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9-22 浏览次数:5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自西汉以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长期在敦煌传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汉唐时代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又为敦煌带来了中外文化交融的机遇。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始营建,持续了1000多年,保存了历朝历代的艺术成就。敦煌文化反映了多元文化融汇交流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

        今天,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受众,敦煌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社会,适应当下,打造时代新坐标,是敦煌研究一直在思考的命题。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高窟等石窟不得不停止对外开放,为了让广大群众在家也能体验、欣赏敦煌艺术,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有效推动了文物数字化,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云游敦煌”让用户可以“云”参观敦煌艺术,利用腾讯云的技术优势,可以看到敦煌石窟艺术的细节,仿佛进入真实洞窟。敦煌研究院希望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的方式,让千年传统文化“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与大众产生互动。除了“云游敦煌”小程序、“数字敦煌”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敦煌研究院还尝试用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形式,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让古老的敦煌文化释放新的活力,让文物“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使其成为引领时代风尚、构筑时代美学、满足美好生活的新动能。举例来说,我们前段时间推出的“大盛敦煌艺术大展”,以“沉浸式”的线下艺术展览,让观者跳出“浏览式”观展方式,成为展览的参与者甚至主角。这种观展视角的转换,也获得了年轻人在社交网络的点赞。

        线上数字化展览和线下展览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比翼齐飞”。前者加速了信息传播,用户也能够打破时空界限,以更低的成本观展。同时拥有线上和线下两个展览渠道,能够取得信息发布更广、内容传递更深、互动形式更多、展览效果更持久的效果。对持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有所启发。

        文物数字化同时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敦煌研究院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提出“数字敦煌”构想,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的建立,更为促进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和数据资源合理有序的利用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们还与腾讯公司发起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通过智慧锦囊、敦煌诗巾等一系列备受用户喜爱的创意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产生更多交集。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利用创新手段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文化共享。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摘编自赵声良《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敦煌莫高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营建了1000多年,保存了历朝历代的艺术成就。 B . “云游敦煌”让用户足不出户便可参观敦煌艺术之美,也可看到石窟艺术的细节。 C . 线上数字化展览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能取得信息发布更广、展览效果更持久等效果。 D . 敦煌研究院提出的“数字敦煌”构想,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以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为中心,论述了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意义,即利用多元科技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的绽放。 B . 文章从线上和线下两方面,讲述了敦煌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指出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全球数字文化共享不再是梦。 C . 文章第三自然段举了“大盛敦煌艺术大展”的例子,以“沉浸式”的展览方式,使观众感受到“云游敦煌”强大的艺术魅力。 D . 文章结尾指出敦煌研究者匠心独具,运用历史文化滋养着现代社会是一种对敦煌文化有意义的保护和传承。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敦煌文化融汇了多元文化,并将利用5G等科技手段实现全球范围内共享,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创新。 B .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既能为敦煌学研究提供详实的信息资料,也能让没去过莫高窟的民众获得很好的艺术体验。 C . 历史文化传承要打破大众对文物的刻板印象,让文物“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传递文物的温度与文化。 D . 敦煌诗巾等创意项目,目的是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数字供养人”计划中来,以新的形式保护敦煌文化。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易地搬迁户是否“留得住”“能致富”,脱贫户是否有返贫风险等,关乎脱贫攻坚的质量,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当前,要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巩固脱贫成果,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开拓农产品销路、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助力脱贫户真脱贫、稳脱贫,各级各地要积极担当作为,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监测,帮助找准发展路子,摸清后续发展需求,助力贫户从“挪穷高”向“拔穷根”、从“吃穿不愁”向“能致富”、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巩固脱贫成果,还必须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让“我要富”“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转为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他们脱贫的意愿、技能和本领,同扶贫干部一道形成合力,一定能使脱贫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06月08日)

    材料二: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曾经被病魔困扰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因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摘自习近平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材料三: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精神,凝结着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和认识,彰显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智慧与勇气,必将激励人们一往无前,翻开发展的新篇章。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都同贫困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历史的积淀、党的领导、人民的奋进,在披荆斩棘中攻克了一个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不仅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而且孕育了伟大的精神。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精神是具体的、鲜活的,主要体现于广大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坚强行动、坚毅作为中。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这些脱贫攻坚的楷模,正是带着对伟大事业的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真感情,才能以奋发的精神状态、蓬勃的精神力量,凝聚众力众智众志,在党的团结带领下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一位群众说,“干部们冲在前,我们也不能松劲!”新征程期待新作为,伟大精神激励矢志奋进,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披坚执锐、勇立新功,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在不远处。

    (摘自人民网2021年02月28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已脱贫人口中有存在返贫风险,想让脱贫户不返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很重要。 B . 只要主要政策措施不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撤,就能够巩固住脱贫攻坚的成果。 C .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脱贫群众的收入、教育、医疗、住房等都有很大程度的保障。 D .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却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材料二中,都明确指出了脱贫攻坚这项工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B . 材料三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精神历史久远,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福初心不改。 C . 材料三中提到的李保国、张桂梅、黄大发、黄文秀等人,都是脱贫攻坚中的行业楷模。 D . 雪域高原、戈壁沙漠,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这些偏远地区才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3. (3) 三则材料阐述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分别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痴

    薛培政

    没人知道长岭爷为何经年画梅,常常一画就是半天,一幅接着一幅的画。听老辈的人说,钟情于梅花的长岭爷,早年曾在队伍上打过日本鬼子。复员回乡后,乡邻们就发现他脾性古怪,看上去有些疯癫,且尤喜梅花,常常在村南梅岭上一呆就是半天,乡邻们便猜想他可能在战场上被炮弹震残了大脑,落下了这般症候。因他极少与人来往,加之父母早逝,又无兄弟姐妹操心,婚事也就耽搁下来。过了花甲之年,仍孑然一身,便入了“五保”。

    入了“五保”的长岭爷生活无忧了,便开始练习画梅,也许是性格使然,这一画便不可收拾,且终日画梅不辍,画过的草图或墨稿摞了又摞,堆满了斗室。懂行的人看过他画的梅花后,称其画作虽算不得上乘,但下笔不俗,他笔下的梅树枝干坚硬,苍劲有力;错落的梅枝,虬曲灵动,肆意狂放;尤其是那幅残梅,虽主干断裂,枝条残缺,却傲然挺立,显现出坚毅的风格和不屈的灵魂,透出一股拙朴撼人的力量。

    有人要收藏他的画作,任凭人家出价不菲好说歹说,他却死活不肯出手。每逢画累了的时候,他便泡上一壶闲茶,边自斟自饮,边摩挲着画作端详自赏:“唉,都是有灵性的生命啊,咋能说卖就卖呢!”随之拈起那幅刚画成的黄梅轻轻嗅了起来,就觉得屋子里溢满了清香。顿时,沉寂的思绪,又像长了翅膀一样飞扬起来——

    那是70多年前一个冬日,发了疯的日军向国民革命军守备的某高地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攻击,战斗已经打了三天三夜,双方仍处于胶着状态。

    战斗间隙,坐在战壕里的士兵长岭,疲惫的身子斜靠在壕边的土墙上。由于阵地上已断粮断水,焦渴的他用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下意识地环视四周,眼前一亮:战壕边那株被炮火摧残的腊梅,剩下的半截枝干依然挺立,仅存的几朵梅花仍绽放着绚丽。见此情景,他那被炮火浸淫的麻木已久的心灵萌动了。

    “多么坚强的生命啊——”他顿时忘却了疲惫,呼的起身走向那株腊梅。也许求生的欲望太强烈了,他贪婪的将鼻子凑近梅朵嗅了又嗅,那股幽幽的清香,冲淡了连日刺鼻的硝烟。从此,这株残梅便走进了这个濒临死亡的士兵心房。

      落日凄艳,如血的残阳染红了西边天际。日军更加猛烈的攻击又开始了,眼见着身边的弟兄一个个倒下,再望着将被蚕食殆尽的阵地和窜上阵地的鬼子,他奋力甩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后,又望了一眼那株残梅,便纵身跳下了背面的悬崖。

    所幸被悬崖下一棵柿树挂住,他幸免于难。

    直到新中国成立,在外打了多年仗的长岭爷,才背着一个黄布包裹回到了阔别的家乡。从此,他喜欢上了家乡的梅岭,梅花就成了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

    每到隆冬,一簇簇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破蕊怒放之时,长岭爷就会喜不自禁的出现在梅丛中,反复欣赏着那朵朵傲雪斗霜的梅花,也许受其倔强不屈的生命气息浸染,恍惚中,战壕边那株残梅又浮现在眼前。

    从此,他爱梅爱的如痴如醉,尤为钦佩梅花那傲寒不屈的风骨。往后的日子里,宣纸上那些造型独特、古朴典雅、花色多样、形态各异的梅花,便成了他终日的精神寄托。

    日出复日落,花开复花谢,抗击倭寇的枪炮声早已远去,一幅幅画作消融着岁月的悠长。也许是上了年纪容易怀旧的缘故,长岭爷在作画之余,经常不时地念起战壕边那株残梅:“唉,那可是俺打鬼子的见证啊,俺那会可是拼了性命保家卫国的,若能在有生之年,政府承认俺打过鬼子,俺就心满意足了。”每每此时,凝眸墙上悬挂的那幅残梅,老人的目光里流露出渴望与期盼。

    癸巳年初秋,长岭爷终于盼来了国家民政部将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的喜讯,听说可与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老战士享受同等待遇时,他埋藏已久的心结终于解开了,不由得喜极而泣:“我现在啥也不图,只要国家给我发枚功勋章,我就死而无憾了!”

    不久,长岭爷就变卖了所有的画作,并将获得的酬金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两年后,村里建起了一座希望小学,取名为“梅岭小学”。

    (选自《小小说选刊》)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长岭爷将抵御外辱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把国家认可其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功勋章看得比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甚至比生命还重。 B . 小说对战地如血残阳的描写,高度凝练,凄艳恢宏,意蕴丰富,烘托了战争的血腥惨烈,也暗示了人物以身许国、九死一生的命运。 C . 小说运用插叙手法,将战争场面与生活画卷有机交织在一起;讴歌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表达了永保和平的美好心愿。 D . 小说刻画了“梅”这一重要意象,主人公画笔下的梅不仅是其眼中之梅,而且是其心中之梅,梅品即人品,人品即梅品。
    2. (2) 长岭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这篇小说为什么以“梅痴”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宝元初,元昊反,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要害。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洙与谈兵,善之,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命取青画像入禁中,御制祭文,遣使赍中牢祠其家。

    (节选自《宋史•狄青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B . 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C . 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D . 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B .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相当于明清的省,比如“烽火扬州路”的“路”。 C . 谥,即谥号,是中国古代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的称号,如文中的“嘉祐”。 D . 中牢,即少牢,用羊豕祭。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 (   )
      A . 狄青善于骑射,作战勇敢。元昊谋反时,他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B . 狄青军事才能卓越。经经略判官尹洙的推荐,得到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狄青折节读书。后因为功劳大升迁很快。 C . 狄青屡立战功,受皇帝器重。仁宗曾召他进京询问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再赴前线,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后升为枢密副使。 D . 狄青为人缜密寡言,虑事周详。他行军打仗,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又与士兵同甘共苦,打仗时士兵都冲锋在前,屡建战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

      ②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海既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上次别后,已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 . “乍见”二句是传诵的名句。“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 . 颈联虚实结合。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虚写再见时深夜叙谈的情景,实写人物悲凉暗淡的心情。 D . 结句总写伤情,情谊绵绵不绝,却轻轻收结,略略冲淡,体现了诗人运笔自如,具有重抹轻挽的笔力。
    2. (2)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劝学》中与《游褒禅山记》中“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观点相近的两句是“”。
    2. (2) 《琵琶行》中用乐景衬托自己孤独生活,反映了诗人被贬后的生活状态的两句是“”。
    3. (3)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承上启下,诗人由对山河美景的赞叹引起对历史追忆,充满建功立业渴望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江格尔等(  )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等伟大工程。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  ),就在于它(  )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  )、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抗日英雄,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人心所归,惟道与义。”百年抗争,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加。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震撼人心         博大精深      兼收并蓄      艰苦卓绝 B . 震天动地         博大精深      兼收并蓄      艰难困苦 C . 震撼人心         博古通今      兼而有之      艰难困苦 D . 震天动地        博古通今      兼而有之      艰苦卓绝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B .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C . 我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D .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百年抗争,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加,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B . 百年抗争,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C . 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加,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D . 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 8. 仿照下列①、②两个句子的格式,再续写三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相同或相近。

    ①读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就明白了什么是家国情怀。

    ②读了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就领略了什么是春意盎然。

     ,

     ,

     ,

  • 9. 下面的文字是小张给某高校的同学小王的回信,信中有5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小王:

    你好!

        锦书收到,我真的为你高兴。你考入名牌大学,又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一职,实在是你品学兼优的结果。回想高中的时光,你动不动考全校第一,还经常到敬老院去赡养孤寡老人,我为有你这样的好朋友而高兴。只要你继续努力,相信你的人生会有更大的起色。欢迎你寒假到我家来作客!

        此致

    敬礼!

    小张

    7月15日

    改为       ②改为

    改为         ④改为

    改为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5月22日13时7分,享年91岁的“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逝世,引发了中国人对人生价值的思索。

        19岁时,进入农学院学习;30岁时,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不管内在的挫折还是外在的坎坷,都没有阻止袁隆平前行的脚步;35岁时,他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产量。2011年,水稻亩产9266公斤;2017年,水稻亩产1149.02公斤。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一生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播撒智慧,让所有人远离了饥饿。

        上述材料给正在形成价值观的高一学生以启示,设想20年后的你该是怎样的模样?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