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

更新时间:2022-03-08 浏览次数:5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高纯硅晶体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 B . 稀土永磁材料是电子通讯技术中的重要材料,稀土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 . 生活中制作油条的口诀是“一碱、二矾、三钱盐”,其中的“碱”是烧碱 D . 干电池低汞化、无汞化,有利于减少废电池造成的土壤污染
  • 2.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1molCl2和足量Fe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A B . 1mol白磷中含有P-P共价键数为6NA C . 标准状况下,2.24LHF含有H-F键的数为0.1NA D . 0.5mol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乙醇的分子数为0.5NA
  • 3. 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用惰性电极电解AlCl3溶液:Al3++4Cl-+4H2O[Al(OH)4]-+2H2↑+2Cl2 B . 用稀硝酸洗涤试管内壁的银镜:Ag+NO+4H+=Ag++NO↑+2H2O C . 少量Mg(OH)2溶于FeCl3溶液中:3Mg(OH)2+2Fe3+=2Fe(OH)3+3Mg2+ D . 大理石溶于稀醋酸:CaCO3+2H+=Ca2++CO2↑+H2O
  • 4. 下列实验操作描述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B

    C

    D

    除去水中的苯酚

    制取、收集NO

    读取气体体积

    验证Ksp(Ag2SO4)>Ksp(Ag2S)

    A . A B . B C . C D . D
  •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减压过滤适用于过滤胶状氢氧化物沉淀 B . Fe3O4可以写作盐的形式Fe(FeO2)2 , 则Pb3O4可写成Pb(PbO2)2 C . 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加入Cu2(OH)2CO3 , 溶液恰好复原,则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3 D . 检验醛基时常用银氨溶液而不用硝酸银,是因为Ag+不能氧化醛基
  • 6. 侯德榜为我国的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侯氏制碱法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精制饱和食盐水的操作依次为:取样、溶解、沉淀、过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烘干 B . 该生产工艺制得纯碱的同时也得到了化学肥料 C . 吸氨操作的目的是把溶液中的碳酸氢盐转化为碳酸盐并增大铵根离子的浓度 D . 盐析环节中加入NaCl,对析出氯化铵起到了促进作用
  • 7. 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漂白效率极高的新型漂白剂结构如图,W、X、Y、Z均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常温下,0.1mol·L-1Z的氢化物的水溶液pH=1,且Z与Y位于不同周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XY中X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 B . 在此物质中Z的化合价应为+1价 C . WY2分子中σ与π键之比为1:2 D . 原子半径:Z>Y>X
  • 8. 研究者利用电化学法在铜催化剂表面催化还原CO制备乙烯,同时得到副产物乙醇,反应机理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x为2H++e- B . 可以选择效果更好的催化剂来提高CO单位时间的利用率 C . 该电极上生成乙烯的总反应式为2CO+8H++8e-=C2H4+2H2O D . 可通过增强催化剂的选择性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 9. 双极膜(CM/AM)在电场作用下能将水解离为H+和OH- , 用双极膜电解槽电解糠醛()溶液制备糠醇()和糠酸盐(),电解时MnO2/MnOOH在电极与糠醛之间传递电子,电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

    A . 通电时双极膜将水解离为H+和OH- , OH-向X电极方向移动 B . X接直流电源负极,糠醛在阴极表面得到电子被氧化为糠醇 C . 电解时,阳极反应为MnOOH-e-+OH-=MnO2+H2O D . 生成糠酸盐的反应为+MnO2+H2O→+MnOOH
  • 10. 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补铁剂制成糖衣片,可防止其中的铁被氧化 B . 未充分酸化的铁盐水溶液中由于有[Fe(OH)]2+存在而显黄色 C . 只要溶液中存在Fe2+ , 都可以用邻二氮菲()检验 D . 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亚铁溶液时,阳极电极反应为Fe2+-e-=Fe3+
  • 11. 活泼自由基与氧气的反应一直是关注的热点。HNO自由基与O2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通常情况获得产物的量:P12 B . 相同条件下P1、P2的键能之和:P1>P2 C . 该历程中最大正反应的活化能Ea=215.49kJ·mol-1 D . 相同条件下,由中间产物Z转化为产物的速率:(P1)>(P2)
  • 12. 废旧锂离子电池经处理得到的正极活性粉体中含有Li2O、NiO、Co2O3、MnO2、Fe、C、Al、Cu等。采用以下工艺流程可从废旧锂离子电池中分离回收钴、镍、锰,制备正极材料的前驱体(NiCO3·CoCO3·MnCO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为了提高酸浸的速率,可以增大硫酸浓度或在高温条件下进行 B . 酸浸步骤中H2O2主要起了还原剂的作用 C . 碳化环节中可以用Na2CO3代替NH4HCO3 D . 除铁环节中加入的X的量不能过大
  • 13. 向碘水、淀粉的混合液中加入AgNO3溶液,蓝色褪去。为探究褪色原因,实验如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过程①后溶液pH明显变小 B . 过程③中加入NaCl溶液的目的是除去Ag+ C . 不能判断4H++4I-+O2=2H2O+2I2是过程④中溶液变蓝的原因 D . 综合上述实验,过程①中蓝色褪去的原因是Ag+氧化了I2
二、多选题
  • 14. 一定条件下,反应H2(g)+ Br2(g)=2HBr(g)的速率方程为v= kcα(H2)·cβ(Br2 )·cγ(HBr) ,某温度下,该反应在不同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如下:

    c(H2)/ (mol·L-1)

    c (Br2)/ (mol·L-1)

    c(HBr)/ (mol·L-1)

    反应速率

    0.1

    0. 1

    2

    v

    0.1

    0.4

    2

    8v

    0.2

    0.4

    2

    16v

    0.4

    0.1

    4

    2v

    0.2

    0.1

    c

    4v

    根据表中的测定结果,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 表中c的值为4 B . α、β、γ的值分别为1、2、- 1 C . 反应体系的三种物质中,Br2(g)的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最大 D . 在反应体系中保持其他物质浓度不变,增大HBr(g)浓度,会使反应速率降低
  • 15. 1,3-丙二胺[H2N(CH2)3NH2]类似氨的性质。25℃时,1,3-丙二胺溶液中各含氮微粒的分布系数δ(某含氮微粒的浓度占各含氮微粒浓度之和的分数)随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已知:25℃时,Kb1=10-3.5 , Kb2=10-5.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曲线I代表的微粒符号为H2N(CH2)3NH2 B . H2N(CH2)3NH2在水溶液中第一步电离的方程式:H2N(CH2)3NH2+H2OH2N(CH2)3NH+OH- C . 曲线I与曲线II相交点对应pH=5.5 D . 0.01mol·L-1H2N(CH2)3NH3Cl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关系:c(Cl-)>c[H2N(CH2)3NH]>c(OH-)>c(H+)
三、综合题
  • 16. 在工业上用磷化铜(Cu3P2)制造磷青铜,磷青铜是含少量钪、锡、磷的铜合金,主要用作耐磨零件和弹性合金原件。
    1. (1) 基态Sc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同周期中未成对电子数与Sc相同的元素有种。
    2. (2) 磷青铜中的锡、磷两种元素电负性的大小为SnP(填“>”“<”或“=”)。
    3. (3) NH3易与Cu2+形成[Cu(NH3)4]2+配离子,在该配离子中H-N-H键角比NH3分子中H-N-H键角大的原因是。[Cu(NH3)4]2+中2个NH3被2个H2O取代,得到两种结构的配离子,则[Cu(NH3)4]2+的空间构型是(填“正四面体”或“正四边形”)。
    4. (4) 某立方磷青铜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①原子分数坐标可表示晶胞内部各原子的相对位置,图中各原子分数坐标:A为(0,0,0),B为(1,1,0),C为(0,1,1),则D原子的分数坐标为

      ②若晶体密度为ρg/cm3 , 最近的Cu原子核间距为pm(用含ρ、NA的代数式表示)。

  • 17. 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利用乙苯催化脱氢法制备。实际生产中常在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CO2 , 主要反应如下:

    I.C8H10(g)C8H8(g)+H2(g) ΔH1=+117.6kJ·mol-1

    II.CO2(g)+H2(g)CO(g)+H2O(g) ΔH2=+41.2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一定温度下,向盛放催化剂的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C8H10(g)和1molCO2(g)发生反应I和反应II。20min末达到平衡,C8H8(g)、H2O(g)的体积分数分别为25%和5%。

      ①0~20min内,用C8H10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C8H10)=

      ②起始投料量不变,在不同温度、压强下重复实验,测得H2的平衡体积分数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温度低于T0℃时,以反应(填“I”或“II”)为主,理由为;T1℃时,三条曲线几乎相交的原因为

    2. (2) 催化脱氢过程中发生积碳反应:(g)→8C(s)+4H2(g) ΔH3=-126kJ·mol-1。积碳反应可能导致的后果为(写一条即可)。
  • 18. 氮的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研究氮氧化物的反应机理对缓解环境污染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 (1) 已知:2NO(g)+O2(g)=2NO2(g) ΔH1= -114 kJ·mol-1

      C(s) +O2(g) =CO2(g) ΔH2= -393.5 kJ·mol-1

      N2(g) +O2(g) =2NO(g) ΔH3= +181 kJ·mol-1

      若某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请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 (2) 对反应2NO(g)+2CO(g)N2(g)+2CO2(g) ΔH= -746.5 kJ·mol-1 , 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催化剂下,保持其它初始条件不变,重复实验,在相同时间内测得NO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在催化剂乙作用下,图中M点对应的速率(对应温度400℃)v()v()(填“>”、“<”或“=”),温度高于400℃,NO转化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3. (3) T℃时,存在如下平衡:2NO2(g)N2O4(g)。该反应正逆反应速率与NO2、N2O4的浓度关系为:v()=kc2(NO2),v()=kc(N2O4)(k、k是速率常数),且lgv()~lgc(NO2)与lgv()~lgc(N2O4)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②T℃时,向刚性容器中充入一定量NO2 , 平衡后测得c(N2O4)为1.0mol·L-1 , 则平衡时N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以分数表示)。平衡后v()=(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

    4. (4) NH3催化还原NO是重要的烟气脱硝技术,研究发现以Fe3+为主体催化剂时可能发生的反应过程如图,写出脱硝过程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9. 下图所示工艺流程是一种以镀锌管废料(锌灰)为原料制取金属锌的方法。

    已知:①锌灰的主要成分为ZnO、ZnCl2 , 还含有SiO2、CuO、PbO和FeO。②Cu++Cl-=CuCl↓。回答下列问题:

    1. (1) 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
    2. (2) “酸浸”时,硫酸浓度不能过高,原因是
    3. (3) 写出“沉铜”时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4. (4) “氧化”时需加入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并加热搅拌,其目的是
    5. (5) 氢电极增压还原氧化锌的装置如图所示,储罐内ZnO溶解后形成Zn(OH)离子,每溶解1molZnO需消耗molKOH。电解池中的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6. (6) 该工艺废水中含有Zn2+ , 排放前需处理。向废水中加入CH3COOH和CH3COONa组成的缓冲溶液调节pH,通入H2S发生反应:Zn2++H2SZnS(s)+2H+。处理后的废水中部分微粒浓度为:

      微粒

      H2S

      CH3COOH

      CH3COO-

      浓度/(mol·L-1)

      0.10

      0.05

      0.10

      处理后的废水的pH=,c(Zn2+)=。[已知:Ksp(ZnS)=1.0×10-23 , Ka1(H2S)=1.0×10-7 , Ka2(H2S)=1.0×10-14 , Ka(CH3COOH)=2.0×10-5]

  • 20. 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氧化剂对KSCN检验Fe2+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试剂

    现象

    试管

    滴管(各1滴)

    2mL0.5mol•L-1FeSO4溶液与1滴0.5mol•L-1KSCN溶液

    饱和氯水

    Ⅰ.溶液立即变为浅红色

    稀硝酸

    Ⅱ.溶液立即变为红色

    5%H2O2溶液

    Ⅲ.溶液立即变为深红色,无气体产生

    已知:Ba2+与SCN-可在溶液中大量共存;SCN-易被氧化为SO

    1. (1) 向2mL0.5mol•L-1FeSO4溶液中滴加1滴0.5mol•L-1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通入O2 , 无明显变化。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Ⅰ中出现浅红色的原因:

    2. (2) 对Ⅰ中溶液为浅红色的原因,甲同学提出以下假设。

      ①假设1:加入氯水的量少,生成的Fe3+浓度低

      ②假设2:氯水氧化性强,氧化了部分SCN-

      继续以下实验:

      i.取Ⅰ中浅红色溶液,(填写实验操作),溶液浅红色消失,从而排除了假设1

      ⅱ.向2mL水中滴加1滴0.5mol•L-1KSCN溶液,滴加1滴饱和氯水,加入试剂a(填写化学式),产生白色沉淀。

    3. (3) 为验证实验Ⅰ、Ⅱ、Ⅲ.中硫氰化钾的被氧化程度,进行以下探究实验:

      已知:溶解度:AgSCN(白色)<AgCl<Ag2SO4

      分别向下表4支试管溶液中,继续滴加一定浓度的AgNO3溶液至溶液红色恰好褪去,记录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试管

      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mL

      IV

      实验I中溶液

      1.52

      V

      实验II中溶液

      1.60

      VI

      实验III中溶液

      1.84

      VII

      2mL水与1滴Fe2(SO4)3溶液和1滴0.5mol•L-1KSCN溶液

      2.40

      ①用化学用语表示滴加AgNO3后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

      ②由Ⅳ~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4) 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以测定Fe3+浓度。已知:体系的吸光度与Fe3+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丙同学利用上述方法测定了实验I、II、III体系的吸光度,数据如图所示。由上述实验可知,I、II、III中溶液颜色分别呈现浅红色、红色和深红色的原因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