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2...

更新时间:2022-03-30 浏览次数:38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囯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囯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比较中西古建筑后,提出许多国人觉得中国古建筑难以与人一较高下,作者当即予以否定。 B .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角度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详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千古之承载,建筑是物质器用。 C .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图

    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图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阅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 .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 . 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 . 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 .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 . 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 . 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3. (3) 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的钓鱼的。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大门总是开着的,往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匾都有年头了,匾上的金字都已经发暗。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得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过了小院,是三间正房,当中是堂屋,一边是卧房,一边是他的医室。

    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王家三代都是如此。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多有经验的医生和药铺的店伙也鉴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都是一些粉红的或雪白的粉末。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

    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觉得都有点“江湖”,不如内科清高,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而且大都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半大小子。

    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那时还没有挂号收费这一说。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很少当下交款,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

    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去年闹了一次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你好,王淡人先生!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王淡人在小院子里栽种鸡冠、秋葵、凤仙等草花及扁豆、瓢菜,是因为既可节省金钱和时间,又可观赏。

      B.王淡人不相信药铺,亲自炮制外科散药,作者在肯定他对病人负责的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他疑心过重。

      C.王淡人由于大多看外科,不好意思多收钱,再加上经常免收诊费甚至白送药钱,以至于生活相当清贫。

      D.从“这个医生”到“这位老兄”,再到“王淡人先生”,称呼的不断变化反映出作者对他不断熟悉的过程。

      E.小说的第一句话独立成段,既照应了标题,也表现出了王淡人——这个医生的特别之处,小说的这种开头别具一格。

    2. (2) 第四段写到王淡人家的匾,有何用意?
    3. (3) 结合全文,请概括文章中王淡人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之学者必有师:有学问的人   B . 明而行无过矣:知识 C .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很多人 D . 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同“授”,传授
  • 5. 下列文言句中划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能也:游泳                         金石可:雕刻 B . 而闻者:清楚                         劝学:劝勉、勉励 C . 学于师:耻辱                     而江河:断绝 D . 舟楫者:借助、利用              其曲规:合乎
  •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 B . 《师说》中“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C . 《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金”指的是黄金。 D . 既望:已经过了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 7. 阅读《劝学》中的一段,完成以下小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8. 古代诗歌阅读

    感愤

    陆游

    今皇神武是周宣 , 谁赋南征北伐篇?

    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京洛雪消春又动,永昌陵上草芊芊。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冬,此时陆游已罢官还乡.②周宣:周宜王姬静,周朝中兴之主.③永昌陵:宋太祖赵匡胤陵墓。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将宋孝宗比作周朝中兴之主周宣王,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 B . 颔联中“历数”即天命,“天历数”“宋山川”表达诗人对统一的信心。 C . 颈联作者选用“尚”“虚”二字,表达了北伐无望、报国无门的沉痛、悲愤。 D . 诗歌运用“周宣”“和亲”两个典故,融历史、现实为一体,诗意深婉。
    2. (2) 本首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请结合原诗简要分析。
  • 9.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上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2. (2) 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3. (3) 荀子在《劝学》中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时,以蟹为例反面论证,指出“蟹六跪而二螯”却“”,是用心浮躁、不专心的缘故。
    4. (4) 《琵琶行》中,写出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这一句描绘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 10. 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饥馑   悲怆    挑剔     榆柳阴后檐 B . 怅寥廓   浪遏飞舟   霓虹   忸怩 C . 暖暖远人村   造诣   钿头   舞榭歌台 D . 乌鹊南飞   何时可辍   水澹澹   樯橹
  • 1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 . 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C .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D . 婉约词派,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代表人物是苏轼、李清照。豪放词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其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代表人物是辛弃疾。
  • 1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前,部分中小学生书写不规范,并且乱用胶带纸、涂改液等进行删改、修补,使本不工整的卷面更显得乱七八糟,让人不忍卒读 B . 画家牛森创作的油画作品,以普通平常的芸芸众生为刻画对象,笔触细腻,人物鲜活灵动,散发着诱人的艺术魅力。 C . 在广州市政府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市长面对境内外媒体振振有词 , 慷慨激昂,赢得了与会记者的阵阵掌声。 D . 当年,穆生忠将军栉风沐雨 , 率领筑路大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将青藏公路修到了格尔木,又用六个月的时间把公路修到了拉萨。
  •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 四川雅安发生的7.0级地震,牵动着全国各地群众的心,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资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与灾区人民携手共渡难关。 B . 中国电影之所以在国内难挡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在海外仍是非主流,是因为中国电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过于“自闭”。 C . 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对“反腐”的决心,看到他们“实干兴邦”的工作态度,这也让我们倍感欣慰。 D . 是坚守艺术良心,保证艺术水准,还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获得高额票房收入,艺术工作者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 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从表面上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 . ②③①④⑤⑥ B . ②③⑥④①⑤      C . ③①⑤②④⑥ D . ③④②①⑥⑤
  •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很多人认为他们可以消除自己的情绪,所以当有情绪时①。实际上,情绪是一种能量,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只能释放和转化。面对情绪,②。因为当人们看到自己的情绪,并坦诚地说出困扰他们的情绪时,情绪就得以释放。当然,当别人向我们宣泄情绪时,③。正是这种倾听的态度,才促成人们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 16.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11月24日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自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嫦娥探月工程以来,“嫦娥五号”任务已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此次“嫦娥五号”核心使命是采集2千克月球土壤带回中国,堪称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如果任务圆满完成,不仅标志着中国“绕、落、回”三步走探月工程战略的初步告捷,同时中国也将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全球第三个将月球土壤带回地球的国家。据悉,人类最后一次从月球带回土壤还是1976年的苏联月球24号。如果此次中国能成功带回月球土壤,将成为44年来首次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