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

更新时间:2021-10-11 浏览次数:9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估计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60℃ B . 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是10m/s C . 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2.2dm D . 我国国歌演奏的时间是4分06秒
  • 2. (2020八上·江阴月考) 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 . 2.4cm B . 2.357 cm C . 2.35 cm D . 2.36 cm
  • 3. (2011·阜新)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禁止鸣笛”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B . “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C .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 4. (2020八上·深圳期中) 如图所示,在空气均匀,且温度处处相同的室内,小明吹响长笛一个音,并用A、B两个相同设置的声音监测器在距小明不同距离的位置监测,得出如图的波形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频率减小 B . 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响度减小 C . 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音色改变 D . 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声速改变
  • 5. 冰棍是人们喜爱的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吃冰棍时,用舌头舔冰棍,舌头被黏住是因为发生了凝华现象 B . 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 . 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 . 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 6. 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 . 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B . 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 . 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 . 给墨水瓶加盖
  • 7. 2020年6月21日,精彩绝伦的日环食震撼登场。如图所示各光现象中与日食的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
    A . 水中的倒影 B . 水中的筷子弯折 C . 小孔成像 D . 雨后的彩虹
  • 8.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A . 入射角是60° B .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 . 反射角是30° D . 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 9. (2018八上·成都期中) 如图,小明在水中练习潜水,则能正确反映岸上教练看到水下小明的光路图是(   )
    A . B . C . D .
二、多选题
  • 10. (2020八上·北京期中) 如图是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 . 0~5s,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 B . 0~15s,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 C . 0~15s,甲、乙两车路程相等 D . 10~20s,乙车处于静止状态
  • 11. 下列有关声的情境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0分贝就是物体不发声 B . 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玻璃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 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B超给病人检查身体,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D . 优美的歌声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
  • 12. 关于下列事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夏天打开冰箱的门,常可看到“白气”,这些“白气”是冰箱内的冷气液化而成的 B . 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C . 夏天,将皮肤润湿会感到凉快,主要是利用水蒸发时吸热 D . 冬天早晨看到的雾,这些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吸热液化而成的
  • 13. 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入射角为60°,界面左侧是空气 B . 折射角为60°,界面右侧是玻璃 C . 入射角为30°,界面右侧是空气 D . 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玻璃
  • 1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夜间从路灯下走过,影子先变长后变短 B . 光在发生折射后,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 . 人在岸上看到的水中“飞鸟”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 . 电影幕布选用粗糙的布料,说明漫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
三、填空题
  • 15. 小明同学正在骑自行车去上学。若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明同学是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同学是的。
  • 16. 如图所示,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中间是空心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成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空调”。(填物态变化名称)

  • 17. 如图所示,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热量。

  • 18. 根据表所提供的数据(1标准大气压下)可知:

    物质

    凝固点/℃

    酒精

    -117

    水银

    -39

    1. (1) 水银的熔点是℃;
    2. (2) 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原理制成的,在北方寒冷的季节里,最低气温可达-50℃,此时应选用(选填“酒精”或“水银”)做温度计里面的液体。
  • 19. 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其成像原理是。若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为(选填“圆形”、“三角形”或“灯丝形状”)。

  • 20. 小芳在距平面镜 1m 处照镜子,她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选填“实”或“虚”)像。如果小芳向平面镜靠近 0.3m,此时,她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m,像的大小跟原来相比是(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21. (2019八上·霍林郭勒月考) 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如果不把遥控器对着电视机的控制窗口,而是对着墙壁,调整角度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利用了光的,彩色电视画面上的色彩是由红、、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四、计算题
  • 22. 轿车司机早晨开轿车去往盘州站,在甲地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到盘州站坐G286高铁列车去铜仁南站,表格为G286高铁列车时刻表。

    车 站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里程/km

    昆明南

    始发站

    07:17

    0

    盘州

    08:18

    08:20

    210

    贵阳

    09:39

    09:43

    463

    铜仁南

    10:20

    终点站

    730

    1. (1) 司机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甲地最快需要用多少时间到达盘州站?
    2. (2) G286高铁由盘州站到铜仁南站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 (3) 动车组列车全长约200m,若它以速度7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710m的大桥,则需要多长时间?
  • 23. 小刚从家中出发到新世纪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求:

    1. (1) 小刚骑车的速度?
    2. (2) 小刚从家到新世纪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
    3. (3) 小刚步行20s通过的路程?
五、实验题
  • 24.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 (1) 为了方便测量时间,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
    2. (2) 如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
    3. (3) 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 (4)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填“大”或“小”)
  • 25. (2020八上·长春月考)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1) 实验时,试管里装有适量的(选填“冰块”或“碎冰”),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
    2. (2) 观察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3. (3) 某同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冰熔化持续了min,冰是。(填“晶体“或“非晶体”)。第4min时,该物质处于状态,熔化过程为(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 26.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 (1) 图甲是某小组同学组装的实验装置,安装温度计时出现的错误是,此时应适当将(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进行调整。
    2. (2) 实验中除了图甲的器材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3. (3) 图乙、丙是小组同学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其中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 (4)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分析该图还可知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 27. 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同组的小明和小刚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 (1) 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2. (2) 如图甲所示,继续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时针方向转动,这个过程中,反射角会(“变大”、“变小”、“不变”);
    3. (3) 以法线ON为轴线,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4. (4) 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能做到,你认为没有能做到的原因是
    5. (5)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画出小明看到小刚眼睛的光路(O为反射点).
  • 28.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甲的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 (1) 将一张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放置。
    2. (2) 沿玻璃板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玻璃板的位置。将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利用(填“点燃”或“没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寻找并记下蜡烛A的像的位置,蜡烛B应与蜡烛A大小相同,目的是为了比较
    3. (3) 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A的像(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4. (4) 移动点燃的蜡烛A,再做两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点A1和B1 , A2和B2 , A3和B3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填字母)
      A . 平面镜成虚像 B .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 .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5. (5) 小强取走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这时应该(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像。
    6. (6)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AB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