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2-02-13 浏览次数:7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劳动与人的关系是密切的。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就一般的日常理解而言,劳动是付出体力或脑力进行工作,以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或者换取酬劳的活动。但如何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人”推演出劳动的育人价值,却不能一蹴而就。从教育学的立场出发,要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就需要说明劳动教育有哪些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地方,其他四育薄弱和缺失的环节又如何能通过劳动教育得以完善。

    首先,需要厘清劳动教育和德育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甚至认为“劳动教育虽然包括劳动技能学习、调节紧张学习生活等功能,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却只能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毫无疑问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对劳动价值观的过度强调,也有可能遮蔽更加丰富的教育意义。劳动作为对体力和脑力的使用,对外部世界的改变和对人自身的塑造,应该具有从身到心,从体到德更加丰富的内涵。如果只聚焦于价值观的培养,就有可能又把劳动教育变成了某种变相的德育或政治教育,这同样是对劳动教育整体目标的偏离。

    其次,需要辩证地理解劳动教育中体力和脑力的关系。部分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并不包括“狭义的脑力劳动”和“纯粹智力活动”。另一部分研究者往往又强调不能仅仅把劳动视为体力劳动,要重视当下“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新形态的劳动不断形成”的特征,若一味强调“出力流汗”,劳动教育就会严重脱离时代与社会实际。这种冲突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怎样考虑劳动教育中的身体和智力的关系?劳动形态的扩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成人劳动世界的结构和分类,然而这种变化是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劳动的应然参照吗?教育者需要深入反省身体和精神的对立,将其还原到身心发展的层次和顺序上去形成可供劳动教育参照的身心关系。

    最后,劳动教育也要区别于生计教育或职业教育。诚然,从学校毕业之后,多数人都会进入各类劳动岗位,这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功能。但是,从教育本身的立场而言,如果没有生计或者职业的需求,我们还需要劳动教育吗?劳动教育对人还有意义吗?只有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肯定回答,劳动教育才有本质的合法性,而不仅是外在的功能性意义。

    因此,就教育学意义而言,开展劳动教育最本质的理由,不是因为不劳动就吃不上饭,也不是因为当前社会对劳动者有迫切需求,而是劳动这种自由自觉、带有创造和改造意义的活动,拥有对“人”的普遍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所谈的才是真正的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

    (摘编自娄雨《什么是“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

    材料二:

    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落实到教育教学层面,具体要怎么做,如何见成效?记者近日专访了92岁高龄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

    文汇报:在五育中,劳动教育被一些老师认为很重要,也最难,但一度不被重视,您觉得这个难题的症结在哪?

    于漪:对一个人来说,接受教育就是脱离愚昧的开始,而对国家来说,人力资源是最宝责的资源,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所以,教育的目标说到底就是要“出人”——我们既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的普通劳动者。

    如果教育工作者能站在国家层面、对人才有全局的思考,那么就会意识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性:德智体美劳必须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茁壮成长打下基础。但坦率地说,这既是基础教育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因为人才培养的成效是在几十年后才慢慢显现的,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定力和韧性。

    文汇报:记得您当初在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的时候,一个脏乱凋敝的校园在您手里变成了花,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可否谈谈当时你的想法?

    于漪:要把学校办好,校风、教风、学风很重要。可以说,要抓好这“三风”,劳动是起很大作用的。当时在我们学校,种什么树、什么花,都是经过师生讨论后、我们自己动手种的。在深入参与校园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学生们增长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美的教育,增强了体质,还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我们的学校从一个最初凋敝、满是黄土的校园,到后来成为上海第一个“全国花园单位,就是每个师生一起劳动的成果。我想,这也是最好的劳动教育,让同学们有成就感、获得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创造一切。当然,光做这些是不足以改变学生的。为了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果实,杜绝浪营,学校也在管理制度上做出改进。比如,针对女生一两饭吃不饱、二两饭又吃不下的情况,学校面向女生推出的1.5两饭;还规定对“光盘”的班级进行表彰。

    (摘编自于漪访谈《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文汇报》2020年9月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直接说明了“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 B . 过分强调劳动的价值观的培养会使劳动教育成为变相的德育或政治教育。 C . 作者认为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是以劳动能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基础的。 D . 贯彻落实好劳动教育方针离不开教育者的高站位以及足够的定力与韧性。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从教育学的立场出发,通过厘清劳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说明五育的密不可分。 B . 材料一对劳动教育价值目标的认识、对劳动形态关系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辨证思维。 C . 于漪在访谈中首先明确教育的目标,再论及对教育者视野和素养的要求,条理清晰。 D . 第二师范学校在于漪的管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劳动教育成果的体现。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说明劳动教育区别于其他四育之处,有助于从教育学角度理解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 B . 劳动教育的本质的合法性体现在没有了生计或职业的需求,它依然具有存在的意义。 C . 只要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认识,劳动教育就能在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成效。 D . 第二师范学校通过劳动教育塑造学生,使学生从身到心、从体到德都获得了成长。
    4. (4) 于漪任职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时对校园的改造计很多人记忆犹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劳动教育对学生有哪此作用和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5. (5) 在光明中学一次“认识劳动”题班会上,一名同学提出了疑问:“我在学校读书学习是为了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为什么学校要安排我打扫清洁区,上大街打落叶,这不应该是保洁人员做的吗?”请依据材料一、二,针对该同学的疑问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老槐树

    曹文轩

    现在是晚上,青铜骑着牛出现在了长长的村巷里。

    月光似水,泻满一河一地。草丛里,秋虫在鸣叫。芦苇丛里,有鸟受了什么惊动,突然飞起来,在天空里叫了几声,不知飞向了哪里。天空离大地远了许多。天气已经凉爽。一切,都是秋天的景象。

    青铜从牛背上跳下来,赤脚站在被秋露打湿的草丛中。

    牛昂着头,在看月亮。它的目光黑晶晶的,像两颗黑宝石。

    青铜也去看月亮,今晚的月亮是个白月亮,特别的柔和。

    牛低下头去吃草时,青铜双膝跪在了草丛里,望着它,用手比划着。他相信牛一定能听懂他的话。他总是与牛说话,用眼神与手势。他问道:“你喜欢葵花吗?”

    牛嚼着草。

    但青铜却听到了牛的回答:“喜欢。”

    “我们把她接到家,好吗?”

    牛抬起头来。

    青铜又听到了牛的回答:“好。”

    “我们就这样说好了。”青铜又拍了拍它的脑袋,然后再次爬到它的背上。它驮着他,走进村子。

    月亮移到老槐树的上空,一切变得朦胧起来。

    ……

    第二天上午八点半钟,葵花准时被干校的人领到了老槐树下。

    送她来的几个阿姨很精心地打扮了这个小姑娘。一个千干净净、体体面面的小姑娘。

    她没有哭。她对自己说:“葵花不哭。”虽然她已失去了世上唯一的亲人。

    老槐树下,早聚集了很多人,男女老少,站了满满一场地,仿佛赶集似的。与赶集不一样的是,这里没有喧哗,最多只有小声的嘀咕。

    “朱国有结婚好几年了,还没有孩子,他家应当领养这小闺女。”“谁说的?他老婆已经怀上了,肚子都挺老高了

    “还有谁家只有儿子没有闺女的?”

    于是,他们就一户一户地分析着。

    人们看到了青铜一家人。青铜家就青铜一个男孩,而且还是一个哑巴。但,谁也没有去想他家能否领养葵花。因为青铜家太穷。

    已近中午,也没有一户人家出来表示愿意领养葵花。

    村长有点儿急了,在人群里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多好的一个闺女!”

    很想领养一个孩子的人家,看过葵花,就走到人群背后叹息:“没有这个福分呢!”大麦地是个穷地方,家家日子都不富裕。

    陪着葵花的几个阿姨,看看太阳已到头顶,转过身去,一边流泪一边说:“我们走,我们轮流养着,它大麦地谁家要,我们也不给了。”但却没有走。她们要再等一等。

    葵花的头,垂得更低了。

    村长看到了青铜一家人,走过来说了一句:“这孩子到你们家最合适不过了,可你们家就是……”他没有将“太穷”两个字说出口,摇了摇头走了。走过青铜身边,他用大手在青铜的头上,非常惋惜地抚摸了几下。

    一直蹲在地上的爸爸,过了一会儿,站起身来说:“回去吧。”

    奶奶记着村长的话,没有回头再去看一眼葵花。

    葵花看着青铜一家渐渐远去,泪水顺鼻梁而下……

    青铜一家人回到家,都默不作声。

    妈妈将饭菜端上桌后,没有一个坐到桌前的,妈妈叹息了一声,也走开了。

    妈妈回到屋里后,一边惦记着坐在水泥桩上的青铜,一边在屋里收拾着。收拾着收拾着,她停住了。因为她忽然觉察到自己的收拾,有点儿莫名其妙。干嘛要收拾出一张小床来呢?干嘛把青铜床上的蚊帐摘下来放到水盆里呢?干嘛要把柜子里一条干净被子抱出来呢?干嘛拿出只枕头来了呢?……她坐在那张刚收拾出来的干干净净的小床边,目光里满是犹疑。

    此时,青铜的爸爸正在与牛怄气。那牛平素总是很听话的,而今天却总是找别扭。一会儿拉屎,一会儿撒尿,让它走路,它磨磨蹭蹭,还一边走,一边偷吃人家的庄稼。到了地里,爸爸刚将轭头架在它的脖子上,就被它一甩脑袋甩掉在地里。爸爸几次扬起鞭子要揍它。它却昂起头来,朝爸爸哞哞叫着,然后不住地从鼻子里喷出气来。

    奶奶从老槐树下回来后,就一直站在门前的篱笆下,拄着拐棍,朝老槐树方向望着。

    不知为什么,爸爸竟牵着牛回来了。他本来是让牛耕地的,但耕着耕着,他停住了,卸了轭,牵了牛,就往回走。

    青铜走到爸爸面前,用只有他的亲人们才能领会的眼神与手势,急切向他说着:

    “她是一个好女孩,非常好非常好的女孩。”

    “把她接到我们家,接到我们家!”

    “我以后好好干活,一定好好干活!

    “过年时,我不穿新衣服。”

    “我以后不再嚷嚷着要吃肉了,不再了。”

    他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奶奶、妈妈的眼睛里也含着泪水。

    爸爸抱着头蹲在地上奶奶说:“穷是穷点儿,可我不信养不活这闺女。一人省一口,就能养活她。我正少一个孙女呢!

    青铜牵着奶奶的手,往老槐树下走去。

    爸爸要去阻止他们,但却只叹息了一声妈妈跟了上去,不一会儿,爸爸也跟了上去。

    (选自《青铜葵花》,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开头多次写到了月亮,其意图都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 . 牛嚼着草、抬起头来这些动作让青铜觉得它听懂人话,这其实是他内心世界外化的结果。 C . 直到中午都没有一户人家愿意领养葵花,反映出大麦地的村民普遍存在人情淡薄的情况。 D . 青铜爸爸清楚家庭状况,在预感到家人要私下领养葵花时,他不得不牵牛回家赶去阻止。
    2. (2)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槐树”既是小说题目,也是故事中的重要地点,它在文中多次出现能勾连故事情节,使行文连贯自然。 B . 小说多处使用语言描写的方式来表现哑巴青铜细腻的心理活动,这有助于读者体会小说人物形象和主旨。 C . 曹文轩是儿童文学作家,但这篇小说有意回避田园牧歌式的童真美丽,小说的诗意被现实的苦难所淡化。 D . 这篇小说不着力于制造尖锐的矛盾来吸引读者,而是借助平缓温和的叙事,向读者展示人道主义的光辉。
    3. (3) 青铜在性格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4. (4) 小说《青铜葵花》以苦难为思考的主题,意在表达“苦难并不是只有痛苦与丑恶,它还可以绽放美丽与优雅”的深刻理解。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美丽的苦难”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文言文阅读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有删减)

    是故君子者,性非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骢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己明矣。天地之道,神明之为,不可见也。学问圣典,心思道术,则皆来睹矣。此则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己知矣。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有删减)

    【注】①《潜夫论》是东汉思想家王符创作的政治著作,其内容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B .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C .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D .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及设盛烛,则百物 B . 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能之以自彰尔 C . 冰,水为之,寒于水       未能相百,其明智有相万也 D . 非能水也,而江河         是故君子者,性非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劝”“赞”都有劝勉、勉励的意思,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B . 《劝学》《赞学》节选部分论证结构相同,都是先行论证,再归纳论点。 C . 《赞学》除强调学习的意义外,还强调了“道”对人的心灵的重要作用。 D . 两篇选段都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

    5. (5) 《师说》中韩愈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何为“道”?学“道”的意义何在?请结合材料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望秦川

    李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①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②李颀,唐代诗人,四十五岁中进士后,只任过新乡县尉之类的小官,屡次考绩,未得迁调。《望秦川》为诗人晚年辞官归隐故、离别长安途中所作。③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开端,紧扣题目,由“望”字入手,描述了清晨诗人远眺所见的秦川。 B . 颔联承接首联,具体描绘山河城阙,“净”“重”二字传神点染出景物特点。 C . 颈联笔调一转,意境随之变化,视听结合,写出了秦川大地的秋声秋色。 D . 尾联收束全诗,点明主旨,说明写作此诗的原意,表明对“客”的同情。
    2. (2) 古人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赏析本诗。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沁园春·长沙》上片中,诗人面对祖国壮丽河山不禁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在下片中,诗人以“”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2. (2) 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3. (3) 《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我的青春如花样的焰火在生命的枝头(      )。一个人——他的生命本身也许是脆弱渺小的,就如同莽莽荒原上一株孱羸的嫩芽,或是茫茫戈壁荒滩上一粒(      )的沙,但他的理想与信念却是永恒伟大的。一个志存高远的人,他的心胸足以容纳浩瀚的星空与壮阔的海洋。

    或许我们注定平凡甚至卑微,但即使最卑微的花朵也有属于她的绚丽的春天。面对生命中那数不尽的挫折失败与苦难,年轻的朋友啊,不要因此而意志消沉丧失挑战人生的信心与勇气,须知人生必是在经历无数次磨难之后,才会绽放出它夺目的光芒。做一个胸中有梦的人吧,___________、青春的焰火必会繁花一样在生命的枝头迎风怒放。我知道生活不会是铺满鲜花的坦途,(      )、苟且偷生者的流言、诽谤、中伤难以迷失我前进的方向。在困厄苦难中学会仰望,在孤独寒冷的冬夜燃一枝耀眼的火炬高举在黑暗中央——把我高贵如黄金的傲骨做一面惊世的旗帜(      ),胸怀似火的激情即使命运的重重锁链也不能令我软弱、投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摧毁压弯我笔直的脊梁。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怒放       微不足道       随遇而安       猎猎作响 B . 绽放       微乎其微       随波逐流       猎猎飞扬 C . 怒放       微不足道       随波逐流       猎猎飞扬 D . 绽放       微乎其微       随遇而安       猎猎作响
    2. (2) 画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准确的一项是(    )
      A . 比喻、排比 B . 拟人、对比 C . 比喻、对比 D . 比喻、象征
    3. (3) 下列选项与文中横线空白处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逆境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展开理想的翅膀向着你人生的光辉彼岸纵情飞翔,用火热的青春去奏响那壮丽的人生乐章。 B . 展开理想的翅膀向着你人生的光辉彼岸纵情飞翔,在逆境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用火热的青春去唱响那壮丽的人生乐章。 C . 在逆境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展开理想的翅膀向着你人生的光辉彼岸纵情飞翔,用火热的青春去唱响那壮丽的人生乐章。 D . 展开理想的翅膀向着你人生的光辉彼岸纵情飞翔,在逆境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用火热的青春去奏响那壮丽的人生乐章。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佚名

    一天很短,

    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

    就已经手握黄昏!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一生很短,

    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

    就已经身处迟暮!

    总是经过的太快,

    领悟的太晚,

             

    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同事情、同学情、朋友情、战友情。

             

    也许永不邂逅。

    1. (1) 根据诗歌《短》第一、三节诗句,仿写出第二节的内容。
    2. (2) 根据上文内容,在①②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诗句,使前后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穿梭在家乡的大街小巷,打量着身边的人、物、景致,参与家乡的文化活动,体验传统的民风民俗,享受现代的文明生活。这身边的一切,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结合你的体验与认识,讲述一个你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的故事,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