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30 浏览次数:5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B . 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 C . 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具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 D . 材料一结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点出“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2.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各地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生命,这让今天的大众冰雪运动更为丰富。 B . 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C . 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来还原冰雪场景的重要意义。 D . 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的特点。
    3. (3) 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 . 北京冬奥会可提升乡民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 .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 . 让我们通过举办冬奥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特点。
  • 2. 现代文阅读Ⅱ

    远与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那时候,长长的列车要在镇上附近暂停一下,然后又平稳地启动前进。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那可敬的工作,仿佛风刀霜剑,在他脸上刻下了皱纹。但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便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晦明,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揭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 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还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他目前是在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他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个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吗?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

        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心里越是疑虑重重。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己经找对了。他看到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闪光的铁轨。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层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的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玻;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远不再来了。

    (选自《外国散文三百篇》,林非主编,万紫译,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通过远与近矛盾的情境设计,使小说情节平实顺畅,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落差的人生世界。 B . 小说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希望与失望、真实与虚幻等心理在巧妙的情境设计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C . 纵观全篇小说,主人公火车司机的衰老:一是年龄增长的衰老,二是幻想、希望破灭之后心的衰老。 D . 小说清新隽永,浪漫忧伤,不仅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而且体现着作者对社会、人生多方面的思考。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较详细地描写小屋周围的景色,既要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要烘托出小屋主人勤劳、质朴的性格特征。 B . 小说在叙事上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能灵活自由地全面展现20多年来司机的生活见闻。 C . 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司机幻想中的母女与现实中的母女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突出了小说主旨,发人深省。 D . 小说结尾处,通过司机“结结巴巴地说着”“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这些细节,形象地表现出司机的复杂心理。
    3. (3)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 (4) 美学中有一个著名观点:“距离产生美。”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文本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B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C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D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称,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 B . 乘,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 C . 合从连衡,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政策。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诸侯国,称为“合从”;六国诸侯联合抗击秦国,称为“连衡”。 D . 唐、虞,即唐尧、虞舜。尧,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谥号为尧,史称“唐尧”。  舜,号有虞氏,史称“虞舜”。尧在晚年禅位,由舜继承。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梁惠王面对远道而来的孟子,希望孟子能够提出对他的国家有利的主张,可见梁惠王希望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B . 孟子认为如果从王到百姓都只讲利,那么国家就危险了,也就会出现下一级的杀害上一级的悲惨现象。 C . 司马迁读《孟子》颇有感触,认为从天子到百姓,好利带来的弊端不同,依据利益做事,会招致怨恨。 D . 商鞅、吴起等被当时的君主委以重任,是因为时代需要他们这样的人,而孟子的主张不符合当时国君的需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②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5. (5) 围绕“利”这一话题,孔子、孟子和司马迁都表达了各自看法。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三人对“利”的认识。
  • 4. 古代诗歌阅读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苏舜钦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不惟人间重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避鱼龙忧。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

    景清境胜反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此笔传中州。

     [注]①庆历三年(1043),苏舜钦因党派之争被削职为民,避居苏州。吴江亭:一名松江亭,在江苏省吴江县东吴淞江口。张子野即张先;君谟蔡大即蔡襄,著名书法家。吴江亭是友人张先修治,亭上留有蔡襄的题词。②鱼龙:水中之鱼。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开篇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与题目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自然地引出不见故人而产生的无限情思。 B .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描绘了中秋夜明月渐升的情景:长空万里,天宇澄澈,一轮明月渐渐升起,把似水的光华洒满大地。 C .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避鱼龙忧”,这奇异的景色,使诗人觉得自己也像是变得晶莹透彻,可见筋脉,从侧面映衬出月光的洁净澄澈。 D .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月光下,诗人产生了乘槎远去遇见牵牛、织女的浪漫幻想,抒写自己对于理想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2. (2) 本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都运用了 “鱼龙”这一意象,试分析两诗中“鱼龙”的不同意蕴。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屈原列传》中的 “  , ”两句正是对孔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阐释。
    2. (2)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引用儒家经典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子是: “  ,”。
    3. (3) 《无衣》中的重叠复沓并非机械的重复, ,  ”两句侧重号召将士们共御外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的画卷,往往(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我们可以从《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史论,均意在(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其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品读这些历史著作,要“回到历史现场”,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把握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借鉴和学习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       )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1. (1) 下列填入文段括号中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 斑驳陆离    目不暇接    训诫    分辩 B . 异彩纷呈    纷至沓来    劝诫    分辨 C . 斑驳陆离    纷至沓来    训诫    分辨 D . 异彩纷呈    目不暇接    劝诫    分辩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把握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B . 把握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借鉴和学习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C . 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借鉴和学习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D . 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采用整齐的句式与对称的结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我毕竟是曾经腾波踏浪、捕鱼捉蟹的“海碰子”,对大海有着零距离的拥抱和观察。5年前我在獐子岛采风时,也表演了一下当年的勇武:全身披挂,以“海碰子”的姿势,一个猛子扎进海里。海底一片明亮,确实是当年童话般的海——像一个透明大鱼缸,海藻摇曳,游鱼飘然,憨厚的黑鱼朝我瞪着莫名其妙的大眼睛……然而这次采风仅有一天半的时间,要参观海珍品的良种厂、贝类加工中心、信息化展馆、养老院……     ①    ,只好利用晚饭之后的时间,“扎进”渔村里,寻找饱经风霜的老渔人。很快我就发现一个满脸布满浪花般皱纹的老渔人,他悠闲地坐在路边的石块上乘凉。还没等我开口,他就用咸盐般的海味嗓门,     ②     , 是来岛上“绿优(旅游)的吧!”我兴奋极了,也就以“绿优”的身份与他聊起来。他说海里的鱼厚(多的意思)着哪,能干的人,俩人合伙钓鱼,一年下来二三十万……我听得耳热眼红,我还呕心沥血地写什么小说呀,   ③     , 一年就能钓出好几个长篇呢……

    1. (1) 下列各项中,涵盖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 .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之道》

        ④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前面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大卫·科波菲尔》

        ⑤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

        ⑥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人应当坚持正义》

        语文书中的名篇名句内涵精深,往往具有启迪智慧、化育世人的重要价值。请从上述语句中任意选择两句或三句,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