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春市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3-01 浏览次数:3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觉醒”运动使人们意识到“城市不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环境”,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国内外专家认为“生态旅游”,应具备三大标准: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要有社区的参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要求旅游者、旅游从业者以及当地居民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传统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等,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生态旅游则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机会。通过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可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态侵略悲剧再现,更能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开发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旅游的开发是目前生态资本产业化最为常见的做法,也是通过市场手段使生态资源货币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客观条件是充分的,多样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自然资源、珍贵的人文古迹与厚重的“丝绸之路”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景观。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确定了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区域间人员、物资、信息交流也日益充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和区位劣势问题。

    独具西部风情的旅游景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使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成为可能,但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缺乏科学、统一规划,盲目开发;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者、经营者及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大基础研究扶持力度,坚持统一规划、科学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还要完善生态旅游法规,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强化生态旅游理念,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民众基础;此外,还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步伐。

    (摘编自岳一姬《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

    1. (1) 下列对“生态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人们因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而发起的“生态觉醒"运动。 B . 生态旅游的保护性是要求所开发的旅游地区的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应受到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C . 生态旅游强调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从旅游中获益,从而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D . 开发生态旅游,要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悲剧再现。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列举了“生态旅游”应具备的三大标准:旅游对象、保护性及社区参与,并对保护性进行了重点阐述。 B .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归纳出“生态旅游”的要点:让当地居民受益、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资金。 C . 文章列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的例子,论证了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区位劣势等问题。 D . 针对“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这一论题,文章先阐释概念,再分析生态旅游的优势,最后解决问题。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开发旅游不能兼顾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可能对当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B . 如果开发旅游忽视社区参与,就可能导致当地仍处贫困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现生态侵略悲剧。 C . 地区资源优势及国家的政策机遇,可使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D .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和区位劣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为之带来改变的契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便捷是货币发展变化的主线,支付在形态上的无形和时间上的无感,就是支付货币的最高境界。纸币并非终极的空间占用最小者;作为仅有支付功能的观念性的东西,数字货币连纸张都不需要,显然更为方便。和方便一样,支付的快捷有种内在的力量,促使支付的时间耗费由多变少,而且越来越少,最后走向无感,几乎完全不耗时间。如果说纸币支付可在数秒中完成,那么数字货币的支付速度就是“瞬间”的概念,敢说实时到账又能够真正到账的,非它不可。支付速度的超级加快,必定实现市场交易量的急剧增加,而单位时间内支付手段的周转次数恰恰能反映这个增加过程。一张纸币一天周转可以达到五次或以上,理论上讲,数字货币因其无有形形态,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可以有无以数计的周转次数。

    由此可见,纸币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可以肯定,在不远的将来,数字货币将承载全部支付手段的功能,开创人类支付货币崭新的历史。

    (摘编自陈彩虹《常识中走来的货币》)

    材料二:

    数字货币加速无现金社会到来。非现金支付取代现金支付,在吃喝玩乐行、政务金融医疗方面,人们不再受现金的约束,只要拿着手机,不带现金也能畅通无阻。也少了丢钱包、收假币的担忧,人们在货币交易中的细菌传播机会也大大减少。并且,无现金社会之“惠”比现金社会更普遍更普及:每一次消费支付不仅可以瞬间完成,而且都能为人们积累更多信用,且社会信用体系将更完善。但另一方面,没了实物货币,很多人逐渐失去“钱”的概念。发工资、奖金只是卡上或数字账户上数字的变化,失去了以往数钱的满足感;婚庆礼金不需用红纸包了,也少了一份仪式感。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现金支付会促使消费者更加理性和谨慎,有助于消费者控制成本预算与消费冲动。非现金支付则增加消费的冲动,催生更多“月光族”。无现金社会也会夺走个人隐私,你所有金钱收支信息都有电子痕迹,鼠标一点,账户就可能被冻结。  (摘编自《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加速无现金社会到来的利与弊》)

    材料三:

    一个支付手段从现金朝无现金过渡的时代,表面的混沌与无序不可避免。固然在确认支付安全的前提下,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最便捷的支付方式,并且无现金支付积累的信用将等于财富,良好的信用可以让人们都获得公平金融和公共服务;但认知水平不一的客户,有权利选择合法的支付手段。无论使用何种合法的支付手段,都需要被平等对待,都需要被提供相应的最起码的服务。这非但属于技术范畴,也属于社会道德范畴。除了央行的强力纠错,公共服务机构也要提供备选的支付手段,在用技术给用户带来便利和价值的同时,关照特殊群体的需求,帮助社会平稳过渡到无现金社会,而不是自筑藩篱,自毁来之不易的行业生态。无现金不是拒绝现金,扫码也不是不要钱,大可不必在出门用不用带钱包上纠结。扫码支付并不是社会的天然产物,而只是现阶段智慧生活外延的一种,是智慧生活降临过程中的一瞬。生活场景的智慧化反过来加速金融等行业的重构,这才是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

    (摘编自蒋光祥《无现金社会绝不是拒绝现金的社会》)

    1. (1) 下列对材料中“数字货币”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字货币作为观念性的东西,没有物质实体形态,又具备支付功能,达到支付货币的最高境界。 B . 数字货币支付快捷,几乎不耗时间,真正做到了瞬间支付、实时到账,急剧增加了市场交易量。 C . 数字货币因不存在周转次数的限制,必将取代纸币,承载起社会对支付手段功能的所有需求。 D . 数字货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支付习惯,让支付不再受现金约束,从而加速了无现金社会的到来。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支付手段经历了从货币形态的有形到无形、从支付时间耗费的多到少甚至无感的变化,人们对空间方便和时间快捷的追求是其中重要的推力。 B . “钱”的概念会因实物货币淡出货币舞台而逐渐失去,数字代替实物货币支付会让人们在消费时失去理性,不控制成本盲目消费的现象将越发普遍。 C . 社会支付手段从现金过渡到非现金,必然带来混乱,比如个人隐私面临泄露的风险,公众的不同支付方式可能会被区别对待,这些只能靠央行解决。 D . 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不在于支付方式的变化或消灭现金,而在于生活场景的智慧化对金融等行业的重构,提高社会道德,让社会消费变得有序。
    3. (3) 根据上述材料,请分别概括出无现金社会带给人们的好处和不足。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责任

    程宪涛

    吴畏明天离职。

    吴畏一夜未眠,翻来覆去如烙饼。

    这里,除逢年或喜事燃放鞭炮,还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这是坊间的自发“仪式”。

    上级在调职谈话时询问吴畏,吴畏道:“那是为官者的耻辱。”领导说:“今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出一份惶恐。

    电厂成立50多年,管理层换了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忑,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兴高采烈。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小车行至小镇十字路口。喧闹声不绝于耳。身着工装的员工们,站在马路的两侧。两根竹竿立起来,两挂鞭炮挑起来。众人愣怔的片刻,鞭炮轰然爆开,陪同的人四散弃逃,领导灿烂的笑容枯萎成瑟缩的叶子。小车仓皇挤出人群逃出小镇。

    知耻近乎勇。几届继任者,为官清廉发奋,突破发电纪录,实现辅业剥离,完成企业化改制……但是,历史轮回,又有继任者中枪。

    某任老总颇自知,离职前谎称八点离厂,却在凌晨五点钻进小车启程。原想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刚转过街口,赫然看到,鞭炮蜿蜒,犹如几条红色的蛇,转眼间火信子喷吐。寂静的清晨,爆竹声格外刺耳。领导心脏病突发,再没有站起来。

    俩领导其后相继被“双规”。

    吴畏的上一任老总,在职期间被查,在上级谈话之后,即称病在家休养,直到半年后入狱。传说他临行前夜,小镇的爆竹售罄,在众人的浮想中,那是一爆竹铺天盖地,盛况空前的景况。而据说,在其后三年中,这批爆竹并未燃放,一直保留到现在,员工们在等待……或许,员工并不希望再现那场景。

    吴畏心里没有底。

    吴畏穿衣下床,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这是他三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到厂子内巡查。三年前,吴畏第一次巡查时,值班室中一片狼藉,运行人员一个酒气熏天,两个在睡大觉,三个在斗地主……还有缺岗。吴畏立刻把班长、值长、主任及主管安全、生产的副总找来,自己坐在缺岗员工的位置上……

    一切都需要改变。

    正值设备检修关键期,检修主任提前一小时,早晨七点到达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次日六点半到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第三日六点到现场,他依然见吴畏在现场。主任问:“吴总几点来的?”吴畏答:“比你提前半小时!”主任说:“今晚,我住在检修现场!”那一年的机组大修,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优。

    无垠的天幕上,星光辉映;运行值班室内,机器浅声低唱。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目光在仪表上流动。这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吴畏流连在新建机组外,这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中,有在建的垃圾屯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遗憾,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那么多的责难、掣肘,还有骂娘、唾沫,甚至上访……

    吴畏告诉办公室主任,早七点启程,办公室主任似乎明白了,问吴畏怎么走。吴畏道:“步行。”主任说:“我知道一条小路,不会被人发现。”吴畏说:“我走大道,你把车开到小镇口。”主任说:“都知道你今天离厂,万一出现状况咋办?”吴畏道:“这是最好的检阅!”

    清晨七点十分,吴畏出现在小镇街口。吴畏看见聚集的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几十挂挑起的鞭炮形成红色的海洋。办公室主任有了惊恐慌乱,他拉一下吴畏的衣袖:“咱们坐车走吧!”吴畏走向人群,人群散开一条路。吴畏走进人群。一位老员工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吴畏拉住那双粗糙的手,更多的手伸过来……

    吴畏走出人群很远。没有爆竹炸响。身后忽然有人喊:“吴总!”吴畏扭头回望。员工指着鞭炮阵,问:“你怕吗?”吴畏大声回应道:“怕!”人群轰的一声笑了,十分开心的模样,就像清晨的阳光。

    那员工高声道:“这是准备过年放的摆出来让你看看,今年是个好年头!”

    吴畏的眼眶一紧,用力地点了点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吴畏离职前一夜未眠,表现出吴畏内心的煎熬,既引出下文对放鞭炮欢送领导的民间仪式的介绍,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B . “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领导离职到异地赴任时的得意,与下文鞭炮响起后领导的反应形成对比 C . 小说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工厂清晨安静的氛围,表明所有的工作井然有序,工厂已经形成良性运转,说明吴畏的领导工作卓有成效。 D . “一位老员上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员工对吴畏大胆改革后工厂出现重大变化的敬重和砍掉群众福利等措施后的畏惧心理。
    2. (2) 小说中吴畏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
    3. (3) 小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吴畏之前的几届领导离任的情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承晖,字维明,好学,淹贯经史。章宗即位 , 迁近侍局使。孝懿皇后妹夫吾也蓝,世宗时以罪斥去,乙夜,诏开宫城门召之。承晖不奉 , 明日奏曰:“吾也蓝得罪先帝,不可召。”章宗曰:“善。“惠民司都监余里痕都迁织染署直长,承晖驳奏曰:“痕都以荫得官,别无才能,前为大阳渡稽察,才八月擢惠民司都监,已为太优。依格两除之后,当再入监差,今乃超授随朝八品职任。况痕都乃平章镒之甥,不能不涉物议。”上从承晖议。改知大兴府事。豪民与人争种稻水利,不直,厚赂元妃兄左宣徽使李仁惠。仁惠使人属承晖右之。承晖即杖豪民而遣之,谓其人曰:“可以此报宣徽也。”山东盗贼起,承晖言:“捕盗不即获,比奏报或迁官去官,请权行的决。”及罢兵,盗贼渠魁稍就招降,犹往往潜匿泰山岩穴间。按察司请发数万人刊除林木,则盗贼无所隐矣。承晖奏曰:“泰山五岳之宗,故日岱宗。王者受命,封禅告代,国家虽不行此事,而山亦不可赭也。天下之山亦多矣,岂可尽赭哉!”议遂寝。中都被围,承晖出议和事,与皇太子留守中都。从容若平日,尽出财物,召家人,随年劳多寡而分之,皆与从良书。举家号泣,承晖神色泰然,方与安石举白引满,谓之曰:“承晖于《五经》皆经师授,谨守而力行之,不为虚文。”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复还问之,则已仰药薨矣。是日暮,中都不守。

    (节选自《金史·承晖传》)

    【注释】①余里痕都:人名。②的决:终审判决。③安石:指师安石,当时任尚书省令使。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 B . 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 C . 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 D . 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即位,又称登基,即皇帝即位。新皇帝继位,纪年改元,以示万象一新。 B . 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 . 五岳,指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D . 封禅,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承晖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当皇上连夜召见孝懿皇后的妹夫吾也蓝时,他认为吾也蓝是先帝的罪臣,因此没有遵照皇上的旨意让吾也蓝进宫。 B . 承晖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他在大兴府任职时,不理会权贵的请托,对无理争夺他人种 植水源的豪强施以杖刑,还说豪强可将结果告知李仁惠。 C . 承晖临危不惧,从容镇静。中都形势危急,为了避免殃及无辜,他遣散家中奴仆,将家财全部分给他们,并留下书信希望他们一心向善。 D . 承晖忠于职守,以身殉国。中都被围困,他不顾个人安危,和皇太子一起留守中都。最后,服药自尽,当天傍晚,中都失守。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依格两除之后,当再入监差,今乃超授随朝八品职任。

      ②承晖于《五经》皆经师授,谨守而力行之,不为虚文。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  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1. (1)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 . 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 . “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 . 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2. (2) 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
  • 6. 默写
    1. (1) 屈原在《离骚》中,用“美人”作喻来表达自己遭朝廷小人妒忌陷害的苦闷的两句诗是:“”。
    2. (2) 苏轼《赤壁赋》中,把洞箫声描摹得生动传神,其中“”两句从正面表现了乐声的悲凉。
    3. (3) 《鱼我所欲也》中,“ , ”是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应当做到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客家人在山区唱的是客家山歌,而珠江三角洲的疍(dàn)家人在水上唱的是疍歌。疍歌是疍民即兴所唱的歌谣,又称咸水歌、咸水叹、叹歌、白话渔歌。单从名字看来,就可以看出它们与近海之水的            由于演唱曲调不同,流行地区也不同,使得广州的南沙各区就有了姑妹腔、担伞调、高堂歌等曲调。广州疍歌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尤为兴盛。疍歌以清婉嘹亮、            为特点。婉转悠扬的疍歌,曾经是广州古城一道独特的景观,“荔湾渔唱”是明代羊城八景之一。想那清波之上,渔舟晚归,            着清丽之疍歌,是何等迷人的一幅岭南水乡美景:“琵琶洲头洲水清,琵琶洲尾洲水平;一声歙乃一声桨,共唱渔歌对月明。”疍人喜爱唱歌,平时娱乐、节庆欢聚,疍歌都是            的节目。清末及民国初期,每逢中秋有渔船结集珠江江面以互唱咸水歌斗歌的习俗。

    1. (1)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渊薮    错落有致    飘荡    少不了 B . 渊源    错落有致    飘荡    很难得 C . 渊源    迂徐有情    荡漾    少不了 D . 渊薮    迂徐有情    荡漾    很难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于演唱曲调不同,流行地区也不同,在广州的南沙各区就有了姑妹腔、担伞调、高堂歌等曲调。 B .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演唱曲调也不同,在广州的南沙各区就有了姑妹腔、担伞调、高堂歌等曲调。 C . 流行地区不同,演唱曲调也不同,广州的南沙各区就有姑妹腔、担伞调、高堂歌等曲调。 D . 演唱曲调不同,流行地区也不同,广州的南沙各区就有姑妹腔、担伞调、高堂歌等曲调。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荔湾渔唱”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B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 . 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 D . 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
  • 8. 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 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 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5000万年。

  •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哺乳动物的体温很少超过38摄氏度,蝙蝠,但体温却常年保持在38-40摄氏度之间。体温高可以让蝙蝠的新陈代谢速度变快,但会损伤蝙蝠的身体,按理说蝙蝠的寿命会缩短,然而蝙蝠的寿命却很长,有些甚至可以达到40岁。,可能是它的身体演化出了自我修复的功能,体细胞一旦出现损伤,会及时修复,所以它的寿命比理论值要高许多。这一切可以使它们即使感染了病毒,,而是温和地与病毒“和谐相处”。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从世界各地的蝙蝠身上共发现了包括狂犬病毒、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等在内的4000多种病毒。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了让高一新生顺利开启崭新的学习生活,南潦中学将举办成长分享会,拟邀请一位优秀的高三学生,做主题为“新起点,新未来”的发言。该校高三年级学生会提出了三名人选:

        文佳,进入高中后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她与同学合作的模拟政协提案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表现出色,被带到了全国“两会”,倍受社会瞩目;

        刘江,痴迷于程序设计,在学习高中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专利,多所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张晓,出生于中医世家,早已立下从医志向,为考上最好的医科大学,他全身心投入学习,高中三年的成绩一直居年级前列。

        作为高三学生,你认为哪位同学更合适在成长分享会上发言?请给南潦中学高三学生会写一封信,推荐其中的一位同学,表达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