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2-03-10 浏览次数:2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 1. 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  )
    A . 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定 B . 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C . 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D . 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
  • 2. (2018·浙江会考)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 .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 3. 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差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  )
    A . 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B . 标志著官僚制度的成熟 C .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 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
  • 4. 理学产生以后,民间常常把明显不公的判决称为“没有天理”,把明显危害社会的事称为“伤天害理”。由此可知(  )
    A . 理学精髓已为人们所认可 B . 理学思想已融入社会生活 C . 民众完全屈从于思想专制 D . 民众对理学由拒绝到接受
  • 5. 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其旨在说明(  )
    A . 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 B . 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C . 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基础 D . 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新突破
  • 6.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太平军比同时代任何其他叛乱都更加专心致志地直接对付他们的时代危机,并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具体办法。”这里的“时代危机”是指(  )
    A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B . 中国面临的被瓜分狂潮 C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D . 封建制度的落后
  • 7. 甲午战败,惟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为中国再出发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能性。这主要反映了甲午战败(  )
    A . 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B . 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 . 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迷梦 D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 8. 有学者认为,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代表分别有军机大臣荣禄、“全权大臣”李鸿章和东南督抚张之洞三个派别,三者之间矛盾重重。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该学者强调的是(  )
    A . 中央集权遭到挑战 B . 东南经济实力增强    C . 专制体制腐朽至极 D . 民族意识尚未形成
  • 9. (2017·中原模拟) 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

    A . 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 . 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进 C . 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 . 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 10.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意在(  )
    A . 分析中日学习西方的根本区别 B . 反对中国购买外国先进武器 C . 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舆论条件 D . 指出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
  • 11. 有人说:“当专制王朝在面对内忧外患的难题,行政运作力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社会对王朝的统治力开始产生怀疑,使得王朝的延续面临存续危机时,为缓社会压力,王朝往往释放一些原本属于一人或少数人专断的权力,而让社会大众对于国家决策过程增加参与力量,让人民感受他的意见有成为政策之可能。”下列哪一事件属于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
    A .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 . 1905年,清王朝废除科举制,采用新学制 C . 1906年,清政府开始“预备立宪” D .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2. 辛亥革命后,有些进步知识分子深感“以往努力的方向,过于偏重西方形式的模仿,未曾触及西方立国的根本精神。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此种反思(  )
    A . 是近代中国建设民主政治努力失败的产物    B . 切中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问题    C . 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全面认识    D . 对此后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正确方向
  • 13. 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独立的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由此可知立宪派( )
    A . 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 B . 意在推动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 C . 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D .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 14. 五四运动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接受并选择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关键作用,材料意在强调五四运动是(  )
    A . 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 . 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C . 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 15. 国民党改组后,有日本记者问及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否学自苏俄列宁,他明确表示“决非如此”,并解释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这说明(  )
    A . 国民党改组并未学习苏俄革命经验 B . 三民主义已经脱离西方民主理念的框架 C . 孟子思想实为革命党人的指导思想 D . 孙中山革命理论是中西文明融合的产物
  • 16.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 ‘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A .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 . 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 .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 .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1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概念实际是1940年由中国共产党总结出来的,而国民党方面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义。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 政治立场主导着史实的建构 B . 对历史的解读受现实需求影响 C . 两党在争夺国民革命领导权 D . 两党关系左右着民主革命发展
  • 18. 从1934年7月至1936年底,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废除了江苏、浙江、安徽,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甘肃、西康等21省区,外加威海卫、北平市的苛捐杂税共6304种,计税款5844万余元。南京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  )
    A . 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导致了官僚资本迅速形成 C . 加重了对人民群众剥削 D . 促进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
  • 19. 1930年,中共赣西南的根据地“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都喜形于色。”“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添置衣服、被子、蚊帐和一些农具。”这说明,当时(  )
    A .   中共彻底根除了 “左”倾思想 B . 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成果显著 C . 中心城市主导革命的模式正确 D . 国民党的五次“围剿”被粉碎
  • 20. (2020高一下·天水开学考)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     )
    A . 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 . 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C .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 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 21. 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  )
    A . 以对日退让换领土主权完整 B . 放弃了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 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D . 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 22. 下表为1936—1944年中国国立大学数量及分布表

    时间

    国立大学数量(单位:所)及分布

    1936年

    北平4,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所

    1938年

    云南4,四川4,广西、湖南﹑福建、陕西各1所

    1944年

    四川6,云南3,陕西3,贵州2,上海2,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1所

    ——据李涛《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 . 外部侵略造成既有文化格局的改变 B . 当时经济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C . 中央政权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力削弱 D . 当时派系林立,政权分立的状况
  • 23.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 “这一仗”(  )
    A .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B .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 24. 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 B . 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 C . 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 D . 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
  • 25. 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外国记者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问题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解说(  )
    A . 结束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B .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C . 表明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 D . 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 26.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表明(  )
    A . 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B . 中共工作重心即将转移 C . 毛泽东思想正走向成熟 D . 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突出
  • 27. (2019高一下·邵阳期中)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 .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 28. (2019高三上·衡阳月考)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
    A . 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 .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 . 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 .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29. (2020高一下·阜阳开学考)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 .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 30. 学者宋圭武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必须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B . 小岗村包产到户是错误的决定 C . 农村劳动力欠缺制约小岗村的经济发展 D . 集约化经营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
二、主观材料题(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同种族、同宗教、同习俗”的中国人要“相视如同胞,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孙中山提出“仿美利坚民族底(的)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底(的)民族国家”。民国初期,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孙中山也指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据黄进兴《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之一:梁启超的终极关怀》等
    材料二:中共成立之初,在党的文献中“中华民族”用得不多,并且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对。1931年以来,“中华民族”成为统一战线常用语,几乎与“中国人民”同义,在中共的文献中经常使用。1935年,中共号召开展“民族革命战争”,以求中华民族“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瓦窑堡会议赋予中共“全民族的先锋队”的新定位。1937年,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据张太原《抗日战争与中共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中华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共“中华民族观”的新发展。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研究者从落后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总结出一组命题:

    命题一

    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就愈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

    命题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问题(个人解放),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命题三

    一个国家工业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命题四

    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从以上命题中任意选取一个命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赞同、修改、反对该命题。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2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对面向新世纪的科技发展作出规划。为落实《纲领》的各项要求,国家科委和有关部门联合推出一系列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并先后在沈阳、南京等八个城市进行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93年7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1994年2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199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 (1) 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