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2-03-01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chuàn)起了四位作家的乡土记忆,通过写实与写意相互熔合的镜头展现出家乡的风貌,在看似漫无目的的(xù)叨中,让观众回忆起自己的故乡。 B . 《中秋奇妙游》的舞蹈《鹤归来兮》以“鹤”的形态为原型,借鹤(qí)福之意,从鹤的文化象征意义传递对圣洁、清雅、生命的盛情礼赞,溅起鹤舞中秋的涟(yī),让人赞不绝口。 C . 支付宝开放平台发布报告显示,在国庆期间,在有序防疫的背景下,长假推动经济火爆,与此同时,一些商家总是按(nà)不住涨价冲动,让顾客掉进他们的消费陷(jǐn). D .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但也绝非板着面孔的说教,绝非急言厉色的鞭(chī),而是一种峰回路(zhuǎn)的顿悟,简峭又不失温和。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通州大运河畔,祖辈们口口相授的船工号子再次响起。从大运河森林公园内的漕运码头乘船向北沿河而行,一路水光潋滟,两岸杨柳堆烟。凭栏远眺,白鹭重归,航路再现,一眼千年。

    从历史中走来的大运河,再次创造历史。第一次出现航道和航运,第一次出现船闸,第一次出现市内水路运输……(甲)北京交通部门的同志说:“大运河复航后,为北京交通水上运输带来很多个第一次。”流淌千年,沉寂百年,再次涌动起来的大运河,正在奔涌着新活力。

    流淌的运河,勾勒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骨架,成为这座未来之城的活力之源。(乙)大运河复航,泛舟其上,城市绿心、行政办公区、综合交通枢纽、运河商务区、燃灯古塔等悉数尽在眼前,两岸楼宇错落有致 , 绿树层叠苍翠。一脉活水串起城市地标,人们在城市景观与大美生态中,感受古今之变。(丙)因“运”而兴,依“运”而盛,“流”起来的大运河,正在“活”起来、“火”起来。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水路相通,人文相融,大运河一定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1.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 勾勒 B . 悉数 C . 错落有致 D . 浓墨重彩
    2.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长征2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以一往无前之势冲入澄澈霄汉,并在在轨飞行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确保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基础。 B . 2021年9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达到70%以上的全国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参展,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新文博、新会展、新内容、新成效”的风貌。 C . 近日热映的电影《长津湖》让无数中国人走进影院,通过大银幕回首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再现了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慷慨赴朝,与武装到牙齿的敌方王牌之师血战到底。 D . 10月5日,四川省地震局发布的预警信息为自动处理系统技术故障误报,四川省地震局对地震预警的误报进行纠正,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有错必纠的科学精神。
  • 4.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 这是我最近写的文章,请您斧正。 B . 由于路况不佳,我赶到约定地点时,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C . 如果遇到难题,我一定会主动向您垂询。 D . 我一直把你送给我的毕业礼物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 5. 下面是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会微,请写出构图要素(文字除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网络热词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诸如黑客、闪客、维客、验客之类的陌生称谓,不明就里的人往往一头雾水:哪里来的这么多“客”?其实,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某网站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有700多个,且多数为古典词汇),常见的如门客、食客、剑客、刺客、侠客等。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上述网络新称谓,也应属于这一类,只是无所谓褒贬罢了。

    “客”字的甲骨文,俨然一幅简笔画:穹窿似的的屋宇下,左方是背着行囊的旅人,右方是拱手相迎的主人。“客”字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开来,凡属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客”,例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就有“客气”与“主气”之分。“客气”与“主气”相得则和,相克则病。

    除了本义外,“客”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如游客、客籍等;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如说客、镖客、幕客、掮客等。至于“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与政治家的称呼不同,含有贬义,如果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则是误用。

    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那些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在《侠客行》中,李白将侠客的形象史诗化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读着这样的诗行,不由人陡增浩然之气,无形中唤醒英雄情结。

    在古诗文中,以“客”为名的称谓除少量是专指外,其余大多是泛称,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如“贾客”指经商之人,“羁客”指旅行之人,“迁客”指流放之人,“真客”指修真得道者,“青眼客”则是指意气相投者。有些所谓的“客”,只是作为一种别称,存在于行文表述中,并不需要具体指认或当面称呼。如,墨客、骚客、看客、过客等。有些“客”则是以特征来命名的。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那个打抱不平的人穿黄衫,“黄衫客”就成了豪侠之士的代称。有些带有“客”字的名词,虽然古今皆用,但含义有所不同。

    其实,任何生命都是一个客观过程,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而是要做些有益的事情。

    (选自《“客”从何处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门客、食客、剑客、侠客等”,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历史上,对其评价有褒有贬,是因为“客”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 B . “客”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对应,这一点可以从“客”字的甲骨文的构建中得到佐证。 C . 从本义来看,“客”起初就是指外来的或宾从事物;本义之外,“客”还可以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等等。 D . “客”这一称谓在古诗文中属于泛指,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因而有些带有“客”的名词,古今皆用。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某网站上列出的含有“客”的词汇有700多个,而且多数为古代词汇,可见以“客”为名的称谓,自古有之。 B . “政客”原指投机于政治的掮客,属于“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的意义范畴,把跻身政界的人通称为“政客”属于误用。 C . 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侠客的社会影响显然更大一些。 D . 墨客、骚客、看客、过客这一类“客”,并不需要当面指认或称呼,这些称呼只存在于行文表述中,用以别称而已。
    3. (3) 根据原文,分别指出“茶客”“香客”“客家人”“珠履客”是以“客”的哪个意义来命名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凝固在穿岩山的时光

    张雄文

    ①小车像只负重的岩鹰,缓缓盘旋而上,将雪峰山深处亘古沉默的幽绿一层层抛在脚下。

    ②一路陪伴我们的是盛夏里一场粗犷的雨。雨点似乎窥伺漫山油油绿意已久,忘情倾泻而来,清脆如金石相扣,将山脚统溪河野性的轰响稀释得若有若无,像天外渺远的钟磬声。这是有着世居深山更深处乡民特质的雨,淳朴而大气,敦厚而好客。从我们一行钻入雪峰山,抵近统溪河河岸,望见穿岩山眉梢时,它们便贴着山崖突然而起,紧随而行,似乎生恐浓荫如盖的莽莽丛林凉意不够,怠慢了远道而来的我们。

    ③我依旧汗意涔涔,却都是穿岩山壁立悬崖惊出的冷汗。小车蓦地停在了山腰人工凿出的一处平地,犹如一艘核潜艇升出了墨绿的海洋。我弓腰钻出车门,长吁一口气,脸色瞬间由白泛红,似乎庆幸还活在烟火人间。抬头,一座静默的古寨跃入眼眸。“枫香瑶寨”几个大字将银色的雨幕染成温婉的金黄。古寨木墙黑瓦,松木的清香扑鼻而来;门楼上三层屋檐清俊雅致,弯翘欲飞。我脑海里蓦地闪过许多镜头:白发长髯的瑶王率领族人避居于此,山高林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耕时猎,怡然自乐。

    ④似乎为了印证这些我从纸上得来的印象,刚近寨门,山歌乍起,一排五彩民族服饰的窈窕女子笑靥烂漫,端着大碗酒肉拦在了门口,两旁是令人触目惊心的硕大酒坛,不知名的根雕凿就。“瑶王”迎了上来。他是一个真正的雪峰之子,穿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也是我神交多时的好友。他穿着随意,憨厚而儒雅,淡淡的微笑里漫溢古朴的书卷气,绝不似一个久居深山的“山人”,而像是一个大学校园中寻常可见的学者。

    ⑤豆大的雨点还在倾情挥洒,撩拨着养在深闺,轻易不肯见外人的山间草木。“瑶王”陪我重新钻入雨幕,漫步深林曲径,前往右上角的一处泳池。古树参天而立,枝叶交错,几乎将雨水隔绝在十几米外的头顶。路边偶尔开出一点豁口,簇拥几丛翠竹,竹林尽处有一块长条形窄狭菜地,生长着辣椒、茄子、丝瓜、苦瓜。“瑶王”用目光摩挲这唯一的人工葱绿,笑笑说,我种的。我不好意思开口,心里却默念,晚餐要有点这地里的菜肴才好。

    ⑥泳池是削平一座不宽的山峰而建,山泉从林间岩石罅隙注入,清澈如二八少女的眸子。三五游客或仰或俯,搏浪其间,趣味盎然,全然不顾头顶淋漓的雨水。栏杆围就的池边下方,便是深不见底的山谷。谷底升腾出一团团乳白色的云雾,如梦似幻,将泳池裹在一种神秘的氤氲里,令人疑心误入王母娘娘的瑶池。一行人凭栏徘徊,远望,微笑,默叹。我也感慨着“瑶王”的奇思妙想,给森林公园增添了一处奇景。

    ⑦暮色在依旧酣畅的雨水中四合时,一行人离开瑶寨,换了座同样险绝的山头,进了穿岩山山腰一座隐在竹荫深处的木屋。廊檐下竹香馥郁的灯光里,几个人靠着古拙原始的桌椅团团围坐,是雪峰深处溆浦乡间那种常见的八仙桌与木板条凳。风声呜响于竹梢,竹叶过滤的微雨滴答在台阶,四望漆黑,星月暂隐,除了风雨声,没有半点尘世浸染的杂音,宁静如上古的岁月。我们也犹如穿越回那时的竹篱茅舍。

    ⑧晚餐端上来了。果然有“瑶王”自种的辣椒、苦瓜。我一时笑逐颜开,展碗举箸,跃跃欲试。“瑶王”淡然一笑,取过一壶颜色有些浑浊的自酿乡酒,说,别小看这酒,最多只能喝三杯。借着酒,(一旁陪坐的当地友人说,穿岩山森林公园解决了大山深处十万人的就业与脱贫问题,往昔千里外出的民工潮悄然回流,空心村重新鸡鸣犬吠。所有民居,都是在森林公园协助下新建或维修。他们还为乡民们提供了工作,现在乡民们已经全部脱贫。

    ⑨廊檐外风雨潇潇,不觉已过三杯。“瑶王”聊起了雪峰山深处的先贤--《辞海》主编舒新城,眼里满是景慕与神往。我一页页翻阅他影印出版的《舒新城与现代名人书信集》,忽然觉得眼前这位山间高士,还是一位达则兼济天下的真正儒者。他有一部长篇小说的草稿,至今不肯出版,说还要锤炼锤炼。我想,他真正的传世之作其实已赫然问世,这部书写在大山之巅的大著,将被雪峰山的乡民们藏之名山,传诸后世而不朽。

    ⑩夜深,雨点还在敲击着竹叶。我辗转于床,蓦然想起了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身为父母官的郑板桥,也只能望着暗夜里的屋顶想想而已。风声呜响于竹梢,竹叶过滤的微雨滴答在台阶,没有半点尘世浸染的杂音,宁静如上古的岁月。遥望苍穹,我似乎看到了瑶族风格的民居星星点点,像绿海上漂浮的一只只海鸥;层层梯田稻穗油绿,似乎已能闻得着金秋的稻香……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7日14版,有删改)

    1. (1) 文章多处写雨,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 (2) 简析标题“凝固在穿岩山的时光”的意蕴。
    3. (3) 赏析文章的最后一段。
    4. (4) 结合全文,探究第⑨段加点词“传世之作”的内涵。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心术

    【宋】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 , 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 , 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正视 B . 谨烽燧,严斥堠               斥堠:侦察 C . 一静可以百动               制:控制 D . 使之而堕其中                     狎:忽视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百战                         赢而不助五国也 B . 兵尝敌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C . 奋呼操击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 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芥为之舟
    3. (3)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凡兵上义”,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 . 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 . 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D . 文章给人以排宕顿挫之感,这得力于文中大量排偶句的纯熟运用,茅坤说“此文中多名言”,排偶句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为文章增色不少。
    4.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善 用 兵 者 使 之 无 所 顾 有 所 恃 无 所 顾 则 知 死 之 不 足 惜 有 所 恃则 知 不 至 于 必 败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微雨

    李商隐(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小雨

    杨万里(宋)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1. (1) 两首诗从体裁来看,都属于。“初随林霭动”和“千峰故隔一帘珠”都能体现雨中景物的(特点)。
    2. (2) 李诗通篇不着“雨”字,却能体物工切,摹写入微;杨诗起笔点“雨”,全诗似即兴而成,却让寻常景物,情趣顿生。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材料二:子曰:“质胜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材料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材料四: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1. (1) 解释上述材料中加点的两个“文”字:①,②
    2. (2)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君子观的理解。
  • 11. 古诗文默写。
    1. (1) ,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 (2)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论语》)
    3. (3)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守着窗儿,!(李清照《声声慢》)
    4. (4)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5. (5)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作文(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傅雷

    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赫胥黎

    只有神仙与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有朋友的。--梁实秋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