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2-02-22 浏览次数:5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制造工具就是最初的手工艺,这使得前人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关键一步。因而手工艺劳动在起源意义上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农夫,长期使用斧头等工具的人为工匠。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城里的新型工匠,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1月18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12月10日,习近平同志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摘编自202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为深入学习并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浸润式”实践团于7月19日至24日,赴湖北武汉开展“走进匠心”实践活动,与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的行业翘楚访谈交流,参观项目现场并深入一线进行“浸润式”实习实践,领悟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浸润式”实践团来到中建三局科创公司,与两位行业翘楚开展了大国工匠座谈会议。中建三局建筑工业化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范键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勉励大家用技术创新助力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进程。

    “浸润式”实践团依托中建三局广阔的平台,进行了重点项目参观、大国工匠访谈以及“浸润式”在岗实践。同学们且行且思,从实践与访谈中感悟学科专业前沿和建筑业转型趋势,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做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建设行业骨干!

    (摘编自荆楚网2021年7月29日《浙大学子走进中建三局建设一线体悟大国工匠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手艺工人的称呼,其劳动属于创造人类的劳动,其精神的出现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B .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传统手工工匠虽然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它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在新时代,我们仍需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匠文化发扬光大。 C . 工匠精神正是对传统文化中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D . 浙大学子走进中建三局建设一线,与行业翘楚访谈交流,参观项目现场,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他们一定能成为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建设行业骨干。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到了工业化时代,手工艺也已经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B .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如果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C .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深入学习践行“工匠精神”,对于我们高一学子来说也有重要意义。 D . 要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除了创造更多的“工匠故事”,还需要讲好“工匠故事”。
    3. (3) 下列四个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北京故宫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孤独相伴,用精湛的技艺,修复文物,被称作“文物的医生”。 B .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八集系列报道《大国工匠》,讲述了不同岗位劳动者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 C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工卢仁峰左手残疾,仅靠右手练就一身电焊绝活,其手工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堪称一绝。 D . 许多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奢侈品牌,比如瑞士的手表制造行业,因为要做到完美必须耗时长,成本高,因此价格也会更高。
    4. (4) 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 (5) 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肯定有坚守的必要,我们该如何弘扬这种精神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活地图

    牟喜文

    夕阳把树的影子投向地面,像极了一摊摊巨大的泪滴。对着活地图吊在树上遇难的遗体,程连长眼含热泪脱下了军帽,战士们也都默默地脱下了军帽。十七岁的战士“小不点”双手掩面,蹲在地上,泣不成声,眼泪渗出指掌,蜿蜒成河。

    程连长小心翼翼地解下套在活地图脖子上的绳索,把活地图的遗体放平,脱下军大衣,盖在活地图身上。

    他解下毛巾轻轻擦拭着烈士的遗体,程连长的眼睛直了。活地图的遗体上纵横交错着许多道伤痕,看来他死前一定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

    活地图真名叫马一山,“活地图”这个绰号是程连长给起的。马一山曾是芬山有名的猎户,是程连长千里奔袭,在剿匪的路上吸收进队伍的新兵。

    活地图是沙田屿人,十八岁就开始打猎,足迹几乎踏遍了方圆五百公里的芬山,哪里有沟,哪里有坎,哪个山洞适合藏人,哪里的山谷适合打埋伏,活地图都了如指掌。所以,稍加训练,活地图就成了程连长侦察班里的一名剿匪骨干。

    “连长,你把这个戴上!”有一天,活地图把一个椭圆形木牌递到程连长手上。

    “这是啥呀?”

    “芬山山神!”

    程连长仔细端详着手里的物件,只见杏核大小的桦木牌上清晰地刻着一个老人的头像,雕工细腻,刀法老到。老人的面庞安详,眼里还含着一丝笑意。

    “这是你刻的?”

    “嗯。”活地图害羞地一笑。

    “刀工不错嘛!”

    “没事时,瞎刻着玩的,听老一辈人说,这山神灵得很哩!”

    虽然程连长是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可他还是郑重地把那块木牌挂到了脖子上,这个钢铁男儿眼睛竟然有些湿了。

    可如今……

    有了活地图做向导,程连长如虎添翼。一年来经过大大小小二十几次战斗,芬山周围的十几伙土匪几乎都被剿灭了,只剩下老鹰岩的马大棒子两百余人那一伙。

    马大棒子真名马一水,也是沙田屿人,论辈分,还是马一山没出五服的堂兄呢。

    马大棒子曾在国民党队伍里当过团副,也曾举旗打过日本鬼子。鬼子投降后,据说马大棒子率人挖了一座蒙古贵族的坟墓,得了许多金银财宝,这才拉队伍上山,当了土匪。

    程连长几次派人侦察,都无功而返。

    为啥?

    老鹰岩隐蔽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据猎户讲,老鹰岩还有一条密道,只有少数采参的和挖药的人知道。可马大棒子也不是泛泛之辈,知情人基本上都被他以各种借口除掉了。

    土匪马大棒子成了程连长心头挥之不去的心病。

    这天,程连长正在研究对老鹰岩强攻的方案时,“报告!”随着声音,活地图推门走进了指挥室。“报告连长,马一山请战!”

    “请什么战?”

    “我请求上山劝降马大棒子!”

    “劝降?不行,不行。”程连长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马大棒子为人凶残、狡诈,你去了,恐怕……”

    “我想,念在同乡亲成的份上,他不会把我咋样的。”活地图的腰杆挺得笔直,眼里射出自信的光。

    “不行,我不能拿我士兵的生命开玩笑!”程连长斩钉截铁。

    “连长,求你了,让我试一下吧,如果成功了,我们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牺牲了。眼瞅着就要过上幸福生活了,我不想战友们再有啥闪失!”活地图祈求地看着程连长。

    “你有多大把握?”连指导员冲活地图说。

    “七成!”

    “我看,老程,要不让小马试试?”指导员望向低头沉思的程连长。

    “那……好吧,不过你小子给我记住:一定要活着回来!”

    “得令!”活地图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回身大步流星地出去了。

    哪承想……唉,都怪我!程连长薅着自己的头发,捶胸顿足。

    群山肃穆,只有几只乌鸦时不时地哇哇几声,更显得空旷、凄凉、肃穆。

    当程连长的目光无意中落在活地图手上时,咦了一声,含泪的眼睛倏地亮了。活地图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盖上,赫然微刻着一幅地图,是那幅上山的秘密通道的地图。夕阳退去,夜色笼罩,那漆黑的天幕上升起了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

    (摘自《小说月刊》)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三自然段面对活地图遗体上纵横交错着的许多道伤痕,“程连长的眼睛直了”写出了程连长震惊于土匪的凶残和他内心的愤怒。 B . 因为足迹几乎踏遍了方圆五百公里的芬山,活地图对芬山地形了如指掌,所以,稍加训练,他就成了程连长侦察班里的一名剿匪骨干。 C . 活地图说,念在同乡亲戚的份上,马大棒子不会把他怎么样,言语中透露着自信,也暗示他对马大棒子凶残.狡诈的本性有充分认识。 D . “哪承想……唉,都怪我!程连长薅着自己的头发,捶胸顿足。”表现了程连长为同意活地图上山劝降而懊悔和自责。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以活地图的牺牲为开头设置悬念,渲染了阴沉压抑的氛围,寄寓了悲伤哀痛的感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小说中活地图将亲手雕刻的芬山山神像送给程连长这一情节,一方面了表现他雕刻技艺的高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活地图的封建迷信。 C . 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突破时空限制,使情节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避免了平铺直叙。 D . 小说首段和倒数第二段两处景物描写,用极简省的文字,描绘树影、群山、乌鸦等景物,营造了悲凉、肃穆的氛围,烘托了战士们失去战友的悲伤心情。
    3. (3) 小说中“活地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 (4) 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活地图”做题目?请从小说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作品主旨等角度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敌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已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巴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注释】①忠简:南宋初期政治家赵鼎的谥号,即下一句所说的赵鼎。②伪学:程朱理学在南宋时被称为伪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 B .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 C .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 D .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 . 《礼记》主要记录礼仪,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C . 大理卿,即大理寺少卿,官职名。大理寺,官署名。古时最高法庭,掌管刑狱案件审理。 D . 《稼轩集》是辛弃疾的作品集,又叫《稼轩长短句》,收录了辛弃疾一生的诗、词、文。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正气浩然,慧眼识才。辛弃疾主政长沙时,发现考官滥取考生,十分生气,亲自查阅试卷,发现赵方是个豪杰之士。 B . 辛弃疾崇尚务农,以轩明志。辛弃疾认为应该把种田放在首位,用“稼”为轩命名,赞扬北方百姓自给自足,贫富差距不大。 C . 辛弃疾性情豪爽,乐于助人。同事吴交如死后,家贫无钱买棺敛葬,辛弃疾慷慨解囊帮助办理丧事,并赞叹吴交如的清廉。 D . 辛弃疾重情重义,不畏禁令。朱熹死时,其学说正被严禁,门生和旧时朋友都不敢前往送葬,辛弃疾不顾禁令,前往并作文哭悼。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②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5. (5) 乾道六年辛弃疾上书朝廷,指画山河,为何被朝廷拒绝?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渭上秋夕闲望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贤?

    【注释】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 (1)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B . 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的情状,又含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过程。 C .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D . 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 (2)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景色或者事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登高》中,“”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2. (2) 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3.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盏( )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还刷新着人类文明的边疆,扩充着社会的审美。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 ),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 )”,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枯                          细枝末节                     闭塞眼睛捉麻雀           高树 B . 孤                          雕虫小技                     躲进小楼成一统           倡导 C . 枯                          雕虫小技                     闭塞眼睛捉麻雀           高树 D . 孤                         细枝末节                     躲进小楼成一统           倡导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更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B . 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扩充着人类的文明 C . 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 D . 更刷新着人类文明的边疆,扩充着社会的审美追求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品读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虽仕途几经浮沉,但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苏轼诗词中对“鸿”的书写浩如烟海,经常是用来自喻的。“鸿”是候鸟,随季节的更换飞来飞去,苏轼是个官员,也要随朝廷的差遣跑来跑去,于是他觉得自己像“鸿”。进一步说,不但是跑来跑去的时候像“鸿”,整个人生也就是在世间的一次旅行,所以人生也像“鸿”一样飞过这个世界。那么留下来什么呢?也许有些痕迹,就是“雪泥鸿爪”了。这“雪泥鸿爪”出自他早年写的诗,可以说是他有关“鸿”的书写中最为妇孺皆知的了。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他从贬谪之地海南岛获赦北归。5月1日舟至金陵,遇见老朋友法芝和尚,作《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赢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这是他对“鸿”的最后一次书写,7月28日,苏轼病逝于常州。

    1. (1)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如业、服务业职工学习和称颂。 B .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作为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虽然没有摘金夺银,但他的体育精神备受认可,被网友们亲切称为“苏神”。 C . 今年9月23日,是我国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 .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2. (2) 仿照文中画横线的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整个人生也就是在世间的一次旅行,所以人生也像“鸿”一样飞过这个世界。

      仿写:整个人生也就是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③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习近平2021年新年贺词

    你对以上材料有何理解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