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统...

更新时间:2022-01-27 浏览次数:52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极抱歉的是,由于篇(fù)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kǎi)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 B . 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jú)杨梅次第新。日(dàn)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颂。 C . 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ɡǔ)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bāo)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D . 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suō),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xiù)——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问题。

    人们在追求“文化”,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甲)而当需要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这些文化与传统,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非议。(乙)而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这是设计师的一种理解,一种对人自我的理解,一种对文化与传统的理解。(丙)土地与土地那么不同,南方与北方那么不同,大城与小城那么不同,而人间的万家灯火又点燃了多少不同的喜怒悲欢、离合兴衰?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1. (1)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甚至 B . 无可厚非 C . 熟视无睹 D . 湮没
    2.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长征五号肩负着开展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是承载中华民族对浩瀚宇宙向往的“梦想之箭”。 B . 金庸先生之所以在众多武侠作家中独具一格,高出一筹,是因为金庸的小说生长在中国传统土壤中,是“最中国”的小说的缘故。 C . 很多“80后”,乃至一些在农村长大的“90后”“00后”们,整个童年阶段都没有机会接触图书馆,野草般疯长的求知欲望,只能通过教科书等少得可怜的书本汲取。 D . 冯友兰的哲学思考与抗战实践结合紧密,表现出较强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他对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对造就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充满信心。
  •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传统小说向来称作“志怪”或“传奇”,奇怪也者,偶然机缘也。试想一想,中国过去许多神怪故事,从《封神榜》《西游记》《聊斋志异》《古今奇观》到近来的复映影片《大闹天宫》,, 就不会那么引人入胜。正是偶然机缘创造出各民族瑰丽的原始神话。恩格斯解释“偶然事件”时说它们有“内在联系”,不过人们对这种联系还没有认识清楚,还处于无知状态。,于是幻想出这种 “偶然事件”的创造者是神。这一方面暴露出人的弱点,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凭借幻想战胜自然的强大生命力。古人形容好的作品时,经常说“波澜壮阔”或者说“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因此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和高度的自由,表现出巧妙。“巧”也就是偶然机缘,中国有一句老话“无巧不成书”,这就是说,

  • 5. (2019高二上·温州期末) 根据要求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细节传情,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寄托内心的深情。请运用第一人称,描写你的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体现深情。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10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美国流感疫情一般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间达到高峰,这被称为流感季。但以往并没有出现大街上人人戴口罩的现象,也没有听说执法人员出动强制隔离传染源的消息。

    在由流感引发的死亡病例统计里,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将死因分为直接死亡原因、间接死亡原因和根本死亡原因。如果因感染流感而最终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一般将流感统计为根本死亡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说:“流感会引起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也会加重患者本身的其他慢性疾病,这部分死亡的患者我们一般不会将其归为流感致死,而是以其并发症为死因。”在流感病毒进入人的身体之后,免疫系统派出大量白细胞、抗体等去消除威胁。但有时候免疫系统的反应会过于强烈,摧毁过多的肺部组织,使它们不再能够向血液输送足够多的氧,进而导致组织缺氧和死亡。另一种情况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并不是流感病毒引发压倒性和潜在致命性的免疫反应,而是免疫系统的疲惫让继发性感染乘虚而入,呼吸道的细菌感染可能会扩散至人体其他部位和血液中,甚至导致患者感染性休克,这是一种会损害多种器官的具有生命危险的全身性强烈炎症反应。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二:

    在2019年流感季中,乙型流感病毒的报告频率高于其他流感病毒。不过,最近几周,甲型流感病毒的报告频率已经开始高于乙型流感病毒。卫生专家称,一般而言,乙型流感在儿童和年轻人中更为常见,而甲型流感则在老年人中更常见。此次流感病毒大面积传播,给许多地区带来了挑战。

    卫生专家认为,流感每年都给美国造成沉重打击,这与许多公众不接种疫苗直接相关。美国国家传染性疾病基金会2019年夏天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一半的美国人表示自己计划当年接种流感疫苗。虽然流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哮喘和心脏问题等在内的流感引起的并发症可能是致命的。此外,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变化,有时某个流感季的主要毒株会比前几年的毒性更强,这直接影响了感染人数和症状的严重程度。美国人对流感习以为常,正是这种熟悉带来的低估让流感变得更加危险。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2月3日)

    材料三:

    有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称患流感要趁早。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如果在生命的早期如儿童时期患过流感,在以后的岁月中,人们抵御相同类型流感的能力就比小时候没有患过此类流感的人要强。这种情况的一个普遍的免疫学解释是,如果一个人得了一种疾病,体内就会产生抗御这种疾病的免疫力,即抗体,在未来的岁月中再遇上同一病毒,就会由免疫记忆或免疫印迹唤醒人体内的抗体和免疫系统,攻击病原体,让人们免患同一疾病,或者即便再次患病,病情也会轻得多。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史密斯等人从 2016年到2020年的研究结论既进一步解释了免疫印迹理论,也推翻了此前的另一个理论,即以前接触过流感病毒所形成的免疫保护无法在未来抵抗跨物种流感病毒的传染,例如感染过甲型HIN1流感病毒的人,无法在未来抵抗由禽流感病毒引发的流感。只不过,幼年时期患过流感的人未来对同类型流感有较强的抵抗力,对其他类型流感也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抵抗力弱一些。

    (摘编自“凤凰网”)

    1. (1) 下列对材料中“流感”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流感病毒进入人的身体之后,免疫系统派出红细胞、抗体等去消除威胁,但有时候免疫系统的反应会过于强烈,摧毁过多的肺部组织,进而导致组织缺氧和死亡。 B . 流感季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免疫系统的疲惫让继发性感染乘虚而入,造成损害多种器官的具有生命危险的全身性强烈炎症反应,从而引发死亡。 C . 甲型流感在儿童和年轻人中较常见,乙型流感在老年人中较常见,在2019年流感季中,乙型流感病毒的报告频率高于甲型流感病毒,因此老年人受到的威胁更大。 D . 流感可引起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哮喘和心脏问题等在内的各种致命性并发症,且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变化,有时某个流感季的主要毒株会比前几年的毒性更强。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 美国人对流感习以为常,不够重视,所以流感疫情严重时,并没有听说执法人员出动强制隔离传染源的消息,也没有出现大街上人人戴口罩的现象。 B . 在由流感引发的死亡病例统计里,世界卫生组织一般将流感统计为根本死亡原因,而中国一般是根据流感引起的并发症来判断其死因的。 C . 研究认为,一个人患过流感后会产生免疫力,以后如果遇上同一病毒引起的流感,免疫记忆就会唤醒人体内的抗体和免疫系统,因此人们需要趁早患流感。 D . 一种理论认为,患流感形成的免疫保护无法抵抗跨物种流感病毒的传染,史密斯等人的研究则表明,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抗体,对其他类型流感也有一定的抵抗力。
    3. (3) 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请就如何有效预防流感,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钢的琴

    申平

    我们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有被列入扶贫对象。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是个长相敦厚的中年人。我们到他家走访,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像其他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对人热情实在。当得知他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正在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活,却从未得到过救助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难。

    但是他却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我们有吃有穿,有手有脚,不想给政府找麻烦!”

    这使我对他更加同情,甚至还有点儿喜欢,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就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联席会议。会上,我首先组织大家学习了上级的有关文件,接着重点讲了扶贫工作要全覆盖、一户都不能少的道理,最后我把话锋一转,把吴更的问题当作炸弹抛了出来。在我的想象里,村干部们肯定会被炸晕的。但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听完,竟然不约而同嘿嘿地笑了起来。村支书徐友谊说:“哎哟,看来老问题又摆上台面了。”

    徐友谊等人的态度令我十分不满,我厉声说:“怎么,难道因为是老问题就不解决了吗?老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是不是我们不作为造成的?”

    见我生气,徐友谊赶紧说:“李组长,我们不是那个意想。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你不知道,吴更家里,可是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啊!”

    “什么? 钢琴!”他的话倒把我搞蒙了。

    “是啊,他家的确困难,村里其实每次都想往上报他。可是一报吧,群众就拼死反对,到处告状。说家里有那么贵重的钢琴, 还算什么贫困户!”

    哦,原来如此。可我们去的时候,怎么没有注意他家有钢琴呢。散会以后,我再次带人到吴更家调查。咦!眼前这几间村里最寒酸的土瓦屋,还有屋里灰头土脸的几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能和高雅的钢琴联系起来。

    看见我们又来到他家,吴更好像早有预料似的,他啥也不问,只是冲我们笑一笑,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我就问他:“吴更,听说你家有一台很贵的钢琴是吗?”吴更点了一下头,似乎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是呀,是有啊!”“能让我们看看吗?”

    吴更又点点头,带我们来到一间上了锁的房间,打开门,说:“各位请吧。”

    尽管我们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屋里那架精美的钢琴震撼了。 这间屋里什么杂物都没放,就在屋子中间摆了那架钢琴。它一尘不染,气势非凡地雄踞在那里,霎时使这间土屋蓬荜生辉。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轻轻抚摸,细心地感受它的高贵。说实话我对钢琴一窍不通,但是直觉告诉我,这的确是一架非同凡响的钢琴。我对照上面的字母,用手机迅速上网查了一下,立刻明白这是台立式施坦威牌钢琴,是钢琴中的精品,价值有几十万元。

    我们都把带着疑问的目光定格在吴更的脸上,等待着他的回答。吴更走过去,手拿一块抹布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抚摸过的地方,话语轻轻地说:“各位领导别见怪,这钢琴是我爸爸当年买的,是给我买的。那时候他在城里当包工头,赚了些钱,就去买了一架最贵的钢琴运回来,他说他要把我培养成郎朗一样的人。可是,唉,他停住不说了,似乎陷入回忆之中。

    “那后来怎么样呢?”

    “后来我爸打算专门请位钢琴老师,先到乡下来教我。等条件成熟了,就把全家搬进城去,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可是那年,他承包的工程不仅拿不到钱,而且还死了人,他赔光了一切,最后……他跳了楼。那年我才8岁。”

    屋里的空气立刻有点儿压抑,我感觉那架钢琴也似乎变得格外沉重起来。

    “那你就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生活重担,你一直留着钢琴,是为了纪念你的父亲,对吗?”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忍不住说出了最后结果。

    谁知吴更看了我一眼,说:“你只说对了一半。这钢琴,我是留给我儿子的,可是他偏偏对这个不感兴趣。我就想,将来我还会有孙子呀,孙子也会有儿子呀。我就不信,我家里就出不了一个钢琴家。”

    吴更语气坚定,目光灼灼,仿佛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

    “出钢琴家,那当然好。可你得面对现实呀。假如你先把钢琴卖了,你家现在的一切都会改变,政府也能名正言顺地帮助你。将来有钱再买嘛。”

    “不,我不想那样活着。李组长你说,人活着,除了钱,总还要为点儿啥吧!”吴更口气坚决地说。我不由得再次打量眼前的这个男人,感觉他的精神质地真的比钢铁还硬。

    这天夜里,我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去参加一个钢琴演奏音乐会。金碧辉煌的舞台上,有一个人坐在一架巨大的钢琴前,十指飞舞,天籁般的乐曲汪洋恣肆,跳跃流淌……大厅掌声雷动。当那人站起身来谢幕时,我不由狂喊:吴更!吴更……

    (选自2018年2月12日《羊城晚报》)

    1. (1) 小说中吴更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2. (2) 有人说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3. (3) 联系全文,简要说明小说以“钢的琴”为题的含义和作用。
    4. (4) 小说以工作组长梦见吴更在钢琴演奏会上大获成功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罗整庵少宰书(节选)

    (明)王阳明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拨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谕,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孔 子 以 为 忧 而 世 之 学 者 稍 能 传 习 训 诂 即 皆 自 以 为 知 学 不 复 有 所 谓 讲 学 之 求 可 悲 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非敢然也。

    平生于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抵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之抵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 , 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嗟乎!执事所以开导启迪于我者,可谓恳到详切矣,人之爱我,宁有如执事者乎!仆虽甚愚下,宁不知所感刻佩服:然而不敢遽舍其中心之诚然而姑以听受云者 , 正不敢有负于深爱,亦思有以报之耳。秋尽东还,必求一面,以卒所请,千万终教!

    1.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具其略以                              请:请教 B . 而程、朱‘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          格:击打,格杀 C . 故言之而                                是:正确,对 D . 而小人之过也必                          文:掩饰
    2.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说而非笑之者有矣              皆出于此乎 B . 有讲之身心者                    久之,能足音辨人 C . 以人之学但当求之于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鱼肉 D . 虽同己,适损于己也              故燕王欲结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十分感激罗整庵对他的关心爱护,虚心接受其“不能安于自己的见识而把自己

      的观点当作学问的最高标准”的批评教诲,并为此感到非常荣幸。 B . 作者认为圣道是天下共同的道,圣学是天下共同的学,而不是朱熹、孔子个人私有的。对天下公有的东西,应该说公道话,所以,只要说得对,即便与自己的见解不同,也对自己有益;说得不对,即便与自己的见解相同,也对自己有损害。 C . 作者一生始终把朱熹的学说奉做神明,一旦要与它相背离,内心是很煎熬的,但他更不敢欺骗自己的心,可见,在学问与思想上,作者尊重个人自我意识。 D . 作者在回罗整庵的这封信中虽多用敬辞,语意谦恭,语气和缓,用语得体,但也不掩论辩的锋芒,体现其思想独立的精神。

    4. (4) 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孔 子 以 为 忧 而 世 之 学 者 稍 能 传 习 训 诂 即 皆 自 以 为 知 学 不 复 有 所 谓 讲 学 之 求 可 悲 矣!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

      ②然而不敢遽舍其中心之诚然而姑以听受云者。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胡中丞早梅

    [唐]方千

    不独闲花不共时,一株寒艳尚参差。凌晨未喷含霜朵,应候先开亚①水枝。

    芬郁合将兰并茂,凝明应与雪相宜。谢公吟赏②愁飘落,可得更拈长笛吹。

    【注释】①亚,即“压”。②谢公吟赏;南朝诗人谢眺写《咏落梅诗》来赞梅,表达对梅的深情。

    1. (1) 全诗虽无一处提“早”,但颔联中见时辰之早,见节气之早。
    2. (2) 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写早梅,请结合诗句分析。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为政》)

    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③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③也,纷纷④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⑤)

    【注释】①輗:牛车辕前面与车横木相接的插销。②軏:马车辕前面与车横木相接的插销。③正:治理。④纷纷:一作“纯纯”,诚恳的样子。⑤《商君书》也称《商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1. (1) 前两则材料分别从的角度阐明了“信”的重要性。
    2. (2)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简要评析孔子和商鞅的治国策略。
  •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1)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白居易《琵琶行》)
    2.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苏轼《赤壁赋》)
    3. (3) 恨相见得迟,。柳丝长玉骢难系,。(王实甫《长亭送别》)
    4. (4) ,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李白《蜀道难》)
    5. (5)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
四、 作文(60分)
  • 1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代表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一种现实。

    ——(法国)阿尔弗莱•德•缪塞

    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英国)丁尼生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