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2-04-18 浏览次数:6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十九期)。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在旧小说上,我们常见的听讼,亦称折狱的程序是: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大呼青天。——这种程序在现代眼光中,会感觉到没有道理;但是在乡土社会中,这却是公认正当的。否则为什么这类记载,《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最销书呢?

    我在上一次杂话中已说明了礼治秩序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另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节选自《乡土中国·无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伦”有条理、类别、秩序的意思,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重在分别。 B . 孔子注重推己及人,克服于礼,因此费孝通认为,君臣等具体的社会关系,不能和贵贱亲疏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 C .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要知 “礼”,要讲规矩。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 D . 在礼治秩序下,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教师也不能辞其咎。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引用了《礼记》,说明“伦”存在差等次序,差序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B . 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差序格局的特点生动地比喻为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化抽象为形象。 C . 材料二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包公案》、《施公案》和足球裁判的事例,说明了在礼治秩序中,社会成员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就会受到惩罚。 D .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费孝通善于旁征博引,善于结合现实生活,说理深入浅出,观点鲜明突出,颇具匠心。
    3. (3)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请给“差序格局”下一个定义。
    4. (4) 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后汉书》中“杨震四知”这个故事的理解。

      杨震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发报员刘菊花

    骆驼

    说实话,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刘菊花会来找我。

    就在去年,秋天吧。天空像书上说的那样万里无云。其实,也不知道是多少里无云,因为我的心情好,感觉万里都不够。

    刘菊花面带微笑,无数苍老的痕迹,布满了那张当年青春荡漾的脸,那笑容里甚至还看出了几丝祈求。不敢想象,当年在小镇红极一时的刘菊花,在多年以后,会以如此模样,出现在我的面前。

    当时,市里正举办一届技能大赛,范围广泛。我在负责这次大赛的具体事务。刘菊花来找我,是想参加这届比赛。至今也不知道,刘菊花是如何打听到我的。她甚至还托我的那位在县城某局当副局长的同学给我说情。

    我对刘菊花说,只要有技能,谁都可以参加啊。

    刘菊花说,我这个技能,你是知道的,十几年前,不必说;现在,不知道还算不算?

    我当然知道。

    刘菊花一说,我真的犯难了。我不敢贸然回答她。我告诉她,我请示了相关领导后,再给她答复,但请她一定放心,我会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

    刘菊花满怀希望的离开了。

    我怎么也难以将刚才这个刘菊花,与当年那位刘菊花联系起来。

    我需要啰嗦几句。刘菊花当年是云盘梁所在的那个小镇邮电所的发报员,她收发电报的技术,在全县范围,无人可比。发报间那满壁奖状、锦旗,足以说明一切。“长得像画报上的人儿样”,这是小镇人对她的评价。

    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刘菊花已经在邮电所发报很多年了。我们常常偷偷地在她所在的发报间的窗下,偷听她发报。她把“1”不读成一,要读成“幺”;“7”不读成七,要读成“拐”;“0”不读成零,要读成“洞”……

    当她读出这些令我们无比兴奋的读法和音调时,我们便一遍又一遍的跟着她极小声地念,然后便捂着嘴,窃窃地笑。她的嗓音惊人地动听,我们认为,远比广播里县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的声音动人。我们常常听着听着就忘记了回家,直到她下班出来,对我们一声吼,我们才鸟兽般散去,意犹未尽。

    而今,我在给朋友报手机号码的时候,都难以改变对那几个敏感数字的读法。

    我将刘菊花准备参赛的事情汇报后,领导也十分为难。领导说,电报退出我们这个通讯舞台好多年了,新的一代人,谁知道什么叫电报啊?这次,连打算盘都不在此列,电报,就更不能算了。

    我不知如何答复刘菊花,我的眼前,老是闪现出她当年的摸样,老是闪现出她前几天报名参赛时那双期盼的眼睛。

    我把情况告诉了我的那位副局长同学。同学在电话里,半天没有做声。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我讲述了刘菊花的一些情况。

    电报业务退出通讯舞台后,刘菊花便被调到另外一个小镇任报务员,每天面对一大堆报刊信件,刘菊花很快就觉得索然无味。她常常在下班之后,一个人戴上耳机,很认真地演练收报或发报,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小镇邮电所的领导怕这样长期下去会出事,便向县局领导做了汇报。领导们商议后,将她调回县城,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退下来的刘菊花,表现日渐怪异,常常独自静坐,对着领导特批给自己留作纪念的那些发报工具发呆。她时常自言自语的背诵电报内容,说出来的,全是数字,没有几个人能够听懂。他甚至将报纸上或者书上的文章,翻译成电报,一个人默默的背诵,默默地收发。她常常对人说,她这样一手好技能,就这样废了,她不甘心!大家都认为,刘菊花算是被她的特长毁了。

    同学告诉我,这次一定要想法救救她,让她展示一下技能,说不定可以改变她的病态。

    我再次向领导提出这事,结果可想而知。

    我在焦虑不安中度过一段时日。

    某天,在与市电视台的一位当编导的朋友喝酒聊天时,我茅塞顿开。我当即与他商定,让刘菊花参加他主导的“梨州奇人”的节目。

    没想到,刘菊花在电视节目录制现场,表现得那么出人意料。我的那位编导朋友说,这是他编导生涯十几年来,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奇人。刘菊花天生就是个搞表演的料子,可惜发现得太迟了!她的镇定自若,简直是与生俱来!我要对她进行包装!让她快速红起来!我的那位编导朋友慷慨激昂地对我说。

    果然就红了。

    刘菊花的节目在市台播出后,反响强烈。人们对刘菊花对数字的超强记忆能力,极为佩服。刘菊花很快就成了名人。

    后来,在我的那位编导朋友的努力下,刘菊花又多次参加了省、市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刘菊花在电视里,表现依然那么镇定自若:她转过身去,短暂地看一下背后那满版的数字,然后,面对观众,一字不差地背出。在聚光灯下,在阵阵掌声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刘菊花,坐在小镇那个简陋的发报间里,美丽动人的样子。

    美中不足的是,无论编导们怎么引导,刘菊花始终改不了那唯一的缺点,她始终把“1”读成“幺”,把“7”念成“拐”……      

    (载《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19期“经典新读”栏目)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菊花从过去时代的名人到脱离现实生活不被社会认同理解的反常之人,职业技能的正反作用影响着她的人生。 B . 小说中处处充满了他人的人性温暖的善良关怀,让刘菊花奇人奇技得以发挥,能东山再起,重现人生亮丽。 C . 刘菊花修炼了一辈子的专业技能竟然使她成为数字记忆达人,说明传统职业技能被时代的新舞台包装,它的精神和价值就会被人们重新评估。 D . 刘菊花个人命运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大起大落,引发了我们关于个人命运与工作职业错位交织的深度思考。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情节充满了反转的特点,刘菊花连续两次陷入人生暗黑后,再次重现的人生的反转,启发读者去思考这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所隐含的现实意义。 B . 刘菊花被提前办理退休成为了“废人”是故事的发展阶段,刘菊花的再次成功是故事的高潮,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 小说注重细微处写人,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刘菊花的典型形象,巧妙地形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匠心。 D . 刘菊花把“1”读成“幺”,把“7”念成“拐”的细节两次重复出现,与刘菊花大起大落的人生叙事相匹配,形成了故事的叙事基调。
    3. (3) 小说在刻画刘菊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 (4)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B . 师焉,不焉                或:有的人 C . 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然 D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古之学者必有           ②吾道也 B . ①犹且从师而问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C . 皆出于此乎             ②可怪也欤 D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3)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 . 而今安在哉? D . 不拘于时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存中本名沂中,字正甫,绍兴间赐名存中。祖宗闵,与唐重同守永兴,金人陷城,迎敌死之。父亲震,金人来攻,亦死于难。存中少机敏,诵书数百言,力能绝人。慨然语人曰:“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焉用俯首为腐儒哉!”于是学孙、吴法,善骑射。

    靖康元年,金人再围汴京,存中与张俊、田师中从信德府守臣梁扬祖以万兵入援,后隶张俊部曲。上问将于俊,俊以存中对。召见,赐袍带。剧贼李昱据任城,久不克,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帝乘高望见,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召视之,皆污贼血,壮之,饮以酒,曰:“酌此血汉。”

    绍兴元年,从俊讨李成。存中夜衔枚出西山,驰下击贼,俊以步兵夹攻,俘八千人。诸将夜见存中曰:“战未休,降卒多,忽有变,奈何?非尽歼之不可。”存中曰:“杀降卒吾不忍。”诸将转告俊,竟夜坑之。乘胜追至九江,成遂遁去。绍兴二年春,进神武中军统制。俊奏留存中军中,上曰:“宿卫乏帅,朕所选,为不可易也。”存中亦固辞。不许,遣中使宣押,乃视事

    隆兴二年,金人再入关,议割蜀之和尚原以畀之。存中入对曰和尚原陇右之藩要地敌得之可以睥睨汉川我得之可以下兵秦雍曩议予金人吴璘力争不从今璘在远不及知臣若不言,非特负陛下,亦有愧于璘。近者,王师尽锐而后得,愿毋弃。”乾道元年班师,加昭庆军节度使,复奉祠。时兴屯田 , 存中献私田在楚州者三万九千亩。二年,卒,年六十五。以太师致仕 , 追封和王,谥武恭。高宗追念旧臣,为之出涕,赠钱十万。存中天资忠孝敢勇,宿卫出入四十年,最寡过。孝宗以为旧臣,尤礼遇之,常呼郡王而不名。

    (选自《宋史·第13册卷367》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存中入对曰/和尚原陇右之藩要地/敌得之/可以睥睨汉川/我得之可以下兵秦雍/曩议予金人/吴璘力争不从/今璘在远/不及知/ B . 存中入对/曰/和尚原陇右之藩要地/敌得之/可以睥睨汉川/我得之/可以下兵秦雍/曩议予金人/吴璘力争/不从/今璘在远/不及知/ C . 存中入对/曰/和尚原/陇右之藩要地/敌得之/可以睥睨汉川/我得之/可以下兵秦雍/曩议予金人/吴璘力争不从/今璘在远/不及知/ D . 存中入对曰/和尚原陇右之藩要地/敌得之/可以睥睨汉川/我得之可以下兵秦雍/曩议予金人/吴璘力争/不从/今璘在远/不及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衔枚”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形如筷子的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B . “视事”指官吏到现场视察事务,“用事”指执掌政权,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C . “屯田”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和民屯之别,以军屯为主。 D . “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存中少时机敏多力,他认为大丈夫应当用武功博取富贵,不能埋头苦读成为腐儒,于是学习孙武、吴起兵法,善于骑射。 B . 杨存中作战勇敢,平定李昱叛乱时,率领数骑击杀数百敌人,皇帝认为杨存中是壮士并赐酒给他。 C . 杨存中对朝廷忠贞不二,但他生性残暴,曾经下令坑杀投降的士兵。 D . 杨存中忠孝勇敢,其祖父和父亲均死于国难。他出入宿卫四十年,少有过失,受到高宗和孝宗的宠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曰:“宿卫乏帅,朕所选,为不可易也。”存中亦固辞。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 , 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当时,避难于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闽州(今四川省闽中市)一带的杜甫获知好友严式(即诗题中的“严郑公”)再度出任成都兼尹剑南节度使,便决定返回成都并整修草堂。②生理,即生计。③黄阁老:指严武。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戍都尹,故称“黄阁老”。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表面上写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被损毁的情景,实则写出了当时风雨不定的社会现状。 B . 颔联表现的感情十分鲜明强烈,其句意全在“恨不”“应须”四字上。 C . 颈联后半句写诗人将衰老的容颜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体现出诗人消极虚无的思想。 D . 全诗将欢欣与感慨相融,瞻望与回顾同叙,意蕴深厚。
    2. (2) 有学者评论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的真情真语。请结合诗句分析此诗表达了怎样的真情真语。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从梦中醒来,一时难以接受现实,禁不住发出快乐短暂、时光无情、世事无常悲叹的诗句是:“”。
    2. (2)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气概的诗句是:“”。
    3. (3) 《劝学》中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阐述了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的效果这一道理的诗句是:“”。
    4. (4) 《赤壁赋》中“”两句从“不变”的角度看,说明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经得起历史检验。

    思想精深,不是简单、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它是艺术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古传诵,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台词被人牢记,就是因为它们能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给人健康向上的力量。 

    艺术精湛一般要看三个要素:人物、故事和细节。人物充斥着独特个性是文艺创作的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电视剧《亮剑》深受老百姓喜爱是因为把李云龙式的“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亮剑”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故事是决定文艺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细节比故事更难找,而它又是更能真实生活的。

    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绝不能“将就”。(         )精品还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那只能是。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反复播放,才能称得上经典。

    1. (1)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在一项是(    )
      A . 启迪   无论  反映  昙花一现 B . 启示  无论  反应  昙花一现 C . 启迪   即使  反映  稍纵即逝 D . 启示  即使  反应  稍纵即逝
    2. (2)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物充斥着独特的个性是文艺创作的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成功。 B . 充满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成功。 C . 充满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 D . 充斥着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灵魂,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要用心制作,演员表演也要到位,精美耐看。 B . 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 C . 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要用心制作,精美耐看,演员表演也要到位。 D . 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精美耐看,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
  • 8. 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每处不超过15字,不得出现数字。

    从表中可以看出,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我国在初、中、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变化比较明显的特点是:。但是,也可以看出我国在初、中、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一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初等教育投入过少(教育投入结构失衡)。

  • 9.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付费自习室近年来突然成了“流行元素”,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把它作为假日“打卡圣地”。部分网友认为付费自习室只是一把“虚火”,那些“买座自习”的人不过是跟风、作秀。我以为,付费自习室突然时髦和热闹起来,,但没有什么不好,这样的“跟风”应该来得更猛烈些。“花钱买自习”对爱学习的人来说,不是作秀,更不是折磨,而是享受,是充电。大多数人“跟风”去付费自习室,,需要“花钱买环境”。他们在家无法静下心学习,就希望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就能够静下心读书,不是挺好的吗?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新年贺词中有这么一段话:

    这一年,还有很多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运动健儿激情飞扬、奋勇争先;全国上下防控疫情坚决有力;受灾群众守望相助重建家园;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矢志强军、保家卫国……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过去一年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想?请从中选取一个你感悟最深刻的方面,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