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曲靖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质量监...

更新时间:2022-01-29 浏览次数:52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惟人”为中心思想的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红楼》文化有“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

    先讲“玉”纲。雪芹之书,原本定名为《石头记》。这块石头,经女娲炼后,通了灵性——即石本冥顽无知之物,灵性则具有了感知能力,能感受,能思索,能领悟,能表达,此之谓灵性。灵石又幻化为玉,投胎入世,衔玉而生——故名之曰“宝玉”。宝玉才是一部《石头记》的真主角。一切人、物、事、境,皆围绕他而出现,而展示,而活动,而变化。中华先民经过长期的品味,了解了玉的质性品德,冠于众石,堪为大自然所生的万汇群品的最高尚最宝贵的“实体”。“玉”在中华词汇中是最高级的形容、状词、尊称、美号。比如,李后主说“雕栏玉砌今犹在”,是建筑境界的最美者。称赞人的文翰,辄曰“瑶章”,瑶即美玉。周郎名瑜,取譬也是美材如玉。称美女,那是“玉人”“玉体”“玉腕”“玉臂”……“玉”在吾华夏文化传统中,总是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

    次讲“红”纲。《石头记》第五回,宝玉神游幻境,饮“千红一窟”茶,喝“万艳同杯”酒,聆《红楼梦曲》十二支——故《石头记》又名《红楼梦》。宝玉所居名曰“怡红院”,他平生有个“爱红的毛病”,而雪芹撰写此书,所居之处也名为“悼红轩”。“红”是七彩之首,是美丽、欢乐、喜庆、兴隆的境界气氛的代表色。过年了,千门万户贴上春联,那是一片红。结婚了,庆寿了,衣饰陈设,一片红。不论哪时哪地,只要有吉祥喜庆之事,必然以红为主色,人们从它得到欢乐和美感。它还代表鲜花,花有各种颜色,但人人都说“红花绿叶”。而人之中,“红”就属于女性了,“红妆”“红袖”“红裙”“红颜”“红粉”……都是对女性的代词与赞词。

    后讲“情”纲。雪芹在开卷不久即大书:“此书大旨谈情。”石头投胎,乃是适值一种机缘:有一批“情鬼”下凡历劫,它才被“夹带”在内,一同落入红尘的。《红楼梦曲》引子的劈头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须知,那情痴情种,不是别个,正指宝玉与雪芹。“情,人之灵性的精华也。”儒教不敢多谈“情”,把人的真情装襄在伦常、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服饰”箱框里,而曹雪芹则把这“情”从那箱框里“释放”出来,并且赋以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文化涵义和容量,比那更真、更善、更美。雪芹写书的动机与目的,绝不会是单为了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的“小悲剧”(鲁迅语也),他是为“普天下女子”(金圣叹语式也)痛哭,为她们的不幸而流泪,为她们的命运而悲愤。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石能通灵,化玉,化人,这是物质进化的象征,物质进化到了高级阶段,就产生了“心”“灵”,即“通了灵性”,有了感情。我们应当理解,雪芹为何这等地重玉、重红、重情。对此如无所究心措意,即以为能读《红楼》,讲“红学”,那就是一种空想与妄想了。

    (节选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华夏文化传统中,“玉”这一词汇总是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 B . 宝玉平生最是“爱红”,大观园里有“怡红院”,其居处又名为“悼红轩”。 C . 《红楼梦曲》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句的情痴情种正是指宝玉。 D . 石能通灵是一种进步思想,石化玉、化人,象征着物质进化到了高级阶段。
    2.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此文正是从“文化”这一独特角度展开论述的。 B .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头提出《红楼》文化有“三纲”,然后横向展开论证,最后作结。 C . 文章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既有结合原著的引述,又有他人评语的借用,还有广博的文化印证。 D . 文章借雪芹为何重玉、重红、重情的剖析,论证了《红楼梦》“重人”“爱人”“惟人”的思想。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一切人、物、事、境,皆围绕宝玉而出现,而展示,而活动,而变化,因此宝玉才是《石头记》的真正主角。 B . 曹雪芹对儒教的反叛表现在为“情”赋以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文化涵义和容量,且更真、更善、更美。 C . 雪芹写书的动机与目的是为“普天下女子”痛哭、悲愤,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D . 如果不解雪芹为何这等重玉、重红、重情,却以为能读《红楼》、讲“红学”,那是一种空想与妄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人告诉我们说,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相分离。他高高地坐在一堆聚合物、玻璃和钢铁的尽顶上,悠晃着两腿,遥看这行星上翻滚扭动的生命。照这样的描绘,人成了巨大的致命性力量,而地球则是某种柔弱的东西,像乡间池塘的水面上袅袅冒上的气泡,或者像一群小命娇弱的鸟雀。

    ②但是,任何认为地球的生命是脆弱的想法,都是人的幻觉。实际上,地球的生命乃是宇宙间可以想象到的最坚韧的膜,它不理会几率,也不可能让死亡透过。而我们倒是那膜的柔弱的部分,就像纤毛一样短暂、脆弱。近年来的生物科学,一直在使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点成为必须赶紧正视的事实,认为我们享有主宰万物的特权这种想法正在从根本上动摇。

    ③可以满有理由地说,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我们不像过去一向设想的那样,是由我们自己的一批批越来越复杂的零件逐级顺序组合而成的。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出门去迎接每一个朗朗白天的,是线粒体。而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属于我们的。

    ④原来它们是单独的小生命,是当年移居到我们身上的殖民者原核细胞的后裔。很有可能,是一些原始的细菌,大量地涌进人体真核细胞的远古前身,在其中居留了下来。从那时起,它们保住了自己及其生活方式,以自己的样式复制繁衍,其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都与我们的不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就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一样。没有它们,我们将没法活动一块肌肉,敲打一下指头,转动一个念头。

    ⑤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寓客。我愿意信任它们。但其他一些小动物呢?那些以类似方式定居在我细胞里的生物,协调我、平衡我、使我各部分凑合在一起的生物,又是怎样的呢?我的中心粒、我的基体、很可能还有另外许许多多工作在我细胞之内的默默无闻的小东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基因组,都像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是外来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我的细胞们不再是使我长育成人的纯种的实体。它们是些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

    ⑥我当然乐于认为,它们是为我工作,它们的每一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的;但是否也有可能,是它们在每天早晨散步于本地的公园,感觉着我的感觉,倾听着我的音乐,思想着我的思想呢?

    ⑦然而我心下稍觉宽慰,因为我想到那些绿色植物跟我同病相怜。它们身上如果没有叶绿体,就不可能是植物,也不可能是绿色的。是那些叶绿体在经营着光合工厂,生产出氧气供我们大家享用。但事实上,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命,有着它们自己的基因组,编码着它们自己的遗传信息。

    ⑧地球上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一个单一细胞衍化而来。这个细胞是在地球冷却的时候,由一响雷电赋予了生命。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而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同种相传的相似性。

    ⑨病毒,原先被看作是一心一意制造疾病和死亡的主儿,现在却渐渐现出活动基因的样子。我们生活在由舞蹈跳荡的病毒组成的阵体中,它们像蜜蜂一样,从一个生物窜向另一个生物,从植物跳到昆虫跳到哺乳动物跳到我又跳回去,也跳到海里,抱着几片这样的基因组,又拉上几条那样的基因组,移植着DNA的接穗,像大型宴会上递菜一样传递着遗传特征。它们也许是一种机制,使新的、突变型DNA在我们中间最广泛地流通着。

    ⑩近来,我一直想把地球看作某一种生物,但总嫌说不通。我忽而想出了叫我一时还算满意的答案:它最像一个单个的细胞。

    (摘编自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李绍明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球的生命并非像人们幻想的那样脆弱,必须正视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事实,人并非享有主宰万物的特权。 B . 线粒体在人体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人们生存下去,它们是人体的共生体。 C . 植物靠叶绿体经营光合工厂,但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命,有着它们自己的基因组,编码着它们自己的遗传信息。 D . 病毒并非只是制造疾病和死亡,它是活动基因,人体就是凭借这种机制,使新的、突变型DNA最广泛地流通着。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一样”“像大型宴会上递菜一样传递着遗传特征”等处,多角度横向比较,使深奥的科学知识读来通俗易懂。 B . “很有可能”“是否也有可能”“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它们也许是”等语句,说明文章只是作者个人的某种猜想,并没有科学依据。 C . “我愿意信任它们”“我当然乐于认为”“我一直想把地球看作某一种生物”,“我”的介入,体现了科学随笔观点个性化的特点,更具可读性。 D . 作者之前一直把地球看作某一种生物,后来意识到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有同种相传的相似性,因而得出结论,地球最像一个单个的细胞。
    3. (3) 文中说“可以满有理由地说,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结合全文,列出作者的理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呐喊》自序(节选)

    鲁迅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 , 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绑着的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幸而寻到几个同志,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所以谓之《新生》。《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

    S会馆里有三间屋,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

    (注释)①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②S会馆指绍兴县馆,在北京宣武门外。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洋务本是受当时社会奚落且排斥的,作者却在这里打开了眼界,不仅接触到多个学科,还了解到日本维新与西方医学的关系。 B . 作者选择学医,一方面是预备卒业回来治病救人,战争时候去当军医,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C . 为提倡文艺运动,作者邀集同道创办《新生》杂志。结果因若干担当文字者隐退及资本逃走等原因,梦想未能实现。 D . 因为看到了希望,作者终于答应写文章,第一篇便是《狂人日记》;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写作时往往用曲笔。
    2. (2)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钞古碑一事?
    3. (3) 《呐喊》文集的命名是理解文章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绍字本初,少为郎,除濮阳长,遭母忧去官。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 , 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锱軿柴毂,填接街陌

    初平元年,绍遂以勃海起兵,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董卓闻绍起山东,乃诛绍叔父隗,及宗族在京师者,尽灭之。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

    绍为太尉,封邺。时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二年,使将作大匠孔融持拜绍大将军,锡弓矢节钱,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受之。绍每得诏书,患有不便于己,使说操宜徒都甄城,操拒之。田丰说绍曰:“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令,响号海内。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绍不从。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贡御稀简。

    五年,左将军刘备据沛以背曹操。操惧,乃自将征备。田丰说绍曰:“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事去矣!惜哉!”曹操乃急击备,遂破之。备奔绍,绍于是进军攻许。田丰以既失前几,不宜便行,谏绍曰:“今不如久持之,不及三年,可坐克也。”绍不从。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遂械系之。

    绍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及军还,或谓田丰曰:“君必见重。”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忤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今既败矣吾不望生”绍还遂杀之。绍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夏,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注释)①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许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今既败矣/吾不望生/ B . 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许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今既败矣/吾不望生/ C . 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许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今既败矣/吾不望生/ D . 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许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今既败矣/吾不望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母忧,为母亲守丧。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B . 侯,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C . 节,即符节,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所用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 . 薨,古代“死”的讳称。古时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不禄,士及庶人死则称卒。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袁绍家世不凡,祖上几世担任三公,他本人姿貌威容,注重名声,加上能降低身份倾心结交士人,宾客纷纷争相归附。 B . 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其叔父等宗亲被杀,豪杰感其家祸,思为报仇,州郡蜂起,皆袁氏旗号。袁绍升职封爵,威势远胜曹操。 C . 因曹操奉迎天子,假托诏令,田丰劝说袁绍谋夺许县,袁绍不仅没有采纳,反而因兼并四州地盘、拥有几十万众而生骄纵之心。 D . 田丰劝说袁绍趁机举军袭击曹操后方,后来又阻止袁绍攻打许县,计均未行。袁绍刚愎自用,不善于接纳谋士谏言,终致失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输軿柴毂,填接街陌。

      ②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遂械系之。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咏菊》是《红楼梦》第38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深受诗魔影响,黄昏时分,漫步菊篱,独自倚石沉思吟诵。 B . 颔联紧扣“咏菊”,写出秋霜、菊香的情境及主人公对月吟咏的形象。 C . 颈联转入抒情,“自怜”“素怨”“秋心”写出了诗人寄寓菊中的愁情。 D . 尾联写到陶渊明品评菊花,以“千古高风”提升了整首诗的抒情格调。
    2. (2) 大观园诗社活动中,《咏菊》公评第一,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佳处。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2. (2)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中“”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个典型事物,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再现了紧张激烈的场面。
    3. (3)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借古讽今,画龙点睛地表明写作的动机“”。
七、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观看《部》之后,对乐舞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称之“尽美矣,又尽善也”。与之________________,《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将美与善区别开来,认为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尽善尽美”从此成为中华美育的重要精神追求。美善合一,才是和谐之美、中和之美、温润雅致之美、_____________之美。

    美育,是上善若水的价值判断教育,(   ),是真善美合一的心灵教育。我们期待的时代新人,其强烈担当意识来自志士弘毅的雄浑_______________,其无私奉献追求来自家国情怀的精神底色,其______________的担当精神来自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人生立场和态度。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美的民族,不仅从古至今美育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历史积淀中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相应         形神兼备         气魄         道阻且长 B . 对应         形神兼备         气魄         任重道远 C . 对应         德才兼备         气质         道阻且长 D . 相应         德才兼备         气质         任重道远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精神立场教育应该求真求是 B . 需精神立场教育的求真求是 C . 是精神立场教育的求真求是 D . 是求真求是的精神立场教育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从古至今不仅美育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历史积淀中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 B . 从古至今不仅美育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历史积淀中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特征 C . 从古至今美育不仅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历史积淀中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特征 D . 从古至今美育不仅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历史积淀中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
八、选择 简答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     ①      , 同样也活不成。      ②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③       , 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九、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蔡元培:“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的。”

    著名画家吴冠中:“今天中国的文育已经不多了,但是美育很多。”

    诗人木心:“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你。”

    有人认为,中学阶段学业任务繁重,开设审美课程无异于浪费时间,请你写一篇文章对此加以反驳。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作,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