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徐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2-02-26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应用(10分)
  • 1.     按要求填空。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2. (2) 《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
    3. (3)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把周瑜作为“千古风流人物”的典型形象来刻画,“”一句,以装扮显现了人物的儒雅风度。
  • 2. 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发给老师的短信,请选出表达得体的一项(

    恩师别来无恙,毕业之后,学生(A)垂念师恩。曾经我是您的(B)高足 , 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以后还请恩师继续(C)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D)全力以赴

  •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我们不再一己呢喃,也不满足于窃窃私语。我们要让声音在阳光下汇聚。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这才是希望之民族,这才是强大之国度。如此,                  , 如此,                  。令人欣慰的是,思想的光芒正在重生,行动的理性正在重生。

    ①让实践的理性改变现实  ②百家争鸣     ③齐头并进 

    ④才能智者蜂起       ⑤让思想的光芒肆意照射   ⑥才能勇者辈出

    A . ④③⑤⑥②① B . ⑥③①④②⑤ C . ④②⑤⑥③① D . ⑥②①④③⑤
二、阅读(50分)
  • 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知识的责任(节选)

    ①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 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不管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②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③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④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⑤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来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注释】①罗家伦(1897-1969):教育家,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及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1. (1) 第④段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2. (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 . 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C . 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D . 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3. (3) 第④段列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三个人的例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 (4) 本选文从三层意义角度谈“知识的责任”,根据下面所给的袁隆平的事例,结合选文的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所给事例:

      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分析示例:

      ①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是因为作为知识分子的他有负责的思想;

  • 5.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 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1)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3)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4)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5)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6)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雪趣再是不会少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7)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1. (1) 《江南的冬景》中描写江南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还穿插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景物。在《故都的秋》中也用到了类似手法。请任选一处,结合文章赏析其妙处。
    2. (2) 下面两段文字,你认为哪一段写得好,说明理由。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 (3) 《江南的冬景》的第6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雪景,而是引用了大量古诗文,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
  •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 (1) 本诗的题材是
    2. (2)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的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 B . 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 C . 此诗写出了农民抓紧了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D . 全诗语言绚烂瑰丽,格调明朗健康,意境清新开阔,融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为一体。
    3. (3) 颈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矣()②圣人无师() 

    2. (2)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可怪也欤复循西谷,遂至 B . 师道不传也久矣舞幽壑潜蛟 C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D . 不拘时,学于余寄蜉蝣于天地
    3. (3)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

      ①苍山负雪,明天南    ②侣鱼虾而麋鹿    ③孔子郯子    ④学而

      ⑤非能也,而绝江河⑥是故益圣,益愚    ⑦西望夏口,望武昌

      A . ①⑤/②③/④⑥⑦ B . ①③/②⑦/④⑥⑤ C . ①⑤/②③/④⑥/⑦ D . ①⑤/②/③⑦/④⑥
    4. (4) 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 (5)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6. (6) 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发表的《善于学习》这篇文章的留言栏中,有读者留言说“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请仿照留言,根据课文《师说》进行续写,与之构成一副对联。
  • 8.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1)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2)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牙则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1. (1) 第2段横线处适合填写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2)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相者一定是聪明秀出的人,但未必是胆力过人的人。 B . 为将者一定是胆力过人的人,但未必是聪明秀出的人。 C . 为将者兼有了为相者的智慧就可以成为英雄。 D . 为相者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 (3) 根据文意,项羽和刘邦虽同为“英雄”,其结局却不同,是因为项羽;刘邦
    4. (4) 本文论辩很有特色,请从结构思路的角度简要评析。
三、写作(4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