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毕业班质量监测(三)...

更新时间:2022-04-12 浏览次数:86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传统增长模式向智能绿色增长模式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脱离增长谈绿色,或者脱离绿色谈增长,都是对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误读。

    那么,绿色如何与增长兼容?新技术只提供了绿色增长供给侧的可能性,要将其转换为现实,不仅需要来自需求侧的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还需要发展方式观念革命。

    智能绿色增长不仅意味者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包括生活方式和消费糢式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相应地带来了从材料、能源到产品设计以及生活服务业内容和方式的根本转变。易言之,一方面,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能够为生产方式绿色化提供持续的需求基础,从需求侧倒逼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也能真实有效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能源、材料的消耗。而且,基于清洁能源的技术进步,清洁能源将构成引爆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的关键因素。2010年之后,风能等清洁能源价格急剧下降,从而具备了替换旧能源体系的可能性。

    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彰显智能绿色生产的成本优势,还需要克服传统生产方式的碳锁定,更需要重塑研发方向;而生活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它涉及到无数行为主体的偏好重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只有通过社会—政治范式的重构才能得以实现。社会—政治范式是由一套普遍的、通用的社会—政治观念和政策原则所构成的。从促进智能绿色增长的角度而言,当前的社会—政治范式仍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仍然主要集中于经济激励,但对社会—政治范式的其他方面重视不足,如多中心社会治理。事实上,大量行为表明,无论是绿色生产还是绿色生活,绿色本身具有很强的利他主义性质,而货币激励基于传统经济学的利己假设,其绿色激励效果远不如道德约数、声誉标签等方式。因此,通过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建构,去诱导行为主体产生实质性环境行动主义行为,远比货币激励等传统激励方式更为有效。

    中国的绿色发展近年来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作为资源较为贫乏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实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这一目标上还有漫长而艰难的道路要走。2019年能源生产结构中,传统化石燃料中的原煤占比仍高达68.8%,原油占比6.9%,天然气占比5.9%,而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18.4%。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上,中国面临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难度和挑战。

    (摘编自杨虎涛《智能绿色增长、生活方式与社会—政治范式的重构》)

    材料二: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利用技术,风力发电是解决能源短缺、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的有力手段,目前,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中最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前景的发电技术。

    任何把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转化为人类所需的行为,都会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的方式不同。由于风电场的运行,风力发电改变了正常的自然水汽循环规律,对大气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当地气候,而环境的改变也反之影响风能的有效利用。

    作为可再生能源。风能减少了应用火力发电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带来的巨大环境效益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相关风电场对气候造成影响的研究尚少,许多实验和模拟都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分析仅仅是“概念性证明”的研究。鉴于目前风能的发展趋势,其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但许多现在看起来小的环境问题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不能够忽略这种现象,相反,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适当的优化,使风能成为一种更为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

    (摘编自吴正人、刘维维、王松岭《风力发电对局地气候的潜在影响分析》)

    材料三:

    为了测度绿色发展的进程和绩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发了绿色经济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环境问题和目标、政策干预以及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3个方面的40个评价指标。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原环保部、中央组织部制定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发布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类指标体系,体现了“十三五”规划明确的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资源利用

    能源、用水、用地

    环境治理

    污染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污水治理

    环境质量

    PM2.5、地表水、饮用水、近岸海域、耕地

    生态保护

    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区、水土流失

    增长质量

    增长速度、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创新投入

    绿色生活

    环境设施、绿色出行、绿色产品、城市绿化

    (摘编自李林子、李小敏、孙启宏、王佳邓《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材料四: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也是中国实施低碳经济的先行者。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省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费较高的省份之一。2004年,广东省提出建设“绿色广东”,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规划。为了更容现地评价广东省绿色发展成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参照国家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广东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选取了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保、环境治理4个领城,对广东省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摘编自万媛媛、毕惠敏、郑重《广东省绿色发展能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绿色增长要转换为现实,需要供给侧的新技术应用,而且需要来自需求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变革。 B . 货币激励无法使行为主体产生实质性环境行动主义行为,其绿色激励效果远不如道德约束等方式。 C . 风能利用和环境的改变会相互影响,环境稳定不变,风能才能成为一种更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 D . 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在名称和评价指标上不尽相同,但都关注环境和人类生存的问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传统增长模式转型为智能绿色增长模式,绿色与增长兼容,才能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B . 如果没有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倒逼,产业结构绿色化就难以发展,进而就无法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 C . 只要风能的价格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风能就能够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 D . 广东省是我国能源消费较高的省份,一旦其降低能源消费,我国资源较为贫乏的现状就可以改变。
    3. (3)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图表,下列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产业结构是衡量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客观评价2004年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情况,产业结构这一指标必不可少。 B . 经济增长和生态环保可以做到并行不悖,2004年广东省提出走绿色发展道路后,这两个方面的指数呈现正相关态势。 C . 在对广东省绿色发展成效的评价中,资源利用是重要领域之一,虽然其二级指标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只有3个。 D . 治理污染物、污水事关环境治理成效,广东省应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促使环境治理指数与经济增长指数同步上升。
    4. (4) 材料二说“风力发电……可能会影响到当地气候”,为什么还要发展风力发电?请从环境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5. (5) 在能源消费方面,如何促成中国经济从传统增长模式向智能绿色增长模式转型?请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范式三个角度作简要说明。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通条(节选)

    北乔一

    一阵寒风吹来,势头猛得很。猛的是那股寒气。

    打冷战,是人遇到寒冷的一种本能反应。可尚午没有,他已暂时丧失了这种正常的生理功能。他很奇怪。

    一股热浪,在他的脉管里流淌。似乎要将他熔化。就连与风刀子相吻的脸和双手都觉得热烘烘的。

    训练场上,依然和尚午一样保持正规军姿的已经所剩无几。有好几个班,已是全军覆没。一些班长看着别的班还有战士在坚持,尤其是看到尚午这样的兵,欣赏的同时,就恨自己手下的兵不争气。恨完了,就禁不住面露愠色,甚至吹胡子瞪眼睛。

    一个班的新战士,只有尚午从开始一直到现在,始终像枪一样挺立着,像通条一样戳着。要不是有这样的兵在面前,郑先根似乎也早已散架。本来,按照规定,他站在队列前,只要时不时地示范示范就行了。半小时刚过时,看到有些战士的姿势开始变形,他是准备离开指挥位置,走上前去手把手地纠正纠正的。可眼前的这个新兵尚午站在那儿,似乎对他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令他无法挪动双脚,变立正姿势为齐步走的力量。

    从那以后,他只是用口令为兵们纠正动作。其他时间,他都用在不露声色地观察尚午上。

    两脚靠拢,两脚尖打开成60度,小腿挺直,两手中指贴紧裤缝,上身略前倾,挺胸收腹抬头,两眼平视前方。队列条令上关于立正姿态的动作要领,在尚午身上得到最圆满最彻底最标准的体现。两个多小时下来,郑先根只能看到尚午的双眼偶尔眨几下。即使是眨一下,也似乎是为了目光更有种。

    谁说老兵怕队列!郑先根在心里暗地骂一句。在他看来,他今天练军姿,是一次地地道道的美的享受。这种感受,当兵以来,他只有过一次,那还是去年赤手空拳生擒杀人犯后押送至派出所的路上。

    吹过就寝号后,尚午一路小跑给郑先根打来热热的但又不烫的洗脚水。这种事,在家里只有妈妈替他做。当然,谁都没有强迫他,这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

    “尚午,你是想打探练军姿的事儿,是吧?”郑先根的鞋还没脱,就干脆利落地掏出了尚午心里的小九九。

    “不!不不!是!是是!”尚午被班长来了个首发命中,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练军姿,实际上很简单,就是保持一段时间标准的立正姿势。”

    “这和我们以后执行任务有关吧?我们又不是仪仗队的,又不担任礼宾哨,这练习立正有啥用?何况,我们立正、稍息不是已学了好几天了?立正训练,怎么叫练军姿?”

    “要说没关系,也没什么直接关系,要说有关系,那关系得很呢!”

    “什么关系?”

    “这得让你自己去体会,我现在不告诉你,我只是对你说,别小看这练军姿的作用。”

    郑先根越说,尚午越迷糊。不过有一点他相信,班长是老兵,他说的话一定有道理。要不然,怎么叫老兵呢!

    这时的训练场上,只有尚午和郑先根还竖着。

    胜利者,往往特别引人注目。兵们围着他俩,一会儿看看郑先根,一会儿瞧瞧尚午,他俩表现出的一种力量,深深打动了兵们。

    尚午已经接近崩溃,但他不能。三个小时没到,他绝对不能被自己打倒。现在,一切都不属于他了,身上的一切部件,他无法感觉到仍然存在着。幸好,他的四维还能跌跌撞撞地活动。他意识到,这逝去的两个多小时对自己太重要了,这其中的收获远远超过了他平生以来收获的总和。

    他还得感谢班长,稳如泰山的班长,输送给他另一种力量。班长这样的兵,才叫兵呢!

    事实上,郑先根脚底下也开始打漂了,不过,他希望自己那份早已陌生的感觉现在能够多停留一会儿。

    “尚午,好了,别练了。”兵们走上前用力拽尚午。可尚午脚底像生了根,连晃都不晃一下。

    兵们吓坏了。

    只有郑先根明白这其中的原因,他说:“你们别拉他,再拉也没用。现在几点了?”

    一兵看表说:“还差两分钟,你们就整整站了三小时了。”

    “好,现在进行倒计时,你们给我读秒。”班长的脸上写满自信。

    “五、四、三、二、一,时间到!”训练场上一降欢呼。

    尚午听到三个小时的训练已经站束了,便想试着活动一下,可四肢已完全失去控制。不行,绝不能瘫,要倒也得笔直地倒下去。有了这种想法,他的身子开始倾斜。

    一直看着尚午的郑先根,浑身一发劲,一个箭步上前,抱住了就快着地的尚午。就是这样,尚午还是挺得笔直。

    “你小子,真像根通条。”郑先根接着尚午说。

    “班长,通条是什么?”听到了陌生的词儿,尚午又来了劲。“噢!对了,你没见过真枪,也没学到射击原理,还不知道通条是啥玩意。其实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就是一根直直的钢铁条是个附件,用来擦枪的。”

    “班长,你是说,我站的军姿直得像通条?”

    “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那你说我像通条是什么意思?”

    “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在部队像你这样的兵,就是像通条,或者就是根通条。”

    通条?我像通条?我是通条?

    尚午现在满脑子里塞的都是通条。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寒风”寒气通人,与下文写尚午“热烘烘”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并烘托渲染了新兵训练场上的紧张氛围。 B . 小说善用细节表现人物,如写别班班长“面露愠色”“吹胡子瞪眼睛”,写出他们的严厉,也反衬出郑先根对新兵的爱护。 C . 小说中关于“兵们”的描写虽然用墨不多,但却能生动地勾勒出新兵群像,并借此展现了新时代军人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D . 选文分三小节叙述新兵练军姿的故事,这种结构安排能省却一些过渡性的叙述,有利于集中笔力叙写人物,使主题更突出。
    2. (2) 下列对选文第二节的作用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此次练军姿之前的有关情节,为第三节写尚午在训练场上的坚持做了铺垫。 B . 通过场景转换,延宕了练军姿故事的进程,既舒缓了小说的叙述节奏,也丰富了小说的故事内容。 C . 写尚午给班长打洗脚水的细节,刻画尚午的勤快温顺,使尚午这一军人形象具有刚中带柔的特征。 D . 写班长没明确说出练军姿有何作用,这样处理能引导读者从练军姿的作用出发去思考小说的主题。
    3. (3) 小说中的“通条”有哪些不同的含义?请简要说明。
    4. (4) 小说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任福字祐之。元昊反,除莫州刺史。既辞,奏曰:“河东地介大河,斥堠疏阔,愿严守备,以戒不虞。”仁宗善之,命知陇州,擢秦风路马步军副总管。诏陕西增城垒、器械,福受命四十日,而战守之备皆具。寻知庆州,复兼环庆路副总管。上言:“庆州去蕃族不远,愿勒兵境上,按亭堡,谨斥堠。”因经度所过山川道路,以为竣急攻守之备。帝益善之,听便宜从事。夏人寇镇戎军,福与子怀亮自华池凤川镇声言巡边。行至柔远寨,犒蕃部,即席部分诸将,攻白豹城。夜漏未尽,抵城下,四面合击。平明 , 破其城,焚巢穴,获牛马、橐驼七千有余。康定二年春,会安抚副使韩琦行边趋泾原,闻元昊谋寇渭州,琦亟趋镇戎军,尽出其兵,又募敢勇得万八千人,使福将之。以泾原路驻泊都监桑怿为先锋,都监武英、泾州都监王珪各以所部从福节制。琦戒福等并兵,出敌之后。福引轻骑数千,趋怀远城捺龙川,遇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与敌战于张家堡南,斩首数百。夏人弃马羊橐驼佯北,怿引骑趋之,福踵其后。谋传敌兵少,福等颜易之。薄暮,与怿合军屯好水川。追奔至笼竿城北,遇夏军,循川行,出六盘山下,距羊牧隆城五里结阵,诸将方知堕敌计,势不可留,遂前格战。俄伏发自山背下击士卒多坠崖堑相覆压怿战死敌分兵数千断官军后福力战身被十余矢 有小校刘进者,劝福自免。福曰:“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尔。”挥四刃铁简,挺身决斗,枪中左颊,绝其喉而死。珪垦出略阵,阵坚不可破,英重伤,不能视军。敌兵益至,官军遂大溃。奏至,帝震悼,福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

    (节选自《宋史·任福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俄伏发自山背/下击士卒/多坠崖堑/相覆压/怿战死/敌分兵数千/断官军/后福力战身被十余矢/ B . 俄伏发/自山背下击/士卒多坠崖堑/相覆压/怿战死/敌分兵/数千断官军/后福力战/身被十余矢/ C . 俄伏发自山背/下击士卒/多坠崖堑/相覆压/怿战死/敌分兵/数千断官军后/福力战/身被十余矢/ D . 俄伏发/自山背下击/士卒多坠崖堑/相覆压/怿战死/敌分兵数千/断官军后/福力战/身被十余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东,古时多指今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地区,而“河西”即“河右”,泛指黄河以西地区。 B . 总管,文中指宋朝的军事职官,以节度使充任,或以知府知州兼任,主管营防守御等军务。 C . 平明,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天明时可称“鸡鸣”,日落时可称“平明”。 D . 赠,文中指朱朝推恩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已故的官员,而授予官员健在的父母称“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福恪尽职守,未雨绸缪。授任莫州刺史后,任福建议加强河东守备,以防不测:兼任环庆路副总管时,勘察山川地形,以备缓急攻防所需,都得到皇帝赞许。 B . 任福办事得力,行动果断。皇帝下诏增加陕西军备,任福领命后四十天就整备齐全:西夏侵犯镇戎军,任福声称巡边,在犒赏之时分派任务,随后乘夜围攻大胜。 C . 任福临敌受命,敢于战斗。元昊预谋进犯渭州时,韩琦让任福统领新募勇士并指挥管辖各部:任福行军途中与夏军交战,歼敌数百,夏军败逃,任福紧追不舍。 D . 任福明责敢当,竭忠尽节。因探子回报敌兵人少,任福便放松警惕,结果落入圈套,激战时,小校刘进劝说任福独自脱身,任福却不避战败之贵,决心以身殉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庆州去蕃族不远,愿勒兵境上,按亭堡,谨斥堠。

      ②珪屡出略阵,阵坚不可破,英重伤,不能视军。

    5. (5) 《宋史》评说“好水之败,趋利以违节度”,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任福是如何“违节度”的。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江早发
    刘禹锡

    轻阴迎晓日,霞霁秋江明。

    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清。

    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

    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

    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

    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

    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

    沧洲有奇趣,浩荡吾将行。

    【注释】①本诗写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作者由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微和县)刺史途中。②孤愤:指《孤愤》,先秦法家韩非看到韩国败弱,数次进谏却不被采纳,乃作《孤愤》篇。③元气:指大自然。④沧洲:指滨水之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写旭日东升时天光的变化,既赋予景物动态之美,也巧妙表达了“早”的意思。 B . 诗人眺望秋江景象,联想自身际遇,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只能借高声吟诵《孤愤》来化解。 C . 诗中写“渚鸿未矫翼”,与诗人的早发赴任形成对比,有助于表现诗人丰富而细赋的内心。 D . 本诗在写景叙事抒情时融入人生思考,这一写法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较相似。
    2. (2) 本诗“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四句,对全诗思想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因为认为“义”比生命更加值得珍爱,“”;因为明白“不义”比死亡更加令人厌恶,“”。
    2.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眼见层层茅草被卷落对岸江畔,“”孩童抱走茅草,年老力衰的杜甫最终只能独自叹息。
    3.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遥想当年“”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少的周瑜英姿勃发,儒雅从容,言笑间,敌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时尚风潮并非起于________。报据时尚的发展历史来看,一个国家、民族或一个地区,其时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往往是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强势的重要前提。时尚是大国的文化标志,是综合国力的________,体现着大国的“精气神”。唐宋时期繁荣鼎盛的中国“东风西渐”,工业革命前的欧洲掀起的“中国热”,以及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崛起引发的“西风东渐”,都显示出时尚传播与国力之强弱的密切关联。

    近些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是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的上升,国人的文化自信亦快速提升,“国潮风”渐成气候。“国潮”是国货之潮、国力之潮和国运之潮 , 我们应该更好地把它研究和展示出来。随着“国潮风”渐起,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正在迅速增强,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来自中国的时尚风潮也会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青萍之末    压舱石    主要  接踵而至 B . 青萍之末    风向标    尤其  如约而至 C . 蓬蒿之间    风向标    尤其  接踵而至 D . 避蒿之间    压舱石    主要  如约而至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根据时尚的发展历史,一个国家、民族或一个地区,其时尚文化的形成传播往往是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强势的重要前提。 B . 从时尚的发展历史,一个国家、民族或一个地区,时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往往是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强势的重要前提。 C . 根据时尚的发展历史来看,一个国家、民族或一个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强势往往是时尚文化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前提。 D . 从时尚的发展历史来看,一个国家、民族或一个地区,其在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强势往往是时尚文化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前提。
    3.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各带一个关联词的短句,并简要分析改句的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根据动机自主性水平的不同,   ①   。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在外在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它是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激发而来的。外在动机行为中,个体寻求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例如,有些人努力工作,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工作,   ②   。内在动机是指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动机,在内在动机的指引下,   ③   , 即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例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读书。

    一般来说,(    ):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其激励作用会随着激励因素的撒销而消失,并且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得体严密的一项是(    )
      A . 内在动机服从内心意愿,其对行为的激励强度更大,时间持续更长 B . 内在动机听从内心召唤,其对行为的激励强劲有力,时间持续更长 C . 内在动机听从内心召唤,其对行为的激励强度更大,持续时间很长 D . 内在动机服从内心意愿,其对行为的激励强劲有力,持续时间很长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也有一个由“知”到“识”的过程。……“知识”是先知而后识,“学识”是先学而后识,“见识”是先见而后识。——华罗庚

    材料二:

    一位年轻航天人的成长记录(节录)

    时间

    身份

    成长事件

    2013年

    高二学生

    观看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

    2016年

    大二学生

    在微信公众号上连载“天宫日记”航天科普文章

    2018年

    研究生

    在实验室研究惯性导航系统里的陀螺仪

    2021年

    航天人

    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坚定的力量

    兴华中学拟举行以“见识与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该校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参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