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阜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1-04-09 浏览次数:99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2.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 .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 3.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参加万隆会议 C .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4.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 5.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
    A .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 .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 .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 6. 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

    A . 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 . 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 . 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 . 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 7.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
    A .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 .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 8. 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
    A .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 .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 . 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 . 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 9. 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
    A .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 .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 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 10.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
    A .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B .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D .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 11.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 .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 12.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 .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 .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13.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 .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14.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 . 北宋中期 B . 元末明初     C . 明末清初 D . 鸦片战争时期
  • 15. (2020·赤峰模拟)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
    A .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 16.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
    A .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 .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 .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 17.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

    A .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 .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 18. 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利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    )
    A .   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 . 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 . 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 . 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 19. 表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 .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 . 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 .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 .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20. 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    )
    A .   降低生产成本 B . 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 . 加强国防安全 D . 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 21.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③
  • 22. 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
    A . 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 . 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 . 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 23. (2020高二上·沈阳期末)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 24. 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A .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 25.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
    A . 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 . 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 . 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 26.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
    A .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 .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 . 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 27.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 .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 28. 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

    A .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 .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 .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 29.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中共十二大 C . 中共十四大 D . 中共十五大
  • 30. 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
    A .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 . 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 C . 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 (2) 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 32.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三  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