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五四学制)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

更新时间:2021-10-31 浏览次数:6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 普通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B . 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0.5t C .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0.7m D .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 2. 日常生活中,处处可听到声音,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B . 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C . 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 3. (2018·仙桃) 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放热的是(  )
    A . 早春,河面上的冰熔化了 B . 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了 C . 秋天,树叶上的露珠出现了 D . 冬天,结冰的衣服变干了
  • 4. 小船顺水漂流而下,船上坐着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以岸为参照物,河水是静止的 B . 以河水为参照物,船上的人是静止的 C . 以船上的人为参照物,河水是流动的 D . 以船为参照物,船上的人是运动的
  • 5. 当建筑物内遭遇火灾时,受困人员应捂鼻、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迅速撤离火场,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被灼伤,这是因为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与空气相比( )
    A . 温度较低,密度较大 B . 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 C . 温度较低,密度较小,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 D . 温度较高,密度较大,大量集聚在房间的上方
  • 6. (2020八上·来宾期末) 下列关于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B . 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C . 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D . 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
  • 7. (2020八上·大安期末) 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当物距为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 . 当物距为20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 . 当物距为3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 . 当物距由20cm变大时,像逐渐变小
  • 8. (2020八上·大安期末) 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4:1,体积之比是2:1,它们的密度之比是(   )
    A . 8:1 B . 1:8 C . 1:4 D . 2:1
  • 9.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 . 水中倒影 B . 雨后彩虹 C . 日食形成 D . 杯中铅笔
  • 10. (2019八上·珠海月考) 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 . 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 . 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 . 甲、乙两车都以10 m/s的速度匀速运动 D . 甲、乙两车经过5 s通过的路程都是10 m
  • 11.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 . 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C . 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会变得越来越大 D . 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深度要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 12. 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30cm的地方,在离物体45cm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的清晰的像,则(   )
    A . 凸透镜的焦距是90cm,像是放大的 B . 凸透镜的焦距是18cm,像是放大的 C . 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像是放大的 D . 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像是缩小的
  • 13. (2019·自贡) 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应用中有以下说法:

    ①平面镜所成的是等大的虚像;

    ②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放在口腔中的内窥镜是平面镜;

    ③为了扩大视野,在道路弯道处安装一块大的平面镜;

    ④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通常选用较薄的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

    对这些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都正确 B . 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C . 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 . 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 14.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②乙物质在5min到13min之间,温度不变,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③乙物质在第14min时为液态

    ④甲物质的熔点为80℃

    A . 只有①②正确 B . 只有②③正确 C . 只有①③正确 D . 只有②④都正确
  • 15. 用容器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与液体和容器总质量m的关系如图线段AB所示,请你观察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①容器的质量是20g

    ②液体的密度是3×103kg/m3

    ③5L这种液体的质量为5kg

    ④这种液体可能是水

    A . 只有①②正确 B . 只有②③正确 C . 只有①④正确 D . 只有③④都正确
二、填空题
  • 16. 如图中木块的长度是cm。

  • 17. 人工降雨时利用干冰(填物态变化)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最终形成降雨;夏天起风时,人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速了皮肤表面汗液的(填物态变化)。
  • 18. (2020八上·大安期末) 二维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填“反”或“折”)射;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填“实”或“虚”)像。交通上的监控摄像头拍摄车辆和行人离镜头的距离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三、作图题
四、实验题
  • 21. 如下图所示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她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用此实验可以研究:

    ①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②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③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1. (1)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该选择( 较亮/较暗)环境进行实验.
    2. (2) 选用直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选填“①”、“②”或“③”)
    3. (3) 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选填“①”、“②”或“③”),如果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变大/变小/不变)
    4. (4) 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5. (5)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 (1) 实验时要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同一高度,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选填“前”或“后”);
    2. (2) 实验中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该像是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 (3) 将蜡烛从光具座上10cm向35cm刻度线移动时,若要让烛焰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4. (4) 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将会看到屏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5. (5) 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光屏上像的形状(选填“变”或“不变”)。
  • 23.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块岩石的密度。

    1. (1) 他调节天平时出现了图甲所示情形,他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使天平平衡,然后他用天平测量岩石的质量,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岩石的质量为g。若将该岩石带到月球,其质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最后他用量筒测量岩石的体积,示数如图丙所示,由此可得矿石的密度为kg/m3
    2. (2) 做完实验后,该同学想用类似的方法测量一杯液体的密度,步骤如下:

      ①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②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③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

      ④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上述测量过程会导致测得的密度值(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3. (3) 为了使测量值更精确,上述测量顺序可调整为:(填写序号)。
五、计算题
  • 24. 1kg水凝结成冰以后,体积变化了多少m3?(水密度为1g/cm3 , 冰的密度为0.9g/cm3)。
  • 25. 某日,小明乘坐A城市﹣C城市某次列车,头天出发,第二天到达(全程铁路约1200km),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A

    B

    C

    到达时间

    20:16

    21:30

    12:56

    发车时间

    20:21

    21:50

    13:34

    根据列车时刻表,求:

    1. (1) 列车由A开往C所需的时间为多少小时?
    2. (2) 列车由A开往C全程平均速度为多少m/s?(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四舍五入)
    3. (3) 假设该列车全长160m,中途以(2)中的速度通过一条2000m长的隧道,则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少分钟?
  • 26. 小军买了一大塑料瓶饮料,瓶上标有“1.25L”的字样,他想知道饮料的密度,于是他进行了如下操作:他找了一个玻璃瓶,测出其质量为m1=0.25kg,将其盛满水测得总质量是m2=0.75kg,然后把水倒干净,盛满饮料测得总质量为m3=0.78kg。(水密度为1g/cm3)求:
    1. (1) 玻璃瓶的容积是多少m3
    2. (2) 饮料的密度是多少kg/m3
    3. (3) 塑料瓶中原来饮料的质量是多少kg?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