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08-16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末考试
一、情景默写
  •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阁夜》中写夜哭、夷歌之凄惨的句子是“”。
    2. (2) 《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
    3. (3) 姜夔《扬州慢》一词为金兵过后扬州的残破而痛心,诗人见到桥边芍药花依旧绽放,悲叹道:“? ”
    4. (4) 杜牧的《阿房宫赋》用“”一句高度概括地写出阿房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极广。
    5. (5) 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写摆开宴席赏名花,在月下行酒如飞的两句是“”。
    6. (6) 《桃花源记》以“”一句交代了桃花源中人来到这与世隔绝之地的原因。
    7. (7)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节记述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受到任用的情况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jiōng)牖(yǒu)而居        率(lù)秦耶        技经肯(qìng)        仰(yǎn) B . 谢公(jī)                    暴霜(pù)        修(qì)                眇(miǎo) C . 下(huī)                    (zhī)铢            (zhuò)轮            (shèn)(lù) D . 斧斤何曾赦(tuó)龙            蜩腹蛇(fù)        兔起(hú)落            (bì)及三年
  • 3.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足相于其门(践踏)  月落庭空影长(如此的,这样的) 如土地(卸落)  山东为三处(约定) B . 大块假我以文章(大自然) 始祸焉(招致)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   诸父异爨(等到) C . 此言之(得宜)  牧以谗诛(等到) 胜负之数,存亡之(天数、命运) 而读书者之(结交) D . 六王 , 四海一(完了)  秦者秦也(灭族) 梦入芙蓉(水边)  系燕父子以(丝带、丝绳)
  • 4. 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 而告以成功 D . 可谓智力孤危
  • 5. 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 . 唯才是举 B .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 . 多于南亩之农夫 D .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6. 下列加点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 梁君臣之首 B . 可怜焦土 C . 初不自贵重 D . 不成
  •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羽之死》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和名骓时的泪水,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 B . 《伶官传序》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 . 《阿房宫赋》是初期文赋的典型代表。这篇赋借古讽今,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 D . 《六国论》《伶官传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都属于议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
三、其他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诗礼文化是自西周以来先民创造的文明产物,经先秦儒家的阐释发扬,既塑造了文献经典系统,又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诗”最早指的是《诗经》,但后来,人们逐渐倾向于把类似《诗经》的优雅、隽美的语言,如后人创制的诗词歌赋等,统称为“诗文化”。“礼”是先民生活、政治规范的体现,后又经专人整理并推广,形成一套秩序规则、仪式制度,后来也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诗礼”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儒家教化和规范的集中代表,起源于中国文明早期,经历代儒者在思想上发扬光大后,又在具体生活实践中作为重要参与者而存在,是一种“活着的”传统。

    “诗”是优雅文辞的集中体现,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以优美、典雅的语言来叙事、抒情、言志,表达思想、情感、意志等精神性的东西。从实质上看,“诗”是以优雅、隽永的语言方式来实现对于人心的教化,促进人心的端正化。正因为“诗”代表着儒家价值的正统性,又因为其语言上的优美以及发音上的节奏感,故而可以用来作为推行教化的载体。最重要的是,“诗”在传达作者意图的同时,还展现着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政教”的意义。简单来说,“诗”既具有情感性,又具有政治性。另外,“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更是社会变迁、王道兴废、礼义兴衰、政教得失、国政变化、风俗流变的反映。“诗”的创制和传播,其动机和目的都是政教事业,是为了成就一定的伦理、政治效果。“诗”的优美形式,是为了衬托其表达的政教事业的崇高价值。可以看出,《诗经》首先是政教意义上的教化之具,其次才是文学意义上的作品。后人的诗词,保留并发展了《诗经》中优雅的语言表达方式,依然要满足人们对文字的审美要求,也能陶冶人的情操、抒发人的情怀,其减少了《诗经》中的政治色彩,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教化之具。但关于文辞是否要承载儒家之道,即是否要实现“文以载道”,依然是后世诗词创作中的核心争论点之一。这就意味着,后世的诗歌创作依然要回应《诗经》所开创的政教传统。

    “礼”是界定上下等级尊卑的人际关系之社会规范,也是一种敬重秩序的生活方式。“礼”的确立和维系,意味着社会秩序、生活方式的确立。“礼”的核心所指是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按照儒家典籍的记载,在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中,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到国家的战争、朝觐、祭祀天地等政治事务,礼乐典章和礼俗仪节都深深参与其中,所谓“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礼记·祭义》)。可见,儒家将整个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持都寄托在“礼”上,使得“礼”成为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治理中最为重要的依据。作为规范的“礼”,代替杀伐等暴力形式成为国家治理的工具。在此,礼乐教化取得了比暴力统治更加顺畅的统治效果,如果建立了礼制,国家就会实现“不治而治”。先秦儒家对于“礼治”的设计与期待,为后人所继承。《汉书·成帝纪》云:“圣王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章有德,虽有其财而无其尊,不得逾制。”就历史实际而言,现实中的尊卑往往是由于依靠暴力掌握权力或者拥有财富多寡而实际形成的,但依靠暴力和财富而形成的尊卑秩序往往很难说服人,故而需要用“礼制”来说明既定尊卑秩序的合法性,于是史书中出现各种“明礼制以序尊卑”的说法。儒家认为,如果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因循的是礼乐教化,而非更具暴力强制色彩的刑罚措施,则能反映社会秩序的和谐,从维持秩序的角度来说也更为长久而有效。关于“礼”的规范性及其对社会秩序的意义,宋儒程颢认为:“古者冠婚丧祭,车服器用,等差分别,莫取逾僭,故财用易给,而民有恒心。今礼制未修,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礼,而商贩之类或逾王公,礼制不足以检饬人情,名数不足以旌别贵贱,既无定分,则奸诈攘夺,人人求厌其欲而后已,岂有止息者哉?此争乱之道也。”“礼”是儒家伦理原则的制度性、规范性体现,相对于“仁”的内在性、原则性而言,“礼”具有外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对于日常生活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礼”都是维持社会秩序、确立生活方式的主要依靠。

    “诗”是优美文字,“礼”是仪式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外向型、形式化的特点。虽然人们在生活中对“形式性”的东西有所追求,但这并不是诗、礼不断传承并为现代人所复兴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诗、礼的传承与复兴,其根本原因在于诗、礼实质上具有教化和规范的政教意义,能够满足政治统治对于抚慰人心、维持秩序的需求,故而能为统治者以及拥护统治的士大夫们所传承与复兴。从“诗”“礼”的原初本质来看,一是教化,一是规范,都是为了实现符合儒家价值原则的社会秩序,都具有政教意义上的现实性作用。“诗”更倾向于以优美的方式发挥教化作用,而“礼”则更倾向于从仪式的形式上发挥规范作用。虽然后代的“诗”转变为一种文艺作品,后代的“礼”也有一些流于形式,但从实质上看,“诗”与“礼”具有鲜明的“悦服人心”“安定秩序”的意义。人们往往认为,“歌诗习礼”,可能陶冶自己的精神,实现自我教化与自我约束,过一种安定优雅的生活,从而隐恶扬善,促进社会走向良善。从本质上说,诗礼之教能够助人“远恶向善”,能够保障差等性的社会秩序,使得人们不至于轻易犯上作乱,切中了人们对于教化与规范、优美与秩序的诉求,故而历代对其追念不已。

    (摘编自朱承《“诗礼复兴”与回溯传统的社会心态》,《探索与争鸣》2020.08)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创制和传播,是为了成就一定的伦理、政治效果,“诗”的优美形式,是为了衬托其表达的政教事业的崇高价值。 B . 在程颢看来,按照既定的礼仪规范来安排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避免纷争,才能实现差等性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 C . 依靠暴力掌握权力或者拥有财富多寡而实际形成的尊卑往往需要用“礼制”来说明既定尊卑秩序的合法性。 D . 人们对于教化与规范、优美与秩序的诉求,使得“诗”“礼”都具有一定的外向型、形式化的特点,满足政治统治对于抚慰人心、维持秩序的需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文学概念的内涵不能体现儒家“诗礼文化”的是(   )
      A . 花间词派 B . 《诗》之六义 C . 新乐府运动 D . 古文运动
    3. (3) 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
五、文言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 , 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鳅,以不能进遽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苏洵《管仲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B .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C .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D .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周朝时期的中原人把周围非华夏的四方,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 B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 . 五伯,即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晋文公、宋襄公位列五霸,是被史学家普遍认可的。 D . 仲之书,指《管子》,相传为管仲所撰,实际上是后人根据管仲的言行编纂而成的。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不在于诛杀作乱的人,而在于推举任用贤能之人。 B . 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没有推举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C . 齐桓公死后,齐国五公子争夺王位,发生了内乱,战乱一直到齐简公时代才结束。 D . 本文剖析细致,反复对比,使论述层层深入,表现了纵横开阖、锋利雄辩的特色。
    4.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5. (5)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齐国内乱的原因。
六、古代诗歌阅读
  • 1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辞家夙严驾

    陶渊明

    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⑴。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⑵,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⑶,直在百年中。

    (注释)(1)无终: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2)田子泰: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田畴隐居于徐无山中,选择了一块地处险远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归附他的百姓有五千多家,他就定法纪、办学校,使这地方安定太平。(3)狂驰子: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听说田子泰的事迹后,诗人连夜整治车马准备出行,可见诗人急于体验田子泰的流风余韵。 B . 诗人到无终县去,既不是经商做买卖,也不是在那里从军,而是想效仿田子泰成就自己的理想。 C .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类人生前和死后的情形加以对照,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 D .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整装远访田子泰故乡来寄寓情怀,所传达的思想与《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
    2. (2) 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简析。
  • 12.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1)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2)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临安春雨初霁(3)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1)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2)黄华:菊花。(3)淳熙十三年(1186),已六十二岁的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到临安听候召见时,写下了这首诗。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秋风发上生”不仅有秋风萧萧之意,还有年华逝去、白发生出的形象感,蕴含了诗人落寞伤感的情怀。 B . 《病后登快哉亭》一诗以斜阳、暮鸦、衰草、秋风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 C . 《临安春雨初弊》颈联写陆游客居京华,以写草书和品茶作为消遣,主要表达其闲适自得的心境。 D . 贺诗联与联之间写景和抒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自然;陆诗尾联抒发的情感与首联呼应,有自我解嘲之味。
    2. (2) 贺诗首联和陆诗颔联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艺术手法?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七、选择 简答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用汉字记载的典籍(   ),为我们记录和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然而,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典籍,至多可以延伸到晚周之际。在此之前的中国历史文化,  ①  因为汉字发展的历史比中国古文献的历史早得多。公元前十多个世纪的殷商时代的汉字即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这说明在甲骨文之前,  ②  。这个历史时期的起点,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的中期。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是一座(   )历史博物馆。它不仅是记载历史文献的工具,而且它本身为我们提供了大大早于历史文献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历史文献的记载总是有意无意地(   )历史文化真相。首先,它往往是一种利益集团的行为,(   )了执笔者对历史的话语霸权;其次,它只涉及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难以从中全景式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然而汉字在这两方面却凸显其优势,它真实客观地反映当时全社会的认识水平,涵盖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汉字的这种独到的价值,并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字的画面上,而是需要经过专门的“说文解字”的工作去发掘和发现。

    —摘自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汗牛充栋        包罗万象        遮挡        表现 B . 浩如烟海        包罗万象        遮蔽        体现 C . 浩如烟海        博大精深        遮蔽        表现 D . 汗牛充栋        博大精深        遮挡        体现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B . 南朝后期,诗歌作品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萧纲等人写作的“宫体诗”,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地。 C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 .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3. (3)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语言表达
  • 14. 下面是我国七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数据,请根据此图表,提出两条有关我国城乡人口情况的结论。

    (摘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九、材料作文
  •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⑴2021年5月14日数学家王元逝世。他曾经说:“做科学是极端残酷的,做不出来时人会有要疯掉的感受。”

    ⑵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他曾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⑶2021年5月28日,学者何兆武逝世。何兆武在讲到做学问时,说:“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其他的动物对于自身的生老病死不但茫然无知而且漠不关心,而人却需要问一个为什么。”

    2021年5月,一些成就卓著的大师离世了,受到了社会大众普遍的崇敬与缅怀。他们这些朴素的话语有着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思考、理解、学习。近期,我校图书馆举办“纪念大师,培养科学精神”主题征文活动。请写一篇文章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