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永善一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1-12-15 浏览次数:5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近年来,儒家政治哲学研究颇成气候,然而从经济哲学视域研究儒学精神,发掘儒学与市场经济发展内在相关性的研究尚未成体系。就目前国内儒商精神研究状态而言,儒商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企业家运用儒商精神管理企业,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而儒学理论界对于儒商精神问题的正视程度,尚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儒学到儒商,是儒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的内在发展要求。“端木遗风、陶朱事业”流芳千年,泽被徽商、晋商等历代商帮,是中华儒商精神的宝贵遗产。徽商的开拓人物,多为习儒而后经商者。他们以儒家诚信理念为本,注重提携扶助家族血亲,注重反哺乡学,打造了中国历史上集商、耕、读、医为一体的独特家风文化。晋商代表乔致庸置信、义于利之先,以诚为本、格局博大、视野广远,以“汇通天下”之志奠基了晋商的海内外金融体系,对中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发展影响深远。可见,儒商精神是华商文化的主干之一。当下推进儒商精神研究,应注重对以下问题的考量。

    聚焦儒商精神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结合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重新诠释义利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义”提升到了国家精神理念、国家行为品格的高度。义,是指导“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原则,它关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国际关系秩序的良性建构,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思维的厚德传统,是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当下儒商精神研究关于义利关系的讨论,须融入以上新思想、新元素。商无不逐利,但以何逐利、逐利为何?其间的动因、方式、标准、目的、成效,体现的是一个企业家的行为水准和修为境界,是评判一个企业家是不是儒商的重要标准。

    对儒商精神进行经济哲学追问,须回应经济正义问题。其中,良知与经济秩序的建构问题,是儒家经济正义的核心问题。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建构,应当从“零和”走向“和合”。零和思维,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丛林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商业的发展,有非此即彼的残酷一面,这是天然的。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科技革新,商业共享、共赢的时代特性愈发明显。商业竞争的结果并不仅仅是非此即彼、一方消灭另一方,还有双方携手共进成为新生体,从而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新时代,我们应当拥有更具未来视野的合作共享智慧,从“零和”走向“和合”。

    儒商精神研究的现代化问题,应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育和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两个维度进行双向度考察,在某种意义上说,后一向度的考察,即将儒商精神研究的开展视作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商业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儒商精神的内在气质。开展儒商精神研究,就是要精准切入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赋予儒商精神以新内涵,既要看到传承的连续性,又要看到当下转换的本质不同。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失序状态,西方经济学所呈现的解释乏力。理论界需重视东亚商业文明思想,弥合中西,交融共鉴。儒商精神,是儒家文化圈共同向世界奉献的商业思想财富。儒学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将儒家文化的这些积极特性与现代市场商业伦理相结合,对儒学乃至世界商业文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朱璐《深化儒商精神研究的着力点》《光明日报》2019年8月26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并没有经济哲学视域下儒学精神的研究,而儒商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 B . 徽商多是先习儒而后经商,他们打造了集商、耕、读、医为一体的独特家风文化。 C .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重新诠释义利关系问题是儒商精神研究的首要问题。 D . 因为商业的发展有残酷一面,零和思维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各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分析儒商精神研究注意的问题时逻辑上是递进的。 B . 文章举徽商开拓人物、晋商代表的例子,论述儒商精神是华商文化的主干之一。 C . 文章论述儒商精神研究的现代化问题时,重点强调了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维度。 D . 文章末段以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失序状态为切人点,提出要重视儒商精神。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端木遗风、陶朱事业”是儒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儒商精神的宝贵遗产。 B . 当下讨论义利关系时应融入新思想、新元素,对义利关系的处理能体现企业家的行为水准和修为境界。 C . 把儒商精神研究的开展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是契合儒商精神的内在气质的,但不能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 D . 开展儒商精神研究,既能精准切入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又能影响世界商业文明发展。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作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机关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迸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也不到30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的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 . 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 . 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重走长征路等,都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做法。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 B . 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做到尽量还原。 C . 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索成功的密码。 D . 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3. (3)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红岩(节选)

    又一个深沉的暗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

    风门边挤满了人,久久地望着那挂满刑具的刑讯室。夜风吹来,带着萧瑟的寒意。刑讯室前,魔影动荡,吆喝声不绝……风门边,偶尔有人不安地低语。

    “又是半夜刑讯!”

    “徐鹏飞、朱介都来了。”

    “夜审谁呀?”余新江身后,传来一声问话。“该不会是老许?”刘思扬担心地插了一句。

    许云峰伫立在楼八室铁门边。透过昏黄的狱灯,余新江望得见他沉思的脸。

    余新江不禁十分担心地想念那多次经受毒刑拷打、经常昏迷不醒的江姐。追悼龙光华以后不久,江姐被押到渣滓洞里来,日夜拷问的次数,已经无从计算了。大家都知道,为了保卫党的机密,江姐忍受了多少摧残,获得了多少同志的尊敬。经过绝食斗争,敌人被迫接受了条件,不敢继续迫害了,现在却在渣滓洞对江姐严刑拷打,很显然,这是敌人疯狂的报复!江姐不仅为党,也为大家受苦,这使得每个人都感到敬佩而又十分痛苦。

    “猫头鹰和狗熊到女牢去了!”

    余新江一惊,眼光立刻转向女牢。黑沉沉的夜里,黯淡的狱灯,使他看不清远处。

    “提谁?”焦急不安的声音又在询问。

    “江雪琴!”

    “是她!看,江姐出来了!”

    “又是江姐。”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

    所有的牢房,一时都陷入难堪的沉默。过了好些时候,人们听到了审问的声音:

    “你说不说?到底说不说?”

    传来特务绝望的狂叫,混合着恐怖的狞笑。接着,渣滓洞又坠入死一般的沉寂中。

    听得清一个庄重无畏的声音在静寂中回答:

    “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江姐沉静、安宁的语音,使人想起了她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

    听着她的声音,仿佛像看见她正一动也不动地站在刑讯室里,面对着束手无策的敌人。可是江姐镇定的声音,并不能免除同志们痛苦的关切。

    大概是江姐的平静的回答,使得敌人不得不重新考虑对策,讯问的声音,忽然停了下来。

    楼七室同志们焦灼的谈话又继续了。

    “又是叛徒甫志高!”余新江愤怒地骂了一句。他又问:

    “和江姐一道,川北还有人被捕吗?”

    “没有,就她一个。”

    “听说华蓉山纵队在公路上抢救过江姐,但是阴险的特务,前一夜用船把江姐押到重庆……”

    “哎——”人们痛苦地把惋惜之情化为一声长叹。刑讯室里又传来了声音,是徐鹏飞毒辣的笑声。

    “谅你一个女共产党,还制服不了?你不愿讲,好嘛,我们帮你打开嘴巴。来人!”

    接着,传来一阵狼嚎似的匪徒的狂吼。

    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

    在那斑斑血迹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着的屋梁上,被松了下来“现在愿意说了吧?”

    魔影狂乱地移动着。

    “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

    “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

    没有回答。

    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

    “钉!”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

    “说不说?”

    没有回答。

    “不说?拔出来!再钉!”

    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

    “把她泼醒!再钉!

    徐鹏飞绝望地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江姐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同样得不到。尽管他们从叛徒口里,知道她做过沙磁区委书记,下乡以后可能担任更负责的工作,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渴望知道的地下党线索,可是毒刑拷打丝毫也不能使江姐开口。一根,两根!……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

    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

    已听不见徐鹏飞的咆哮。可是,也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人们紧偎在签子门边,一动也不动……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是谁?天刚亮,就唱起了囚歌。迎着阵阵寒风,久久地守望在风门边的刘思扬,听着从楼下传来的低沉的歌声,一边想着,一边了望那远处深秋时节的山坡。刚升起的太阳,斜射着山坡上枯黄了的野草。远近的几株树木,也已落叶飘零,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枝干。

    (摘编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提审江姐为开端,以夜审江姐为发展,以竹签穿指为高潮,以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为结局,整个情节围绕江姐层层展开。 B . 余新江的心之所以像沉甸甸的铅块,是因为江姐多次经受毒刑拷打,经常昏迷不醒,担心这次深夜被审经不住敌人的折磨或利诱。 C .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中的“仿佛”用得精当,如果删去,就使故事的真实性打折扣。 D . 结尾关于唱“囚歌”的描写,既是对江姐坚贞不屈情操的赞颂,也是狱友们共同心声的展现,更是激励战友们奋勇前行的进军号。
    2. (2) 文本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环境描写,这两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3. (3) 文本在塑造江姐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以韩、吕二族为巨室,欲借以取重。乃深与韩绛、绛弟维及吕公著交,三人更称扬之,名始盛。神宗在颖邸 , 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常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今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辩,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 , 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 , 琦说不得行。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B .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C .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近/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D .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嫡长子,地位仅次于皇帝。居住的地方一般叫东宫。 B . 熙宁,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 . 陛下,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文中的“陛下”是对宋神宗的尊称。 D . 视事,旧时指官吏初到任。《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的“视事”亦同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与韩绛、韩维兄弟交情深厚。宋神宗即位后,韩维因用王安石的建议多次被称赞,于是向皇帝引荐了他。王安石想辞职离开,韩绛劝皇帝留下他。 B . 王安石与陈升之负责推行新法。朝廷设置三司制定新法,王安石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起负责变法。新法拟定后颁布推行。 C . 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同僚反对。御史中丞吕诲、韩琦、司马光等都反对王安石的主张。看完韩琦反对新法的上书,皇帝立场不坚定,想听从韩琦的意见。 D . 王安石上奏章为自己极力申辩。司马光以变法引起朝廷内外动乱为由,反对新法,王安石直言上奏为自己辩护,皇帝用恭敬言语表示歉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

      ②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

  • 5. 古代诗歌阅读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高卧沙丘城”表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B . 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渲染凄寂的气氛。 C . 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地、白白地,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D . 诗人送别了杜甫,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2. (2) 从结尾来看,这是一首思念之作,请简要说明中间四句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论语》中“”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 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 (2) 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 (3) 《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指责,王安石逐一加以反驳。在他看来,“”绝非拒绝他人规劝的表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人格是一种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人格是一种信念,信念如山在野,          信念能否形成,有助于群体、社会、乃至个体规范的树立。当我们述说人事,歌颂英雄,甚至亲身感受那些开国元勋、将军元帅、教授学者或者能人强人们的惊人业绩时,其实这种感受中常常有一部分是感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文天祥宁死不叛,     的正气;戊戌义士谭嗣同坐等清廷来拘,愿为变法流血的自豪;辛亥义士林觉民在狱中与妻写绝笔书的慷慨;周恩来长年日理万机,无私无怨的大度;彭德怀在庐山一人独谏万言,        群小的骨气,这些都远远超出他们所为之事的意义,而特别爆发出一种精神的冲击波和辐射力。当我们数典寻祖时,要感谢这一串串巨星为我们划出的精神轨迹。这时我们才真正地感觉到,虽然这些具体业绩      , 但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一部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就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的星座。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高山仰止   披肝沥胆   不齿   时过境迁 B . 高山景行   肝胆相照   不齿   时过境迁 C . 高山仰止   肝胆相照   不耻   物换星移 D . 高山景行   披肝沥胆   不耻   物换星移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信念既成,会树立起社会、个体乃至群体的规范 B . 信念能否形成,将影响个体、群体乃至社会规范的树立 C . 信念能否形成,会树立起个体、群体乃至社会的规范 D . 信念既成,关系到群体、社会乃至个体规范能否树立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们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执着地完成某件事上 B . 常常愈显强大而愈发照耀在我们的身边 C . 这种人格魅力超越事件本身的意义 D . 他们的人格魅力早已驾凌于万众之上了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①      , 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对个人而言,③       ;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

    文化经典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2020·绥化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古今贤文》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王符《潜夫论》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刘向《说苑》

    以上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的名言警句,读后,你有怎样的想象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想象与联想。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