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2-21 浏览次数:6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文体,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

    ②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换的枢纽。唐宋众体兼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如此特征和面貌?唐宋文化是贯通、通变型文化,通变特色影响极广,也包含文体。文化的融通,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③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规则并非不变,它具有灵活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④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较机械。运用文体之“人”,是既讲规则,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设计新规则,又能打破旧机制,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如杜甫、欧阳修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能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得到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融汇到同一作品中。

    ⑤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能得出新颖的见解和结论,凝练出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相比,中国古代文体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B . “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 C . “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 D . “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这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从关键词的维度去研究中国古代文体的观点。 B . 第①段首先指出中国古代文体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度审视中国古代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总领全文。 C . 第②段紧承第①段,论述了唐宋时期是古代文体学史上承先启后的时代,并分析呈现出如此特征的原因。 D . 第③段到第④段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举例论证了“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具有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人们对大家的创作要求是文备众体,唐宋时期文备众体者也愈来愈多。 B . 唐宋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 C . 当一种文体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让唐宋文体多样。 D . 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如果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在有了汉字之后才被记录下来的。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积了很多历代的文化信息。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当我们学习汉字的时候,在惊叹造字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更能充分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辉煌。

    汉字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典籍?我们以《四库全书》为例进行说明。《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一共收入3461种书目,79039卷。在国家图书馆,仅善本就有34万册,普通古籍有160多万册,数量更远远超过《四库全书》。我们看到,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古籍真可谓浩如烟海。

    我们也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沐浴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

    (王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有删改)

    材料二

    一些汉字的字形反映出古人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如在古文字中,“鹿”强调它枝杈般的犄角,“虎”强调张开的巨口与獠牙,“象”突出它的长鼻,“兔”突出它的短腿和短尾巴等。古人对动物之间的区别特征的准确把握,足以让我们看到,那时候的人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随着原始游牧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发展,人和草木植物的关系日益紧密。进入农耕时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充分地体现在汉字中。在《说文解字》中,《草部》《木部》《竹部》《禾部》是表示植物的四大部首,这四个部首的辖字总数达到了1227字,约占《说文解字》总字数的12%,这是因为中原地区在秦汉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为主的生产模式,汉字的造字取象也开始向植物发展,充分体现出植物对于古人的重要性。

    (王宁《汉字文化十讲》,有删改)

    材料三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 汉字在记录中国文化、保存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可从历史记载得到印证。 B . 《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历史丛书,其规模浩大,包括经、史、子、集4部。 C . 作者认为汉字应文化之需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发展,故而文化比汉字更重要。 D . 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密切,所以那时产生的汉字都是和动物有关的。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仅体现出造字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透视人类文化生态。 B . 《说文解字》中表植物的四大部首辖字总数较多,可见汉字取象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C . 汉字既能表达概念,还能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这是拼音文字不能比的。 D .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 (3) 在国人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今天,如何搞好汉字教学?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忆鲁迅先生

    巴  金

    ①从北京图书馆出来,我迎着风走一段路。风卷起尘土打在我的脸上,我几乎睁不开眼睛。我站在一棵树下避风。我取下眼镜来,用手绢擦掉镜片上的尘垢。我又戴上眼镜,我觉得眼前突然明亮了。我在这树下站了好一会,听着风声,望着匆忙走过的行人。我的思想却回到了我刚才离开的地方:图书馆里一间小小的展览室。那地方吸引了我整个的心。我有点奇怪:那个小小的房间怎么能够容纳下一个巨人的那么光辉的一生和那么伟大的心灵?

    ②我说的是鲁迅先生,我想的是鲁迅先生。我刚才还看到他的手稿、他的信札和他的遗照。这些对我也是很熟悉的了。这些年来我就没有忘记过他。这些年来在我困苦的时候,在我绝望的时候,在我感到疲乏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这个瘦小的老人,我常常记起他那些含着强烈的爱憎的文章,我特别记得:十三年前的两个夜里我在殡仪馆中他灵前的情景。半截玻璃的棺盖没有掩住他那沉睡似的面颜,他四周都是芬芳的鲜花,夜很静,四五个朋友在外面工作,除了轻微的谈话声外,再也听不见什么。我站在灵前,望着他那慈祥的脸 , 我想着我个人从他那里得过的帮助和鼓励,我想着他那充满困苦和斗争的一生,我想着他对青年的热爱,我想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关切和对未来中国的期望,我想着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华北、阴云在中国天空扩大的时候离开我们,我不能够相信在我眼前的就是死。我暗暗地说:他睡着了,他会活起来的。我曾经这样地安慰过自己。他要是能够推开棺盖坐起来,那是多么好啊。然而我望着望着,我走开,又走回来,我仍然望着,他始终不曾动过。我知道他不会活起来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像立誓愿似的对着那慈祥的面颜说:“你像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连我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辉,你像一颗永不陨落的巨星,在暗夜里我也见到你的光芒。中国青年不会辜负你的爱和你的期望,我也不应当辜负你。你会活下去,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中国青年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的确,这些年来他的慈祥的笑脸 , 和他在棺盖下沉睡似的面颜就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记忆。在困苦中,在绝望中,我每一想到那灵前的情景,我又找到了新的力量和勇气。对我来说,他的一生便是一个鼓舞的泉源,犹如他的书是我的一个指路者一样。没有他的《呐喊》和《彷徨》,我也许不会写出小说。

    ③又是过去的事了,那是更早的事。一九二六年八月我第一次来北京考大学,住在北河沿一家同兴公寓。我在北京患病,没有进考场,在公寓里住了半个月就走了。那时北海公园还没有开放,我也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在北京我只有两三个偶尔来闲谈的朋友,半个月中间始终陪伴我的就是一本《呐喊》。我早就读过了它,我在成都就读过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和别的几篇小说。我并不是一次就读懂了它们。我是慢慢地学会了爱好它们的。这一次我更有机会熟读它们。在这苦闷寂寞的公寓生活中,正是他的小说安慰了我这个失望的孩子的心。我第一次感到了、相信了艺术的力量。以后的几年中间,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呐喊》,我带着它走过好些地方,后来我又得到了《彷徨》和散文诗集《野草》,更热爱地读熟了它们。我至今还能够背出《伤逝》中的几段文字。我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学到了一点驾驭文字的方法。现在想到我曾经写过好几本小说的事,我就不得不感激这第一个使我明白应该怎样驾驭文字的人。拿我这点微小不足道的成绩来说,我实在不能称为他的学生。但是墙边一棵小草的生长,也靠着太阳的恩泽。鲁迅先生原是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

    ④不,他不止是一个太阳,有时他还是一棵大树,就像眼前的树木一样,这树木给我挡住了风沙,他也曾给无数的年轻人挡住了风沙。

    ⑤他,我们大家敬爱的鲁迅先生,已经去世十三年了。每个人想起他,都会立刻想到他的道德和他的文章。这是他的每个读者、每个研究者永远记住,永远敬爱的。他的作品已经成了中国人民的宝物。这些用不着我来提说了。今天看完了关于他的生平和著作的展览会出来,站在树下避风沙的时候,我想起来:

    ⑥这个巨人,这个有着伟大心灵的瘦小的老人,他一生教导同胞反抗黑暗势力,追求光明,他预言着一个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的到来,他为着这个前途花尽了他的心血。他忘了自己为着这个前途铺路。他并没有骗我们,今天他所预言的新中国果然实现了。可是在大家、在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候,他却不在我们中间露一下笑脸。他一生诅咒中国的暗夜,歌颂中国的光明。而他却偏偏呕尽心血,死在黑暗正浓的时候。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这的确是一件叫人痛心的事。为了这个,我们只有更加感激他。

    ⑦风一直不停,阳光却更灿烂地照在街上,我已经歇了一会儿,我得往前走了。

    1949年10月11日

    (选自《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简略地叙述自己从北京图书馆出来后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和怀念,没有刻意组织结构。 B .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这是巴金散文的特点,这样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C .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起,语言朴实无华却有着特定的艺术效果。 D . 作者将光辉伟大的鲁迅先生与微不足道的自己进行对比,意在表现自己谦虚自省的美德。
    2. (2)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①第①段“我觉得眼前突然明亮了”一句有几层含义?请简要分析。

      ②第②段中多次出现“慈祥的脸”,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

    3. (3) 巴金说“你会活下去,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中国青年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活在全中国人的心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二世二年。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之杀项梁,奋,愿与沛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慓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秦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无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怀王乃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

    汉高祖元年冬十月,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参乘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飧军士。沛公又让不受,“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先是,诸侯吏卒、徭使、屯戌过秦中者,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日“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更民皆案堵如故。 B .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 C .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 D .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更民皆案堵如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二世二年,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 B . 关中,因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北有崤关,南有武关而得名。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东地区称为关中。 C . 公,中国古代爵位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但文中的“公”并非其爵位。 D . 参乘,亦作“骖乘”。古人乘车时,尊者居左,驾车人居中,参乘在车右陪乘,负责行车安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怀王与反秦的众将领共同约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被尊为王。楚怀王的诸位老将们认为项羽为人剽悍凶狠,残暴狡猾,不能派遣。楚怀王接受了此建议。 B . 刘邦看到秦朝宫室、帷帐、狗马、各种钟鼎宝器以及数以千计的宫中美女,便准备留下来居住。樊哙劝阻他,刘邦立刻听从其建议,率军返回霸上。 C . 刘邦入关后,与百姓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消息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其将士,刘邦没有接受,秦人更希望刘邦称王。 D . 以前,秦朝官吏士卒对待东方各诸侯国中的官吏士卒苛刻无礼。章邯率领秦军投降后,各路诸侯们的官吏和士卒,随便侮辱秦军官兵,使得秦军中的官吏和士卒多产生怨恨情绪。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父兄苦秦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无侵暴,宜可下。

      ②秦吏卒多怨,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咏荆轲(节选)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前两句从太子丹养士引出荆轲,三四句写荆轲为报知遇之恩而提剑出京。 B . 诗歌叙述了荆轲刺秦王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等场面。 C . “图穷”两句描绘刺秦的画面,正面表现了荆轲的果敢和雄姿勃勃的形象。 D . “其人”两句直接抒情,肯定其人虽已逝去,但精神犹在,传载千古,充满赞叹。
    2. (2) 本诗是怎样塑造荆轲的英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这一场景中,用次要人物的外貌描写来烘托激越悲愤气氛的两句是“”。
    2. (2)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学以致用。
    3. (3) 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审时度势,____________,果断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被誉为两弹一星精神的____________之一。“梦启九州,壮凌云之志;(          )。”从东方红乐曲第一次响彻寰宇到风云、北斗、嫦娥等属于中国的“满天星辰”闪耀太空,再到天问一号探测器传回高清火星影像图。

    多年来,一代代中国航天工作者____________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中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靠的是这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取得的。“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在给参与研发“东方红1号”的老科学家回信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这样的____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远见卓识        策源地        苦心孤诣        谆谆教诲 B . 高瞻远瞩        发源地        殚精竭虑        殷切期望 C . 高瞻远瞩        策源地        苦心孤诣        殷切期望 D . 远见卓识        发源地        殚精竭虑        谆谆教诲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从对仗的角度,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心一片,续辉煌梦想 B . 舟行万里,要砥砺前行 C . 嫦娥飞天,看今朝伟绩 D . 缘定寰宇,铭飞天精神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获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靠的是这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 B . 中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是靠这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取得的。 C . 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获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靠的是这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取得的。 D . 中国航天事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不断获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靠的是这些精神的激励和鼓舞。
  • 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三皇五帝时掌火之官。将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首辆火星车命名①____________,与我国其他航天器命名思路一脉相承,例如“嫦娥、墨子、悟空、北斗”等。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国第一辆火星车,②____________的融合,体现着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祝”,表达了对人类踏入火星的祝愿,激励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融”,③____________,表达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的格局和愿景。

    祝融号火星车采用了经典的外星探测车造型,看起来如同一只刚刚张开翅膀的蝴蝶。蝴蝶的“翅膀”就是它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太阳能板。祝融号的高度有1.85米,重量达到240公斤。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一家纸质报刊宣布休刊时的停刊辞,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命运;董卿在《朗读者》第三季第一期开场白中说“没有一个人能够彻底改变世界,但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冲动,却决定着我们的进步和飞跃。”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总有一些改变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总有一些改变让我们难以忘怀。

    请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标题,综合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感情真挚;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