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高州市2021-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公共生活空间日益拓展,人们的交往与合作愈加丰富多样,集体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集体责任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在集体行动中,个人以公共理性参与集体行动,在公共生活中与他人的行为选择发生重叠、缠绕和相互作用,进而双方根据在交互结构中形成的集体理性作出选择。这种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交互关系就是集体行动背后的交互理性结构。它让个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获得了超越个体的集体思维方式,也为个人生存的社会性提供了道德基础。

    理解集体行动,要避免个体主义的视角,要认识到简单物理还原论的不足。仅仅从行动的物理基础出发,只是在物理层面描述和重现了行为的发生,并没有提供对于集体行动完整的真正的理解。例如,一个乐团的交响乐合奏这个集体行为不仅仅是“单管演奏者在第三节开头吹出了一个低音”,加上“首席钢琴师弹出F大调音阶”,加上“大提琴手接连拉出三个跳音”,即便这个客观物理的描述可以不断叠加,最后穷尽整场演奏会的所有细节,却依然无法让我们真正理解乐团合奏这个集体行动。这种方法论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恰恰是“乐团要合奏交响乐”这个集体行动的理由解释了每个演奏人员的个体行为,而不是每个演奏人员的个体行为解释了集体行动。

    理解集体行动,要重视它的双重实现条件。一方面,集体行动的实现有赖于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集体行动的维系有赖于外在制度和秩序。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不能只依赖于个体动机的简单重合。只有在个体动机之上设立制度和秩序,稳固集体行为的实现方式,才能保证集体行动有效进行。

    人们从公共理性的角度出发思考自己的行为,同时成全他人的利益和价值,这种思考和选择方式让我们与他人之间产生了深刻的道德关联,这种道德关联消解了集体行为离散的可能性。正如当代研究集体行动的美国学者玛格丽特·吉尔伯特所指出的,真正的集体行动具有一种独特的道德基础,而这种道德基础来自集体成员之间通过共同承诺而形成的责任。承诺参与到集体行动中的每个个体都有道德责任去完成集体行动中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觉自愿的参与个体具有促成道德的集体行动的动机和能力,而道德的集体行动触发了个体自觉自愿的参与。前者是后者的潜在条件,而后者是前者的实现条件。

    在集体面对重大危机和挑战时,集体行动的意义格外突出,认真理解并参加集体行动也就更为重要。譬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人们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接种疫苗从而拥有病毒抗体。考察每个人佩戴口罩的理由和动机,如果人们不仅是想要保护自己的健康或为了遵守有关规定,而且为他人的健康着想,认识到如果自己不佩戴口罩,那些尚未接种疫苗的人就可能被置于危险之中,并由此自发产生道德责任信念,做到“我要为你戴上口罩”的时候,个体之间的道德责任关系就得以实现,这样的集体行动对构建我们的美好生活当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田洁《集体行动与我们共同的责任》)

    材料二:

    集体行动是一个常用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概念,每一次应对疫情的行动都属于集体行动,集体行动会转化为集体记忆,进而滋养集体认同。

    此次防范和应对疫情,呈现的是以国家政治动员为“发动机”,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和资源调配体系为“路由器”的整体联动以及社会的全面响应。由于应对目标系于国民健康乃至生命,且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而且具有“迫不得已”“尽心尽力”“唯求有效”的特点,因而,这是一场整个国家、全体国民参与的集体行动,具有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目标明确、组织性很强的集体行动由众多的个体实践和群体实践汇成。根据保罗·康纳顿关于体化实践和刻写实践的划分,体化实践强调实践主体亲身参与,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是为人所牢记的一种意义表达。此次疫情应对中的体化实践是疫情中无数“逆行者”的言行与作为,是全民立足本职的综合响应与配合。而刻写实践则是通过描述、记录等媒介工具捕捉和保存信息。在此次疫情应对中刻写实践则是每天更新的让人焦虑、心痛的关于确诊、死亡病例的数据,是让人泪目的关于牺牲、奉献、捐助的事迹报道。通过人类的心智机能,体化实践与刻写实践又转化为个体记忆以及累加、建构起的群体记忆。实践越是艰难困苦,记忆越是刻骨铭心。

    集体记忆是集体认同的前提。集体行动的过往会转化为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是生成集体认同的养料。认同(Identity)就本义而言指的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一个群体区别于另一个群体的特征大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这些特征是通过诸多符号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些特征构成一个群体集体意识的基础。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似乎存在一个规律,除了曾经的荣光,那就是苦难的集体记忆往往能够激发出凝结与建构力量。这些不幸与灾难往往激发一个人、一个民族奋发自强,激发人们从灾难中吸取教训,走向成熟。

    集体记忆滋养集体认同。群体认同其实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概念,是用来指称来自集体成员共同的旨趣、经历以及团结。群体认同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作为不同的社会运动参与者,在相互之间的作用过程中而产生的。集体记忆不仅能为社会变迁不断拾起一个民族群体的过往,还能为这个民族当下和未来的凝聚,提供和积攒必要的素材。集体目标、一致行动、对于好的预期和不幸的伤害,都会凝结成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

    时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种空前的集体行动。随着时间的流转,集体行动也在向集体记忆转化,集体认同既处在与集体行动相伴而生的现在时,又会依托集体记忆而延续至将来时,基于呵护生命的集体的行动、记忆与认同的主旋律就是万众一心、战胜疫情。

    (摘编自严庆《在应对疫情中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公共生活空间越得到充分扩展,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就会越丰富多样。 B . 集体理性决定了个人在参与集体行动中人际交往行为的发生方式和交互结构。 C . 单单从行动的物理基础出发来理解集体行动是不完整的,会犯本末倒置的错误。 D . 集体行动既有赖于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认同和理解,又有赖于外在的制度和秩序。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集体思维方式只能在个体参与集体行动与他人的行为选择相互作用时才能获得。 B . 一个团队中某个个体的恰当行为取决于该个体能否认同和理解集体的行动。 C . 领导者要想增强本集体的凝聚力就必须使其个体成员之间产生深刻的道德关联。 D . 中国能有效应对新冠疫情是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理解并参与了这一集体行动。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保罗·康纳顿“体化实践”观点的一句是
      A .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B .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C .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D .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 (4) 请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给“群体认同”下定义。
    5. (5) 两则材料都是围绕“集体行动”展开议论,论证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对比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边,那只白鹤

    李汉荣

    星期天,我到河边散步,随身带了一本《昆虫记》,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名作,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现在是4月,看着远方的油菜花开得正盛,金黄色的波浪铺张成海洋,你不能不佩服植物的单纯和伟大。它们并没有用心策划,也不发什么宣言,只是简单地随了季节和阳光的感召,就让整个大地换了一个模样。这季节最幸福最忙碌的,当是蜜蜂们。它们纷飞于花海,吟唱于暖风,把春天的精华,运往它们的秘密工厂。

    我坐在临近河湾的一片油菜地边,“检阅”了数千只蜜蜂以后,想锁定某只蜜蜂,看看它的“花篮”是否已经盛满,看看它劳作时的表情,听听它对春天、对花的评价。

    然而,当我抬起头,我竟看到了前面,芦苇轻摇的河边,站着一只白鹤。它长久地俯首凝视着水面。我吩咐自己,就不打扰它了。白鹤是清高的生命,也是易受伤害的生命。我就与它保持距离。

    于是我又观察蜜蜂,中国的蜜蜂,汉中的蜜蜂,土生土长的优秀蜜蜂。而《昆虫记》里,19世纪法兰西的蜜蜂们,仍飞翔在法布尔满含着惊奇的目光里。优秀的花,优秀的蜜蜂,优秀的文字,我对大自然中优秀的一切,充满了感恩。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我抬起头来,竟看见那只白鹤仍一动不动地站在原来的位置,低头凝视着水面。它不会是在那里等待鱼虾从水中跃出。因为据我以往的观察,白鹤在一个地方寻找食物,顶多过20分钟就要转移,灵性的鸟不犯“守株待兔”的错误。

    那么它为什么要久立一处呢?

    我不禁关切起它了。我合上书,离开旋绕在我身边的蜜蜂们,我绕着河湾轻轻靠近它,尽量不让它受到惊吓,在离它约5米的地方,我蹲下来,我想知道它在凝视什么。

    我终于看见了,我也知道了。

    它久久凝视着的,是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它每过大约10分钟,就将嘴伸向水里,仿佛要把水中它的影子噙出水面,然而让它想不到的是:它却因此将那影子弄丢了,荡漾的水纹,竟是漂亮而阴险的坟墓。它于是伤心地注视水面,慢慢地,水纹消散,水面复归平静,那被掩埋的影子又活过来,越来越逼真,而且再一次走近它。于是,它又将嘴伸向水里,比以前更小心地,它要把水中的影子噙出水面……

    直到黄昏,蜜蜂们纷纷归去,它们遵守着数万年来的作息纪律;夕阳依傍着远山,就要从唐朝的那个豁口里落下去;河水此时变得色彩粘稠而且有点喧闹起来。油菜花和各种植物的香气混合着,黄昏似乎是香气最浓的时候,然而我顾不得也没心思认真呼吸,我心里牵挂着。

    它,那只白鹤,也该归去了?

    然而,它还站立在那里,低头凝视着水面。远山在落日的背影里锃亮了一阵,渐渐暗下去,原野、河流也跟着暗了下去。暮色里,它的影子的轮廓变得模糊了,慢慢地消融于庞大的夜色里。但我始终不忍靠近它。我怕惊扰了它,有时候,惊扰也是一种伤害。天黑了许久了,我也没有听见有翅膀飞动的声音。肯定,它还在那里站着,注视着黑暗的水面。我十分不安地离开河湾。我的心很内疚,我竟不能为它提供一点小小的帮助,也没有语言能劝说它。我无法让它走出这忧伤的河流。

    我仅仅记下日记一则,表达我对另一种生命的同情和敬意。

    我早就听说过天鹅交颈而死的故事,一对雌雄天鹅以这种决绝的方式殉了它们痛苦的爱情。鹤是水边仙子,对食物和婚恋也染了洁癖。对恋人从一而终,不是道德对它们的要求,而是天性使然。地上的大部分河流或污染或枯竭,但它们的情感依然保持着上古时代的清澈和纯真。如果夫妻一方遭遇不幸,健在的一方也常常忧郁而死。我今天就在河边目睹了令人伤怀的一幕。另一只可能已死于非命,这一只就来到它们往日生活过的河湾苦苦寻找,它看到水里走来了另一只,走来了它的爱人,于是它就反复地要将它噙出水面,它不知道那是它自己的倒影,它的虚幻的影子。它相信那是它的爱人,它相信它的爱人会走出水面。唉,这世界就是如此让人留恋又令人忧伤,甚至让人揪心地痛。蜜蜂们仍在为人类酿蜜;而同时,在一条污染的河流的岸边,一只白鹤正在孤独忧郁地死去。跟那些既贪婪又浅薄而且没有操守的人相比,这白鹤是多么高贵和值得尊敬!然而它必须要死去吗?美的事物、纯真的情感就必须要这样收尾吗?美必须要上演成悲剧才能让我们欣赏到悲剧美吗?今天的大部分时间我是在蜜蜂们身边度过的,然而它们的蜜,无法消除我内心的苦涩。

    明天,我是否还要到河边去看看?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到河边散步的时候随身带了一本法布尔的《昆虫记》,这看似闲笔,实则暗含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B . 作者强调所观察的蜜蜂是“中国的”“汉中的”“土生土长的”,意在突出自己遇到的蜜蜂的优秀,表达民族自豪感。 C . “我十分不安地离开河湾”,既表达了作者不能为白鹤提供帮助的内疚,又表达了他对失去爱人的白鹤的同情和敬意。 D . 生机盎然的春天,芦苇轻摇的河边,夕阳,远山……白鹤出现在这样优美的背景之中,使读者更能感受到美丽的忧伤。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描写油菜花繁盛的景象,表达作者对单纯、伟大植物的赞美,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蜜蜂的歌咏。 B . 文章重点刻画白鹤注视水中倒影的细节,是为了表明它在顾影自怜,也表现了作者对白鹤的关切牵挂。 C . 文章补叙天鹅交颈而死的故事,引出作者对上文白鹤噙影行为的推测,同时表现出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D . 文章以问句作结,留下悬念,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3. (3) 文中的白鹤是一个颇具美感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文章的题目是“水边,那只白鹤”,为什么文中多次写到蜜蜂?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1高三上·普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照邻有恶疾,不可为,感而问曰:“高医愈疾,奈何?”答曰:“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彰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失则蒸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端则憔槁。发乎面,动乎形。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故体有可愈之疾。”照邻曰:“人事奈何?”曰:“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复问养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知此则人事毕矣。”初,魏征等修齐、梁、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永淳初, , 年百余岁,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孙处约尝以诸子见,思邈曰:“俊先显,侑晚贵,佺祸在执兵。”后皆验。太子詹事卢齐卿之少也,思邈曰:“后五十年位方伯,吾孙为属吏,愿自爱。”时思邈之孙溥尚未生,及溥为萧丞,而齐卿徐州刺史。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屯:此读zhūn,困难、艰难。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B . 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C . 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D . 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帝”是庙号,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B . “拜”与“除”“授”等词语都表示任命官职,与“迁”“擢”“转”不同。 C . “卒”指古代称士大夫之死。由称孙思邈去世为“卒”,可大致推断他曾为官。 D . “牢”指古代祭祀所用牲畜,根据牲畜搭配的种类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孙思邈天资聪颖,通晓诸子百家。他擅长讲述老子和庄周的言论著作,独孤信见到幼年孙思邈,赞叹他是神童,觉得以后可能得到重用。 B . 孙思邈精通医道,医术十分精湛。卢照邻患有恶疾,向孙思邈询问高医愈疾的原因,孙思邈讲述了疾病形成的原因以及高医的施治途径。 C . 孙思邈淡薄名利,不求奢侈浮华。他长大成人后,隐居在太白山,先后拒绝了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的授官,要求死后子孙对其薄葬。 D . 孙思邈博闻强识,学识积累丰富。魏征等人编辑齐、梁、周和隋等五个王朝的史籍,多次向他询问其中遗漏的史事,他传述得非常详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故体有可愈之疾。

      ②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

    5. (5) 独孤信的话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注)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这两首诗是诗人被贬四川多年后,遇赦返回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途中,行至岳阳楼时所作。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投荒”凸显了自然环境的艰险,“万死”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处境的艰难。“鬓毛斑”强调自己年事已高。 B . “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江南”指代诗人的家乡,“先”表时序上在先,强化了情感,“笑”意蕴丰富,用语精当。 C . “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绾结湘娥十二鬟”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湖中君山的空濛秀丽。 D . 第二首诗的后两句实写诗人在湖面上观赏君山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
    2. (2) 这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2. (2)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鸟类活动的句子是:“”。
    3. (3) 《岳阳楼记》中,“”表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苦己为人的精神品格。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       的梦想,历经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动人歌谣,这是一个       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         , 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大增。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将脱贫攻坚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       的奋斗姿态,我们定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孜孜不倦     永垂青史     焕然一新     一往无前 B . 孜孜以求     彪炳史册     焕然一新     一往无前 C . 孜孜以求     永垂青史     耳目一新     勇往直前 D . 孜孜不倦     彪炳史册     耳目一新     勇往直前
    2. (2) 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B . 李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难”。 C . 学习《氓》要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D .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3. (3) 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如果改成“各地都有扶贫工作者”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
  • 7. (2021高一上·舒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菜花是中国特有的水生植物,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等地。海菜花整个植株都沉在水面之下,茎短缩,海带般的叶子于基部长出,叶柄的长短   ①   , 浅水中叶柄长不到20厘米,而深水湖中则可达300厘米。花期是5至10月,温暖地区全年有花。海菜花名字里有一个“海”字,   ②   , 而是生长在温暖、阳光充足、水深不超过4米的淡水中。   ③   , 使其成为了重要的环境指示植物,堪称水质“监测员”。如波叶海菜花仅出现在I类水质的泸沽湖境内,稍有污染都会影响它的生长甚至存活。环保部门往往把生长海菜花作为决定淡水湖泊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标志。严重污染时,湖泊中各种沉水高等植物全部消亡,中度污染时,湖泊中的敏感植物如海菜花等消失,轻度污染时,湖泊中的海菜花逐渐消失,没有污染时,湖泊中的海菜花则一派繁茂。海菜花用于环境监测,也由此获得了“环保菜”的称号。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环保部门往往把是否生长海菜花作为决定淡水湖泊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标志。 B . 环保部门往往把是否生长海菜花作为判别淡水湖泊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标志。 C . 环保部门往往把是否生长海菜花作为判别淡水湖泊水质受到污染的标志。 D . 环保部门往往把生长海菜花作为判别淡水湖泊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标志。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列夫·托尔斯泰

    实践证明,只要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

    ——习近平

    新学习阶段伊始,班内要以“团结能办小事也能办大事”为主题开班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