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1-11-29 浏览次数:6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共48分)
  • 1. (2021高二上·榆树月考) 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
    A . 君权削弱 B . 中央集权 C . 吏治腐败 D . 豪强崛起
  • 2. 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 . 加强道德修养 B . 追求政治利益 C . 辨别大宗小宗 D . 维护经济特权
  • 3. 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 . 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 . 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 . 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 .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 4. 历史教授章百家认为:在新中国第一阶段的外交中,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到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得以改变 B . 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 C . 国际格局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D .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 5.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 .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 . 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 . 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 . 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 6. 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最需要的是织工、农民、鞋匠和建筑工人;在这些人仍不能使城邦自给自足的时候,还需增加冶工、牧人、商人和小贩,这种设想蕴含着(   )
    A . 专制主义理念 B . 自由主义精神 C . 法律至上原则 D . 小国寡民情结
  • 7. 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 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 C . 宰相职责发生重大变化 D . 进一步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 8. 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
    A . 推行仁政 B . 以法治国 C . 规范行为 D . 监督民众
  • 9.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② D . ③④
  • 10. 在古代的赋税制度中,每年向政府交纳帛或者布指的是(   )
    A . B . C . D .
  • 11. “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

    A . 冶炼技术的提高 B . 铸造工艺的完善 C . 等级制度的发展 D . 宗法体系的崩溃
  • 12. 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地方势力膨胀动摇中央集权 B . 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 . 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 D . 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
  • 13.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为解决此问题,罗马人(   )
    A . 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B . 颁布《民法大全》 C . 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 D .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 14. 下表反映出新时期我国(   )

    时间

    外交工作

    1996年5月

    江泽民主席访问非洲六国时郑重宣布: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各国间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

    1997年5月

    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与江泽民主席签署了《中法联合声明》,宣布中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02年3月

    江泽民主席强调,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越南,我们提出更高的合作愿望,就是要求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

    2006年4月

    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强调发展中美关系是维护两国和两国人民共同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的需要。因此,中美不仅是“利益攸关方”,而且应该是“建设性合作者”。

    A . 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 . 践行“求同存异”原则 C . 大力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D . 坚持“一大片”的方针
  • 15.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 )
    A . 加强了农民的租役负担 B .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 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 .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 16. 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 . 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 . 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 C . 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 . 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
  • 17. 下表为中晚唐(800~880年)“权力地理”表。据此可知,唐中晚期( )

    地域

    有中央任职经历的士人

    有家族仕宦传统的士人(三代以上)

    长安

    95%

    72%

    洛阳

    85%

    82%

    长江下游

    50%

    13%

    A . 北方文化水平高于南方 B . 集门弟子不受政府重视 C . 世家大族依旧把控朝政 D . 政治资源影响权力获取
  • 18. 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
    A . 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 . 确立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 . 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 . 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 19. 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公报》中声明,双方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等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反映了(   )
    A . 中美建交条件己成熟 B . 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 C . 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 D . 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
  • 20. 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这反映了两税法(   )
    A .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 .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 . 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 21.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称为“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沙子扭成的绳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   )
    A . 共和制 B . 总统制 C . 两党制 D . 联邦制
  • 22. (2021高三上·长春月考) 如图为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统计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北宋(   )

    A . 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 B . 监察体系内部出现权力制衡 C .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加强 D . 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
  • 23. 拿破仑曾说:“我拥有许多军队,但我也不能侵占一块土地,因为侵犯一个人的所有权,就是侵害所有人的权利。”在此思想影响下制定的《法国民法典》(   )
    A . 适应了对外扩张需要 B . 顺应了拿破仑的称帝意愿 C . 有利于维护封建特权 D . 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 24.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银行的业务工作反映了冷战的特点,贷款的方向和国别都有冷战的味道。冷战结束后,逐步恢复到推动改革以及经济转轨上来,更注重贷款之后用款的效益如何。由此可推知,世界银行(   )
    A . 业务发展与国际政治有关 B . 从政治实体向经济实体过渡 C . 沦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D . 是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的机构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 25. 课本剧表演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载体。以下是某班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课本剧表演的部分场景。认真欣赏,回答问题。

    1. (1) 场景一图一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所开创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
    2. (2) 场景二中明朝政府为加强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
    3. (3) 根据课本剧,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趋势。
  •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将考试与选官相结合,对选官用人制度进行成功改革的范例是科举制。宋朝的科举取士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选才方式“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实际上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蒲松龄一生屡试科举,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他在《儒林外史》中将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下众考生的心态刻画为“七似”:包“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悦,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头絷之猱。忽然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ta:失意)然若敛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

    ——摘编自《儒林外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性的消极影响。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英国在联合国的创建过程中精心准备并形成其联合国方案,且在1944年正式提交联合国筹备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英国的联合国方案最大特点是基于丘吉尔的坚持:联合国应该带有某种区域性特征,最好是按照不同区域分别建立区域性委员会,管理与之相关的地区事务;退而言之,还可以在各区域委员会之上设置世界理事会,体现对于全球事务的关注。然而,英国最终放弃了其对于联合国的最初设计,转而接纳美国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方案。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举行,全体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及作为“宪章之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公约。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摘编自刘晓莉《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英国方案》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方案的实质并指出其未被采纳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联合国创建中产生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