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河东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

更新时间:2022-03-11 浏览次数:7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6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造(yì) 胡(zōu) 骜(jié) 前后继(pú) B . 堂(nòng) 媚(chǎn) 子(dìng) 奴颜膝(bēi) C . 子(jì) 薄(fēi) 谀(ě) 长歌哭(dāng) D . 吓(dòng)       执(niù)       票(gá)      拳拳服(yīng)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肤浅        夸夸其谈        粗枝大页       礼上往来 B . 恶耗        不假思索        永葆生机       毛骨耸然 C . 通缉        黯然失色        等闲视之       无动于衷 D . 编纂        明珠暗投        睡眼惺忪        言简意该
  • 3. 下面所列文章与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篇目

    出处

    体例

    作者

    人物

    A

    《记念刘和珍君》

    《南腔北调集》

    杂文

    鲁迅

    柔石

    B

    《包身工》

    《夏衍选集》

    报告文学

    夏衍

    芦柴棒

    C

    《苏武传》

    《汉书》

    纪传体

    班固

    李陵

    D

    《过秦论》

    《新书校注》

    政论文

    贾谊

    始皇

    A . A B . B C . C D .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精神的经典是就经典的价值而言,经典的精神是就经典的内涵而言,经典的精神支撑起精神的经典。这种精神不少是由经典作家自己说出来的,但更多的是潜藏在经典文本之中,需要读者去感受和挖掘。这种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人将自己的精神对象化于经典之中,人的精神品位决定了经典的精神品位,但我们是通过阅读来解读人的精神,而不是直接从人的行为中来解读人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代言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境界。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它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有着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规律,拨去了历史领域的迷雾。经典著作蕴含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磅礴气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无产者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却都出身于有产者,他们都自觉成为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领袖。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强烈关切,懂得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坚持长年诚实研究、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科学态度。40年磨一剑,没有电脑、网络,没有搜索、复印、打印工具,却创造了经典。《资本论》第2、3卷,是马克思身后由恩格斯整理编辑出版的,其原因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之前,是以多么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以至于生前来不及拿出去出版。经典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色,反而历久弥新、愈益醇厚。今天,我们捧读100多年前写作的经典著作,仍然为其折服,这就是经典的质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不计得失顶住压力、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马克思研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还不时需要恩格斯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写出了理论版的《悲惨世界》。1848年革命后的德国,“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中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恩格斯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写作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论》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精神产生100多年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经典精神的时代条件不同了,但我们仍然需要学习精神的经典、坚守经典的精神,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精神境界更加纯真、精神世界更加美好、精神品格更加高尚,都应当而且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节选自颜晓峰《精神的经典与经典的精神》)

    材料二:

    新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生追求,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走近马克思,读懂马克思,练就过硬素质,不负使命重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确立起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人生航向,从开始为《莱茵报》撰稿起,就将他的一生都投入了“写作”。他的言论深深打动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心灵,更让当时的统治阶级惶恐不安,而这并不仅仅来自马克思的文采,更来自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青年阶段可以说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期,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年轻时的邓小平同志把《共产党宣言》视为共产主义的“入门老师”,由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道路;习近平同志在延安的知青岁月中,时刻不忘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树立了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新时代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在学之愈深、信之弥坚中享受真理的“甜”味,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马克思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进行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有所区别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和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错误的理想、思想、制度。正确的理论要能够结合具体的发展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阐明,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相会延河之滨和宝塔山下追求真理,为的是中国人民能够“站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听党指挥不偏向,紧跟党走不动摇,把青春汗水挥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领域各方面,为的是中国人民能够“富起来”和“强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其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人生才能更加出彩。

    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属中国的革命、建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所说的“超过”,实际讲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正是更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最好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青年学习成长提供了力量之源。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新时代课题需要时代新人去解答。在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波澜历程中,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阔进程中,新时代青年责任重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辉煌征程中;新时代青年使命光荣。新时代青年是开创民族复兴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青年,读懂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在理论的高峰上望一望,用实践的镜子照一照,用人民的尺子量一量,用时代的筛子滤一滤,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途中书写新的青春篇章,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节选自夏斌文《青年如何读懂马克思主义的“三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克思拥有“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因此他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 B . 缺乏的科技的办公设备,导致马克思有两卷《资本论》没能在生前发表。 C . 当代青年要实现个人价值,就必须把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融合在一起, D . 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理论由于没有进行实践,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思想和制度。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典的精神是精神的经典的基础,没有经典的精神就不会产生精神的经典。 B . 马克思拥有赚钱的方法却没有用于自身,是为了强调这种人格力量值得青年学生学习。 C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已经改变,但它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不断挖据。 D . 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读懂马克思理论的精髓,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的一项是(    )
      A . 毛泽东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 恩格斯继承马克思遗志,整理出版《资本论》2、3卷。 C . 某同学认真研读《资本论》,考上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奔赴延安,追求真理。
三、文言文阅读(23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要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之。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1.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以能诵诗书称于郡中         属:连缀,写 B . 孝文帝之                   说:通“悦” C . 贾生既以居长沙             适:适合 D . 故令贾生之                 傅:给……当师傅
    2. (2)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
      A . 廷尉言贾生年少            尔其无忘父之志 B . 为赋吊屈原                汉亦留之相当 C . 感鬼神事                践华为城,河为池 D . 居顷                     屈原作《离骚》
    3. (3) 下列选项的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A . 信而见疑 B .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 . 为降虏于蛮夷 D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 (4) 下列对文中颜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岁余亦死 B . 后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博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C .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D .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5. (5) 下列选项全都体现贾谊才华卓绝的一项是(    )

      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②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延尉

      ③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④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⑤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失                        ⑥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⑤ C . ③⑤⑥ D . ①④⑤
    6.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谊知识渊博,口才出众,年纪轻轻就受到众人赏识和夸赞,刚开始时仕途一帆风顺。 B . 每次文帝下令讨论问题,老先生们常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能想说的话。 C . 贾谊草拟了各种仪法,但因故来不及实行,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诸侯须到封地去上任等,都是贾谊提出的。 D . 汉文帝在宣室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周详地讲述了鬼神的种种情形,文帝听得害怕,不知不觉地总往贾谊身边移动。
    7. (7)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②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四、名句默写(6分)
  • 6. 课内古诗文积累

    ①邪曲之害公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推此志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

    ,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五、古代诗歌阅读(6分)
  • 7.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直书感受,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 B . “雨一蓑”,形象地描绘出船在雨中航行时诗人的形态,很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反映出诗人随境而安的襟怀。 C . 次句写船儿顶风冒雨前进,天黑后什么也见不着了;诗人回到船舱睡觉,倾听着外面的风浪声,浮想联翩。 D . 三、四句说诗人清晨卷起蓬窗,见到两岸景色和昨天一样,没有什么变化,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望。
    2. (2) 有人认为,本诗寄寓了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荞花雪白  
    陈年喜

    ①西沟岭上,纷白如雪的荞麦花把我惊住了。

    ②农历六月中旬,山风恣意。荞麦花从山腰一直铺排到山顶,跨沟过涧,各自成片,彼此斗彩。这里是迭部县洛大乡,荞麦是这里人们的主粮。

    ③接我们上山的三轮车司机叫马彪,矿上的专职司机,壮硕的藏族青年,在陡峭盘绕的山道上,他把三轮车开到了四五十迈。

    ④这儿的荞麦主要是苦荞。马彪指着对面山顶说,山越高,苦荞越好。远处的山巅直插云雾,天地相接处,有星星点点的牦牛吃草。

    ⑤说话间,矿山到了。

    ⑥这座锑矿规模小,只有七个工人:五个洞内工,一个外勤,一个厨师。这是我见过的体量最小的矿山,但工作难度一点也不小。柴动空气压缩机工作了太多年份,缸体已严重老损,矿洞延伸到了百多米,再往前,山体就要穿了,那边是藏民们的神山。

    ⑦原来的两个爆破工因病不能再干了。我和小康接手他们。小康是我的徒弟,我们一起辗转过很多地方,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青年,我则从小陈变为老陈。

    ⑧一半废弃的渣坡被山民们见缝插针地种上了荞麦,得炸药药末滋养,枝叶异常壮硕,它们顺着坡势一直爬到洞口边。洞内每爆破时,巨大的气浪卷着尘屑冲出洞口,在荞花上撒一层粉灰,然而过上一夜,山高风疾,它们就又清洁如初了。

    ⑨每天,在等待洞内爆破后尘埃落定的时间里,我和小康就坐在坡边看荞花。荞麦花并不都是白色的,也有粉红色的,它的粉红又与桃花的粉红不同:桃花的粉红有些轻佻,有些炫耀;荞花的粉红则显得心无旁骛,完全是为了传粉结籽而存在。荞麦花期很长,从农历的五月一直开到十月,早开的荞花已经籽粒成熟,后面的还在次第开放,给人们一种永不凋败的错觉。

    ⑩奇怪的是,我们很少看到这些荞麦地的主人,藏民们居住在更高更远处,生活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里。而荞麦也一直按照自己的秩序和节律生长、成熟,从不因为无人照顾而荒疏。

    ⑪矿场扩容,活承包给了马彪。干活的是一群当地妇女,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妇女干活,而且是重体力活。她们带来了两辆架子车,几把镐,几只锨,任务是把一片缓坡铲平,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⑫所有的活计里,挖土、铲土、砸碎石头都不难,难的是拉车,一车土上千斤,而山势又陡,下面是看不到底的沟。拉车的女人叫苦荞,是其中唯一会说普通话的人。

    ⑬苦荞专门拉车倒土,这一车拉走,那一车又满上了。车到坡边,两臂猛地一抬,腰身猛挺,一车土哗地就倒下了山坡,车子停止得恰到好处,不前一寸不后一寸,再一拧背,车子就收了回来。

    ⑭重活的人都能吃,工人灶上主要吃米饭,炒土豆丝或拌黄瓜下饭,女人们都能吃两碗,菜总是不够。苦荞不好意思去抢菜,端一碗白米饭坐在角落吃。爆破工有专门的菜盘,我和小康吃不了,就招呼她来夹菜,她好久不敢伸一下筷子,越劝越不敢动,嘴也不敢大张。

    ⑮马彪说苦荞是个苦命的女人。三年前,丈夫在合作市做建筑工,给高楼刷墙外漆,出意外去世了。她有一个女儿在县城读初中,成绩年年班上第一。

    ⑯八月十五,月亮挂在西沟岭上,又大又圆,似乎触手可及。月光柔亮,西沟岭也柔软了。这个时候,荞麦熟了,矿场也快完工了。

    藏民们从四面八方下来收割荞麦,他们赶着牛车,开着三轮,骑着摩托,从地下冒出来似的。深秋了,甘南的山色依旧苍绿,山雾已不再那么厚重,山巅从云里露出来,牦牛群朦胧又清晰。据说,山那边一侧,就是千丈雄关铁尺梁。

    ⑱一次,我连着几日高烧不退,小康推门进来,拎着一个头巾包裹的包,说是苦荞专门托人送来的。

    ⑲打开来,是一卷荞面卷,一瓶荞花茶。荞面卷纤薄,渗透在墨绿的荞面颗粒里,茶还温热,荞花在茶杯里浮沉。我咬了一口饼,喝一口荞花茶,有一股说不出的清香和苦涩。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尝到荞麦的味道。

    ⑳我们一群异乡人在西沟岭上一直工作和生活到了第二年四月。时光荏苒,而今,那轮仿佛近在咫尺、美得无可比拟的月亮依旧常在我眼前,而那漫山开放的荞花,就是西沟岭上的另一片月光。

    (选自《散文》2021.1,有删改)

    1. (1) 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西沟领上的荞麦花,洁白如雪,从山腰铺排到山顶,到处都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带给作者极度的震惊。 B . 养花花期长达半年,从五一劳动节一直开到十一国庆节,颜色丰富,十分好看。 C . 荞麦地的主人因住在山的更高远处,有着其他的农活要做,因此无暇照顾荞麦,荞麦自由的生长。 D . “我”高烧不退,苦荞听闻后托人捎给我荞面卷和荞花茶,带给我莫大的慰藉。 E . 文章以“养花”为线索,以花喻人,赞美了底层劳动者勤劳、顽强的美好品质。
    2. (2) 概括拉车女工苦荞的形象特点。
    3. (3)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4. (4) 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的妙处。
七、语用题(5分)
  • 9. 下面是某校高二年级学生会借用学校阶梯教室的申请书正文,其中有五处词语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高二年级将于12月24日下午16:00举行“迎新年对联创作比赛”,共有近百名同学参赛,需要一间能装得下这些选手的教室作为比赛场地,年级学生会反复磋商,拟借用敝校第一阶梯教室,使用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恳请务必批准。

八、作文(3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成守边防的战士,火灾现场逆行的消防员,隐姓埋名三十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核潜艇的黄旭华,历经失败、砥砺拼搏走至荣耀巅峰的“中国女排”……我们感动于他们心中无我的境界。

    这也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我们喜欢街舞的自由与释放,我们喜欢生活的随性之乐,我们不断地制造着“小确幸”与“仪式感”……我们越来越心中有我,想要凸显自我的个性与价值。

    对以上提及的“心中有我”与“心中无我”,你有怎样的理解与体会?请根据材料及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