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2-02-17 浏览次数:14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与进取精神有何关联?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这个目的,常常以“理想”的形态表现自身。如果理想与现实没有差距,进取精神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小,进取的动力就较弱;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进取的动力就较强。

    如果说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是进取精神的源头,那么“中庸”与“进取”就不是对立的,因为“中庸”是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理想的宇宙秩序,这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万物相争的世界。人与自身、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争与对抗,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万物相争的现实相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一个极其高远的理想,所以,秉持这一理想的儒家,必然要强调刚健有为,必然要储备极大的力量来改造这个世界。这意味着,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中庸”,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蕴含着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改造世界的勇气。

    中庸以“万物并育”的宇宙秩序为其理想,这一理想决定了它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具有不同于一般进取精神的价值指向。

    首先,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秩序”的进取,是强调“关系”的进取。中庸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也不是以群体为中心的。它的重心在个体间、团体间、万物间。但是,它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它所要求的秩序,是万物“并生”的秩序,是万物“各正性命”的秩序。而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的合理性,必然要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

    其次,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生存”“发展”权利、推崇“和平”手段的进取。"万物并育”以万物之生为前提,没有万物之生,其他权利就将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基于万物之生的,首先是其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是在万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权利。没有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也无由产生。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必然以“和平”为主要手段,因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

    最后,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平等”与“仁爱”的进取。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万物在拥有生存和发展之基本权利方面的平等性;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生生”的价值。“生生”在儒家看来,是“仁”的最基本的表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还包括“赞天地之化育”。圣人“峻极于天”的作用,就是发育万物,这是"仁"的最普泛的表现。

    总之,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的终极指向,是合理秩序造就的宇宙共同体。中庸之宏大理想的实现,中庸之艰巨事业的完成,离不开显性弘道的进取精神。对儒者而言,“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一种源自"天命"的召唤,回应这一召唤,必须具备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神》)

    材料二∶

    《中庸》的作者致力于构建哲学思想,其动机缘于忧患意识。《中席》表现出一种焦虑的心情。《中庸》反复引述孔子"道之不行"的话,主要是哀叹中庸之道的废弃,老百姓缺乏已久,常人不能坚守,小人则肆无忌惮。世上的一切坏事与麻烦,在《中席》作者看来,都是中庸之道的毁坏所形成的。《中庸》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忧患精神,与中国文学的写作精神是相通的,中国文学写作精神出于忧患意识,即司马迁所说的发愤著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认为历史上的圣贤著书大抵起源于人生遭遇不幸。哲学的沉思与诗文的写作一样,大都起源于发愤之所为作也。

    《中庸》认为,世间之人,不管何种出身,大抵行事都是凭着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事,以一己之见去判断,去行事,鲜有不陷于偏私与无知的。《中庸》为此极言人们达到中席看似容易,实则极难。《中庸》作者指出,世人不能做到中庸,一种是由于不明中庸之理,朱熹注孔子“道其不行矣夫”时指出∶“由不明,故不行。”另一种则是虽然明于道理,但在实践上却难以做到,即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号、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孔子慨叹,世人皆曰知道中庸,但是被人驱遣到了陷阱之中而不知道。可见,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世上没几个人能做到。为什么呢?原因是人们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唯圣人能够克服人性中的私欲。

    (摘编自袁济喜《〈中庸〉探赜∶心性与审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与万物相争的现实存在着张力,儒家秉持这一理想积极进取以改造现实。 B . 中庸理想高远,重视“秩序”的进取,强调"关系"的进取,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同于一般的进取精神。 C . 《中庸》的作者出于忧患意识才致力于哲学沉思,与诗文写作一样,都重在表现人生遭遇的不幸。 D . 为实现中庸之宏大理想,儒者响应“不可以不弘毅”的召唤,其具备的自强不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取精神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理想越大进取精神越强,现实越差进取精神越弱。 B . 儒家之“仁”最基本的表现是“生生”,最主要的要求是“爱人”,其次才要求“发育万物”。 C . 中庸以万物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必然会只采取“和平”手段,反对冲突与争斗。 D . 《中庸》认为世人多凭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事,而“知”“ 行”是达到中庸的重要因素。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庸”理念的一项是(   )
      A .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和平崛起道路, B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C . 新时代脱贫攻坚是为了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让贫困人口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 . 人人应争当英雄,只要付出努力,就可胜过别人;只要有决心,就可战胜自然。
    4. (4) 材料一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请简要分析其论证语言特点,并举例说明。
    5. (5) 梁惠王询问孟子如何实现王道,下面是孟子的回答。请仔细阅读,结合材料对孟子的主张进行评价。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苦不入泠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2. 现代文阅读Ⅱ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榨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委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

    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

    “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

    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他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

    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

    他是一个跛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

    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

    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

    “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

    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

    “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

    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

    “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

    “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

    “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

    “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

    “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

    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

    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

    “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

    “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

    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

    迪马大叔获胜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叙述了唐·罗洛与迪马大叔的两次较量,在第二次的较量中迪马大叔胜利。 B . 打橄榄两天时唐·罗洛烦躁不安,表面看是他无法分身,深层原因是他对别人的怀疑。 C . 农民手拉手跳舞、迪马大叔心无挂虑地"扯着嗓子"高唱,这与唐·罗洛形成了鲜明对比。 D . "迪马大叔获胜了"的"胜"指的是他最终把唐·罗洛快气疯了,自己也没有死在坛子里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橄榄油坛子”为题,坛子是行文的线索,也是主人公较量的对象,同时与迪马大却的外形相似。 B .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为下文他不经意间把自己封在坛子里、坚决同唐·罗洛分出胜负做了铺垫。 C . 小说对农民的描写并非闲笔,侧面刻画了唐。罗洛多疑、苛刻的性格,还为迪马大叔获胜的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 D . 小说用“有许多魔鬼”来形容唐。罗洛看到的喝醉了酒围着坛子跳舞的农民,表现出他难以抑制的愤怒情绪。
    3. (3) “真实主义”是19世纪末意大利的重要文学流派,以着力反映真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为目的,本小说鲜明地呈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本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真实主义”的表现。

    4. (4) 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手法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初,丹阳人朱治尝为孙坚校尉,见袁术政德不立,劝孙策归取江东时吴景攻樊能张英等岁余不克策说术曰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定关下 果知其限;而以刘鑫据曲向。主萌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将宾千余人,骑数十匹,行收兵.比至历阳,众五六千。时周瑜从父尚为丹阳太守,瑜将兵迎之,仍助以资粮。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进攻横江、当利,皆拔之,樊能、张英败走。

    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者。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策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劳军。策为人美姿颜,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乐为致死。策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丹阳笮融依繇为盟主,礼据秣陵城,融屯县南,策皆击破之又破繇别将于梅陵,转攻湖孰、江乘,皆下之,进击繇于曲阿。

    繇同郡太史慈时自东莱来省繇,会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于神亭,策从骑十三,皆坚旧将辽西韩当、零陵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繇与策战,兵败,走丹徒。策入曲阿,劳赐将士,发恩布令,告谕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不强。”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吴景攻樊能/张英等/岁余不克/策说术曰/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定天下/ B . 时吴景攻樊能/张英等/岁余不克/策说术曰/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定天下/ C . 时吴景攻樊能/张英等/岁余不克/策说术曰/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定天下/ D . 时吴景攻樊能/张英等/岁余不克/策说术曰/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定天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东,一般指地区名。秦代以后习惯上称长江芜湖、南京段以下南岸的地区为“江东”。 B . 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也泛指奉命出使的人。 C . 兜鍪,古代战士头盔,形状像鍪,用以防御兵刃,秦汉以前称胄,后称为兜鍪。 D . 部曲,既可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又可指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文中指前者。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策听取了朱治的建议,以辅佐为由返回江东,边走边招兵买马,将队伍扩大到五六千人:后周瑜迎接他,并予以财物和粮食。 B . 孙策渡江后战无不胜,各地百姓官员听说孙郎要到了都弃城而逃,后来发现孙策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于是争着送去牛肉和美酒。 C . 孙策先攻取牛渚营,夺取粮食武器,又打败了据守秣陵城的薛礼、驻扎在秣陵城南的笮融,接着进攻梅陵、湖孰、江乘,势如破竹。 D . 刘繇怕被人嘲笑而不重用太史慈,只让他负责侦察敌情,太史慈在神亭和孙策相遇,以少对多,毫不畏惧,与之交战后不分胜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乐为致死。

      ②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不强。

    5. (5) 孙策是如何赢得人心的?请根据文意进行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从军行

    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①金微山: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②明月环:古代大刀的圆形刀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出大唐将士开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B . 颔联不言军旅艰辛,却以吹起梅花曲、高举明月环渲染,想象奇特,意象唯美。 C . 尾联“愿斩”直抒胸臆;“长驱”“单于”分别照应“逐”“虏”,结构严谨。 D . 诗人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这体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2. (2) 同样是描写战场,本诗颈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有什么相同之处?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2. (2) 《离骚》中,屈原多次以"死"明志∶表明即使身躯四分五裂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用夸张手法表明即使自己死很多次也不后悔的句子是
    3. (3) “丝竹”是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借指音乐。古诗文中有很多带有“丝竹”的句子,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北京明白”继“神舟十二号”任务后再次迎来网友纷纷点赞。从这个由9名“90后”组成的“北京明白”团队,让人看到了航天人青春的样貌、蓬勃的活力。

    让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就要                  放手使用。有担子才能压重,就是要让青年骨干打头阵、当先锋,在关键岗位上和重大项目攻关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尤其是对年轻的帅才苗子要打破                , 促其快速成长。有传承才能更好地接续奋斗,在社会高度关注的航天领域,正是老一辈航天专家            和"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一代青年人才传授知识、分享经验、淬炼信念,从而造就了一支年轻又有才干的航天人才队伍,成为中国航天未来最可依赖的力量。

    托举年轻人才的腾飞,需要真抓实干、真金白银。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在启动的首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80%。而且,在这些专项中设立了"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申报“不设门槛”,对揭榜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真正体现创新             , 英雄不论出处。相信只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他们很快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精彩的剧目。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拘一格  按部就班   言传身教  不追既往  B . 别具一格  论资排辈   耳提面命  不追既往 C . 不拘一格  论资排辈   言传身教  不问出身 D . 别具一格 按部就班   耳提面命  不问出身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显示,在启动的首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 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占80%左右。 B . 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的结果,在首批启动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80%左右。 C . 根据科技部最近公布的信息,在首批启动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约占80%。 D . 科技部最近公布,在启动的首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有43个专项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占80%左右。
    3. (3)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冰墩墩

    雪容融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①      。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 ),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挥动的左手及掌心的心形图案,   ②        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雪,象征洁白、美丽,是冰雪运动的特点;容,意喻包容、宽容,交流互鉴;融,    ③     。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其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B . 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一“冰丝带” C . 其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名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 D . 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名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杭州,20名外卖骑手获得“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初级证书,享受政府培训补贴、城市积分落户加分和个人所得税专项抵扣等优惠政策;在广州,27年工龄的高级技师评上高级工程师,“90后”汽车装配工获评助理工程师,打开了职业发展新可能……

    材料二: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技术人员的产品……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坚实保障。

    作为2022年高中毕业生,你将面临第一次专业抉择。对于职业的价值,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