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2-02-24 浏览次数:77 类型:竞赛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据我数年来对于大学一年生的观察,推测高中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言大。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其实不然。他们的困难在意义,他们的兴味在声调;声调是诗的原始的也是主要的效用,所以他们虽觉难懂,还是乐意。

    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现在并不劝高中的学生作旧诗,但这句话却有道理。“熟读”不独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具的表现法式。初学觉得诗难懂,大半便因为这些法式太生疏之故。学习这些法式最有效的方法是综合,多少应该像小儿学语一般;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也许有人想,声调的好处不须背诵就可领略,仔细说也不尽然。因为声调不但是平仄的分配,还有四声的讲究;不但是韵母的关系,还有声母的关系。这些条目有人说是枷锁,可是要说明旧诗的技巧,便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存在。

    (节选自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材料二: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我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所谓诗的多义性,就是说诗歌除了宣示义之外,还具有种种启示义。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启示义的有无。一个读者欣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启示义的体会能力。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我大致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这五类启示义,以它们依赖宣示义的程度,构成一个系列。

    在一般场合下,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只传达一种意义,而排斥它的其他意义,以避免发生歧义。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并存,读者无法排斥掉其中任何一个。

    双关义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例如,“远”有两种意义:远近的“远”,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久远的“远”,表示时间的距离长。《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远”字,就可以作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或者两方面的意思都有。双关义还可以借助同音词造成,南朝民歌里有大量这类例子,如以莲花的“莲”双关爱怜的“怜”,以丝绸的“丝”双关思念的“思”。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无数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这种种感情和韵味即为情韵义。情韵义是对宣示义的修饰。

    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凡是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而这种种丰富的情韵义,是一般词典中难以包括的。

          “绿窗”,意思是绿色的纱窗。但是它在诗词中另有一种温暖的家庭气氛,闺阁气氛。如刘方平的《夜月》:“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李绅的《莺莺歌》:“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温庭筠的《菩萨蛮》:“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韦庄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象征义专指那些用象征的手法派生出来的意义,有的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有的并不在词语上,而在整个句子之中或整篇诗歌之中。宣示义往往只起指代作用,象征义才是主旨之所在。象征义有两个特点:一、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意义;二、用客观的事物象征主观心理和情绪。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美人香草象征理想,等等。有些词语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公认的象征义,如:“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本是写实,由于诗人在诗里屡次咏菊,菊花几乎成了诗人的化身,所以连带着“东篱”这个词便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一提“东篱”,就让人想起那种远离尘俗的、洁身自好的品格。因为“东篱”有了这种象征意义,后人写诗的时候写到篱笆,便常常说“东篱”,似乎“西篱”“南篱”“北篱”,都缺乏诗意了。

    深层义隐藏在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有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如欧阳修《蝶恋花》的最后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竞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上述四种意义,或是诗歌语言所负荷的,或是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或是诗歌语言所指代的,可以总称之为言内义。然而古典诗歌的多重意义不仅表现在言内,还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之义是诗人未尝言传,而读者可以意会的。言内义在字里,言外义在行间,诗人虽然没有诉诸言辞,但在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往某一个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的所在。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写一个大雪之夜,准备集合轻骑兵,去追击溃退的敌人。诗人只写了准备出击的场景,究竟出击没有,追上敌人没有,统统略去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并不是战斗的结束。可是那种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都被烘托出来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尾在云中,若隐若现。

    以上所讲的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和言外义,构成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但这五种意义的区别,只能说是大致的、相对的。在有的诗里,各种意义可能并存着,很难十分严格地划分开来。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自清认为,高中生学旧诗比学一般文言难,但他们乐意学旧诗,这与旧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关。 B . 袁行需认为,宣示义与启示义不同,欣赏诗歌,既要能理解其宣示义,也要能把握其中的启示义。 C . 一般情况下,人们使用语言,都是一是一,二是二,但诗歌创作需通过“双关”达成诗的多义性。 D . 某些词语在诗歌创作中被多次使用而具备了特定情韵,这就是情韵义产生的缘由,如“绿窗”一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旧诗背诵,朱自清持肯定态度,但对诗的“声调的好处不须背诵就可领略”的观点,朱自

      清则态度模糊。 B . 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该诗启示义的有无,作者应调动多种手段尽可能多地增加诗的启示义。 C . 材料一侧重从学诗门径的角度谈背诵在古诗理解上的好处,材料二侧重从创作的角度分析古诗多义性的特点。 D . 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外义与言内义不同,它不诉于言辞,未尝言传,需要读者根据行间某种暗

      示的方向去意会。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从情韵义的角度对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的一项是(    ))
      A . 元稹《行宫》中“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句,诗只写到宫女说玄宗就结束了,至于她们身世如何,诗里没有交代。 B . 苏轼被贬黄州,泛舟于赤壁,发出了“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的感叹,表达了对圣主贤君的渴盼。 C . 南浦,南边的浦口,自屈原在《九歌·河伯》里用过后,诗人再写送别时便常用这个词,该词便染上了离愁别绪之义。 D . 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既有阴晴的“晴”之义,又

      有爱情的“情”之义。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南宋蒋捷在亡国后有《虞美人》一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请结合材料,从言外义的角度予以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II

    新坟

    台静龙

    在这六月里,市上并不像冬腊月那样的忙碌,除了几个乡下人,上市卖柴火和买零碎的什物,其余大概什么生意都没有;所以掌柜的先生和徒弟们,都喜欢这个清闲月。

    午饭后,大热的长天,自然都要睡午觉的;这时市上比什么时候还静得有趣,可是乡下人在田间生活,却大大的相反,因为这六月正是乡下人不能偷懒的时期。

    太阳将偏西了,大家都午梦醒来。隆盛茶馆灶上的劈柴火,烟焰冒得二三尺高,开水壶扑扑地沸腾着。这时候一些人都慢慢地聚集起来,有张二爷,汪老光,萧二混子这些人。他们都在等吴二先生说《八蜡庙抢亲》。

    “怎样还没来,日头马上偏西了。”有的等烦了这样地说。

    “想必是鸦片烟瘾没过足,你信不信?”萧二混子接了说。

    大家嚷嚷着,好像一窝马蜂。都不提防,从西巷口传出一种破竹般的女人的声音,“哈哈,新郎看菜,招待不周,诸亲友多喝一杯喜酒,-嘻嘻,恭喜,恭喜!”大家都听熟了,知道这是疯了的四太太的叫喊。

    “她又来了!”一个少年烟匠,带了讨厌的口吻说。

    她果然从西巷口走出来,手拿着一个细竹竿;穿了一件旧蓝布褂,满身是泥土和鼻涕,头发如银丝般的蓬乱在头上;满脸都是皱纹。她大声的叫喊着,嘴边流出白沫。

    “西厢屋开两桌海参席,东厢屋也开两桌;大厅屋鱼翅席,是送亲的。哈哈,真热闹!招呼作乐,阿,你听放炮了,劈拍,劈拍,劈拍-拍。哈哈,新郎看菜,招待不周,诸亲友多喝一杯喜酒,-嘻嘻,恭喜,恭喜。”

    “恭喜四太太,娶媳妇了!”有人故意地打趣。

    “同喜,同喜,多喝一怀,这喜酒;哈哈,真热闹,劈拍,劈劈拍-拍!”

    “四太太,你那手里拿的是什么呢?”

    “哈哈,你不知道吗!小姐腊月腊八就出阁,这是她的衣裳料,你看,这是摹本缎,这是绫绸,这是官纱同杭纺。”她左手拿起那小竹竿,右手一节一节地指着对人说。

    “四太太真有福,娶媳妇又嫁囡!”

    “有什么福呢,哈哈,人在世上不都是为儿女吗?嘻嘻,我这一辈事算完了,儿女都安顿了。你看,要不是他们父亲死的早,我也不这样累!哈,招待不周,亲友们不要客气,多喝一杯,这喜酒!”她说了,白吐沫喷得满衣都是的。

    “那不是来了轿么?请你喝亲家酒呢。”拎茶壶的李大,故意这样说想叫她走,免得她在这里打扰。

    “对啦,对啦,有偏大家,亲家接我喝酒呢,哈哈。”她拿了竹竿向东走了,嘴里还咕噜着,“女儿嫁了,媳妇娶了。”

    大家目送了她走,吴二先生还未来,都不免有点烦躁,这时候有一个乡下人是顺便在这里喝茶的,他不知道她,于是就问他同位的萧二混子。

    “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大年纪的女人?”

    “她吗,她是一个疯子!”

    “他妈的,没有见过女人这样地出丑,女儿被大兵折磨死了,儿子被大兵打死了,自己却疯了,也不知前世作的什么孽!”汪老光愤愤地接了萧二混子的话,睁着他朦胧的醉眼,喷着酒气说。这时候,吴二先生手里拿了一块被汗抹光的木令牌来到隆盛的门口,向认识的打了招呼,顿时大家静默了。

    黑云布满了天宇的夜,老更夫昂三打了三更以后,回到更楼上,打梆子的老七正在香油的灯光下,烧酒煨得冒直汽地等着他,因为夜间不能睡,必得弄点酒才好过。

    “哈哈,新郎看菜,……亲友们多喝一杯……好好地上轿到婆家去……在家是娇生惯养,在婆家可不行,……”从遥远处隐约地传到这小小的更楼里,老更夫昂三呷了一口酒,双眉蹙着说:“我真有些怕听,好像鬼叫,在这夜里。”

    “她这将来也不知怎样?”

    “到这样了,还问什么将来!唉,人世真不能说,没光复前赵四爷在衙门里,给人家说公了事,家里是出一屋进一屋,倒是何等的风光,现在是这样的结局!四太太怎能够不发疯呢?四爷死后,四太太自然是眼巴巴地望着男婚女嫁,没想到儿女将长成人,遇了这样的凶事!”

    “五爷为什么也不问她的事?”

    “入他的,这不讲良心的!要是他问她的事,倒不至于这样了。那次兵变,他自己只晓得跑;要是着人招呼一声,她们母子不也跑掉了么?他妈的,有了这样的亲兄弟!”

    “四太太的家产不都归了他么?”

    “可不是?她家凶事出了以后,他便猫哭老鼠假慈悲地替她伤心,趁着四太太死去活来的时候将红契都哄去了,她是一个女人,自然没心,其实要钱也没用,根都绝了。”

    “要晓得倘若留点钱,也不至于现在没饭吃!”

    老七忽然想着什么似地将楼门开开,伸头向外探望,见没有什么,于是又将楼门重新关起。

    “到婆家去可不行……新郎看菜……这喜酒……”那哑哑的声音依旧断续地传来。

    “遭这大凶险,想是坟地不好的缘故,但为什么五爷家还好好的呢?真难说!”

    “也许是坟地不好,四爷家是长门,自然是先遭凶险;反正他也不会好的,我活了五十岁了,看的多,恶有恶报,你将来是看得见的。”

    他俩谈着,喝着,酒已尽了;老七觉得是时候了,拿了木梆下楼走去。

    “……新郎看菜……到婆家去……这喜酒……”先是独自哑哑地在这凄凉黑夜的空虚里叫

    喊,现在却同了木梆的声音混在一起了。

    秋节过后,市上渐渐是不大清闲了,四太太已不常在街上,但大家也并不感到寂寞,好像她已经从人们的心中遗忘了。

    四太太可是较以前更寒瑟了,她几乎成天都在她儿子浮厝①边守着,要是从南乡往市上来,

    经过那大河旁的小义地,便可以看她在那里;她那颓丧的神情,与无力眼色的惨光,见了人来时,她总是要招呼的:

    “请进来,喝一杯喜酒罢……看看新郎……”

    “你怎么在这里呢?”有时候行人是这样问。

    “怎么?我家在这里,你不知道吗?”她因为人家不知道她住在此处,便有些愤愤,“你看,我的儿子,我的新媳妇,不都是住在这里么?”

    “小姐呢?”

    “女儿么?是人家人,已经出嫁了!”她于是高兴起来,发出一种直嗓音的“哈哈”笑声,“你晓得么?女儿嫁了,媳妇娶回来了。”

    气候既已交秋,正是多雨的时令。这一次连阴了六七天,市上的人更不注意四太太的行动。

    重阳节的前一天,从隆兴茶馆里传出了四太太的消息,就是不知怎的,她将她儿子浮厝上草燃着了,她便被烧死了,据说她这事发生在夜间,人们都在梦中的时候。

    去看的人很多,在这一大堆浮厝的灰烬里藏有一个小小的黑团,这便是她的尸体,大家都为之叹息。有的说,“幸而她女儿的棺不在这里,不然,她母子三个都要这样葬送了。”

    地保周大发告诉了她家五爷,出了钱,将那灰烬埋在一起,筑了一个小的新坟。

    从此以后,每逢无星无月的黑夜,老更夫昂三总是同着老七一块在街上打更或敲梆子。但有时候,仿佛还能隐隐地听着一种凄惨的声音:

    “……新郎看菜……到婆家去……这喜酒……”

    (节选自1935年鲁迅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有删改)

    【注】①浮厝:用砖石将棺木四角垫高,离地三寸,暂不入土归葬,称为浮厝。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四爷在抗战胜利前,很是风光,这从更夫昂三与老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B . 赵四爷生前作恶多端,加之其坟地不好,又是长门,其遭遇凶险是必然的。 C . 四太太烧死后,“去看的人很多”,这既有同情的成分,更有看热闹的心理。 D . 小说从民间取材,四太太的“疯言疯语”为作品染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勾勒了一幅旧农村市镇生活图,让读者得以初步窥见当地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也为四太太出场提供了背景。 B . 一边是人们对吴二先生翘首以盼,一边是人们见到四太太时厌烦打趣,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凸显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C . 小说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四太太这一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 文中划线句子“气候既已交秋,正是多雨的时令”,不仅点明了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强化

      了小说凄清、悲凉的氛围。

    3. (3) 小说反复叙写“····新郎看菜···到婆家去······这喜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 (4)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四太太,可围绕四太太却写了少年烟匠等各色人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隋文帝开皇九年,春,正月乙丑 , 陈主朝会群臣,大雾四塞,入人鼻,皆辛酸,陈主昏睡,至晡时乃寤。

    是日,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济江。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陈人觇之,以为内国无船。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广陵,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隋兵大至,急发兵为备。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又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故弼之济江,陈人不觉。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

    时建康甲士尚十余万人,陈主素怯懦,不达军事,唯日夜啼泣,台内处分,一以委施文庆。文庆既知诸将疾己,恐其有功,乃奏曰:“此辈怏快,素不服官,迫此事机,那可专信!”由是诸将凡有启请,率皆不行。

    庚午,贺若弼攻拔京口 , 执南徐州刺史黄恪。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 , 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贺若弼乘胜至乐游苑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闻韩擒虎已得陈叔宝呼视之叔宝惶惧流汗股栗向弼再拜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乃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既而耻功在韩擒虎后,与擒虎相诟,挺刃而出,欲令蔡徵为叔宝作降笺,命乘骡车归己,事不果。弼置叔宝于德教殿,以兵卫守。

    辛酉,命贺若弼登御坐,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公。贺若弼、韩擒虎争功于帝前。弼曰:“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遂平陈国。韩擒虎略不交陈,岂臣之比!”擒虎曰:“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

    弼位望隆重,兄弟并封郡公,为刺史、列将,家之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罗绮者数百,时人荣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记》)

    【注】①内国,中原之国。②台,台城,也称苑城,即建康宫。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贺若弼乘胜至乐游苑/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闻韩擒虎已得/陈叔宝呼视之/叔宝

      惶惧/流汗股栗/向弼再拜/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乃礼也/ B . 贺若弼乘胜至乐游苑/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闻韩擒虎已得/陈叔宝呼视之/叔宝

      惶惧/流汗股栗/向弼再拜/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乃礼也/ C . 贺若弼乘胜至乐游苑/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闻韩擒虎已得陈叔宝/呼视之/叔宝

      惶惧/流汗股栗/向弼再拜/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乃礼也/ D . 贺若弼乘胜至乐游苑/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闻韩擒虎已得陈叔宝/呼视之/叔宝

      惶惧/流汗股栗/向弼再拜/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乃礼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朔,农历每月初一。古时常以“朔、望、晦”分别表示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与最后一天。“既望”指农历十六。 B . 晡时,十二时辰之一,即“酉时”,古代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以地支来标示。 C . 京口,今之江苏镇江。中国地名常有不同的称谓,如南京别称“金陵”“建康”“石头城”等,扬州别称“广陵”。 D . 敕书,指皇帝颁发的诏书。敕,皇帝的诏令。文中的“敕书”是指隋文帝向被释放的六千多

      陈朝将士发布的命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贺若弼足智多谋。他以军中老马为本钱大量购买破旧的船只,并把它们停泊在小河内来迷惑敌军。 B . 贺若弼军纪严明。他严肃军纪,秋毫无犯,其手下有士卒在民间买酒,贺若弼当即下令将他斩首。 C . 贺若弼执着名利。他为隋灭南陈立下汗马功劳,但为抢夺战功,他甚至当着皇帝面与韩擒虎争吵。 D . 贺若弼位高名重。南陈覆亡后,他被授予上柱国之职,封爵宋公;其兄弟也加官进爵,隆恩日显。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

      ②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

    5. (5) 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一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那么,请结合文本,概述南陈王朝灭亡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 4. 古代诗歌阅读

    赤壁

    杜痒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以如椽之笔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顶之势顺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其中一个“本”字强化了这一色彩。 B . 颔联中一“空”一“已”,前后对比,将孔明的枉费心机、无可奈何与曹操的狂妄轻敌、不可一世表现得淋漓尽致。 C . “兵销炬影东风猛”一句,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情景,令人想见赤壁的熊熊烈火、曹操的抱头鼠窜与周瑜的指挥若定。 D . “梦断箫声夜月孤”一句,描绘出了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诗境也由上文的粗犷转为凄清,令人黯然神伤。
    2. (2) 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妙处。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的两句是:“”。
    2. (2)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年龄大小无关的句子是:“”?
    3. (3) 自从屈原在《九歌》中吟唱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动人的诗句后,其“木叶”的形象,便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以致于后人在诗中往往用“木叶”或“落木”替换“落叶”,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         。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

    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鬼斧神工,拦腰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扭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    , 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而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         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

    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脚踝依然被剐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          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默默无闻/浩浩汤汤/高朋满座/历久弥新 B . 鲜有人知/泠泠作响/下里巴人/亘古不变 C . 默默无闻/浩浩汤汤/下里巴人/历久弥新 D . 鲜有人知/泠泠作响/高朋满座/亘古不变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山涧如一把鬼斧神工,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 B . 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拦腰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 C . 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 D . 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拦腰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扭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
    3. (3)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小品文是很小的。人家或以为它太小了,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①      , 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所说倘真是道,也未免太艰深了。②     , 应该是众人应该明白而且都能明白之道理,那便有普及的价值了。世间不少长篇大论,因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这便没有普及的价值。(     )要小品文能载道,又要它能普及,便须文章作得很好。就形式说,当为短小之法,我也可以举一些,曰,不要导论,不要结论;反之,只要一个本论。近来常见三五百字之小品文,其开端便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③      , 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反面说。总而言之,小品文虽经济,然而是“文”章。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品文短小,所述之理浅显,读来不甚难懂,也不甚费时。因这两个长处,小品文可作普及

      文化与教育之良好工具。 B . 小品文短小,读来不甚费时,所述之理浅显,读来不甚难懂。因这两个长处,小品文可作普

      及文化与教育之良好工具。 C . 因这两个长处,小品文可作普及文化与教育之良好工具。小品文短小,读来不甚费时,所述之理浅显,读来不甚难懂。 D . 因这两个长处,小品文可作普及文化与教育之良好工具。小品文短小,所述之理浅显,读来不甚费时,也不甚难懂。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知名图画书作家赛门·詹姆斯于2004年出版的绘本作品中有这么一个温馨的故事:《小步走路》。

    三只鸭子迷路了,年龄最小的那只一会儿吵着要找妈妈,一会儿说他的脚好酸,聪明的鸭

    子大哥教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鸭子二哥还给他取个名字叫“小步”。小步在哥哥的鼓励下,时快时慢地埋头走路。有时走累了,他又赖在原地不想动,哥哥总是耐心地提醒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最后,小鸭子居然第一个走到了家。

    每当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义时,正是它的简单令我震惊。   ——加缪

    以上内容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