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

更新时间:2021-11-29 浏览次数:1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估测是人们生活能力的一种体现,下列估测符合实际值的是(   )
    A . 一间教室里空气的质量约为0.243t B . 一个初中学生的身高约1.68dm C . 正常人心跳60次所用时间约为120s D . 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7.8℃
  • 2. 测量一木板的长度,在如图所示的各种情况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3. 一瓶食用油用掉一半,则剩下的半瓶油(   )
    A . 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B . 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 C . 质量不变 D . 质量和密度都不变
  • 4. 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
    A .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走出教室 B . 铁路工人敲击铁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 C .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 D . 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
  • 5. 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可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的是(   )
    A . 墙上手影“孔雀” B . 水中“折笔” C . 湖面月影 D . 树荫下的“光斑”
  • 6. (2016八上·延安期中) “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 “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 . “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 . “凝重的霜”是升华现象 D . “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 7.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 .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 . “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响度来判断说话者 D .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 8.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

    A . 仍在原来位置 B . 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C . 向右移动 D . 向左移动
  • 9. 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像,现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成(   )
    A . 正立放大的实像 B .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 正立放大的虚像
  • 10. 如图所示,下列四个图像中属于非晶体凝固图像的是(   )
    A . B . C . D .
  • 11. 小红爸爸的车因红灯在路口等待时,坐在车内的小红突然发觉自家的小车在后退,其实车子并没有动,小红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 小红自家的小车 B . 坐在前排的爸爸 C . 小车旁边的地面 D . 旁边先行的公交车
  • 12. 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燃烧,这是因为(   )
    A . 水能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B . 火焰的温度比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 C . 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温度 D . 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
  • 13. (2019八上·二道期末) 如图所示是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g的某液体的体积—温度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4℃时,液体密度最小 B . 温度升高,液体密度不变 C . 1℃时液体的体积比5℃时的大 D . 由1℃升高到8℃,液体体积一直变大
  • 14. 下面是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 .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B . 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C . 冬天清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 . 北方的冬天在菜窑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原理
  • 15. 疫情防控期间,进入超市、车站等场所必须用手机扫健康码如图所示,然后凭“绿码”放行,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给二维码拍照。下列关于“手机扫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纸张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 . 扫描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2倍焦距以外 C . 要使二维码成的像变大,要将摄像头远离二维码 D . 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二、填空题
  • 16. 小红夏天喝可乐时喜欢加些碎冰块,这样喝起来感觉更凉爽,原因是;她爸爸站在电风扇前吹风感觉凉爽,其原因是
  • 17. 唐诗《枫桥夜泊》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听到的钟声是通过传播的。
  • 18. 西藏是全国推广应用太阳灶最多的省区。太阳灶是利用镜制成的,可以将会聚的太阳光用来烧水、煮饭,既节省燃料又不污染环境。汽车的后视镜和街头路口的反光镜都是利用镜制成的,它能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 19. 甲、乙两种金属的质量之比为2︰1,密度之比为3︰10,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体积相同的这两种金属的质量之比是
  • 20. 医院里有一只氧气瓶,它的容积为10dm3 , 里面装有密度为2.5kg/m3的氧气,氧气的质量是g;某次抢救病人用去了10g氧气,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三、作图题
  • 21. 早晨,旭日东升,阳光照耀在平静的江面上,在江里出现一个清晰的太阳的像,形成江天一色的美妙景观(如图甲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乙中画出摄影师看到太阳在江水中的像的光路图。

四、实验题
  • 22.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下图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 (1) 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相同(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些。
    2. (2) 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 23. 2020年国庆长假期间,小红随爸妈到三峡竹海游玩,拾得三峡石一块,回家后她想用天平和量筒测出它的密度。

    1. (1) 在调节天平之前,应将游码拨至
    2. (2) 将三峡石放在左盘,向右盘加砝码,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此三峡石的质量为g;
    3. (3) 用量筒测得三峡石的体积如图所示,它的体积为cm3 , 则三峡石的密度为kg/m3
  • 24. 小红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 (1) 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2. (2) 当观察到时,说明水已沸腾;
    3. (3) 水沸腾后,小红改用猛火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会(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 (4) 为验证水沸腾时要持续吸热,小红接下来的操作是,然后观察水是否沸腾;
    5. (5) 实验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可行的方法是(写出一种即可)。
五、简答题
  • 25. 三峡地区位于北温带,夏季历史最高气温可达39℃,冬季历史最低气温达-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夏季和冬季都要使用空调来调节室温,以达到人们感觉最舒服的温度。国家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室内温度夏天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你观察过吗?夏季和冬季室内使用空调时,窗户玻璃上都会出现小水珠。请回答:
    1. (1) 国家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2. (2) 夏季和冬季玻璃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出现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六、计算题
  • 26. 元旦放假期间,小红一家自驾小轿车回乡下老家看望年迈的爷爷奶奶。他们从县城出发,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0km/h,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0km/h。求:
    1. (1) 小轿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 (2) 若他们全程共用时2小时30分钟,县城到爷爷家的路程是多少km?
    3. (3) 酷爱音乐的小红拿着妈妈的手机听歌,怕影响爸爸开车,她把耳机线插到手机上听歌,她这样做是采用什么措施来控制噪声的?
  • 27. 秭归是全国闻名的脐橙之乡,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不同品味的脐橙:春季有伦晚,夏季有夏橙,秋季有九月红,冬季有纽荷尔和长虹,脐橙已成为秭归的一张名片。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在一次课外实践活动中,想测量一下脐橙的密度。他们将一个脐橙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烧杯来测量脐橙的密度。他们用天平测出该脐橙的质量190g,测得装满水的烧杯的总质量是440g,他们用大头针把脐橙按入烧杯里的水中,当烧杯停止溢水后取出脐橙,测得烧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是240g。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 (1) 烧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 (2) 这个脐橙的体积与密度分别是多大?
    3. (3) 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测出的密度比脐橙的实际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