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1-10-19 浏览次数:5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19高三下·包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开启全新变革,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而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人工智能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时代,数据到底该怎么用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数据隐私是一项基本权利,未经同意,任何人不应该将他人的搜索行为、购买行为、行程等数据用于牟利。就如一些互联网媒体在未经本人同意的前提下抓取消费者的搜索记录,并投放广告,这等于未经授权将个人隐私数据变现来赚取收入,某种程度上已侵犯了用户的数据隐私权。

        日前,脸书董事长扎克伯格在问询听证会上承认,除了将注册用户的数据供第三方使用,脸书还收集未注册用户的数据,令数据“泄密门”进一步发酵。而国内消费者反映,在手机百度上搜索吸尘器后,频繁收到百度、京东、网易新闻等AP推送的吸尘器广告。百度利用搜索记录定向推送吸尘器广告尚可理解,为何京东、网易新闻也有此类推送呢?他们又是如何得知该消费者关注吸尘器呢?数据隐私状况令人担忧。

        同时,数据分享又是十分必要的。以人工智能医生为例,仅在影像诊断方面,人工智能就需要学习大量的影像病例,以达到较高的准确率。此类数据分享和汇总分析最终将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

        数据隐私与数据分享界限如何划分?关键在于规则的建立。脸书数据“泄密门”后,苹果、百度、腾讯等企业纷纷表示自己是绝对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但海量的信息收集和存储,使相关互联网公司实际上拥有了一种巨大的权力,仅仅靠企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权力如果不被关进笼子,那么在网络上近乎“裸奔”的用户信息,可能随时都会被出卖到镁光灯下。

        正如硬币有两面一样,大数据也有两面性。无论你是否喜欢,大数据裹挟着好与不好同时到来。面对新技术,我们要拥抱它,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否定它。一个行业兴起初期往往处于野蛮发展状态,企业由小变大则需要规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规范。没有数据的规范使用,就没有数字经济产业的健康生态。规范不是制,不是遏制技术发展。相关规范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是客观的,应积极探索,在创新中解决问题。

    (摘编自李心萍《数据隐私和数据分享》)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开启全新变革,这也意味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B . 脸书广泛使用用户数据、百度等APP推送给消费者广告,表明了数据分享十分重要。 C . 擅自将个人隐私数据变现来赚取收入,某种程度上已侵犯了用户的数据隐私权。 D . 建立对于数据隐私与数据分享的规则,并不会限制互联网企业的健康生态发展。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列举脸书百度、京东网易新闻等事例证明了当前数据隐私状况令人担忧。 B . 文章针对数据隐私问题和数据分享问题的论述采用了对比式论证结构,思路清晰。 C . 末段作者用“硬币”的比喻说明大数据具有两面性,指出我们应该在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中解决问题。 D . 本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我们应积极面对数据隐私和数据分享中出现的问题。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国内各大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大量消费者的数据隐私权受到侵犯。 B . 对人工智能医生这类数据进行分享和汇总分析,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C . 如果仅仅依靠企业的自律,那么互联网上的用户信息就很有可能随时被出卖。 D . 营造数字经济产业的良好生态,使产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数据的规范使用。
  • 2. (2019高一下·鄂尔多斯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进一步摸清全国中医馆(国医馆)的实际布局与经营状况,有关方面在市场上进行了大范围的普查,详细了解了各地中医馆状况。

        全国中医馆样本数据

    中医馆所有制类型

    数量

    占比

    连锁药店下属中医馆

    132

    22.8%

    社会单体中医馆

    283

    49.0%

    社会单体中医诊所

    95

    16.4%

    社会连锁中医馆

    48

    8.3%

    中医院下属中医馆(中医诊所)

    20

    3.5%

    总计

    578

    100.0%

    (摘编自《2018年中医馆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材料二: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法》已颁布实施,但是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地位并未充分体现,歧视中医药、歪曲中医药、排斥中医药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中医药“被质疑、被辅助、被限制、被停用、被淘汰”等寒流阵阵来袭,这反映对中医药的认知误区尚存。其一是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尤其是中药注射剂。而据国家药监部门发布的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药不良反应数量占比一直在17%上下,仅为化学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四分之一。且许多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并非药物本身所致,而是缺少临床用药指导原则以及不合理使用等导致的。其二是将中药主要作为辅助用药。其三是临床中以现代医学思维模式来使用中药,普遍存在按病种选药和辨证施治经验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以高质量标准化突破困境》)

    材料三: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几千年来造就了一批批名医。现行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制度均要求考西医,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目前全国2800多家等级中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中药西药互见;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

        60年代以来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会运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必须借助西医仪器才能诊疾断病。另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仪器设备,西药进出医院的价差大、仪器检测化验费贵,医生靠它创收,医院不仅靠它赢利,还靠它上等级。

        (摘编自《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

    材料四: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陈百灵认为,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教育在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内涵式发展和强化中医原创思维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陈百灵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中医药院校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她建议允许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通过自主招生等途径,招收有中医家传背景或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药学、有较大中医药发展潜力的学生,以及吸引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学生学习中医,提升中医药生源质量。改革现有中医药专业课程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坚持以中医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主,整合西医课程,优化非专业课程,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理论学习。

        此外,提升中医临床教学水平也是陈百灵十分关注的问题。她鼓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学名师为本科生授课,支持中医药院校专任教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让老师用丰富的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和自身的成长感悟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对中医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摘编自《陈百灵:为传承中医药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连锁可以促进多元化经营,但由连锁药店下属中医馆和社会连锁中医馆分别占比22.8%和8.3%可知,中医馆总体连锁化比率并不高。 B .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医药“被质疑、被辅助、被限制、被停用、被淘汰”,根源在于全国各地医院已惯用现代医学思维模式。 C . 从历史上看,以师带徒、师徒传承这种培养中医人才的方法是有效的,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培养的中医人才在今天难以取得执业资格。 D . 目前中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大多中医医生不大会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连中医院都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会单体中医馆和社会单体中医诊所都属于私营性质,其中社会单体中医馆是目前中医馆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接近总数的一半。 B . 中药不良反应数量占比仅为化学药品的四分之一,不少中成药存在不良反应是缺少临床用药指导等原因造成的,并不是药物本身所致。 C . 目前全国没有一家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査病、断病、处方、验效等主要按西医的方法和思维进行。 D . 材料三在做判断分析时善于选择恰当的修饰和限制成分,如“均”“大都”“几乎”“主要”等,体现出研究报告语言的严谨、准确。
    3. (3) 如何振兴中医药行业?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开会

    王安忆

    县里号召开三干会的通知发下来了。“三干会”的全称是“农村干部会”,即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规模很大。

    收到通知后,大队里就开始筹划去县城开会的事情。先是定开会的人。再要定的是必须带个做饭的去,叫谁去呢?就叫孙侠子去。孙侠子这姊妹聪明肯干,而且没小心眼儿,前说好了婆家,沫河口的,来年就要出门子了。孙家人会过日子,到了开春还有两顿稀一顿稠,从来不欠账,是个正经人家。第二条要筹划在哪做饭,还是像往年那样,在大队会计的表舅家。事情就这么筹划下了,很顺利。

    孙侠子也开始筹划了。筹划那一日穿什么衣裳什么鞋。孙侠子没读过书,除了种地,就是做针线。但她也渴望生活中发生一点不寻常的事情,明年她就要过门子了,在家做姊妹的日子里要有些不寻常的事情,就有了纪念似的,比较值。

    孙侠子最后决定的是穿那件线呢的格子褂,黑和黄两种颜色的格子,里头衬了毛线衣,是婆婆家送的聘礼,一斤半毛线,还是从蚌埠买来的。在这开春不久的气候里,她这一身有些单薄了;可县城百貨楼里的那些女营业员,一冬都不穿棉裤,不是也没冻着。

    太阳也近午了,队长从台子上走过,喊她走了。一路上说着走着,不知不觉,就看到了县城南头的分洪闸。到了分洪闸跟前,他们就跟孙侠子分手了,他们要到县城北头的人民剧场报到,开会。孙侠子一个人从分洪闸旁边的一条坡道,缓缓地走到了底下。

    到了县城街上,太阳正晌午。孙侠子首先去了百货大楼,是在县城中心,两条大街交界的地方,年前起的二层楼。可孙侠子进了一层,却不知怎么上二层。铺面很大,四圈都有柜台,中间还有一圈,依然很宽敞。女营业员坐在柜台后面,傲慢地抬着脸,孙侠子几乎不敢走近她们。她很拘束地转了一圈,刚要出门,瞅见墙角旮旯里忽然转出一个人来,再仔细一看,那是一道夹墙,墙缝里是上楼的楼梯。孙侠子弄明白了从哪里上楼,可却没了上楼的兴趣,还是走了出去。

    街上更静了,太阳呢,也更暖了。孙侠子穿了这一身,正好。孙侠子买了辣皮,买了捆菠菜,又见有卖小糟鱼的,卖鱼的是个猫子,急着回船上去,就卖得便宜,花了四角钱,全要下了足有二斤的光景。还剩一些钱,留着买油醋。这下就齐全了。

    提了这么些东西,往回赶着,又有一摊子做饭的事等着她,孙侠子就不由地郑重起来。走过百货大楼,她也没停留,而是一径地走过去,眼都不回一下,心里嘀咕着:人家有事!她的衲得很结实的布鞋底,快快地擦着水泥的街面。脚跟在硬地上一弹一弹,腰不由地直了起来。她忽然地有了一种城里女人的姿态:匆忙的,快速的,重要和自信的。

    她顺了坡道七拐八绕地进了大队会计他表舅家的小院。家里只有老奶奶和孙子在,表舅和表妗还没有回来。老奶奶说,儿子在窑厂做临时工,儿媳在船码头或饭铺打杂。孙侠子合计了一下,决定这样几个下酒菜:烫菠菜、拌辣皮、煮小鱼、腊肉炒鸡蛋。稀的喝面条,千的贴饼子。真是一顿很丰盛的宴席。她合计完了,就动起手来。孙侠子将水倒进缸里,便切腊肉,切辣皮,装上盘子。老奶奶烧了一锅疙瘩汤,点上香油,满屋都飘香。趁老奶奶不防,孙侠子摸出一个鸡蛋,在锅沿一磕,鸡蛋黄打了个滚,进去了,说:给我小表弟吃。转身就去和面,擀面。等她把面条细细地切出来,抖落开,老奶奶那边已经和孙子在喝疙瘩汤了。

    这边油进了锅,那边她方才打鸡蛋。她将鸡蛋哗哗地打起老高,就像连在筷子上似的,渐渐起了沫。她斜了碗,一溜圈下了鸡蛋,打松的鸡蛋一着热油,“潽”地起了半锅,再下腊肉,一起翻炒。真过瘾啊!孙侠子什么时候这么痛快地大油热锅地炒过菜?过年时,下材料的莱都是她娘上灶,怕她糟蹋了东西,可她不是炒得很出色!不仅菜炒得出色,时间也扣得准,她这边刚起盆,那边,开会的人就来了,堂屋里坐得满满的。这时,老奶奶的儿子媳妇都还没回来。

    屋里的酒喝上劲了,猜起拳来。孙侠子往匾里的面条上抖了一些面,再提溜了几下,怕它们粘了。这时候,孙侠子才觉出身上有些冷,忙出的一身汗,又在风里站了一时,吹凉了。她往灶里添进一些掰碎的秫秸,让火种略旺一点,又往灶下偎了偎。不知什么时候,孙侠子睡着了,这一个瞌睡也不知是一眨眼工夫,还是一大会儿。她醒来时,听到堂屋里还在闹酒呢!这些爷儿们,一喝上就忘了时间。那老奶奶的儿子回来了吗?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关于孙侠子“决定穿那件线呢的格子褂”的文字,暗示了孙侠子对此行的重视程度以及即将面对新环境的复杂心境。 B . 小说以孙侠子为视角,展示了县城的景致风貌;而这些景致的叙写,也暗示了城乡的差别和不同的人情人性。 C . 小说中“老奶奶的儿子儿媳”虽未出场,却与乡村姑娘孙侠子形成似有若无的联系,成为她了解未知世界的一个窗口。 D . 小说以“开会”这一生活事件为背景,借助孙侠子为会员做饭的日常化情节,表达了乡民渴望走出山村、改变命运的时代主题。
    2. (2) 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简要分析孙侠子的具体心态。
    3. (3) 小说在淡化情节的同时加入了很多细节化描写,请结合作品谈谈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陈宏谋,字汝咨,广西桂林人。为诸生,即留心时事,闻有邸报至,必借阅之。自题座右,谓“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事,为世人不能作之事”。雍正元年恩科 , 世所谓春秋乡会。宏谋举乡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士 , 授检讨。四年,授吏部郎中。监生旧有考职,多以人代。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宏谋外任三十馀年,历行省十有二。莅官无久暂,必究人心风俗之得失,及民间利病当兴革者,分条钩考,次第举行。诸州县村庄河道,绘图悬于壁,环复审视,兴作皆就理。察吏甚严,然所劾必择其尤不肖者一二人,使足怵众而止。在云南,立义学七百余所,令苗民得就学,教之书。其后边人及苗民多能读书取科第,宏谋之教也。在天津,屡乘小舟咨访水利,得放淤法,水涨挟沙行,导之从堤左入、堤右出。如是者数四,沙沉土高,沧、景诸州悉成沃壤。在陕西,募江、浙善育蚕者导民蚕,久之利渐著。高原恒苦旱,劝民种山薯及杂树,凿井二万八千有奇 , 造水车,教民用以灌溉。陕西无水道,滩险仅行小舟。宏谋令疏凿,行旅便之。既至福建,岁歉米贵,内地仰食台湾,而商舶载米有定额,奏弛其禁以便民。又疏言福建民嚣竞多讼,立限月为稽核,以已未结案件多寡,课州县吏勤惰。又言福建地狭民稠,多出海为商,年久例不准回籍。请令察实内地良民或已死而妻妾子女愿还里者,不论年例,许其回籍。从之。三十二年,授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三十四年,以病请告,迭谕慰留。三十六年春,病甚,允致仕,加太子太傅 , 食俸如故。上东巡,觐天津行在,六月,行至兖州韩庄,卒于舟次,年七十六。赐祭葬,谥文恭。

    (节选自《清史稿∙陈宏谋传》)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B . 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C . 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D . 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恩科,始于宋,清沿袭并进一步发展,指正常科举考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 B . 庶吉士,取《书经》中“庶常吉士”之意,是明清时期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C . 行省,一般指行中书省,是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 D . 太傅,官名,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后历代沿置,地位高,权力大。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宏谋关心国事,志存高远。求学期间,为了解天下大事,他常常借阅邸报,并时常激励自己要做一个能担大任、做大事的人。 B . 陈宏谋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在外地为官三十多年,他一贯重视调查民心风俗以及民间利弊,并逐条考核,利就兴办,弊则革除。 C . 陈宏谋办学兴教,成效卓著。他在云南兴办七百多所义学,让苗民得到良好的教育,其后许多苗民不仅能读书,还能考取科第。 D . 陈宏谋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在天津,他组织百姓清理河道淤泥;在陕西,为百姓养蚕寻求技术指导,并主张打水井,开水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原恒苦旱,劝民种山薯及杂树,凿井二万八千有奇。

      ②又疏言福建民嚣竞多讼,立限月为稽核,以已未结案件多寡,课州县吏勤惰。

  • 5. 古代诗歌阅读

    书端州郡斋壁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注】①这首诗是写在广东端州的墙壁之上。包拯时任端州知州(即太守),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直抒胸臆,揭示了全篇要旨,语气坚决严正,言简意赅,为全诗定下基调。 B . 颔联作者以“秀干”“精钢”自比,既是自勉自励,也是自信的表现,很有力度。 C . 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鼠雀”“兔狐”代表社会上贤恶两类人群,对比很鲜明。 D . 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不给后人以耻笑的把柄。质朴无华,持重刚健。
    2. (2) 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自励清操的座右铭,你认为写出了作者哪些为官之道?
  • 6. 根据语境,补写下列诗文内容。
    1. (1) 荀子《劝学》指出,把直木做成车轮后,它弯曲的程度是“”,虽然经历曝晒、但不恢复原样的理由是“”。
    2. (2)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 。 ”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3. (3) 杜甫《登高》写出诗人的身世之感,其中写疾病缠身的句子是“”,写白发双鬓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脚蛇是蜥蜴的一种,但它生活在草地里,俗名草上飞。据说这东西长得像蛇,但又多出脚,外号叫“蛇舅母”。想想也真有意思,四脚蛇与蛇                 。

    城市边缘草丛里的四脚蛇体型不大,一般十几公分长,我见过最大的也就一柞长。

    (      )如果你试图抓住它,最可能的结局是它断尾求生,甩下一段小尾巴在地上跳动,它却           了。据说这截还能动弹的小尾巴是它的法宝,用来吸引捕猎者的注意力,以达到自我求生的目的。

    自幼时对蜥蜴段尾我就引发了好奇:蜥蜴究竟能让自己有什么绝招断尾。蜥蜴在紧急之时居然能自动断尾,实在         。后来查百科全书才知,这种现象叫“自截”,遇险时肌肉强烈收缩导致尾端自动断开,断开后过些日子还能再长出一截尾巴        , 大自然真是神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谁知今日宽物店居然有卖蜥蜴的,什么颜色的都有,这让我有些醋意。我们的童年和蜥蜴一样,都是放养的;而今天孩子的童年与宠物蜥蜴一样,都是圈养的。不知此举是进步还是退步?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沾亲带故  逃之夭夭  匪夷所思  完好无损 B . 沾亲带故  逃之夭夭  不可思议  完好如初 C . 有名无实  溜之大吉  不可思议  完好如初 D . 有名无实  溜之大吉  匪夷所思  完好无损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四脚蛇长到一柞长,就比较疹人,因为它的鼻子眼睛都让人看得清楚,小眼睛露着贼光,滴溜溜地转,一副谁都不相信的样子 B . 四脚蛇长到一柞长,就比较疹人,因为它的鼻子眼睛都让人看得清楚,小眼睛滴溜溜地转,露着贼光,一副谁都不相信的样子 C . 一柞长的四脚蛇比较疹人,因为它的鼻子眼睛都让人看得清楚,小眼睛露着贼光,滴溜溜地转,一副谁都不相信的样子 D . 一柞长的四脚蛇比较疹人,因为它的鼻子眼睛都让人看得清楚,小眼睛滴溜溜地转,露着贼光,一副谁都不相信的样子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蜥蜴断尾自幼时就引起了我的好奇:究竟有什么绝招能让蜥蜴自己断尾。 B . 蜥蜴断尾我自幼时就充满了好奇:蜥蜴究竟有什么绝招能让自己断尾。 C . 我自幼时对蜥蜴断尾就引起了好奇:究竟有什么绝招能让蜥蜴自己断尾。 D . 我自幼时就对蜥蜴断尾充满了好奇:蜥蜴究竟有什么绝招能让自己断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水果的甜度,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

  • 9. 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一副有关中秋节或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 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中秋:上联

    下联

    重阳:上联

    下联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864年的一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带回了宿舍。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了这名学生。

    在中国一所中学,课间,两名学生大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到校长室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大闹了。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的认错态度极好,便不要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