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第29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质量检...

更新时间:2021-11-24 浏览次数:6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表1

    记述

    文献

    “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表1为典籍中有关周代诸侯国姓的记载。表中的记述说明,周代(   )

    A . 突破了血缘宗法关系的限制 B . 以地域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C . 地缘组织与血缘组织相统一 D . 分封制加剧了地域文化冲突
  • 2. 韩非子曾经对秦国实行的“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的商鞅之法提出批评:现在如果推行这样的法令,让杀敌斩首有功的军士做医师和匠人,那么疾病一定不能解除,屋舍一定不能建成。据此可知,韩非子主张(   )
    A . 维护世卿世禄制度 B . 量才而用的任官理念 C . 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D . 民生问题是执政之本
  • 3. 有学者说:“秦王政相信秦之所以能兴起、兼并六国是赖祖先神灵的护佑……秦并六国,置祖庙于天下之中,似乎有意以此证明他们得以王天下的根据和凭借。”由此可知,秦朝( )
    A . 完成了先人统一天下梦想 B . 尊崇宗庙蕴含着政治意义‘ C . 政权的神秘色彩比较浓厚 D . 借助神灵来维护政治统治
  • 4.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户部尚书度支郎中、员外郎在管理全国租赋、物产以及水陆收入时,“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以近及远,与中书门下议定乃奏”。这反映出,唐代( )
    A . 地方财政权集于皇帝手中 B . 朝廷注意削弱地方的实力 C . 重视加强三省人员的合作 D . 宰相之间的制衡关系明显
  • 5. 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宗以下,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 B . 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C . 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 D . 皇帝权力日趋走向衰落
  • 6. (2020高三上·邵东月考) 明中叶以后,王学兴起,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该学说信徒众多,对旧制度、旧道德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下列属于这种“冲击”作用的是(   )
    A . 引发人们对君主圣贤的质疑 B . 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被取代 C . 君主专制制度趋向于极端化 D .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抛弃
  • 7. 如图为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统计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北宋(   )

    A . 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 B . 监察体系内部出现权力制衡 C .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加强 D . 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
  • 8.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   )
    A . 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B . 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C . 旨在提高乡民整体的道德素养 D . 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
  • 9. (2020高三上·湖南月考)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要求下,清朝的自称不再是奉天承运的“天朝”,而改为了“大清国”,“19世纪,列强把外部的‘国’(概念)强行塞进了中国,一些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搅乱了”。这说明(  )
    A . 中国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B . 清朝主动顺应世界潮流 C . 中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合 D .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 10. 英国领事在福州枯坐3年后,于1847年报告说,“并无英船或其他外国船只来此贸易,也并没有真心诚意地来考察过商务情形”。到1850年,福州一共有10个外国人,其中7个是传教士。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清政府仍坚持闭关锁国 B .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牢固 C . 受国内政局动荡的影响 D . 西方无意开展对华贸易
  • 11. 在咸丰朝以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是直隶于中央的,决非将帅可得而私有。咸丰时期,湘淮军则是由将帅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保举至武职三品以上者竞多至数万人。据此可知(   )
    A . 晚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面临调整 B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具有必然性 C . 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D . 洋务运动兴起的条件已经成熟
  • 12. 1907年,清廷外务部根据刘式训上奏的《变通出使事宜章程》做了制度调整:一是将出使大臣变为实官;二是让具有驻外经验并精通外语的人充任出使大臣;三是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这一调整(   )
    A . 揭开清朝近代外交的序幕 B . 增强了国民外交自主意识 C . 体现了清廷的现代化倾向 D . 有效遏制了革命形势发展
  • 13. 五四运动之后出现许多以“平民”命名的中国社团,如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平民周刊社等;以“平民”命名的报刊也很多,如《平民教育》、《平民导报》等。这反映出(   )
    A . 新文化运动促使学术开始下移 B . 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 C . 民众在救亡运动中的地位凸显 D . 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遭到摒弃
  • 14. (2020高三上·湖南月考) 1942年1月,边区政府制定了《陕甘宁边区三十一年度(民国)经济建设计划大纲》,提出“贯彻以农业为主,广泛发展私人经济的政策”,同时还“应积极欢迎海外华侨来边区投资,颁布优待华侨投资办法,帮助在延华侨兴办工商实业”。该“大纲”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
    A . 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 B . 转移边区的工作重心 C . 重构边区的阶级结构 D . 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 15. 如图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对图中数据解读完整的是(   )

    A .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B . 新中国坚持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 新中国推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D . 冷战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不断增强
  • 16. 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职能配置,弱化大量审批事宜,协调解决部门间的职责交叉、重复问题,精简机构人员编制。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   )
    A . 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B . 摆脱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的束缚 C . 进一步理顺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D . 强化了舆论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督
  • 17. (2020高三上·湖南月考) 在罗马社会早期,特定的形式要求是各种契约得以履行的前提,否则不产生法律效力。后来出现了诺成契约,只要交易双方形成合意就可以成立合同。罗马法中的这一转变(  )
    A . 体现了泛滥的形式主义 B . 维护了广大平民的利益 C .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有利于私有财产的转移
  • 18. (2020高三上·湖南月考) 17世纪的英国散文,语法规则日益严密,拼写方法日趋统一,语言中增加了口语化和近代化的词汇,文体风格上追求朴素平易、明白清晰,议论讲究逻辑严谨,叙事要求直截了当。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工业革命的勃兴 B . 人文主义的发展 C . 科学思想的影响 D . 社会制度的变革
  • 19. (2020高三上·湖南月考) 1895年底,德皇威廉二世说比洛将成为他的“俾斯麦”。比洛则称,他将是“一个与前任不同的宰相.…...认为自己是‘政府’的代表,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与陛下对抗的议会的代表。我将自己视为陛下的执行工具,亦即他的政治参谋长”。这反映出德国(  )
    A . 宰相掌握国家的行政权 B . 代议制发展的不充分 C . 皇帝受联邦议会的制约 D . 责任内阁制形同虚设
  • 20. 1870至1871年置身于革命发祥地的巴黎公社社员不断强调“我们的先辈一1792年”和使用革命日历,使用“公社”这一词,比起原本的意义更加强烈。据此,1871年采用“巴黎公社”的名称旨在(   )
    A . 激发公社成员的革命精神 B . 寻求巴黎公社的合法地位 C . 宣示无产阶级专政已实现 D . 彻底打碎法国旧国家机器
  • 21.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指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已经不大的份额正在不断减少, 而贸易条件却一直在恶化。“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从 1960年的21.3%到1970年下降到i7.6%”。据此判断,不结盟国家意识到( )
    A . 必须变革国际经济秩序 B . 两极格局导致经济混乱 C . 美苏争夺第三世界野心 D . 反对强权政治的迫切性
  • 22. (2020高三上·湖南月考) 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不同文明对话的决议,将2001年确定为“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同年,联合国召开了第56届联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文明间进行对话的相关决议,努力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这些决议反映了(  )
    A . 冷战后的世界形势动荡不安 B . 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 C . 各国间的政治冲突不断加剧 D . 各国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 23. 巴黎画派画家苏丁(1894一1943年)喜欢在作品中运用富于激情、狂放不羁的笔触来带出形状,画面中形似乎是笔触的附属物,这种若隐若现的表达形的方式完全没有用线条勾勒形体的那种安静和平,它极具有动感和暴力倾向。据此,苏丁的作品(   )
    A . 描绘了科技革命的成就 B . 注重挖掘人物内心情感 C . 体现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D . 揭露法西斯主义的残酷
  • 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仅增长2.7%,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8%。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据预测,2025年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伊朗、越南等8个“新钻”国家将跻身世界经济前20强。这表明( )
    A . 国际经济秩序趋向平等 B . 经济全球化冲击传统民族国家主权 C . 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 D . 发展中国家积极加入经济区域集团
二、非选择题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据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 (3) 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法律体系的认识。
  • 26.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 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64年,中共中央组织有关力量开始对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的铁路、冶金和国防建设项目进行考察,明确了三线建设的总体布局。同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下发《一九六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确立了三线建设的总目标。为提高三线建设的组织保障能力,1965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形成了《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的决定》,通过了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的重大决议,为三线建设搭建起了严密的组织框架。三线建设过程中,400多万专家学者、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党政干部从上海、哈尔滨、青岛等工业重镇迁徙内地、扎根边疆。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础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40%以上,涉及到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肥、森林、建材、铁道、交通、民航、纺织、轻工、水利以及农业、林业、商业、邮电等300多个。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进行三线建设的历史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