练习,以起疱为止,流血也不过凶,不然,胜利者也觉没趣,因为没一个同街的啼哭回家,则胜利者的光荣,早已全失去了。

    (有删改)

    【注释】本篇发表于1926年8月18日《晨报副刊》,收入小说集《入伍后》。标题为“木傀儡戏”,但全文并非纯粹对傀儡戏的描写,而是通过土地菩萨生日唱戏这个引起儿童兴趣的事件,写湘西过节的习俗和尚武的传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土地戏捐钱不同于一般的募捐,是根据家中孩子多少来确定的,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戏是专门为孩子们表演的。 B . 唱戏日为防止自家的猪到土地堂前排便,人们就把猪关禁起来,成了一种自觉行为,也说明人们临时懂了公德心。 C . “光和的米豆腐担子”“包娘的酸萝卜篮子”等内容,既交代了当地的特色食品,也突出了小说的地域特点。 D . “道台”“游击”“都督”“民政长”等头衔,既代表着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地位,也反映出时代特点。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月八,土地菩萨生日,街头街尾,有的是戏”一句开篇照应题目,进而详细介绍了当地土地菩萨生日唱戏的习俗。 B . “彼此同锡与铅样,融合成一锅后,彼此都同化了”,运用类比手法,形象地写出苗人汉人的融合,突出了苗汉一家的主题。 C . “苗人们勇敢……形成了本地少年人一种普遍的德性”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关于湘西少年尚武风俗的具体描写。 D . “垂下屁股,互相扭缠”“都督一声吆喝,两个牛劲就使出了”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文劲”的比试情形。
    3. (3) 小说第四段以童年回忆的视角来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 (4) 有人说,《术傀儡戏》和《边城》一样都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角度,谈谈你对本文这一特点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文帝黄初四年春三月,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五月,太子禅即位,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将入寇,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横门①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始,亮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而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魏以汉昭烈②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及出军祁山,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大破之,士卒离散。亮乃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③,文公④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注释】①横门:长安城北西侧第一门。②汉昭烈:指刘备。③得臣:春秋楚人。曾率楚军围宋,与救宋之晋、齐、秦联军战于城濮,楚军溃败,被楚成王赐死。④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B .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C .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D .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嗣子,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后泛指太子,此处指刘禅。 B . 股肱,股指大腿,肱指手臂,此处指辅佐君主的重臣。 C . 邸阁,中国古代官府设立的用以储存粮食等物资的仓库。 D . 四海,意同“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的“四海”,泛指天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主看中诸葛亮的超群之才,曾在病重时交代他:假如刘禅可以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假如刘禅没有才能,诸葛亮可自己取而代之 B . 诸葛亮认为魏延一举平定咸阳以西的计划很危险,不如安稳地经由宽广平坦大道夺取陇右,而不用担心意外,所以没采用魏延之计。 C . 蒋琬认为天下未平就杀害有才能、计谋的人很可惜,诸葛亮便用孙武制胜于天下和魏绛斩杀杨干的事例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 D . 诸葛亮在祁山、箕谷之败后没有盲目增加兵员,而是认真反思原因并制定了赏罚分明、磨砺士兵、讲习武艺等一系列举措以求成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魏以汉昭烈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②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

    5. (5) 诸葛亮执行军法处死马谡,为何祭吊时却流下眼泪?请结合文章分析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初赴明州

    范成大

    四征惟是欠东征,行李如今忽四明。

    海接三韩诸岛近,江分七堰两潮平。

    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

    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

    【注释】明州即宁波,诗中“四明”也是宁波的别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中“四征”指的是诗人曾奔波于全国多地做官,而句中“东征”是指这次奔赴明州。 B . 第二句表明诗人写作此诗之时已经前去四明赴任,该句也呼应了诗歌的标题“初赴明州”。 C . 本诗第三、四两句对仗工整,浓缩概括了明州毗邻大海、岛屿较多、水源丰富等地理特点。 D . “顶踵”化用了《孟子》中“摩顶放踵利天下”一句,说明皇帝给予诗人的恩惠非常多。
    2. (2) 本诗写于作者参知政事职位被罢免而出知明州之时。从本诗来看,面对仕途的波折,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和做法?请简要说明。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高适《燕歌行》中“”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戍边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
    2. (2)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司马光的指责“”为箭靶,逐一反驳,表明了变法的坚定决心
    3. (3) “角”为古时军中用以传达命令的乐器,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又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溪流纵横处,山川屹立,巍峨挺拔;林间山野中,花儿绽放,灵动芬芳;田间阡陌里,稻浪翻滚,生机勃勃。走进垫江,置身于山川、花海与稻田之中,可以感受这里的乡村之美。

    垫江美起来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垫江县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创新开展“康养垫江”行动,建设美丽新垫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如今的垫江县,阡陌交通,畅行无阻;田畴载绿,      。在高峰镇,家家户户的庭院都改造成了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地坝平整、推窗见绿;太平镇,以牡丹闻名天下,每到牡丹花开遍山野之时,会引无数游人尽欢颜:水利资源丰富的沙坪镇为了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而开展摸鱼比赛、划船比赛等特色活动。每逢周末,四面八方的游客      地来到垫江县游玩,品悠久的农耕文明,赏旖旎的乡村风光,享闲适的田园生活。产业繁荣兴旺、村民安居乐业,在垫江这片      的土地上,乡村旅游也越来越红火。如今,放服垫江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村子更美了,产业兴旺了,村民富裕了,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      的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花木扶疏  不约而同  钟灵毓秀  脚踏实地 B . 花枝招展  不约而同  鸾翔凤集  扎扎实实 C . 花木扶疏  不期而遇  鸾翔凤集  脚踏实地 D . 花枝招展  不期而遇  钟灵毓秀  扎扎实实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垫江县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开展“康养垫江”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建设美丽新垫江。 B . 垫江县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创新开展“康养垫江”行动,建设美丽新垫江,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C . 垫江县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开展“康养垫江”行动,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建设美丽新垫江。 D . 垫江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创新开展“康养垫江”行动,建设美丽新垫江,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3. (3)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千里眼”“顺风耳”等铜质人头像,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使人感觉惊讶和奇异;出土的青铜神树,繁茂的树技,果实及花朵,尾在上头朝下攀援在青铜神树上的神龙,让人们在惊叹之余常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古代蜀人铸造这件充满了神奇想象力的青铜神树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学者认为这都是当时土地崇拜的体现物。三星堆遗址中还出土了多种形态的铜质人头像,表明当时蜀人信仰着多种神祗。但上述大型铜人头像和铜树立像无疑最为突出。( )。此外,三星堆这座宝藏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和解密。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可推出的结论是在蜀人的多种信仰中,土地崇拜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B . 由此可知在蜀人的多种信仰中,土地崇拜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C . 可以推知在蜀人的多种信仰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的是土地崇拜 D . 可以推断出在蜀人的多种信仰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的是土地崇拜这一结论
    2. (2)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阿Q正传》) B . 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C .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 D .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记念刘和珍君》)
  • 8.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说明其创作手法,并概述漫画内涵。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彩云之南,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在全世界的热情“围观”中,野生象群北移南归,“逛”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风景……

    ②藏在深山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火”了,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的特色旅游村……

    ③“双减”政策出台,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减负助力;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上新”,67种目录外独家药品谈判成功,平均降价61.71%……

    ④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电影《长津湖》夺得我国影史票房冠军。“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杨根思烈士的豪言壮语,振聋发聩、气壮山河。

    ⑤冬奥会吉祥物人气爆棚,线上线下“一墩难求”。当奥运梦想升腾于世界东方,中国梦又开始新的书写。我们与世界携手,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光与热,给人类带来希望与カ量……

    过往,是将来之事的前奏,也是将来之事的影子。时间是历史的雕塑家,历史镌刻着奋斗的年轮,勾勒出变迁的轨迹;面向未来,我们将重整行装再出发。铭记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唱响“一起向未来”!

    请结合材料,以“回顾过往,共享精彩,一起向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