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宿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

更新时间:2021-09-14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学者散文提出自我精神启蒙,是自我“干预”当下一些知识分子“精神休克”的现实需要。而对“精神休克”的现状,很多作者与读者还缺乏清醒的认识。董健先生指出,中国的士子们经历了各种思想解放运动,潮起潮落,风风雨雨,其变化、其分化是十分惊人的,从而提出了需要“补钙”与“启蒙”的问题。当下很多士子的精神上,则出现了文化竞争力背后悖失传统的人性错谬,出现了传统士子道德操行的悖谬。为此,董健、丁帆等学者主张为当代知识分子“招魂”而必须“启蒙”。

    在“文化休克”与西方现代理论的各种“主义”从负面冲击中国文化传统之当下,我们必须重提鲁迅“立人”的思想,借鉴传统士子的精神情操,重新激活知识分子自身的传统文化基因。丁帆的随笔集《先生素描》为今天士子素描了垂范于今天与未来的精英群体,通过对章培恒、程千帆、钱谷融等已故当代士子精英的品鉴,为读者注入了一剂“清醒剂”。尽管他们曾经历过政治文化运动给予的各种遭遇与人生坎坷,但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独善其身的人文情怀,把自己的文学研究事业做好做大做强,为此而鞠躬尽瘁。学者散文的作者应该从他们身上,传承为人、为文的“风骨”,同时之于自我解剖,也就有了效法人格精神的楷模。

    自我解剖是批判自我“国民性”中“瞒”和“骗”的阿Q性,是面对读者而进行的自我“审美”与“审丑”之间的“一个人的战争”。巴金将个人“国民性”中丑陋的东西,比喻为自己身上挤出的“毒疮”与“脓血”。他将本真的、赤裸裸的自我灵魂,交给自己的读者并让读者为之“审丑”,这为文学史树立了严格自我解剖的典范。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巴金,都以自我解剖、救赎自我的途径,期待由个人推及全民的觉醒与社会行动。无疑,巴金的经验,具有自背十字架、杀身以成仁的悲剧人格色彩。余光中的名篇《假如我有九条命》,从自我道德完善出发,检视自己在方方面面的不是,想象自己能有“九条命”即分身化成九个人,逐一去弥补自己在事业与做人方面的错失。揭自己的疮疤是很疼的,同时,也需要勇气与胆量。惟其如此,散文创作中这类自我“审丑”的作家与作品太少了。学者散文所期待的,是有更多这样的作家与作品能够直逼自己的灵魂而写作。

    学者散文作家必须针对当下的“精神休克”,自觉传承先秦先哲、历代名儒以及《先生素描》中那些“先生”的人文精神传统,努力将自己修养为知识渊博、思想健康、情操高尚、人格真诚的智者,才能在读者面前自觉地进行自我的审美与“审丑”,自塑为一个完善与完美的自我形象。

    同时,自我精神的启蒙,需要脚踩中西文化整合的理念,需要历史主义和人类发展的逻辑理性,需要一种先进的、穿越的、引领世界的文化姿态与身份认同。自我精神的启蒙是学者散文亟待养育的先锋性,也是当下真正实现文化自信所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另一种“补钙”。

    (摘编自吴周文《学者散文的启蒙性和自我的精神启蒙》)

    材料二:

    中国古人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又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理想,讲的都是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散文也包含着这种精神,《谁是最可爱的人》对英雄的赞颂,都可作如是观。然而,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散文的境界和品位开始走低,呈现出“小我”被放大,“大我”贬值的不良倾向。在散文家自己内心变得封闭与粗劣,于作品也就日益下滑甚至坠落,散文的异化也就在所难免。

    其实,横亘于新时代散文创新面前的最大障碍还是作家自己,即他们如何从自我修养和自我革命开始,摆脱低级趣味和世俗功利,进入“大我”、民族精神、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像季羡林的《喜雨》,因北京喜降甘霖,于是他表示,“我的幻想,从燕园飞到故乡,又从故乡飞越了千山万水,飞到了非洲”。这是一种希望干旱的故乡以及非洲都普降“喜雨”的愿景。该文是一篇透着人类情怀的佳作。

    以往,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甚至以GDP为绝对追求目标。今天,我们应以环保生态、文化发展、人类美好生活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心,推动国家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这就要求散文改变观念,进入一个像马克思所说的“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和价值遵循,即立足长远,重视人的身心健康、幸福指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以及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福社。与此同时,让散文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特别是摆脱以西方为价值旨归、进入一个更具价值合理性的人类理想境界。没有这样的宏大视野,散文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创新,也不可能超越自我的狭小格局。

    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散文不能置身事外,而应参与其中,并发挥特殊的价值功能。要达到这一点,改变散文观念就变得尤其重要——超越长期以来散文的狭小格局,确立中国立场,强调问题意识,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放眼全球,有人类视野和天地情怀。

    (摘编自王兆胜《散文创新与观念的突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期以来,散文包含着“大我”的精神,但是近年来不少散文境界和品位开始走低了。 B . 只要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散文就可能获得真正的创新,并且超越自我的狭小格局。 C . 知识分子“精神休克”的现实需要自我精神启蒙,可学者散文作者对此无清醒认识。 D . 历史主义和人类发展的逻辑理性,将是今后学者散文亟待养育的先锋性的一种必要。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时代的散文杰作《喜雨》传达出了季羡林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确实是一篇展现“大我”情怀的佳作。 B . 随着国家建设中心任务的转移,散文观念也应随之改变,可以“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遵循。 C . 如今,像巴金散文创作中那样自我“审丑”的作家与作品相当少,只因为缺乏自我解剖的勇气和胆量。 D . 学者散文的创作者自我解剖,可以从丁帆随笔集《先生素描》一书中找到自身效法的人格精神的楷模。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知识分子的表现一定不会“精神休克”的一项是(   )
      A . 科研立项,自得其乐 B . 腹有诗书,修身养性 C . 著书立说,成名成家 D . 人在书斋,胸怀黎元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学校拟举办经典散文作品展评活动,“学者散文”专栏特邀你为“学者散文”写一段“文字说明”。要求:①体现“学者散文”的特征。②结合材料列出要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关

    庞滟

    进腊月门的小北风脾气见长,一天比一天厉害。老陈如同经了霜冻的老白菜,一天比一天发蔫。自从老伴前年去世后,他害怕过年了。

    老伴在时,儿子闺女还回家过年。看着影儿,听到声儿,心里也舒坦。两个孩子从小就惧他,像老鼠见猫。他对闺女不待见,总觉得替别人家养了媳妇,怎么算都是亏了;稀罕儿子却不对脾气,俩人见面就吵。不管怎么吵,他还是疼儿子——没黑没白地土里刨、水里捞,挣来的钱都拿去培养儿子了。

    争气的儿子给他脸上贴了金,却忙得没时间回来看他,经常寄回一些食品和用品。他见人就显摆:看看这贵重东西,多好啊!都是我那当官的儿子孝敬老子的。

    去年,他早早给儿子闺女打电话,让他们早点回家过年,年货都预备好了。年三十那天,两个孩子都没露面。儿子进山扶贫做第一书记,忙得没时间回家,过年忙着帮村民做直播卖囤积的山货;闺女说,过年忙着卖菜生意,等过了十五再回。

    他怕村里人笑话他是空巢老人。一个人坐了最慢的火车,晃晃悠悠来到儿子的城市。他没有走出候车室,蒙头盖脸窝在冰凉的椅子上,一个人啃冷馒头,躺到初五才踏上回村的路。望着城市喧嚣的烟火,他想到了野地里遗留的候鸟,身体里流窜着冬天的风。临走前,他买了满满一兜子糖果,大街上都是亲热团聚的老老小小,迎着风的他直想淌眼泪

    回到村里,老陈一脸张灯结彩,逢人就散烟、发糖,喜气洋洋地说,在儿子家过的年,天天大鱼大肉都吃腻了。城里人放的礼炮那个好看呦,欢天喜地闹腾个没完呀。村里人都夸他养了个好儿子,这让他憋屈的心敞亮起来。

    今年。老陈提前两个月给儿女打电话预约过年。儿子声音嘶哑,说了句“爸,我在山里忙工作呢,到时再说啊”,电话断了。他气得直骂:不孝子,不就当个小官吗,脾气长得还上天啦,老子话都不听了?

    闺女拖着哭腔说:爸,年关忙啊,过了初十再抓个时候回去,多补一些钱给爸。他气得火冒三丈——我不差钱啊,都给我回来!

    年三十这天。他把屋子烧得暖烘烘的,把老伴的照片擦得亮亮的,盼着两个孩子能回家过年。一个月前,他又下了最后通牒,命令儿子必须回家过年,告诉闺女,卖菜的钱别计较,爸都补给你。

    日头过了中天。一趟趟闯进北风里的老陈,连儿子闺女的影儿都没瞅见。他压住火,打儿子手机老不在服务区,给儿媳打过去,软了声音说:我说啊,你们都回家过年吧!再忙,也要一起吃顿团圆饭再回去啊。

    儿媳在那头抱怨:回家?过年?你儿子是人家山沟老百姓的儿子,天天忙扶贫,家都不回了……儿媳哭了,哭得老陈心里猫抓一样疼。

    老陈望着一屋子年货唉声叹气,找来一辆车赶往小镇的闺女家。这一路,他想起对闺女的种种不好,一颗心像掉进冰水里,难受得心慌气短。

    找到闺女时,还在市场卖菜。姑爷坐在轮椅上,弯腰替买主刮鳞剖鱼。两个七八岁的娃,鼻涕拖得老长,用冻红的小手摘着烂菜叶子,帮忙理顺捆扎。老陈颤抖着声音呼唤了好几遍,一家人陌生地望着他,如在梦里。闺女结婚后,他还是第一次登门,这场景他做梦都没想到。

    不算丰盛的年夜饭,老陈和闺女一家人吃得很温馨,他的心被暖化了。晚饭后,出去放烟花。老陈看着热闹的街景,热闹的人群,想到空荡荡的房子,想到忙碌的儿子,他低下头去,偷着抹眼睛。

    爸,我又啥做错了吗?打我骂我都行,您别这样,我心里难受啊!闺女哽咽地说,从小到大,我都不争气,还嫁了个穷人。孩子爸半夜去拉菜,翻车把腿砸断了,没敢告诉您,也不敢回家过年。您放心,他的腿天暖时就能好了。

    闺女啊,是爸爸错了,你没错。你们需要爸爸时,我没做好。现在你们不需要了,我偏要做爸爸,都怪我不好。不管穷富,一起过年就好!老陈的眼泪又冒了出来。

    大年初一的饺子在锅里翻着浪花。老陈贴着窗玻璃往外瞧,好像看到了儿子的身影,揉揉眼睛再看又没有了,他转身叹息。随着敲门声,儿子扑进来,激动地喊着:“爸,过年好!是山区的乡亲们一锹一锹铲通了山路上的雪,把我送到火车站,说啥也要让我回家,让我代他们给您拜年!”

    老陈一迭声地答应着:“过年好,过年好!乡亲们,大家伙儿都过年好啊!”说着说着,老陈竟有点哽噎了,满脸笑容像凝固了一样。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陈见人就显摆儿子买的东西,体现了他的自我安慰和虚荣心的极大满足。 B . 老陈骂儿子是不孝子,要补女儿的卖菜钱,表现了他对过个团圆年的渴盼。 C . 儿子一心忙于山区扶贫,过年都不愿回家,老陈对这样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D . 儿子大年初一回到家,带来山区乡亲们的祝福,让老陈圆了团圆年的愿望。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用“经了霜冻的老白菜”比喻老陈,并且说他一天比一天发蔫,说明老陈在老伴去世后孤独的生活境遇。 B . 小说叙写老陈孤独地在候车室里过了年,回家时买了一兜子糖果散给大家的情节,表现了老陈内心的无奈与凄凉。 C . 老陈往闺女家赶的时候,想起了自己对闺女的不好,难受得心慌气短,与下文吃年夜饭时心被暖化了形成对比。 D . 老陈在菜市场与闺女一家人见面的场面描写,与文章开头对闺女的不待见相照应,也表明闺女一家生活的不易。
    3. (3) 内心独白,是人物在内心里自己对自己说话。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说:“在内心独白中,一切都是以人物的清楚而相当完整的语言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这种语言并未发而为声、书而为文而已。”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你为老陈设计两处内心独白。
    4. (4) 有人说老陈是本文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同意哪种说法,结合小说说明你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遂,去非,枢密副使韶之玄孙。嘉泰二年进士,调富阳主簿。绍定三年,福建寇扰甫定,朝廷选贤能吏,劳来安集,以遂知邵武军兼福建招捕司参议官。遂过浦城道中,遇邵武避地之人,即遗金为归资,从者如市。至郡,抚摩创痍,翦平凶孽,民恃以安。未几,言者以遂妄自标致,邀誉沽名,罢。

    改知安丰军,拜监察御史。疏奏极论进君子,退小人。又言正风俗,息奔竞。又言:“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欺君误国,天下知之,而朝廷犹且惑焉,势甚凛凛也。”

    迁右正言,寻拜殿中侍御史。言:“三十年来凶德参会,未有如李知孝、梁成大、莫泽肆无忌惮者。三凶之罪,上通于天,乞重其刑。”又取刘光祖为殿中侍御史时奏格,择其风化切于时宜者,请颁示中外,皆从之。又请于并淮置屯田 , 且条上边事曰:“当今之急务:在朝廷者五,定规模,明意向,一心力,谨事权,审号令;在边间者六,恤归附,精间谍,节财用,练士兵,择将才,计军实。”又言:“君德必纯乎刚。”帝皆善之。

    迁户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时暂兼左侍郎。以宝章阁待制差知遂宁府。进焕章阁待制、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知成都府。进敷文阁待制、知庆元府,改知太平州,以论罢。进显读阁待制、知泉州。召赴阙,授权工部尚书。

    遂与同里刘宰素同志,宰尝称遂为文雅健,无世俗浮靡之气,足以名世。遂守平江,宰赠之言曰:“士友当亲,而贤否不可不辨;财利当远,而会计不可不明。折狱以情,毋为私意所牵;荐士以才,毋为权要所夺。当言则言,不视时而退缩;可去则去,不计利而迟回。庶几名节之全,不愧简册所载。”盖格言也。

    (选自《宋史》,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B . 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C . 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D . 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字,以表其德。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常称字。 B . 疏,古代用于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文中意为上疏。 C . 屯田,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种地,或者招募农民种地的措施叫做屯田。 D .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隋唐时期主要掌管祭祀、屯田、水利等事务。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遂心系百姓。因为救济百姓,铲除奸凶,百姓赖此得以安定,却遭议者诽谤。 B . 王遂敢于直言。担任监察御史时,多次向皇帝进言,劝其亲贤才,远小人,正风俗。 C . 王遂仕途通达。从侍郎到知府,再到知州、尚书,一路升迁,一直得到朝廷重用。 D . 王遂文风刚健。没有世俗浮华之风,刘宰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十分欣赏他的文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过浦城道中,遇邵武避地之人,即遗金为归资,从者如市。

      ②折狱以情,毋为私意所牵;荐士以才,毋为权要所夺。

    5. (5) 王遂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多次上疏,请简要概括他上疏的内容。
  • 4.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陵迎阳亭

    (南宋)赵师侠

    西风又老潇湘树。翩翩黄叶辞枝去。斜日淡云笼。溪山烟露中。

    危阑闲独倚。縠浪连天际。残角起江城。书空征雁横。

    苏幕遮·怀旧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縠浪:波浪。②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

    1. (1)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菩萨蛮》上阕写亭中所见之景。西风、黄叶、斜阳、溪山、烟霭,构成一幅凄凉、萧瑟、朦胧的秋日黄昏景象。 B . 《苏幕遮》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淼淼秋水、翠色寒烟,秾丽阔远,顿生衰飒之感。 C . 《菩萨蛮》下阕三、四两句,诗人身处春陵,见征雁横空,隐约听残角之声,视听结合,更添中原难复的家国愁绪。 D .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芳草怀远,兴寄离愁,以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
    2. (2) “闲独倚”的“闲”与“休独倚”的“休”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词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悦耳的一句是“”,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一句是“”。
    2. (2) 李白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词意相似。
    3. (3)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可读、可诵。读,适合一个人欣赏品味;而诵,则可以使其在公众场合传播。诗的可诵性降低了,也就影响诗的大众化。使诗加强可诵性,也是诗歌走出个人小天地,走向大众的重要         朗诵好一首诗,不仅需要朗诵者对诗作本身的深入把握,还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朗诵者不能进入诗的境界,或进入的层次很浅,其朗诵出来势必会停留在诗的表层,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

    朗诵好一首诗,就要从意象入手去深入体验和欣赏它。朗诵者对诗歌意象        得越深,体验也就越深,传达出来才更深刻、更动人。朗诵是表演艺术,需要具有一定的声音技巧和表情动作。如对诗意象不了解,那么你就可能用错声、表错情,甚至会         

    比如诵读欧阳修的《阮郎归》中的这些诗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就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途径  剖析  南辕北辙 B . 途径  分析  大相径庭 C . 方式  分析  南辕北辙 D . 方式  剖析  大相径庭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诵读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B .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C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D .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   ①    。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   ②   , 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   ③   ,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7个字。

    2. (2) 文段分别是从哪三个角度来阐述文化的?请加以概括。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母亲出走,父亲亡故,照顾他的奶奶也离他而去。黄国平努力求学,从农家子弟到工学博士,一路披荆斩棘。人生多艰,他仍能带着赤诚的心,朝着明亮的地方,用力生长,将人生之路越走越宽。人生如此,民族如此,国家亦如此。

    最近,某校团委组织学习黄国平的事迹,发起“用力生长,真的很美”主题征文活动。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