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2-06-30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历史已经向人类充分证明,科技是时代革新、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将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毋庸置疑,区块链技术将同样如此。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分布式存储的记账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安全可靠等特点。区块链技术是“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随着它的创新发展,我们必然将迎来一个全新而丰富的世界。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赋能生活,生活因科技而改变。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科技应当服务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一共识却是一以贯之的。也正因如此,在对区块链的认知存在差异和误区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尤需“以人为本”,着力回答好谁来创新、为谁创新,以及如何实现安全、可靠、可控创新等问题。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关键在于发挥人的积极性。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能占据科技创新的优势。区块链技术发展前景广阔,但区块链人才尤为稀缺。只有尽快培养并储备大量区块链理论学术研究、底层技术研发、应用层软件开发、技术运维等各方面的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激烈的竞争局面中掌握主动权,稳居领跑之势。

    “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把握好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机遇除了技术层面的更新迭代,还在于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实现民生领域落地场景全覆盖,让区块链技术越来越普及、普惠,让人民享受更多技术红利。

    科技把想象变成现实,但科技创造的世界同样法规和伦理的维护。“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要探索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要把依法治网落实到区块链管理中”。在区块链技术研发运用中,同样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以捍卫科技造福人类的价值导向。

    科技创新是开启未来的密码,“以人为本”则是掌控密码的关键。我们经历了席卷一切的互联网“旋风”,更将见证区块链形成新的历史趋势。区块链发展春天已至,尤需“以人为本”,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丁铁《区块链发展尤需“以人为本”》)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可促进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 B . 作为新兴记账技术,区块链以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等特点而获得极高的安全性。 C . 区块链技术必将深刻影响社会生活,但对区块链认知的差异和误区仍然存在。 D . 发展区块链技术需多方支撑,如理论学术研究、底层技术研发、技术运维等。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两段阐述区块链技术的重要现实意义,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B . 文章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区块链技术谁来创新、为谁创新等重要问题。 C . 文章论及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普惠,也谈到对它的引导和规范,有辩证意味。   D . 文章末段预言区块链即将形成新的历史趋势,呼应开篇内容,结构严谨周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区块链技术是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必然将推动时代革新、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全新而丰富的世界。 B . 实现民生领域落地场景全覆盖,可为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提供发展机遇,有利于区块链实现技术层面的更新迭代。 C . 科技能否造福人类涉及价值导向问题,因此研发运用区块链技术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 D . 区块链发展春天已至,如将依法治网落实到区块链管理中,便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所谓人脸识别,关系到“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更多指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住址等物理信息,但未来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有可能是指人脸、虹膜、指纹等这些生物信息。生物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须直接接触。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未经当事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并搜集其数据。在许多欧美国家,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远远压倒了对技术收益的乐观预期。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今天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但也不得不追问,这些生物信息会不会被过度地收集保存?一些企业有没有合理使用信息的自律性、自觉性?就笔者个人观察来看,情势似乎并不乐观。人脸识别在各行各业已经出现了规模效应,除了支付行业外,人脸识别进校园等都被“发明”出来了,甚至看个新闻APP也索要人脸权限。仔细想想,我们的人脸信息或许是交出去了,但它们会得到用心保护吗?经验告诉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却不顾用户安全,只顾及体验,却不顾隐私保护。

    (摘编自扶青《对刷脸支付保持审慎态度》)

    材料二:

    自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邮箱账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比较容易进行更改,但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更改则非常困难。比如,要改变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只能进行整容(即便整容,脸部大部分特征仍会被机器识别)。至于指纹、掌纹、虹膜、基因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更低。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些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并提供给敌对势力,会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危害。故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即便是被合法收集的,对其也要采取极其高度的注意义务加以保管,以防止被泄露或被非法处理。

    除了唯一性,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中的人脸信息还有一个特殊点,即对该信息的收集可以在不经过自然人主动配合的情形下进行。据报道,在伦敦生活,一天会被摄像头拍下70次。此时,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的告知同意原则实际上难以落实。这就要求法律对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做出明确规定。

    (摘编自程啸《加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

    材料三:

    旷视科技研究院研究人员范浩强介绍,就生物识别来说,目前常见的应用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   

    虹膜识别,目前主要见于部分高端智能手机的虹膜识别解锁。相较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技术通过人体独一无二的眼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中较高的,但相较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硬件造价高,识别过程需配合,大范围推广较为困难,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低。

    “综合来看,人脸识别是目前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的,当然也并非万无一失,想要实现人脸识别安全、规模化落地需要技术水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范浩强表示。

    人工智能行业资深人士孙立斌认为,生物特征识别迅猛发展,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的特性,抗伪造能力也不同。若要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可以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例如步态和人脸一体化识别,能够大幅度增加伪造数据的难度,提升识别系统的安全性。

     (摘编自《科技日报》)

    1. (1) 下列对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物识别信息是指采集于人体的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 B . 人脸信息的一大特点是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须直接接触。 C . 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要远低于电话号码等物理信息。 D . 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因为它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在当事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脸信息就可被读取获得,这令许多欧美国家对人脸识别技术非常担忧。 B . 人脸与人体的其他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C . 生物识别信息难以更改,这意味着在个人生物信息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后,当事者不仅会受到现实损害,而且无法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D . 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特性,而虹膜识别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都相对不便,实现大规模商用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3. (3) 如何解决“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迟来的道歉

    徐树建

    寒冬腊月天,韩宏华开着卡车奔驰在山路上。

    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山路上一片寂静。韩宏华打开车大灯小心开着,刚转过一个大弯,忽然发现路旁有个人正拼命朝他招手,韩宏华把车子停下来,降下车窗问道:“有事吗?”矮个男人满面堆笑,一脸讨好地说:“老板,我车没油了,您能借些油给我吗?我给钱的。我车上全是蔬菜,再在这里冻下去一车菜就全冻坏了,我也冻得快不行了。”

    韩宏华听了点点头:“行,你去拿油壶过来。”男人一听大喜,不住地说:“谢谢!谢谢!”一边转身去拿油壶。刚来到他的车子旁,身后马达声突然大了起来,男人一惊,回头一看,韩宏华“轰”的一声,跑了。

    韩宏华对自个儿说:“必须跑!谁知道他是什么人?出门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跑了三两分钟,韩宏华想:“要不再回去帮他一把?算了算了,开了半天车太累了,只当没发生这事好了。”

    韩宏华这么安慰着自己,脚下使劲,车子轰鸣着飞一般地向前。过了一会儿车子忽然呻吟起来,随着一阵“突突”声竟停了下来。韩宏华头脑“嗡”的一声,不好,车坏了。

    一番鼓捣后韩宏华算是彻底绝望了,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路过的车辆救援。寒风如刀,刮走身上最后一丝热量。

    不知过了多久,后面突然亮起两道光柱,随即响起马达声,有车来了!

    韩宏华大喜,立即用冻僵的手打开车门,跳下车跑到路中间疯狂地挥手。还好,车子缓缓停了下来,然而韩宏华一瞧呆住了,这车竟是刚才那小货车。坐在驾驶室里的矮个子男人显然也认出了他,一脸嘲笑:“是你?想不到你也会向别人求救,老天爷这才叫有眼哩。”

    韩宏华也顾不上这些了,苦苦说道:“对不起对不起,刚才是我的错,我车坏了,老板,你帮我拉一下好吗?放心,我给钱的,你要多少给多少。”

    矮个男人收起嘲弄的神色,一脸郑重地说:“你车坏了?行,你让开,我把我车子开过去。”韩宏华大喜,让开道,矮个子男人把车子慢慢靠过来,突然“轰”的一声,小货车突然提速,跑了。

    天色越发黑了,伸手不见五指,寒风呼呼叫着,韩宏华只能躲在车里苦等救援。

    就在这时迎面亮起了光柱,韩宏华大喜,有车过来了!

    他正挣扎着下车准备拦,那光柱慢慢靠拢过来,最后竞主动停了下来。

    那是一辆小面包车,从车上下来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高个子男人,粗声大气地叫道:“你车子坏了是不是?”

    韩宏华一愣,瞧那样子,凶神恶煞的,不会是坏人吧?高个子一脸不耐烦地又吼了起来:“我说,你车子是不是坏了?我是修车的,你修不修?不修我可走了。”

    韩宏华一听不再犹豫,他赶紧下车说:“是是是,我车坏了,对了,你是怎么知道我车子坏了的?”

    高个子一脸冰冷:“怎么知道的?算到的呗。”说着高个子男人提着工具箱走过来,专心致志地忙活起来。过了十几分钟,车子发动了。

    深更半夜,竟然有人主动来修车,这修理费估计要狮子大开口吧。韩宏华掏出钱包,递过两张大钞,赔着笑脸说:“师傅,辛苦你了,这点钱够吗?”

    这时高个子却只抽出一张,然后掏出他自个儿的钱包,递过一张五十元的钞票来。

    韩宏华一愣,脱口而出:“这么少?不会吧?”

    高个子一声冷哼:“你以为个个都跟你一样。”韩宏华听了一头雾水,也不敢多问,便说道:“师傅,今晚多亏你路过这儿,不然我可惨了……”

    高个子男人一听这话,音调一下子高了起来:“多亏我路过?你还真以为我是诸葛亮能掐会算呢?告诉你,是我同村的王老海告诉我的。”

    韩宏华一愣:“王老海?我不认识啊。”

    高个子男人一听更加生气,大声嚷道:“你先前有没有遇见一个拉蔬菜的人?那就是王老海,因为你不肯帮他,他一车子蔬菜全冻坏了,并且为了加油,他提着油壶来回步行了大几里路,差点儿冻死累死。他没有停下来帮你,因为他不会修车,而是赶紧回来叫我来帮你。他还要我只收修车的原材料钱,不收辛苦费,他说算他欠我一个人情,有空请我喝酒。”

    韩宏华完全傻了。

    高个子男人转身就走,刚上车,韩宏华像突然醒过来一样,大步跑过去拦住车头,说: “师傅,等一下!”   

    高个子瞪大眼睛问道:“你还要干什么?”

    韩宏华用力说道:“请你这就带我去王老海家,我要当面向他说声对不起!”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王老海、高个子和韩宏华之间发生的故事,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上一部分人待人冷漠的现实,赞颂了助人为乐的精神。 B . 高个子男人的热情帮助和没有借机讹人的诚实深深打动了韩宏华,使他彻底转变了态度,决定跟随高个子男人亲自到王老海家道歉。 C . 小说对王老海形象的刻画,既有他与韩宏华相遇时的正面描写,也有通过高个子男人道出缘由的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 . 小说既有韩宏华拒绝帮助王老海后又遇王老海的巧合,推动情节发展;也有高个子男子似乎知道韩宏华车子坏了的伏笔,暗示后面的真相。
    2. (2) 请结合夜里开车走山路的经过,分别简析韩宏华面对王老海的心态变化
    3. (3) 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 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及薨,有诏悼愍,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B .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C .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D .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亭长:秦汉时,在乡村十里设一亭,置亭长,主管地方治安警卫、缉捕盗贼。 B . 燕蓟: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历史上其称谓和辖制区域曾有多次变化,如燕都、蓟城、涿郡、幽州等,但皆以北方地区战略要地而闻名于世。 C . 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兵士口中常横衔着“枚”,以防止说话,以免被敌人发觉。“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D . 《后汉书》:该书由南朝宋范晔所撰,它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正史”,与《史记》《左传》《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虚心听取部下意见。吴汉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他率领轻装的骑兵冲上去,与敌人作战,结果没有取得胜利,但通过诸位将领的劝说,他情绪振作起来,鼓舞将士。 B . 吴汉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敌人在夜里进攻吴汉的营垒,军中士兵受惊而一片混乱,而吴汉仍然卧着不动,率兵给皇帝送信寻求帮助,不久士兵们就安定下来。 C . 吴汉善于激励士气,受到战士爱戴。吴汉随从皇帝征讨时,诸位将领看到作战阵势不利,有的很惶恐,失去他们的常态;吴汉神情自若,仍然修理武器,激励官兵,使他们作起来。 D . 吴汉作战勇猛,多谋善断。吴汉叫士兵在夜里衔枚前进。他带着士兵与刘尚合并了兵力,谢丰等人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率领全部的士兵迎战敌人,于是大败敌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②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江南弄

    李  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歙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

    【注释】①吴歙:吴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天上叠巘红嵯峨”一句以“巘”比喻云霞,“叠”“红”“嵯峨”三个词从数量、色彩和形状方面对“巘”做了描绘。 B . 颔联写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等仿佛从竹林中“生”出,既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又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 C . 颈联的前一句化用晋朝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D . 全诗以时间为序,描绘了江边的诸多景物,暗示气温下降、光线变弱的过程,表现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的奇妙景观。
    2. (2) 赏析诗歌尾联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左传·曹刿论战》中“ ”两句,证明了曹刿的观点:“齐师败绩”并非使诈设伏,而是真的逃跑,因此追击齐军。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表达了音乐演奏的特殊效果:虽然中途暂时停顿,但听众仍沉浸在原来的情境中。
    3. (3)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现代化初期,人们总是试图利用科技手段来定位并控制风险,通过进一步发展技术来       风险,消除不确定性,认为只需掌握更好的技术、知识、方法,并且更准确地重建联系和模型,就可对一切事情      。事实上,( ),使我们有可能置身于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中。根据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为了执行和完成难度很大的确定性判断,各种门类的专业系统程序自身设计         的复杂,然而这种复杂性可能会将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带入这个人类世界,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混乱无序,甚至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和崩溃。可以说,技术风险的存在,既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高度和理性的力量,       暴露了理性的弱点和限度。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规避    应付自如     超乎寻常    同时也 B . 躲避    信手拈来     超乎寻常    甚至会 C . 规避    信手拈来     非同小可    同时也 D . 躲避    应付自如     非同小可    甚至会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种认知一定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B . 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往往会产生这种认知 C . 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D . 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必然会产生这种认知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根据事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 B . 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而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 C . 根据事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D . 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钱塘江大潮的关键在于“潮”,?事实上,这里的“潮”指的是海洋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波动现象,表现为垂直方向的潮位升降和水平方向的潮流进退。我们通常把,发生在夜间的称为“汐”。因为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具有周期性,。这也是钱塘江大潮有固定的最佳观潮时间的原因。

  • 9.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食物中含铝很可怕吗?膨化食品是垃圾食品吗?含乳饮料会导致白血病吗?本年度全国食品安全周宣传活动将于6月13日至6月27日举行。新华网科普中国将邀请权威专家解读食品安全、营养膳食等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话题,为大众消费者打开一扇了解食品科学的窗口。专家们还将对食品相关的谣言、误传等进行辨伪、辟谣,帮助消费者理性对待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刚刚进入高三的小雨同学每次考试都因语文成绩不佳而黯然神伤,为此他多方求教。有人教导他要多读与高考有关的书,有人告诉他用心记下老师教给的解题方法,也有人给他推荐提升语文成绩的文章,还有人建议他寻求校外机构的个别辅导。对此,他都做过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上述情况,请你以同学“李晴”的身份,联系自己和他人的实际,给小雨写一封信,就上述材料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可以谈困惑与反思,也可以谈体会与感悟,并给出你的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