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2-02-27 浏览次数:48 类型:期末考试
一、<strong>现代文阅读(35分)</strong>
  • 1. 现代文阅读

    近来接连出现的爆款文化创新节目,无不证明了艺术创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屡屡对这些节目赞美、惊叹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这类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创新类节目是如何炼成的?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祈》等致力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依托现代技术、精心制作的节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

    追溯历史,破解传统密码。与众多新兴媒体及其文化产物不同,传统文化创新节目与生俱来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包浆”韵味,这使它在文化节目存在形式同质化、制作浅表化等问题的当下依然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如何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攫取“文化亮点”并提炼出新奇创意,是制作文化创新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河南卫视在这方面可谓别出心裁,表现不俗。端午节目开场舞《祈》以洛神、飞天为原型,采用真人水中起舞的形式再现曹子建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苦流风之回雪”的曼妙,舞出文化的“回归”;《丽人行》借老杜诗名,给每位演员画上花钿、斜红、面靥齐全的唐朝妆容,以重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大唐盛世……显然,在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基础上,选取最能触发受众民族自豪感、最能唤起受众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文化元素,是这类文化创新节目频频“出圈”的关键所在。

    以文驭娱,依托现代技术。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的重新演绎都离不开现代元素的融入。《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如果说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赋予文化创新节目以“内美”,那么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修能”之用。以《天地之中》的设计为例。演员们于一片星河陨石中起手舞太极,再加上3D效果下配合磅礴背景音乐出现的张衡浑天仪、从飞船内部向外看到的祖国大好河山等等,无一不给人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在短短的时间内,编导依托现代声光电技术,综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航天的精神内核,提供了丰富、深刻、可视化的艺术样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传达了中国传统美学。

    值得注意的是,声光电技术如若运用得当,自有锦上添花之效,但若一味迎合观众对于声色的需求,则难免为博眼球而匠气过重,甚至沦为纯粹“炫技”的媚俗之作。在这一点上,近年来但凡出彩的文化创新节目,都能做到主次分明、“道术合一”,在领悟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对观众审美品位和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它们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以文“驭”娱,让现代声光电技术服务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从而实现精神价值的输出和供给。

    沉潜钻研,践行工匠精神。《祈》的意外破圈,再次证明了尊重文艺、精心制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了文化创新类节目在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一片丰沃温厚的土壤,从中择取一点加以发挥,往往能长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然而,如若创作者缺乏“工匠精神”,只是套一顶文化创新的帽子生搬硬套,粗制滥造,不仅吸引不了观众,还易造成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疏离甚至逆反心理。

    《祈》的意义其实更在于,启示艺术创作者认识到任何流量的吸引和宣传的噱头都无法长久地留住大众的目光,唯有沉潜钻研,用心经营,花大成本、大工夫打磨作品,才有可能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好节目。例如,为了能在水下起舞,《红》的演员张娅姝先花了整整三年学会了潜水。为保证镜头完整性,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在每次拉完红绸后迅速游到光照不到的水池角落,而且因水下无法沟通,每拍一条,制作组都需上岸交流改进方案,就这样共下水400余次。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辛勤耕耘的文艺工作者们在各传统领域筑匠魂、塑匠韵、持匠心,才使广大观众发自内心为之折服,并从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当下,文化创新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一档成功的节目并不是简单地为传统而传统,不是将古代文化和现代技术机械结合,也绝非纯粹为迎合观众而产生的媚俗之作,而是需要团队用心发掘,用情演绎,关注到每一处细节,才能深入传统精髓,用旧瓶酿出新酒,真正做到如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所言之“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并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在复兴传统文化之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摘编自《文化创新节目的内美与修能》)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宫夜宴》既叫好又叫座,是因为文化创新类节目具有令观众惊艳的力量。 B . 《天地之中》的设计,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现代化科技手段完美地交织融合。 C . 《祈》启示艺术创作者认识到,任何流量的吸引和宣传的噱头都无法留住大众的目光。 D . 《红》的舞蹈演员水下起舞,作者使用此例是为了证明沈宗骞“开自己之生面”的观点。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文化创新节目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包浆”韵味,使得它具有先天吸引力。 B . 文化创新节目中的“内美”,指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核,亦可理解为“道术合一”中的“道”。 C . 以文驭娱,指文化创新节目运用科技手段,依托现代声光电技术,来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 . 践行“工匠精神”是文化创新节目避免生搬硬套、粗制滥造,使观众折服的必要条件。
    3.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没有优秀的文化基因,我们就不能赓续地域精神血脉,也就无法创造出令人赞美和惊叹的文化创新类节目。 B . 文化创新类节目需要领悟传统文化内核,现代化科技手段则起到了服务助力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C . 一档成功的节目不是简单地为传统而传统,不是刻意炫耀现代技术的先进与精湛,也不是纯粹为了迎合观众。 D . 成功的文化创新类节目,需要破解传统密码,依托现代技术,沉潜钻研,去引领观众深切理解民族精神内核。
    4.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
    5. (5) 当下,一些文化创新类节目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甚至歪曲历史来博得观众眼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黑头

    冯骥才

    这儿说的黑头,可不是戏曲里的行当,而是条狗的名字。这狗不一般。

    黑狗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的狗。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天津北大关顶大的商号的老伙计商大爷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时不时便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去。这叫商大爷动了心。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瞧着他。第二天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嘛时候又出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了起来,个子长得飞快,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叫人怕,耳朵却坚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服。它一声没叫,那贼却疼得吓得唧哇乱喊。这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理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和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辄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面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模样,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在门里门外砸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嘛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杆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杆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面子丢尽了!”黑头挨了重重一击,本能地蹿起,呲牙大叫一声,那样子真凶。商大爷正在火头上,并不怕它,朝它怒吼:“干吗,你还敢咬我?”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对商大爷看着,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杆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打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嘛,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边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两天,院门敞着,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隆昌上班,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

    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毛糊糊的东西是嘛呢,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嘛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有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节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文本二:

    二十年前,脑袋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事。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我喜欢这样的写法,一个个雕出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形象。

    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有硝,因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我相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若说地域文化,最深刻的还是地域性格。一般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只有进入一个地方人的集体性格的文化才是不可逆的。它是真正一种精灵。还有比《朝花夕拾》那些人物更鲜明的鲁镇,比《骑兵军》那些故事彰显得更夺目的哥萨克吗?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序》,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用比喻写黑头貌丑,又用“大得吓人”“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写其凶,为后文黑头“惹祸”埋下伏笔。 B . 黑头挨了重击后,蹿起呲牙大叫,面露凶相,并非真想咬商大爷,可能是被打后的应激反应。 C . 黑头走后,商大爷的反应说明他当时说的只是一时气话,他内心对黑头还是顾念和担心的。 D . 文章结尾,黑头最终负气而死,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更是对商大爷无声的反抗和强烈的控诉。
    2. (2)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的黑头形象,既具有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同类形象的共性,亦有其独特个性,可以说是成功的文学典型。 B . 文本二是一部作品的序言,说明了作品的写作缘由、内容概述和艺术特色等,与《兰亭集序》作用相同。 C . 文本二中谈及了小说的地域性问题,文本一中一些口语元素,比如“嘛”,非常能体现地方语言的特点。 D . 根据文本二的说法,家乡的地域文化往往能够在作家的创作中有所投射,正如绍兴之于鲁迅,北京之于老舍。
    3. (3) 黑头是能动不能言的动物形象,作者是怎样写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 (4) 文本二中冯骥才说天津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黑头是否具有这样的地域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
二、<strong>古代诗文阅读(35分)</strong>
  • 3. 文言文阅读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至秦,求为秦相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得说秦王。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已而觉。秦宗室大臣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皆以始皇起;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 B . 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 C . 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 D . 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郡县,中国古代的两级行政单位。郡县制,是秦在统一六国后首创的。 B . 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按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C . 《书》,儒家经典《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D . 黥,古代肉刑的一种,特指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由楚入秦后,先被秦相吕不韦任命为郎官,得以有机会游说秦王,得到秦王赏识,先后担任如下官位,长史、客卿、廷尉和丞相。 B . 秦王派遣谋士怀揣金玉到各国游说,对不肯接受的人就用利剑把他们刺死。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利诱威胁、软硬兼施为秦国招纳贤才。 C . 秦废除了分封制度,不立宗室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以避免国家以后陷入战乱。齐人淳于越则以殷周为例,提出了反对意见。 D .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身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法律,统一文字,秦始皇视察各地,平定四方少数民族。李斯都付出心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

      ②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5. (5) 秦王朝建立后,面对天下散乱、私学盛行的局面,在文化治理上做出了怎样的取舍?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节选)

    李贺

    大野生素空,天地旷肃杀。露光泣残蕙,虫响连夜发。

    房寒寸辉薄,迎风绛纱折。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

    百日不相知,花光变凉节。弟兄谁念虑,笺翰既通达。

    青袍度白马,草简奏东阙。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

    【注】①正字,秘书省官名。②古芸,古人用芸香施放于藏书之中,以防书被虫蛀。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二句营造阔大、旷远的空间感。素,写秋空之清朗:肃杀,写草木枯落之萧条。 B . 第三四句视听结合,以“露光”“残蕙”暗示天气转凉。秋虫接连发出凄切的鸣叫。 C . “青袍”二句,写出十二兄着青袍、骑白马的英姿和他挥笔草拟上奏的文书的情景。 D . “梦中”二句是想象之景,一热闹一清冷。对比之中引发离愁别绪,言有尽而意无穷。
    2. (2) “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strong>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strong>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涉江采芙蓉》中“”两句,自问自答,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句无奈的叹息,道出同心而离居的感伤。
    2. (2) 《种树郭橐驼传》中,有的种植者“”,作者柳宗元对这种用近乎破坏的方式来检验树木生长情况的做法,持批评态度。
    3. (3) 欧阳修《秋声赋》里写秋风“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而“秋风”这个意象,在陆游的诗中也出现过,如“”。
四、<strong>语言文字运用(15分)</strong>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西方的哥特式教堂被文学家雨果誉为“大艺术”,雕塑、绘画、音乐等曾经都依附于教堂;东方可以称作“大艺术”的,非中国园林莫属。以意大利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不同,(      ),墙体可有可无,空间可实可虚,与周围景致交融为和谐的整体。由建筑的小空间进入自然的大空间,中国园林的主旨是回归自然,而非控制自然。

    虽然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帝王、贵族、士大夫等阶段,但雅集却 , 出现在各个时代和各类园林中。园林的景致 , 先贤的风雅令人神往。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生活场所,更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将饮酒、作诗、品茶、弈棋、赏曲、鉴古等生活升华为艺术。从而造就了堪称“大艺术”的中国园林。今天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更需要的或许并非向外的追寻,而是向内的回归。所有的答案早已在中国园林中,等待着匆忙的现代人的和发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脉相承        美轮美奂              寄托              离开 B . 口耳相传        美轮美奂              寄寓              归来 C . 一脉相承        引人入胜              寄寓              归来 D . 口耳相传        引人入胜              寄托              离开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西方园林往往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中国园林则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 B . 西方园林往往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中国园林则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 C . 中国园林往往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西方园林则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 D . 中国园林往往与环境构成控制与隔离的关系,西方园林则散置在山水花木之中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是生活场所,而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B . 对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游览场所,更是生活场所。他们在园林中实现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C . 就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是游览场所,而是生活场所。他们在园林中拥有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D . 对中国古人而言,园林不只是生活场所,更是游览场所。他们在园林中实现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冠病毒想生存和繁殖,面临的“第一关”,就是怎样进入人体。人体完整的皮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说,就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病毒只能通过呼吸道、眼睛等处暴露的黏膜才有机会进入人体。

    “第二关”,是怎样进入细胞。病毒有蛋白质外壳,,所以,当进入人体之后,这些病毒就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触发非特异性免疫。

    如果有的病毒运气很好,逃避了免疫系统的追杀进入了细胞,那么进入细胞后,还需要闯的“第三关”,,在微观尺度上,人体细胞的体积比病毒要大800万倍。无脚无手不能自主运动的病毒在这么大的空间中去寻找细胞核,纯凭“瞎猫遇上死耗子”般的运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五、<strong>整本书阅读(5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罢,事完了,你们家大爷(贾珍)自然赏你们。”

    选文中这段话出自《红楼梦》中哪位人物之口?这个人物有哪些才能,请结合原著简要分析。

六、<strong>写作(60分)</strong>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孩子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

    德智体美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上述材料给追求全面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在智与德、体、美、劳的关系中,任选一组或多组,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国之栋梁”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