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2-03-07 浏览次数:5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点明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近年来,这种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人们在讨论百年变局的时候,往往讨论更多的是国家实力的消长、经济发展的快慢、科技进步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相对显而易见的。文化间关系似乎更加关涉深层的结构,文化间关系的变化虽然不像实力消长或是经济发展那样明显,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

    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

    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以其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领先而奠定的。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战争中的惨败,迫使慈禧太后派遣代表团去西方观摩学习。甲午战争后严复编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更是深深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代中国的有识之士。鲁迅先生读了《天演论》之后,曾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感叹道:“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西方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成果。

    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任何单一文化主导世界的文化关系格局都会淹没其他文化的精髓,甚至形成文化霸权。当世界出现重要的变革之时,这样的缺陷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担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受到挑战,文化间关系开始出现重要的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是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而出现的,是以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为基本标志的。可以看到,冷战结束之后,一批非西方的国家群体崛起,在经济上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像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又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物质力量增长的同时,它们的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地焕发青春。

    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非西方文化被重新发现、界定和挖掘,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值得高度关注的深层变化。一个积极、正常的文化间关系应该呈现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互学互鉴的多元格局。当下,这种格局已显雏形,表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间关系正在生成。它虽然不像经济和军事实力格局那样明显,但其意义却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

    (节选自秦亚青《百年变局与新型文化间关系》)

    材料二:

    每年元旦的新年贺词,是世界观察中国领导人的一个着眼点。

    《诗经》《宋词选》《群书治要》《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的中国古典著作每一次都引发中外媒体关注。这就像一个隐喻:当一位大国领袖带领中国翻开新的历史之页时,“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黄河涛声之中、齐鲁大地之上,习总书记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这是首次。从古都北京、到三秦大地,中国最高领导人几乎每一次地方考察,都必有文化内容,必有文化圣地。

    世界历史反复言说,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要如火生生不息,如水汩汩不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滋养着新一轮改革开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新发展理念;为政以德、慎独慎微的训诫,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在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能力上已迈入新境。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节选自《百年变局中的文化瞭望》)

    1. (1) 下列各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除了国家实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外,更关涉文化间关系。 B . 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导致了文化的影响力呈中心向边缘辐射的性质。 C . 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文化间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D . 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应坚持创新精神,将古典哲学智慧融入新发展理念之中。
    2. (2) 下列各项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出现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所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B . 引用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思考与出色的见解。 C . 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物质力量日渐增长,其文化也与时俱进,这是打破单一文化主导格局的重要因素。 D . 习近平在发表新年贺词的背后放置古典著作,仿佛隐喻着历史新篇章“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意在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
    3. (3) 下列各种文化现象不符合材料所说的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基本格局特征的是(   )
      A . 《天演论》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B . 儒家学说在东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C . 咖啡文化在中国流行。 D . 西装成为中国人的正式着装。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中国文化要在百年变局中被充分发现、界定和挖掘,可以施行哪些策略?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Ⅱ

    生    
    西元

    在这里,有个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地。向北望去,是好似一面湖水的山谷。谷底有雾气、薄冰和积雪,当阳光照耀在上面,仿佛盛满了熔化的金子。二斗伢子总是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黑色大鸟,展开遮天的双翅在高地上空盘旋,慢慢低飞,向高地主峰落下去……

    当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第一脚踏上高地主峰,小腿就陷在了土里,一直没到膝盖。这是一种被成千上万颗炮弹炸成灰尘状的黑色浮土,像炉膛里烧过的稻草灰。他之前没见过,之后也一辈子没再见过。尺把深处以下,才能踩到碎石块、弹药箱和散落的枪支、子弹壳,还有僵硬的肢体和躯干。阵地上光秃秃的,不远处立着半截炭黑色的树干,树皮早已被气浪剥光,无论来年春风怎样吹拂,也绝不会再活过来了。

    这里的夜,是乌蓝色的,细细听去,隐约传来轰响声。在战壕里,指导员问二斗伢子,你怕死吗?二斗伢子说,不怕。指导员问,屁股底下就埋着死人,你不怕?二斗伢子说,鬼子都死了,不怕!指导员问,那么多战友的遗体你也不怕?二斗伢子说,心里只想着报仇,不怕!指导员呵呵一笑,又问,你个小牛犊子,就从来没感觉到怕?二斗伢子说,从来没感觉到过。指导员不笑了,说,没感觉到怕,不是真的不怕。等你心里有了它,并且知道怎么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的不怕。二斗伢子嗯了一声,却不太服气。

    回到坑道里,二斗伢子坐在老兵李大棉裤旁边。只见他往铝饭盒盖里倒了薄薄一层炒面,用小手指甲仔细地翻弄,像犁地一样,把谷壳、沙粒挑出来。然后,再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把炒面搓成中药丸一样的球,小心地放进嘴巴,连口水也不喝,就生生咽进肚子里。二斗伢子说,老李,喝口水呗,小心刮破了嗓子眼儿。李大棉裤摇摇头,说,水?过三天你再跟我说喝水的事儿吧。你没看见咱们上来时,那些人都干成什么样子了?

    李大棉裤又说,等会儿美国人的炮弹打过来,你要学会分辨。如果是“呜儿呜儿”发尖的声音,那是远炮,你不用理它。如果是“呼——噗”一下过来,带着风声,那就是近弹,你赶紧卧倒,能多快就多快。我说你个娃儿,别不当回事儿,多少人还没学会,就没了!二斗伢子用肩膀拱了李大棉裤一下,问,老李,你怕死不?李大棉裤说,肯定怕呀!活人哪有不怕的?二斗伢子又问,那是啥感觉?李大棉裤说,就像喉咙里黏着一口痰,吐也吐不出来,总是让你喘不过气来。他接着说,不过,它总在提醒你,别逞能,只要仗还没打完,就别放松了警惕。许多人的死,其实都是因为心头那根弦儿松了。他们本应活得更长久——

    突然间,二斗伢子只见李大棉裤的嘴一张一合,却听不到任何声音。然后,蜡烛晃了一下,一片漆黑。一声接一声的巨响震聋了二斗伢子的耳朵。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任由筛子一样的坑道把他抛到空中,撞在墙上,再摔在地上。二斗伢子在黑暗里上下翻飞,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来这里……

    炮击过后,美国兵就该上来了。有人扒开坍塌的坑道口,猫着腰冲进战壕。二斗伢子在坑道里跌倒了,胳膊和大腿被人重重踩了几脚。他使了几次劲儿,还是没立起身子。突然有只手揪住二斗伢子的棉裤后腰,拎小鸡一样把他拎出坑道,颠簸了上百步,扔在了一个炮弹坑里。二斗伢子扭过脸,看到这人是机枪手大老张。大老张的手紫红色,手指头又粗又壮,每根都像茄子。他把机枪架好,瞄了瞄,对二斗伢子吼道,这两箱手榴弹归你!

    二斗伢子还是第一次离这么近看到美国兵端着枪向上冲。他有点慌,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向下甩,却不知道炸到敌人没有。大老张猛得拍了他一下后脖子,喊道,看准了再甩!那手榴弹都是拿命换来的,运一箱上来就得少一个人!二斗伢子一愣,盯着大老张的手,又摸了摸发烫的后脖梗子。过去,二斗伢子挺怕这双紫红色的大手,因为大老张开玩笑时总是没轻没重。现在,却觉得这手挺亲切。一巴掌过后,二斗伢子清醒多了,每次把手榴弹抛出战壕之前,总会把半个脑袋探出去,瞅瞅鬼子已经冲到哪儿了。

    不知过了多久,那只手又重重地拍了一下二斗伢子的肩膀,并且紧紧抓住他的领子。二斗伢子一片空白的脑子开始慢慢转动,他哆嗦着向高地下方望去,只看到了美国兵的后背和屁股,他们向远处跑了!二斗伢子腿软绵绵的,他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心想,原来仗就这么打啊!他扭过脸,想对大老张笑一下,道个谢。可是大老张不在身边,他的那挺机枪枪管给炸弯了。二斗伢子把胳膊探向肩膀,把抓住自己领子的那只紫红色大手掌拿到眼前。这是大老张的手,只是从小臂一半处炸断了,慢慢滴着血,指甲缝里的污泥似乎都还留着体温。二斗伢子隐约记起来,机枪被炸坏了,敌人冲上了高地,大老张拎着爆破筒和两个鬼子抱在一起,接着是暴雨般飞过来的石子、土块和血肉。

    ……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4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讲述了以二斗伢子、大老张等为代表的抗美援朝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守高地浴血奋战的故事,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B . 指导员和二斗伢子聊天时谈到了生死,指导员对二斗伢子这个小战士无惧死亡的生死观一笑置之,二斗伢子不服气是认为指导员缺少牺牲精神。 C . 初上战场的二斗伢子曾一度慌乱,是大老张用简单的方式教会他冷静应战。小说以二斗伢子的“生”与大老张的“死”相映衬,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D . 小说写二斗伢子战后“腿软绵绵的”“抹了一把鼻涕和泪水”等内容,刻画了新战士在惨烈战斗中的恐惧心理,从一个侧面表现年轻战士的成长。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从新兵二斗伢子的视角,细致描写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惨烈场景,以此表现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精神。 B . 小说开头写二斗伢子的梦境,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通过对高地的浮土、树干等物象的描写,虚实结合,让读者感受此前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C .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往铝饭盒盖里倒了薄薄一层炒面,用小手指甲仔细地翻弄,像犁地一样,把谷壳、沙粒挑出来”这一细节表现了战士们异常珍惜食物。 D . 小说构思独特,将战斗的爆发安排在二斗伢子与李大棉裤对话之后,使小说叙事节奏从舒缓转为紧张,使小说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3. (3) 小说多处写到大老张的手,请分析大老张的“手”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 (4) 小说中的战士们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作者却以《生》作为小说的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用意。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初,守仁之平师富也,龙川贼卢珂、郑志高、陈英咸请降。及征横水,浰头贼将黄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诡言:“珂、志高,仇也,将袭我,故为备。”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遂下令散兵。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自将抵贼巢,连破上、中、下三浰,斩馘二千有奇。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乃于下浰立和平县,置戍而归。自是境内大定。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 , 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节选自《明史·王阳明传》)

    注释:①师富:詹师富,福建大帽山一叛军首领。②仲容:池仲容,叛军首领。③二氏学:道家、释家两家学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B . 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C . 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D . 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明朝的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 B . 入谒,一般用于下对上、臣对君、幼对长,有“走去”“拜见”之意。这里的意思是“走去”。 C . 朱子,即朱熹,南宋理学家。他总结了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并校订四书。 D . 阳明学,也称“心学”,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致良知”,它的内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守仁年轻即崭露头角,学业有成,文武双全,受到上司王琼的赏识,升任右佥都御史,担任南、赣两地巡抚。 B . 王守仁巧设奇谋打败仲容的叛军主力,里应外合歼灭其逃往他处的残余叛军,后又设县驻军,从此国境安定。 C . 王守仁认真研读《五经》,广泛学习道、释学说,待贬到龙场开悟后,终成一家之言,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D . 王守仁认为自宋代周敦颐和程颐、程颢两兄弟后,象山陆九渊、朱熹对儒家学说有不可估量的继承和发展。
    4. (4) 本文对王守仁的评价褒贬不一,请分别概括作者对王守仁的正面和反面评价。
    5. (5) 课内外文言文翻译。

      ①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遂下令散兵。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 4. 古代诗歌阅读

    谒伏波庙

    (明)王守仁

    楼船金鼓宿乌蛮,鱼丽群舟夜上滩。

    月绕旌旗千嶂静,风传铃柝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

    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五云端

    注释:①伏波庙:在广西境内,为纪念东汉名将马援而建。马援为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受封“伏波将军”。本诗写于作者广西剿匪途中。②鱼丽:古代的一种战阵。③两阶:指宫廷的东、西阶梯,此处代指君臣。④干羽:指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⑤五云端:指皇帝所住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选取战船、战鼓、战阵等意象,渲染了战前严阵以待的紧张气氛。 B . 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月照千山旌旗、风传铃柝之声等场景。 C . 后两联借景抒情、借事抒怀,寄托了作者对清明政治、文德教化的期待。 D . 本诗叙议结合,意象丰富,意境浑厚,用典贴切,立意高远,特色鲜明。
    2. (2) 本诗包含了多重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应谨言慎行并虚心匡正自己的行为的句子是:“ ”。
    2. (2) 陆游《书愤》的“ ,”两句,化用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年老力衰、自我期许落空的悲凉愤懑之情。
    3. (3)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写下了“ ”的名句,褒扬《离骚》虽描写寻常事物却意旨博大,虽列举浅近事例却表达深远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船行湖中,眼看山穷水尽,可船头一转,待过得山来,便又         了。这道山横陈湖心,据方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平谷发生大地震,竟把半座山“咣当当”震坍下去,才形成现在的东半山峭壁,乱石峥嵘,犹如魔鬼般青面獠牙,数个山峰形如锯齿,拱卫于侧;而西半山坡缓道平,松柏苍翠。山上一亭,人道半山亭。举目畅望,才觉金海湖四周皆山,而山外依然是山。东南有一塔         , 高矗山巅,擎举古塔的是盘山。东面及北面呢,       , 明代万里长城蜿蜒其间,留一座古老的关隘守护苍生。而       远入云霄的,不是别的,正是赫赫燕山主峰!园林建造注重借景,这里就把名山胜景巧妙地借到湖中来了。望着这一切,想当年的设计者,起初图纸上估计没有这些,也可能不会想到这些。是啊,事物的发展正如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发展,往往超出人的想象!

    我下船在大坝上流连,眺望远山近水,走过壮丽美景。回想六十年前,那时平谷人民一股干劲截河成湖,如今仍令人肃然起敬。而勤劳智慧的人们后来又把这劳动果实化为胜景,以壮我祖国大地、中华河山。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恍然大悟   影影绰绰  崇山峻岭   莽莽苍苍 B . 豁然开朗   影影绰绰  层峦叠嶂   莽莽苍苍 C . 恍然大悟   若隐若现  层峦叠嶂   苍苍茫茫 D . 豁然开朗   若隐若现  崇山峻岭   苍苍茫茫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下船在大坝上流连,眺望远山近水,走过壮丽美景。回想六十年前,那时平谷人民凭一股干劲截河成湖,如今人们仍肃然起敬。 B . 我下船在大坝上流连,眺望远山近水,走过壮丽美景。回想六十年前,那时平谷人民一股干劲截河成湖,如今仍令人肃然起敬。 C . 我下船在大坝上流连,眺望远山近水,欣赏壮丽美景。回想六十年前,那时平谷人民一股干劲截河成湖,如今人们仍肃然起敬。 D . 我下船在大坝上流连,眺望远山近水,欣赏壮丽美景。回想六十年前,那时平谷人民凭一股干劲截河成湖,如今仍令人肃然起敬。
    3. (3) 请赏析文中画双横线句子的艺术手法。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氧气对人类生存是必不可少的,断氧后        ①      。因此在缺氧的太空中,目前的各种航天器主要是通过电解水来实现供氧。( ),火星的氧分压只相当于地球的1/20000。利用火星现有的资源生产氧气,可以考虑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风化层冻土和水冰得到液态水,再通过电解水制氧气,或者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解离二氧化碳得到氧气。

    有“火星拓荒者”之称的蓝细菌,可以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光解水生成氧气,这为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制备氧气提供了有效补充和安全备份,        ②      , 蓝细菌光合放氧装置能耗更低,也易于搭建。蓝细菌光合放氧的效率要远高于植物,而且在光合反应器中通过优化培养温度、补料速率、细胞浓度和光照强度可以进一步提高        ③       。很多蓝细菌是可食用的,因此产生氧气所需的资源可同时用于食品的生产。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于氧气只占火星大气的0.13%,火星的大气层也非常稀薄 B . 由于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而且氧气只占火星大气的0.13% C . 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氧气只占火星大气的0.13% D . 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使得氧气只占火星大气的0.13%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年一度的高考或考研前夕,不少学生都喜欢到孔庙或学校的孔子像前跪拜祭祀孔子,祈求至圣先师保佑自己金榜题名、心想事成。学生们这种日渐盛行的考前“拜孔子”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作为一名高中生,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体会?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及学校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