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1-10-31 浏览次数:7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敕造牲(lǐ)   传霄(tuò)   少不更事 B . 踌躇头(sǔn)  不过(niù)   弃甲曳兵 C . 猿猱序(xiáng)七庙(huī)   前合后揠 D . 凝噎贼(máo)  池会(mián)  残羹冷灸
  • 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如果我们能透过曲词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欣赏曲词之美,就能_____到古代戏曲迷人的艺术魅力。

    ⑵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这_____的把人逼向愚昧。

    ⑶备战高考是一场身体和心理的_____,考生们都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超负荷学习,睡眠不足,压力剧增。

    ⑷即使长期被置于阴暗环境,芦荟也能_____,淡然生长。

    A . 领略而且拉锯战随遇而安 B . 领会而且持久战随遇而安 C . 领略反而持久战安之若素 D . 领会反而拉锯战安之若素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功夫就是咬文嚼字 , 惟其如此,才能领会一篇篇文章的精神实质。 B .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 , 他如果及时直面问题并下决心解决问题,也不会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天下的结局。 C . 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深入社会生活,如果对社会生活熟视无睹 , 他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D .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学校种种不可理喻的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很多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B . 坚持文化自信理念,秉承“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中国青年报运用全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C . 中央电视台各部门通力配合,携起手来联袂打造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优秀节目,这些节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D . 文章能否发表不仅是写作水平高不高看问题透不透的问题,而是编辑及其栏目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不知廉耻地抄袭别人的文章,那就是人品出毛病了。
  • 5.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其中世家是记录历代帝王政绩。 B .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后汉书·张衡传》)中的“三辅”指的是共同治理长安城、管辖京畿之地的三位官员,后指其所管辖的区域。 C .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因群臣不能直呼天子,于是借用“陛下”为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 . 坐,牵连获罪。“连坐”是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连坐对象不仅包括家属亲友,还有邻里。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 6.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1) 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犹且从师问焉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B . 皆出于此乎可怪也欤 C . 其身也,则耻师焉陵与卫律之罪上通 D . 今其智反不能及今君亡赵走燕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学于师

      A . 圣人也亦远矣 B . 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 . 左右欲相如 D . 璧归赵
    3. (3) 下列各句加点词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 今之众人 B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 . 下车 , 治威严
  • 7.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将晋鄙军,遂救邯郸。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 , 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 , 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安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 , 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驾归救魏。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    徒:徒弟 B . 两人自    匿:躲藏 C . 平原君乃免冠谢    谢:道歉 D . 告车驾归救魏    趣:同“促”,急促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B .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C .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D .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3.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信陵君礼贤下士。士人无论贤能与否,信陵君都以礼待之,致使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食客竟高达三千人。 B . 信陵君思贤心切。他为了见到身处“博徒卖浆”处境的毛公、薛公,他悄悄地步行前往,最终和他们二人成为真正的朋友。 C . 平原君狭隘偏执。他得知信陵君与市井中毛薛之流交往便告知夫人,且认定信陵君徒有虚名,只是个不务正业的狂妄之人。 D . 毛公、薛公大义有道。魏国危急,魏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他们直言相劝信陵君离赵救魏。
    4. (4) 把前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 , 不觉已鸣鸦。

    【注释】①韩栩: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写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诗歌。本诗是为酬答程延所赠《秋夜即事》所作。②簞:竹席。③心期:心所向往。④赊:落空。⑤秀句:诗的美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酬赠诗,首联写景清远疏淡,“长簟迎风”“空城月华”紧扣诗题中的“秋夜”,写出了空城寂寂,月色凄迷的夜景。 B . 颈联转人叙事,上句的“应”是揣测之辞,与下句的“卧”字相关照,道出了诗人身处闲散,故对节候不能作出定论。 C . 尾联写诗人以扶病之身,吟诗不倦,不知不觉就深夜了,这既赞美了友人诗句之美妙,也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情谊。 D . 全诗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现意;写景与叙事,笔墨虽二,情意实一;诗歌情景事相交融,构成一个完美整体。
    2. (2) 诗歌颔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和杜甫的诗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中都写张到了“砧声”,请分析两首诗中“砧声”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 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月”是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李白《蜀道难》中“”营造了蜀道荒凉空寂的意境;白居易《琵琶行》中“”让人体味到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单与落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了作者酒祭江月的无奈与苦闷。
    2. (2) 《劝学》中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3. (3) 《师说》中“”是李蟠“好古文”的具体表现。
    4. (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威风

    相裕亭

    东家做盐的生意。

    东家不问盐的事。

    十里盐场,上百项白花花的盐滩,全都是他的大管家陈三和他的三姨太掌管着。

    平日里,东家回来时,次日早晨大都日上三竿才起床。那时间,伙计们早都下盐场去了,三姨太陪他吃个早饭,说几件她认为该说的事给东家听听。东家也不知是听到了,还是压根儿就没往耳朵里去,大都不言不语地搁下碗筷,别着牙,走到小院的花草间转转。高兴了,就告诉家里人哪裸花草该浇水了;不高兴时,冷着脸,就奔大门口等候他的马车去了。

    马车是送东家去镇上的。

    每天,东家都在那“哗啦、哗啦”的响铃中,似睡非睡地歪在马车的长椅上,不知不觉地走出盐区,奔向去镇上的大道。

    晚上,早则三更,迟则天明,才能听到东家回来的马铃声。有时,一去三五天,都不见东家的马车回来。

    所以,很多新来的伙计,常常是正月十六上工,一直到青苗掩了地垅,甚至到后秋收盐了,都未必能见上东家一面。

    东家有事,枕边说给三姨太,三姨太再去吩咐陈三。

    陈三呢,每隔十天半月,总要想法子跟东家见上一面,说些东家爱听的进项收入什么的。说得东家高兴了,东家就会让陈三陪他喝上两盅。

    这一年,秋季收盐的时候,陈三因为忙于各地盐商的周旋,大半个月没来见东家。东家便在一天深夜归来时,问三姨太:“这一阵,怎么没见到陈三?”三姨太说:“哟,今年的盐丰收了,还没来得及对你讲。”

    三姨太说,今年春夏时雨水少,盐区喜获丰收了。各地的盐商蜂拥而至,陈三整天忙得焦头烂额。三姨太还告诉东家,说当地盐农们送盐的车辆,每天都排到二三里以外去了。

    东家没有吱声。但,第二天东家在去镇上的途中,突发奇想,让马夫带他到盐区去看看。刚开始,马夫以为自己听错了,随后追问了东家一句“老爷,你是说去盐区看看?”

    东家没再吱声,马夫就知道东家真是要去盐区。

    当下,马夫就调转车头,带东家奔盐区去了。

    可马车进盐区没多远,就被送盐的车辆堵在外头了。

    东家走下马车,眯着眼睛望了望前后送盐的车队,拈着几根山羊胡子,拄着手中小巧、别致的拐杖,独自奔向前头收盐、卖盐的场区去了。

    一路上,那些送盐的盐农们,没有一个跟东家打招呼的——都不认识他。

    快到盐场时,听见里面闹哄哄地呼喊——

    “陈老爷!”

    “陈大管家!”

    东家知道,这是呼喊陈三的。

    近了,再看那些穿长袍、戴礼帽的外地盐商,全都围着陈三递洋烟、上火。就连左右两个为陈三捧茶壶、摇纸扇的伙计,也都跟着沾光了,个个叼着盐商们递给的洋烟,人模狗样地吐着烟雾。

    东家走近了,仍没有一个人理睬他。

    被冷落在一旁的东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在那帮闹哄哄的人群后面,好不容易找了个板凳坐下。看陈三还没有看到他,就拿手中的拐杖从人缝里,轻戳了陈三的后背一下。

    陈三一愣!还没有反应过来身后的这位小老头到底是不是他的东家时,东家却把脸别在一旁,轻唤了一声:“陈三!”

    陈三立马儿辨出是他的东家,忙说:“老爷,你怎么来了?”

    东家没看陈三,只用手中的拐杖,指了指他脚上的靴子,不温不火地说:“看看我靴子里,什么东西硌脚!”

    陈三忙跪在东家脚前,给东家脱靴子。

    在场的人谁都不明白,刚才那个威风凛凛的陈大管家,陈老爷,怎么一见到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的小老头,就跪下给他掏靴子?

    可陈三是那样的虔诚,他把东家的靴子脱下来,几乎是贴到自己的脸上了,还没有看到里面有何硬物,就调过来再三抖,见没有硬物滚出来,随后把手伸进靴子里头抠……确实找不到硬物,就跟东家说:“老爷,什么都没有呀!”

    “嗯——”东家的声音拖得长长的,显然是不高兴了。

    东家说:“不对吧!你再仔细找找。”

    说话间,东家顺手从头上捋下一根花白的发丝,猛弹进靴子里,指给陈三:“你看看这是什么?”

    陈三捏起东家那根头发,好半天没敢抬头看东家。

    东家却蹬上靴子,看都没看陈三一眼,起身走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前半部分用暗写表现东家的“威风”,盐场的生意无须亲自出马,而是一概“说给三姨太”,再由三姨太交代陈三,突出其威严。 B . 小说细节生动,东家的拐杖一“戳”,把脸别在一旁,一“唤”……这里都有千钧分量,虽然是“轻戳”“轻唤”,却将其凶残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C . 在写法上,作品注意层层烘托。主旨写东家的“威风”,却有意从陈三的“小威风”写起;写陈三的“小威风”,却特意让伙计先“抖威风”亮相。 D . 小说题为“威风”,揭露了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善于抖威风的恶劣行径。写的虽然是曾经的坊间故事,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今天一些人的可笑面影。
    2. (2) 小说中东家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小说以“东家却蹬上靴子,看都没看陈三一眼,起身走了”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有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修铁路,修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哎,十几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不过,我是一个不怕失败的人,有时候,我的灵感还是从失败中获得的!1962年,我发现一个特别优良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我试种它,每天去观察,精心培育,种了1800株,到抽穗却大失所望:稻杆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的大,小的小。我坐在田边感到非常失望。就在这个失望当中,我突然有了灵感,哎,这个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选用的稻种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有杂交的优势,现在长成这样,其中必有原因。试种失败促使我下定了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

    袁隆平: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

    主持人: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城、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二

    中国政府14日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用事实表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还创造出以有限资源确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世界奇迹。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白皮书介绍,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其中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其中,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单产达到每公顷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

    当今世界依然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但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践行自由贸易理念,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国际锐评《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2019年10月15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袁隆平认为,由于国家建设和生态发展的需要,我国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研究杂交水稻首先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 . 袁隆平的水稻杂交研究是从失败中获得了最初灵感,在甘于吃苦的坚持中获得了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创新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 C . 材料二紧扣粮食安全这一论题,阐述了作为世界人口第--大国,中国以自己约占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确保了粮食的基本自给。 D . 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多年来,中国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隆平是我国粮食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B . 我国的杂交水稻的产量已经非常高,刷新了世界记录纪录,这充分表明,我国人均占有量很高,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 C . 我国在粮食安全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国家粮食战略的正确部署,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粮食科技上的重大突破。 D . 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分享粮食市场,表明中国是坚决反对国际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
    3. (3)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
五、语言运用(共2小题,6分)
  • 1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然而苏格拉底坚决反对使用文字,因为,,那些独占精神世界的人的地位将不复存在。文字的使用,一方面,构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因为它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另一方面,,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 13.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要求关键信息明确,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中国是一个讲究宗法、礼教的国家,强调伦常,讲究辈分,倡导长幼有序,所以对长辈或兄长不得直呼其名,否则视为不懂礼貌,没有教养,因此就有相应严格的称呼。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有别,宗族有别,血缘有别,因而导致繁杂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据考证,秦汉成书的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尔雅》就记录了90个亲属称谓词。到清代,各亲属称谓达一千余种。而在英美等国家,他们强调重视核心家庭、重视个人、强调男女平等、人人平等,而不大讲究辈分、长幼,他们的亲属称谓也较为简单直接。如果一名小孩碰到他爸爸的朋友,家长会鼓励他叫某某先生、或直呼其名,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亲亦以名字相称。在美国,有些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是表现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非常融洽。

六、写作(60分)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祖庙》)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古往今来,无数关于英雄的诗文诉说着英雄的故事,抒写着英雄的情怀。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情结,在你的心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励志中学团委拟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举办“纵论英雄,砥励前行”主题演讲比赛,请你为此写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