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学程检测...

更新时间:2021-12-19 浏览次数:61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万物不仅是人类审视观照的客体和对象,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朋友与伙伴。尊崇和敬畏自然万物,使人性人格从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中摆脱出来,臻于率性恣意、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秉持的人文立场,也是最为当代人所倾慕与向往的价值追求。

    在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看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缺憾与不足,就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脱节分离,人类以挥霍自然生态为代价,逐步遁入世俗歧路,成为内在精神的仆役和外在礼法的奴婢。

    西汉辞赋家枚乘在《七发》中虚拟了一位沉溺于骄奢淫逸的“楚太子”,罹患疾病,症状为“久耽安乐,日夜无极”,于是“吴客往问之”,并从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等方面启发楚太子,调整矫正他的生活观念,使他知晓除了物欲生活,世上还有更美妙的万物生态,从而使楚太子振作醒悟、踔厉奋发。

    自然环境和生态万物不仅具审美价值,而且在礼法居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还具有抵御萎靡颓唐心绪、颐养高蹈人格的意义。例如魏晋时期,政治浑浊,社会浮躁,许多文人士大夫不满于当时统治者的昏聩,将心思和情趣寄寓于文艺纵情于山水,以此陶冶品性化育人格,特别是文人士大夫所居处的江南秀丽山水,为他们涵育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提供了有利条件。梁代博物学家陶弘景赋有一诗,是应齐高帝萧道成征召而作,诗中写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此诗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陶弘景“山中宰相”名声。就人的审美心理过程而言,当人们驻足秀丽山水观赏旖旎景色时,主客体就会吸附互洽、融为一体,从而淡化了欲念驱役与功名束缚,自然生态对人格美的熏染陶冶,在这个意义上可能较之汉代“比德说”更富于人文精神。

    自然生态之美铸塑升华着人格,也洗涤净化着饱受现代文明袭扰的人类心态。一位曾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作家写道:塔克拉玛干是一幅可怕的地图,令人心惊胆战。最可怕的是缺水,更可怕的是它的一望无垠,对于疲惫不堪形容枯槁的旅行者来说,它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千百年来,进入沙漠的探险队、商队、寻宝者等络绎不绝,目的各有不同,吸引他们的也许不是湮没的文明和黄金宝藏,而恰恰是沙漠令人恐惧的魅力。这是一位当代国人在类似于庄子所描述的远古洪荒时代的自然环境下,对人际生存状态的记述和感怀。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美育思想中对于自然万物之美与人格建构的话语体系,大体上是与时下国人思维相契合的。

    在日趋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是今日国人脱离浮躁之心气、建树完美之人格的精神源流,也是时下芸芸众生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诗意栖居的思想根蒂,应予弘扬践行。

    (摘编自刘金祥《尊崇自然铸塑人格》,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代人倾慕与向往的价值追求是从俗世和欲望中超脱出来的率性恣意、自由洒脱的人生境界。 B . 人类一旦与自然万物脱节,就会挥霍自然生态,遁入世俗歧路,成为内在精神和外在礼法的仆役,这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缺憾与不足。 C . 自然环境和生态万物除了具有审美价值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即抵御萎靡颓唐心绪、颐养高蹈人格。 D . 只要人们驻足秀丽山水处观赏旖旎景色,就会淡化欲念与功名束缚,自然生态就可以对人格进行美的熏染陶冶。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例举枚乘的《七发》是为了说明美妙的万物生态可以调整人的观念,激发人们积极的生活热情。 B . 梁代陶弘景应齐高帝征召而作一诗,表明自己以山林自娱的志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山林美景对他思想的影响。 C .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认为自然生态对人格美的熏染陶冶比汉代“比德说”更富于人文精神。 D . 第五段举作家感怀的例子,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美育思想中对于自然万物之美与人格建构的话语体系,基本与时下国人思维吻合。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然万物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朋友与伙伴,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尊崇和敬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B . 魏晋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寄情于文艺、纵情于山水,固然有对社会的不满,但也以此来陶冶品性化育人格。 C . 作者认为千百年来的探险队、商队、寻宝者等进入沙漠,不是受湮没的文明和黄金宝藏的吸引,而恰恰是因为沙漠令人恐惧的魅力。 D . 今日国人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易心气浮躁,受俗世拘囿和欲望束缚,应大力提倡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 . 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 . 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 D . 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
    2. (2) 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 (3) 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蒙传(节选)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 , 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 , 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是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提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 , 不如秦穆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 , 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 , 年六十八。

    (选自《宋史》,有改动)

    (注)①推毂:比喻推荐人才。②汉武帝杀王恢:王恢率军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③子玉缢而晋侯喜: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④繇:通“由”,从,自。⑤缗:指成串的铜钱。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 .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 .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 .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2. (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 .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 “郊祭”即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 .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口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口死”。侯蒙属大夫,故其死称为“卒”。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混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 . 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 . 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侯蒙。 D . 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 (4) 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②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小题。

    莎 衣

    杨 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①莎衣: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遮雨。②饶:比。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 B . 前三联景静人动,两相对照,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表现无遗。 C . 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 D . 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
    2. (2) 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无衣》中,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
    2. (2) 《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
    3. (3)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出“好学”,强调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相关句子是“”。
    4. (4) 《礼记·大学之道》中谈到“修身”的广泛性与重要性的句子是:
    5. (5) 《〈老子〉四章》中“”两句体现了自我夸耀的危害。
六、选择题
  • 6.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膺品  车彀  白内瘴  死皮赖脸 B . 暮蔼  扫描  大杂脍  幅员辽阔 C . 掊击  陷井  警惕性  运筹帷幄 D . 作崇  编篡  侯车室  出奇不意
  • 7. 下列句子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               客得之,以说吴王 B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若火之始然 C .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 . 当察乱何自起                       故不孝不慈亡
  •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事父             迩:远             自者无功            伐:夸耀 B . 故有道者不         处:为,做         致知在物            格:推究 C . 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保全 D . 克己复礼,天下仁焉 归:归附           视人身若其身,谁    贼:偷窃
  • 9.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仁,如礼何                 虑后能得 B . 小子莫学夫诗                   察此自起?皆起不相爱 C . 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用亡郑以陪邻? D .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江湖         相与枕藉舟中
  •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剖之以瓢  ②吾其无用而掊之  ③宋人有善不龟手之药者

    ④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  ⑤克己复礼仁  ⑥世世以洴澼絖

    ⑦身死人手,天下笑     ⑧谁大王为此计者

    ⑨譬如山,未成一篑     ⑩若属皆且所虏

    A . ①⑥/②/③/④⑤/⑦⑧⑩/⑨ B . ①⑥/②/③/④⑤/⑦⑩/⑧/⑨ C . ①⑥/②⑧/③/④⑤/⑦⑩/⑨ D . ①⑥/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 11.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 . 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 . 强行者有志
  •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难得之货  ②兄之不弟  ③我之成而实五石

    ④就有道而焉  ⑤吴王使之  ⑥欲治其国者,先其家

    足以察秋毫之末  ⑧闻道,夕死可矣

    A . ①⑥/②④/③⑤/⑦/⑧ B . 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C . 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 . 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 13. 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 1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B . 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C . 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D . 墨子的基本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厚葬、非乐等,其核心是兼爱。
七、选择题组
  • 15. (2021高一下·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________;而南宋________,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二者________。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________,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有删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 . 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 . 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 . 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B . 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C .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 . 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 .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 . 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 .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八、语言表达
  •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农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血缘、亲情等概念随之牢牢扎根于民族灵魂深处,内化为注重伦理道德的社会心理基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如因循守旧、重农抑商的思维模式等。同时,由于农业过度开发,,文明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一种人本主义文化强势袭来,它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典型的群体特性,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笃信“人定胜天”,向大自然无限攫取生产资料。伴随人类征服自然野心和欲望的日益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伴随环境的逐渐恶化,。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文明形态应运而生。

  • 17. 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倒:问题语段:这支球队的每一名球员非常优秀,可以肯定,这支球队也一定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球队。

    反驳:①一支球队能成为优秀球队有多重因素,每一名球员优秀并不等于整个球队就一定优秀。

    ②那里摆放着一堆上等的好砖,你能说它就是一座好房子巧?

    问题语段:小强今天没来上班,想不到他这么自暴自弃,看来他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九、材料作文
  •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