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

更新时间:2022-06-30 浏览次数:6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4分)<b ></b>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 .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 . 1925年前后写于长沙的《沁园春·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 .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 .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 .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 .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 .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 .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 (4) 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5. (5) 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
  • 2. 现代文阅读Ⅱ

    在酒楼上(节选)

    鲁迅

    ①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座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②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③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④“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⑤“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⑥“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⑦“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⑧“这以前呢?”

    ⑨“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⑩他也问我别后的景况。我一面告诉他一个大概,一面叫堂倌先取杯筷来,使他先喝着我的酒,然后再去添二斤。其间还点菜,我们先前原是毫不客气的,但此刻却推让起来了。终于说不清那一样是谁点的,就从堂倌的口头报告上指定了四样莱: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

    ⑪“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⑫“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⑬“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

    ⑭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排满了一桌,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

    ⑮“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我连他的模样都记不清楚了。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但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能自己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一直挨到现在。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果然,棺木已经快要烂尽了,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我的心颤动着,自去拨开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⑯我忽而看见他眼圈红了,但立即知道有了酒意。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⑰“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这样总算完成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

    ⑱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⑲“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还看得出。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终于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怀着好意的老朋友。……”

    ⑳“……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㉑“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㉒“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㉓“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书,……”

    ㉔“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㉕“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我一面准备走,一面问。

    ㉖“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㉗“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㉘“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㉙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㉚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

    (节选自鲁迅《在酒楼上》,有删改)

    【注】《在酒楼上》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4年5月10日的《小说月报》上,后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此时距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13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进行到了后期。

    1.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用丰满充盈的词汇“满树”“密叶”“繁花”描写雪中的老梅和山茶树,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景。傲然挺立的老梅和山茶树,分明是在昭示着人们在颓废悲观中奋起,在绝望中反抗的战斗精神。 B . 本文采用双层叙事结构,吕纬甫讲述的故事被置于叙事者“我”的讲述这一更大的叙事框架中。吕纬甫讲述的故事经过了叙事者“我”的再度转述,也呈现出一个具有复杂的心灵和内省的能力的“我”的主观世界。 C . 吕纬甫自嘲自己像“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他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所以在颓唐消沉中磨蚀生命。从他叙述教书生涯的内容和原因的话语中,可见他已经违背了当初的理想,屈从于当前顽固封建势力。 D . 小说结尾含蓄深刻,意蕴无穷。“我”与吕纬甫虽“一同走出店门”,但各自所要走下去的道路将截然相反。“我”独自面对“寒风和雪片”,带着“爽快”的心情,走向象征封建文化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罗网”。
    2. (2) 吕纬甫思想上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请你结合对题辞的理解,谈谈鲁迅塑造吕纬甫这一形象在当时社会有什么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b ></b>
  • 3. 文言文阅读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于心,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孟子)曰:“辞知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B .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C .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D .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2. (2) 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行有不(通“惬”,愉快)于心,(连词,表示承接关系。那么,就)馁矣。 B . 宋人有(通“悯”,忧虑)其苗(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长而揠之者。 C . 今日(担心,忧虑)矣!予助苗长(用在句末,跟“了”相同)! D . (通“颇”,偏颇,不正)辞知(代词,它)所蔽,淫辞知其所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气”这个客观存在物经由孟子的阐述,具有了伦理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论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 B . 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所谓功夫修养,即受德性、理性——“心”自主自律的过程。孟子通过“气心之辨”,发现了“我”(人)。 C . “知言”的“言”,并非一般的言论,而是反映人生态度的道德语言。“知言”就是以心为权衡,来判定各种主张、言论之是非正误,防止政治上的危害。 D . 公孙丑请教孟子“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他又不以“圣人”自居。
    4. (4) 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②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5. (5) 孟子引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 4. 古代诗歌阅读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布局谋篇,其中“月”是全诗核心意象,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B . 此诗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用典、互文、烘托、叠字、顶真、虚实相生、托物寓情等多种艺术手法。 C . 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探索人生的哲理,巧妙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 D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其中“卷”和“拂”用得最为精到,恼人的月色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卷”不走也“拂”不去,表现了扁舟子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2. (2)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中相似”因蕴含哲理而引发人们的沉思,请简要赏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论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都体现了孔子“善于观察别人言行、品性,以善者为师,向别人学习”的主张。前者强调“谦虚好学,见善即学,不善即改”,体现的是一种自觉修养的精神,而后者强调的“对贤的向往追慕,对不贤的警惕防范”,是一种明辨是非的基本品质。
    2. (2) 《大学之道》中,用“”两句强调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3. (3)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警世名言,意思和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行路”来论述观点。
三、<h2 >语言文字运用(21分)</h2>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1年10月16日凌晨,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拔地而起,直入苍穹。翟志刚等三位中国航天员乘神舟十三号再征太空,开始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这是充满勇气的探索,也是携着梦想的远征。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和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___的关键之战,神舟十三号开启了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树里程碑,中华民族在苍茫宇宙间有了新的坐标点。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___。65年___,65年春华秋实。我国航天事业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长期驻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航天人___、自主创新的创业史。每一次新的任务都标注着崭新的中国高度,每一次新的飞行都描绘着壮丽的中国航迹,每一次新的胜利都书写着辉煌的中国成就。

    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每一次向浩瀚宇宙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气魄,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心怀梦想、奋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承前启后  永不止步  披荆斩棘  自力更生 B . 承前启后  永无止境  风雨兼程  自力更生 C . 继往开来  永无止境  风雨兼程  艰苦奋斗 D . 继往开来  永不止步  披荆斩棘  艰苦奋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 B . 每一次向浩瀚宇宙的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越来越自信的底气。 C . 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斗志,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 D . 每一次向浩瀚宇宙的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斗志,夯实的是越来越自信的底气。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下面画线句子有3处不合逻辑,请写出其序号并加以改正。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该文件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

    “双减”政策出台前,很多家长一方面被学校绑架,一味追求分数;另一方面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追求“精英教育”。①这两座大山不仅导致教育与其本质渐行渐远,还给家长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业压力。同时,父母的天职和家庭教育的天然能动性被焦虑和压力掩盖、抹杀,导致家长对自身教育角色出现认知偏差,乃至教育缺席。

    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是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负担减轻了,就能真正做到“五育并举”,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对社会、学校尤其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就是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学校教育要从为考试而教,回归到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的教育本质上来。家庭教育要从赶着上各样的培训班、一味追逐分数,回归到在陪伴和言传身教、生活方式和情感交流中影响孩子,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生活的健康子女上来。

  • 8. 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以“我喜欢/欣赏/佩服(某人物),因为……”的句式,写一段话,必须体现人物主要形象特点,130字左右。

    ①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②聂赫留朵夫(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③桑地亚哥(海明威《老人与海》)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本第二单元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如: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⑵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

    ⑶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⑸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⑹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公孙丑上》)

    学习了上面的语句,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你从上面语句中任选两三句,以语文课代表崇德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高二(8)班“‘典’亮成长,与时共进”经典名句品鉴活动中作主题发言,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