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2-02-25 浏览次数:5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静夜思》,传播极广,几乎所有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成诵。但近日有好事者传递一则消息,说在日本教科书中发现李白的《静夜思》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提出中日传本的不同。其实,这首诗的李白原文和明清传本的差别,对研究唐诗达到入门水平者来说,是几乎人所皆知的老问题。

    我们现在可以见到大约一千首左右李白的诗歌,最主要的来源,第一是李白本人的文集,第二是唐宋时期的各种诗文选本,第三是唐宋时期的各种史书、笔记、诗话、类书、地志等。元丰三年(1080) 晏知止刻于苏州,为李集最早刻本。今存宋蜀刻本两种,均源出晏本:一为足本,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即清末陆心源丽宋楼旧藏),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台湾学生书局1967年影印本、巴蜀书社1987年影印本等;一为残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旧时流传较广的宋杨齐贤、元萧士赞《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以及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三十六卷,重在注解李诗,版本则稍晚于前述诸本。以上各本以及《全唐诗》所录《静夜思》文本,都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几乎没有异文。

    那么,《静夜思》 的两个“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大约十七八年前,日本关西大学森濑教授曾到复旦中文系作关于此诗的学术报告,有两点印象很深刻。一是关于此诗的异文,他充分调查了三十八种文本的异文,最后的结论是,两个“明月”的文本,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李攀龙编选的《唐诗选》中,明清选本或沿袭其文本,尤以《唐诗三百首》影响最大。他在报告会上分发了他做的各本异文统计表,密密麻麻两大张,足见治学的严肃。二是两种文本的优劣,森濑教授也有很仔细的分析。他显然更赞赏未经明人改动的文本,为此他还仔细揣摩李白作此诗时到底是坐着还是站着,引起听讲者极大的兴致,至今我还记得他为此几度起立讲说的神情。森濑教授的论文刊于《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那张表也附于文末。

    李白这首诗,只有李白原作和明人(应该就是李攀龙)改作的区别,不存在中日传本的不同。至于中、日教科书中选取不同文本作为教材,大约一是尊重明清以来文本的家喻户晓,一是尊重李白原作的面貌,各有考虑立场的不同。

    (摘编自陈尚君《李白〈静夜思〉不存在中日传本的差异》)

    材料二:文献在抄录过程中,文本从流动变化到基本定型,也有一个存优汰劣的客观规律存在其中。对于同一文本的各种异文,抄录者会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基本认知判断。于是,历年所流传的文本便会变得逐渐趋同,最后形成众人所认可而熟悉的形态。而对趋同文本撬动最后一根杠杆的,便是印刷业兴起后的刻本。当然,同一文献不同刊本间所存之异同,则是由于刊刻之际选择底本有异而形成。这种异同说到底,还是来自写本时代的遗传。就李白的《将进酒》而言,敦煌卷子所显示的文本形态,正是写本时代的流动生长状态。三种敦煌卷子所显示的共同异同,或许就是这首诗的原初模样。

    人的心理,总是乐于接受熟悉的事物,而排斥陌生的东西。对文本接受的阅读心理也是如此。除了学术讨论,包括李白的《将进酒》,定型后的长期流传与 阅读,让人们对文本的本来就是如此、本应就是如此,深信不疑,从而本能地排斥其他异文。这里面,尽管有着优劣判断的因素,但基本上还是感性的“熟人” 因素使然。什么版本在什么地城流传开来,被广泛阅读,便成为亲切的“熟人”。李白另一首有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们自幼所熟悉的文本,但日本人自明代李攀龙的《唐诗选》传入并广泛流传之后,熟悉的则是“床前看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收入中学国语课本的也是这个文本。

    关于古代诗文的文本聚讼,时常见诸报道。最近,收录到小学语文课本中杜牧有名的《山行》一诗,其中一联记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于是,有人就提出质疑,不是“白云深处”吗?怎么记作“白云生处”呢?对此,编辑出版课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还专门做了解释说,从版本的角度,作“生处”的较多;从诗意上说,“生处”和“深处”意思都讲得通,但据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今刻本作‘深,不逮’生字远甚”的说法,用“生”字意境更佳。基于这两个理由,新编教材的这首诗就用了“生”字。自然,有了前句“远上寒山”,从诗本身来说,我也觉得作“深”有些语意重复,不如作“生”为胜,不过,历代传抄刊刻,让文本处于流动的状态,后出终是以众胜寡,以俗胜雅。

    究竟哪一个文本更好,哪一个文本是原貌,其实大可不必深究。跟语言一样,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生成史。

    (摘编自王瑞来《从李白〈将进酒〉说来开》)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学术界来说,《静夜思》 存在李白原作和明清传本两个不同的版本,这是件老生常谈的事情,不足为奇。 B . 明代中期李攀龙在《唐诗选》中选用了两个“明月”的文本,在它之后流传的各类诗集都沿用了这个文本。 C . 《将进酒》的三种敦煌卷子,反映了这首诗曾经存在过的文本形态,它们当中可能有李白写诗时最初的样子。 D . 根据《四友斋丛说》的记录,明朝刻录《山行》时已经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版本,这种版本一直影响至今。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的《静夜思》不存在中日传本的不同,是因为各种传本都是中国传本,只是李白原作和明人改作的差异而已。 B . 《李太白文集》足本在日本,森濑教授又对《静夜思》有独到研究,可见日本在李白诗歌研究方面已经超越中国。 C . 在写本时代,文献抄录是一个存优汰劣的过程,抄录者对成文影响很大;但在印刷时代,这种影响就荡然无存了。 D . 在古诗文的文本聚讼中,考据版本年代比鉴赏优劣更重要,这是因为历代传抄刊刻都是后出以众胜寡,以俗胜雅。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熟人’因素”的一项是(   )
      A . 有人认为敦煌卷子中与《将进酒》通行本不同的异文,更体现李白的豪迈。 B . 很多学者认为《清明》未必是杜牧作的,而一般读 者认为是杜牧写的也无妨。 C . 很多读者拒绝接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高堂”原作“床头”。 D . 李白诗句“随风直到夜郎西”,是“随风”还是“随君”,学术界未下定论。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5) 在唐诗选修课上,语文老师要求各人自编诗集,你会收录李白哪个版本的《静夜思》?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你的收录理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收山  
    常小琥

    烤鸭部里正汆着一砂锅的羊头,屋子暖烘烘的。两年前分到烤鸭部来,我不情愿。烤鸭部的葛清脾气坏,到那的学徒不超过一个月准保被赶出来,更何况我的师父是万唐居的掌灶杨越钧,烧鱼是一绝,派我去的时候连一盘菜也没教过我,只扔给我八个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葛清叫我去把屋门关死。他支好马扎,划上一根烟,让我坐下喝汤。葛清是杨越钧花了大钱挖过来的,他凭着独创的技艺和配方为万唐居竖起了宫廷烤鸭的招牌。可是前几天,是烤鸭的传统技艺重要还是万唐居的生存重要,葛清和杨越钧终于撕破脸皮大吵一架。

    “月牙刀长成什么样子,能把羊齿骨的牙花都刮净了。”我捏起一片肉,举在灯下照,薄可透光。

    老头找出一把一尺二的、带弯的长片肉刀,往我对面一撂。刃口锋亮,如缟衣挂身。匀称的弧弯,更似硬弓横卧。

    我攥住硬木刀把,颠来倒去地看。

    “喜欢就拿走。”老头把烟一掐。我听了赶紧放下。

    “不会再让你为难的,况且这把刀也不是我的。是我师哥计安春当年亲手做的,后来一直搁我身边了。”我仍不肯动。

    老头还想说什么,两只手在身上乱搜,找烟。

    “计安春总觉着事事都能放得下,却在收徒上面,跟自己过不去。两天前,他终于把手艺带进了棺材里。有些菜,你们永远都吃不上了。”

    那柄弯刀就躺在我眼前的木案上,我却不敢再碰。行里的规矩,为了防东家和徒弟抄自己后路,不肯轻易传艺的。

    “我知道,烤鸭的配方,你们贼着很久了。涂在鸭腔内壁里的调料,是我花几十年工夫配的,我可以把要目和成分一背给你听,你自己琢磨去。”

    我抬起头,来烤鸭部两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小子,你是个想干出名堂的人。可惜这行跟金子一样闪光的好年份,是靠一批老 师傅养出来的,早过去了,连我也只赶了个尾巴。”他的双手搭在膝盖上,“你这样的苗子, 不多,但单凭你一人,撑不起的。任你钻得再深,学出精来,也不过是保住这一行的香火别断下去。有朝一日,能给后人当一块垫脚石,便是你功德一件。”

    葛清站了起来,背着身,叫我快取笔纸,他讲一字,我便写一字。

    过了几天,杨越钧把我约在了东来顺,那是一座嵌绿镶金的清真饭庄。我一落座,老人就把铜锅里的爆肚布到我碗里,我赶紧点头答谢。

    “万唐居的字号,最早是山东人打下的,掌灶只给本地人,其他师傅别想。”他用筷子,把肉往我这边赶,“我学徒时, 就管倒泔水、运煤球,那时候万唐居,离关张只有一口气。有天我去扫地,在犄角扫出一沓子钱。我捧着说,师父,这儿有五万块钱。”

    杨越钧闭起了眼。

    “第二天,他在另个地方又搁了两万,我又还给他。到晚上把我送到车站让我走,说店里艰难,把那捆钱掏出来,我说不要,您管吃管住,我还图什么,连工钱都不要。他一听,又把我送回来了,教我做鱼。”

    “您师父这心眼儿,可比葛师傅还多。”

    “你得叫师爷。在万唐居干了一辈子,我永远忘不掉师父一句话。那时候店里食材短,也没人吃你的。他把我叫到跟前,说你想上灶么。我以为他又逗我。”我倒了杯水让老人喝,他缓缓抬起眼皮,“他说规矩是金子, 店是筐,盛金子的筐漏了你的规矩再值钱,也守不住。等你出息了,记着不是你本事,也不是规矩保了你,是店。这个店在,比什么都大,懂了吗。”

    我别过头。

    “不如我换个问法,宫廷烤鸭里里外外这点儿事,你到底拿不拿得起来。”

    我把头回正,吃惊地望着老人。

    “你体谅我,就是体谅这个店。我们这帮老家伙总是要收山的,可等位子留给你们时,这个店也得在才行对不对?”他停了一停,“烤鸭部攥在一个人手里, 我这心口就像被谁掐住了。将来我把店交给你,真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到时是你哭,还是我哭?”

    那一刻,我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把枪。

    “我只能说,宫廷烤鸭的配方,以前全长在葛师傅脑子里。可如今白纸黑字的,落我手上了。我答应过他的,不露。可您不问,我也不会说。”

    杨越钧合了一下眼,再张开。

    “你小子,会讲话。他肯传给你就好,东西可以一直留在你身上,没有人会为难你。下面的事情,我去做。”老人吃下两片羊肉,他满足的样子,像是在嚼干草的骆驼。“烤鸭的手艺一定要往下传,什么是往下传?这样才是。”

    我坐在杨越钧对面,仿佛我也捡到了他老早放好的一沓钱,他一直在等我还给他。

    又过了几天,葛清被赶出了烤鸭部。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对火炉上砂锅羊头的描写渲染了小屋里温暖安静的氛围,暗示了人物的厨师身份,也预示着接下来的温馨谈话。 B . 小说的第二段,属于小说的叙事背景的交待,把情节补充完整,起到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也有利于故事的往下发展。 C . 葛清吸烟的细节描写从他“划上一根烟”到“把烟一掐”再到“找烟”,表现了老人从欲言又止到下定决心的复杂心理活动。 D . 杨越钧给“我”讲自己学艺的经过和万唐居的浮沉史,用真实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厨艺传承的认识,从而获得“我”的信任。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月牙刀”,刃口锋亮、弧弯匀称,象征葛清师傅高超的厨艺。葛清把它送给我意味着传统厨艺的传承。 B . 葛清让我用笔记下烤鸭的制作秘方,而我心里却“高兴不起来”,这一矛盾反映了在手艺传承问题上的现实困境。 C .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描写葛清,后半部分侧重刻画杨越钧,这样安排有利于突出老一代厨师对技艺传承的不同思考。 D . 小说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描写,让人物的形象丰满,也为“我”终于下定决心背叛葛清执掌烤鸭部进行了张本。
    3. (3) 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4. (4) 你如何理解文中加下划线的“ 我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把枪” 这句话?你怎么看杨越钧把“我”当“枪”使的行为?请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 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 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簍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般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早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 , 既已迁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选自《中国古代小品精选》金 ●王若虚《焚驴志》)

    【注释】①厌禳: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②魃:传说中造成旱灾的鬼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篳/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B . 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篳/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C . 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篳/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D . 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篳/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己未,天干纪年法中的一个表现,古时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年。 B . 河朔,地理名称,又称朔方,古代指黄河以南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C . 烹弘羊,古代信奉“杀弘羊,天乃雨”,人们为求驱赶天旱,而杀羊祭天。 D . 暴巫投魃,古代一种祭祀活动,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祈雨,驱赶旱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即将遭受不白之冤的白驴给镇阳帅托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是寓言神话的笔调,却也能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 B . 白驴在梦中陈词中引用了四个典故,有理有据,思维清晰,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为的灾祸是‘可以自求'”的道理。 C . 白驴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正面形象,在它身上,既有忍辱负重的勤劳品质,更有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让人印象深刻。 D .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白驴与荒唐昏庸的“镇阳帅”,与随声附和的“众人”分别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写作的目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②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5. (5) 结合文章,请简要说说文章的写作目的。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里。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释】鸛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下临黄河,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两首诗都写了诗人登鹳雀楼所见之景,画面壮阔辽远,意境优美雄浑。 B . 王诗实写夕阳落入山中,借助想象,虚写黄河滚滚向东,最终流入大海。 C . 畅诗一二句紧扣楼高来写,站在楼上好像站在飞鸟之上,超出人世尘俗。 D . 这两首诗的语言均有朴素、浅显的特点,文字虽简练,但意蕴非常丰富。
    2. (2) 前人论诗,认为畅诗“不减王之涣作”,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登高远望,容易引发诗人内心的复杂之情。年轻时的杜甫登上泰山,抒发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晚年漂泊西南时,再次登高,抒发的却是“”的悲苦和孤独之情。
    2. (2) 荀子擅长使用对比论证进行说理,如《劝学》一文中,为了论证积累的重要性,他用“”和骏马不能一跃十步作对比,加强了论证效果。
    3. (3) 古人在面对大江大河等自然景观时,往往会抒发个人渺小之感,如苏轼的《赤壁赋》中的“”,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个体的深刻认识,对后世颇有启发意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潮”澎湃 , 如何更好“破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本土文化在多领域创意传承。文物古迹、诗词歌赋、水墨书法、琴棋书画乃至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的创意应用,日益成为各行业创新的设计元素和灵感来源。“以爱为名”,年轻人热衷“国风”内容自生产。2021年4月,一位名为“才疏学浅的才浅”网友利用15天时间,将500克黄金敲打数万锤,纯手工复制了三星堆黄金面具,带人们真切感受这份3000年前_的华夏文明,激发了广大网友对古代匠心的回味和膜拜。有人认为,年轻人真正能够去自发传播并且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复兴的关键。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恢复一枝独秀,充分展现出大国实力,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空前提升,为“国潮”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统文化赋予国货复兴生命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无论是承载着华夏千年文化与审美的汉服出圈,还是今夏各大旅游景区文创雪糕的刷屏大战,抑或是近期走红的黄鹤楼诗词瓶,近年来备受大众追捧的国潮热点,几乎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子。国货品牌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既实现了品牌自身的

    , 也助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碰撞融合。

    1. (1) 依次填在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破茧成蝶    煜煜生辉所向披靡破旧立新 B . 破茧成蝶    熠熠生辉势如破竹推陈出新 C . 凤凰涅粲    熠熠生辉势如破竹破旧立新 D . 凤凰涅梁    煜煜生辉所向披靡推陈出新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 项是(   )
      A . 有人认为,年轻人真正能够去发掘并且自发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B . 有人认为,年权人能否真正去发掘并且自发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C . 有人认为,年轻人真正能够去发掘并且自发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复兴的关键。 D . 有人认为,年权人能否真正能够去自并且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美的东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手法及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要让原生家庭具有积极的影响,( ) 。父母的教养实践,   ①   。第一个层次更多地接近一种本能,即我们的父母如何对待我们,   ②   ;第二个层次是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养知识,会更多地学习和了解个体的发展规律与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第三个层次应该更进一步,除了阅读专业书籍、了解个体发展的相关知识外,   ③   , 尊重个体差异,制定出更合适的教养计划。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对父母来说可以从教养实践入手 B . 教养实践可以让父母入手 C . 对于父母可以从教养实践入手 D . 父母可以入手教养实践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过去的语文世界里,语文教科书教你阅读、写作,带领你遨游知识的海洋。进入高中,语文教科书无论从编排体系,还是内容设置.上都发生了变化,用这样的教科书进行语文学习也一定有所不同:也许你迅速地适应了这些变化,也许你曾经有过苦恼和困惑;有时候老师和同学会给予你很多帮助,有时候你靠的是自己的钻研和思考……

    综合以上材料,请你给初三的学弟学妹写一封信,讲述你与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故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符合文体特征,贴合身份;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