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2-01-29 浏览次数:8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都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来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因此很多观点也是从这一维度提出的。比如国学大家季羡林就曾不无忧伤地说:“新诗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表现形式。”但我却认为,新诗没有自己统一的表现形式,却是新诗不幸中的万幸。假若刚刚获得解放的新诗即刚刚从格律诗中解放出来的新诗,找到了统一的表现形式,岂不是又要给自由了近百年的新诗重新戴上手铐脚镣?正像刚刚废除妇女缠足的恶习之后,再给妇女缠起三寸金莲。因此,新诗即自由诗,没有统一的形式,这完全符合提倡写自由诗的人的初衷,是合乎自由诗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谁违背这个“自由”的规律,谁想找一个统一的新诗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此路不通。若不然,为什么从闻一多提倡新诗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到现在的一些理论家所提出的新诗要改革,时间已跨80多年,争来争去,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共识呢?

    在这里,我不是要完全否定新诗格律化的必要性。实际上,在新诗的创作实践中,各种诗歌探索,只要是出于促进诗歌发展的初心,都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在探讨新诗的诗体建设时,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我认为,新诗体的建设,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舍此而不谈,奢谈诗的形式美、绘画美、诙谐美等等,均是舍本求末的侈谈,必然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何谓诗的意境?有的学者认为,“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我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经验,认为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即三化——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氛围化就是指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到诗的境界中去。情节化就是指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的顺序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化就是指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有了意境美的诗,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使其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里。

    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只要稍加打磨,便纷纷呈现。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

    (摘编自董培伦《新诗的诗体建设》)

    材料二:

    杜甫为新诗准备了丰富而珍贵的藏品,百年来鲜有用者,殊为可惜。在我看来,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或许杜甫的诗歌能给予启发。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新诗似乎有这样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讲政治,艺术就会受影响;重艺术,政治就会退居一旁。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载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每一首诗自然都是载道,所谓“每饭不忘君”“致君尧舜上”“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并非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并非故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

    杜甫诗歌的实践说明,载道是一种政治情怀。当诗人真正拥有了这种政治情怀,与言志的冲突自然就得到解决。只不过载道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言志的难度,因为它要求思想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更复杂,面对和处理的经验也更深广。处理一个时代的复杂心理远比处理一己之感受要困难复杂得多。

    在一些人眼中,诗歌散文化似乎是新诗的一大“罪状”。然而,从唐诗的历史来看,杜甫可谓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开启了宋诗以议论为诗的先河。在杜甫的古风中,“有些句子简直就和散文的结构一般无二。尤其是在那些有连接词或‘其、之、所、者’等字的地方”。

    百年新诗争论最大的就是自由与格律问题。我对杜诗和新诗研读的体会是,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决不能重回格律的老路。新诗一定是自由诗,好的自由诗一定要注重音乐性,音乐性绝不限于格律。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诗是刚从旧体诗的格律中解放出来的,如果新诗有统一的表现形式反而不利于新诗的发展。 B . 从闻一多倡导新诗的建筑美等表现形式,直到现在,关于新诗的表现形式,理论家没有一个共识。 C . 在杜甫之前,中国文学的传统可以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相不认可。 D . 杜甫的诗歌创作敢于打破前人的窠臼,他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影响很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意境的核心。 B . 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要有好的形象和音韵,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产生意境美。 C . 诗人有载道的政治情怀,可以解决载道与言志的矛盾,难就难在载道要比言志复杂得多。 D . 自由与格律问题是新诗百年最大的争论,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好的新诗拒绝格律。
    3.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 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 B . 诗歌忌重字,杜诗故意用重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C . 杜甫的诗歌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以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表现壮阔的境界。 D . 杜甫的用韵极其灵活自由,可以一韵到底,可以转韵,也可以宽松地用通韵。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依据材料一第4段作者和朱光潜关于意境美的看法,分析下面一首短诗的意境美。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城市

    喻永军

    马子义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吊篮的绳索缓缓地牵动,吊篮离地面越来越高。在高高的楼顶,赵欣戴着草绿色的军帽,帽檐从楼顶的墙沿上偶尔露出一角。这是边城。准确地说,这是离家乡莴寨一千二百五十公里的一座城市,三面被沙漠所围。赵子扬站在马子义的身后,脸上毫无表情。赵子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这儿砌了四年瓷砖,原先有个搭档有事回家了,现在的搭档就成了马子义。活儿很简单,往新楼的墙体上砌瓷片。赵子扬干这活儿很有些名气了,老板开始看过几次,用手一摸就啥话也不说了。“高手。”他心里夸赵子扬。

    赵欣来这里很突然,马子义来这里就更突然了。两个高中生,穿着去年军训时的军装,就站在赵子扬的面前了。

    当时,赵子扬刚从工地外架上下来,又累又渴。他们过了马路,在西坡村口的那家拉面馆吃的干拌面,马子义额外吃了一个烤饼。“干啥来呢?”赵子扬看着女儿赵欣。

    “打工,二十多天时间闲着呢。”

    赵子扬说:“耍两天回去。”口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说完赵子扬摘下钥匙,交给赵欣,就回工地去了。

    第二天,赵子扬六点去工地了。赵欣就领着马子义进入了戈壁滩,两个黑点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站在了沙漠的边沿。他们无数次在班上讨论过的沙漠,并没有带给他们浪漫的感受。万籁俱寂,空气中是沙粒游走的细微的声音,脚下是沙海,不远处是沙丘、沙浪、沙脊,金黄一片,无边无际,这是腾格里沙漠的一角。太阳从沙漠东面照射过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这种感受出乎意料,他们在心里第一次知道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赵欣脚板有些疼痛,甚至有些失落。马子义笑笑说:“这才是真实的腾格里。”

    作为秦岭深山里的两个孩子,看看真正的腾格里沙漠,是他们来边城的最大目的。一下子实现了,时间还很富余。

    女儿总是有办法说服赵子扬的。结果,马子义就成了赵子扬的搭档。赵欣也没闲着,在楼顶照看配重块。

    施工吊篮一米宽三米长,马子义第一次跨进吊篮的时候,脸色有点儿发黄,手抖个不停,他疑心自己是个恐高症患者。马子义想站起来,但上升的吊篮摇晃得让人眩晕。他试探着拱起脊背,又缓缓地蹲下了身。他又试探了一次,觉着自己应该站起来,赵欣在上面看着呢。赵子扬面无表情,他觉着马子义肯定会蹲下、坐下,甚至躺下,念书的娃娃,高空干活不是玩儿的。

    每当吊篮落地,马子义的脸色才恢复正常。

    这个黑瘦的、长脖子的男孩,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完全弄清楚了搭档的含义,并且将准备工作做得井然有序。两个一大一小的水杯泡上苦丁茶,放在吊篮的顶里边;砂浆桶里和好砂浆,吊篮起升的时候,再加上小半桶水稀释;盛灰浆的瓷盆、灰铲、瓦刀用清水抹洗一遍,摆放在赵子扬顺手的地方。

    赵欣黑亮的眼睛盯着马子义。

    活儿很单调,赵子扬伸出手,马子义就递上一片瓷片,一片一片的瓷片被赵子扬贴在了楼体上。只有赵子扬抽烟的间隙,马子义才能放眼看看四周。无数座这样的高楼遍布在这座城市里,许多栋楼的瓷片都是赵子扬他们贴的。瓷片贴好,再装上各色的玻璃,整幢楼甚至整座城市,就成了一个玻璃城市,高贵,陌生,美丽。马子义想,他赵子扬这辈子都不可能住进这样的城市里了,但赵欣有可能,比如她上大学、嫁人,就有可能住进这个玻璃样的城市里。

    太阳已经照了几个小时了,赵子扬的腰往下塌了一些,他们俩在这个空间里很少说话。马子义觉着赵子扬是个很倔的人。

    也就在这时候,马子义看见了西边漫天的沙尘卷了过来。他说:“叔,你看西边!”赵子扬回转身,惊得张大了嘴巴,说:“沙尘暴!”他一把将马子义按在吊篮里坐下,说:“坐好别动。”话音刚落,风就到了眼前。

    新贴的瓷片被砸脱落了一些,“刺啦啦”顺楼体滑了下去。风中传来赵欣的声音,马子义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看清,赵欣在下边五层的一个窗口露出头,向他们招手,军帽已经被风吹落。马子义在吊篮的摇晃中,慢慢站直身子,伸手抓住了吊篮上的绳索。绳索在风中绷得很紧,他伸出手抓住了赵子扬抓着升降机关的手,垂了下去,血沿着袖管中的手臂流了下来。赵子扬瞪着眼,样子很凶。

    吊篮在马子义的操控下开始慢慢下降。他眼眶开始发热,一边控制着手里的下降按钮,一边用单薄的身子抵紧赵子扬的身子,让他慢慢地坐了下去。

    几天后,在返回的列车上,马子义和赵欣看见了远方的沙漠的闪光。城市退得很远,他指给她看。赵欣说:“腾格里,蒙古语的意思是,白色、长生天、最高的神。”

    马子义听了,不知所云,不想说话了。二人头抵着头趴在窗台上,看着远方出神。不一会儿,火车开始穿越隧道。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子扬让女儿“耍两天回去”的原因,是认为稚嫩的赵欣和马子义并不能把活干好。 B . 赵欣领着马子义进入戈壁滩后看到的景象与书本上的不同,由此二人感到十分失望。 C . 马子义在吊篮落地时脸色才恢复正常,说明他内心始终无法接受这份难度大的工作。 D . 回程路上二人看着远方景色出神,沙漠的闪光也寓示这次旅程带给两人无限的回忆。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到“马子义已经是第九次坐着吊篮升上去了”,与传统叙事结构不同,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小说中插入了一段关于腾格里沙漠细致的景色描写,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情节也由此发生了转折。 C . 小说中用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马子义渐渐成为赵子扬合格的搭档,寥寥数语便塑造起马子义勤奋认真的人物形象。 D . 小说结尾蒙古语对“腾格里”的解释丰富了小说意蕴,用留白的手法写了二人回程的经过,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
    3. (3) 小说以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分析。
    4. (4) 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取“腾格里沙漠”比“玻璃城市”要好,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隋文帝仁寿四年。章仇太翼[注]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为破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帝深以为然,幸洛阳,留晋王昭守长安。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癸丑,下诏于伊、洛营建东京。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矩知帝好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访诸国山川风俗,王及庶人仪形服饰,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帝大悦,赐物五百段,日引矩至御坐 , 亲问西域事。矩盛言“胡中多诸珍宝,吐谷浑易可并吞”。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以矩为黄门侍郎,复使至张掖,引致诸胡,吱之以利,劝令入朝。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众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丁男不供,始役妇人。三月乙丑 , 车驾幸五原,因出塞,巡长城。帝无日不治宫室,两京及江都,苑围、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帝以诸蕃首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籍以龙须席胡客每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增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炀帝亡隋》)

    【注释】章仇太翼,隋代著名术士。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 B .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 C .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 D .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雍州:古代九州之一。古代中国划分为九个大区。九州所指,不同的古籍说法不一。 B . 木:文中指五行之一。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代认为是构成万物的元素。 C . 御坐:皇帝的宝座,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帝王的印信。 D . 乙,十天干之一;丑,十二地支之一。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乙丑,文中是纪月。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隋炀帝听信术士章仇太翼的谏言,前往洛阳视察。他征调几十万劳动力挖壕沟,从龙门到上洛,修筑防线,又下令营建东都洛阳。 B . 裴矩深得隋炀帝信任,向皇帝进言对外扩张,隋炀帝好大喜功,要向秦始皇、汉武帝看齐,深信裴矩,并让裴矩引诱胡人臣服隋朝。 C . 隋炀帝征调百万民众开挖运河,男人不够用就征调妇女。他喜欢四处巡幸、大兴土木,各地宫殿虽多,但他住久了而心生厌烦。 D . 隋炀帝耗费巨资在洛阳举行盛大表演,表演规模宏大,持续时间很长。胡人有就餐后不给钱的,店家竟然炫耀财富,不予追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

      ②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5. (5) 文中说“帝大悦”,请说说隋炀帝此时“大悦”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释】①骞翮(qiān hé):展翅。②翥(zhù):飞。③壑(hè)舟:整水中之舟。壑水急,舟必快。④涂:同“途”。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乐自欣豫”的“自”字用得准确而微妙,道出年轻生命自身无穷的活力与快乐。 B . 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青年时期积极向上,充满远大志向,如大鹏展翅,高飞远举。 C . 诗的第五句开始转折,转写时光流逝,诗人不再遇到欢乐的事,与起笔两句形成对照。 D . 全诗写了青年和中晚年不同时期的人生体验,诗情充满波澜,飞扬而沉抑,苍凉深沉。
    2. (2) 诗的第八句说“每每多忧虑”,诗人有哪些忧虑?请结合诗的后八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诗中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2.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运用叠词手法,写云和水的情状。
    3.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周瑜大败曹操,“”一句写词人举杯祭月。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与书的交流中,心灵激发的_______________焕发出各种异彩,所有潜藏在书本中的人和事,便同样随之复活,与读书人欣然相遇、相知、相契,读书人于是获得了一种无法言传更无法代替的人生体验。读书使你醒神益智,_______________。见多才能识广,在接触新鲜事物、体验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会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理解别人。心胸会慢慢变得宽广,人生的格局便会徐徐展开。

    爱读书的人和不爱读书的人,小时候可能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等他们长大后,谈吐举止会_______________。很多人说起读书,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小时候读过的书,长大后书名和作者都忘记了,情节也不太清楚,但是自己被某一个细节深深地震撼过,静静地躺在心灵深处,只要被某一个点激发,就会喷薄而出,影响自己整个人生。(   )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今科技社会发展迅猛,你没有理由不静下来读书,在每一分钟空闲时间里享受它,享受极致的快乐,享受生命的终结,最终获得无与伦比的人生,而失去的只是_______________。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悲欢离合    高瞻远瞩    泾渭分明    过眼云烟 B . 悲欢离合    深明大义    迥然不同    昙花一现 C . 喜怒哀乐    深明大义    泾渭分明    昙花一现 D . 喜怒哀乐    高瞻远瞩    迥然不同    过眼云烟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造化赐予人一生的最大福分,也许是能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B . 人一生的最大福分,也许是造化赐予能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C . 能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也许是造化赐予人一生的最大福分。 D . 也许能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造化赐予人一生的最大福分。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唐诗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在莺歌燕舞,蝶影蹁跹,鲜花满枝,春草又绿大地的暮春四月,“春眠不觉晓”的感觉更为强烈。     ①      ?原来,暮春四月,天气温和,适当的气温和湿度使人体的皮肤和皮肤浅层的毛细血管骤然舒展,循环系统功能逐渐加强,人体各机能的活动骤然加快;皮肤脑部的血液供应增多了,汗腺分泌也增加了,皮肤也润泽了,同时也通过人的神经,产生一种抑制性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当这种作用扩散到人的皮肤层时,就会引起人的眼睛发涩以及四肢无力,好睡难醒。这是春眠不觉晓的生理因素。     ②     , 同样一觉睡醒,冬天还未天亮,而春天已经天明好久了。因此      ③       。这说明春眠不觉晓是有科学根据的。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这种作用扩散到人的皮肤层时,就会引起人的眼睛发涩,导致人的身体四肢无力,使人好睡难醒。 B . 这种作用扩散到人的皮肤层,就会引起人的眼睛发涩,导致人的身体四肢无力,使人好睡难醒。 C . 当这种作用扩散到人的皮肤层时,人的眼睛就会发涩,出现四肢无力的现象,使人好睡难醒。 D . 这种作用扩散到人的皮肤层,就会引起人的眼睛发涩和四肢无力,使人好睡难醒。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十六届残奥会开幕,“我们拥有翅膀”的开幕式理念令人感动。世界没有给这些人健全的身躯,却依旧通过体育,为心怀梦想的残疾人运动员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东京残奥会如火如荼,赛场上中国运动员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用呐喊奏响生命的赞歌。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