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1-08-05 浏览次数:64 类型:开学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多,正取代玄幻题材成为网络文学积极关注现实,打破了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多种职业背景的创作者从他们熟悉的行业入手,聚焦时代变革与社会现实,为读者讲述不同行业人物的精彩人生,以现实主义精神建构网络文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使网络文学更接地气,更具时代价值。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积极反映时代发展风貌与历程。这些作品以人物个体经历为线索,以小见大,从不同行业入手,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社会画卷。比如,《大江东去》以农民企业家、个体户、国企厂长等人物为中心,聚焦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个立体、全面、鲜活的中国形象;《中国铁路人》以铁路工作人员为切入点,书写了中国铁路事业壮阔的发展历程;《他从暖风来》将男女主人公的人生际遇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造车》以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历程;《大山里的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聚焦城乡、山村建设,讲述了青年一代支教山区、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这些作品描绘了奋战在一线和基层的祖国建设者群像,展现了“中国追梦人”的职业素养、人生信仰与精神风貌,书写了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改革历程。

    聚焦社会热点是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主旨所在。它们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具有动人心弦的故事和温暖人心的力量。比如,《都挺好》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有机统一,展现新一代女性争取家庭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奋斗过程;《老妈有喜》涉及二孩政策、中年妇女境遇、青春期叛逆等社会热点话题,书写了两代女性的成长与自我价值追求,颇具时代气息;《彩虹在转角》书写了身残志坚的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些作品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直击读者内心的痛点,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

    书写地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的着力点。比如,描写深圳发展历程的《深圳谣》,展现内蒙古草原牧民投身经济建设的《草原上的红飘带》,描写彝族生活的《我在彝乡的故事》,展现西北大漠风采及当地工厂发展的《又细又长的棉纱棉》等。一些少数民族作者运用双语写作,在作品中展现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大量弘扬民族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让读者在阅读少数民族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

    文学创作扎根人民生活之中,获得的不仅是艺术审美上的突破,同时也是历史的回声,这是伟大时代文学作品走向经典化的历史使命与必然要求。现实主义网络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原创力的一种体现,只有扎根于现实的泥土,以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观照伟大时代,讲述中国故事,反映人民心声,才能切实担负起传递时代精神与道德理想的责任。

    (摘编自王婉波《从玄幻到现实:网络文学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大多数职业背景的创作者从他们熟悉的行业入手创作。 B . 网络文学作品均既描绘人物个体,也塑造人物群像,描绘了一幅幅恢弘的社会画卷。 C . 网络文学作品往往聚焦社会热点,一些少数民族作者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D . 现实主义网络文学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创力,应该传递时代精神与道德理想。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论证网络文学书写地域文化,展现民族特色的着力点时,平均着墨,例证鲜明。 B . 文章在论证观点时,多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例证翔实,使文章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 . 文章结尾指出了现实主义网络文学的价值、应秉持的写作理念和应切实担负起的责任。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近年来网络文学积极关注现实这一中心论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打破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B . 《中国铁路人》《造车》等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时代感强,而且其作者从事过这类职业。 C . 《都挺好》描写新一代女性对家庭幸福和事业成功的追求,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D . 网络文学积极书写现实既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和读者的需要。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2020高二上·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1. (1)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B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C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和抗击新冠肺炎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 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C . 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高度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3. (3)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2020高二上·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响器

    刘庆邦

    大笛刚吹响第一声,高妮就听见了。

    她以为有人大哭,惊异于是谁哭得这般响亮!当她听清响遏行云的歌哭是著名的大笛发出来的,就忘了手中正干着的活儿,把活儿一丢,快步向院子外面走去。

    他们这里生孩子不吹,娶新娘不吹,只有死了人才请响器班子吹一吹。

    大笛不可抗拒的召唤力是显而易见的,不光高妮,庄上的人循着大笛的声响纷纷向死了人的那家院子走去。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响器班子在院子一角,集体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吹奏。这是镇上崔豁子的响器班子,那个年长些的就是四乡闻名的崔豁子。

    他们吹奏出的曲调一点也不现代和复杂,有着古朴单纯的风格。不消说,曲调代表的是人类悲痛的哭声,又绝不模仿任何哭声,它更接近旷野里万众的欢呼,天地间隆隆滚动的春雷。人们静默地听着,只一会儿就不知身在何处了。

    死者出殡时,响器班子是在行进中吹奏。响器在旷野里吹奏,跟在庭院里吹奏给人的感觉又不同些。收去庄稼的千里大平原显得格外宽广,麦苗长起来了,给人间最隆重的仪式铺展开无边无际的绿色地毯。在长风的吹拂下,麦苗又是起伏的,一浪连着一浪。高妮不认为麦苗涌起的波浪是风的作用,而是响器的作用,是麦苗在随着响器的韵律大面积起舞。不仅是生性敏感的麦苗,连河水,河堤外烧砖用的土窑,坟园里一向老成持重的柏树等等,仿佛都在以大笛为首的响器的感召下舞蹈起来。响器的鸣奏对举哀队伍的帮助更不用说,有了响器的点化,哭就变成了对生死离别的歌咏,就有了诵经的性质,并成为人类世代相袭的不朽的声音。

    高妮走在响器班子左侧前面一点,为了听得真切,看得真切,她不惜倒退着走路。高妮心中热浪翻滚着,她不可避免地泪流满面了。麦地里腾起的尘土刚粘附在她的泪痕上,后续的更加汹涌的泪水就把前面的泥土冲刷掉了。

    死者入土后,响器班子拐上大路,直接向镇上走去。高妮有些不由自主地尾随过去。崔豁子问,你跟着我们干什么?高妮的回答连她自己事先也没想到,她说,我想跟你学吹大笛。崔豁子把高妮上下打量了一下,说,回去请你爹来找我吧!高妮大喜过望,两眼顿时开满泪花,一路小跑回去了。

    高妮家的人不同意高妮去学吹大笛。因为吹大笛不是女孩子家干的事。父亲打了她,下手很重,把她打哭了。她听见了自己的哭声,哇哇的,通畅而嘹亮,像是从肺腑里发出来的,底气相当足,跟大笛的声音也差不多吧。父亲不许她哭,命她憋住,憋住!可是她却往大里调整了口型,哭得更充分了。父亲拿过一块毛巾,塞进她嘴里去了。鼓着腮帮子貌似吹大笛的高妮,只能在脑子的记忆里重温大笛的音响。大笛响起来了,满地的高粱霎时红遍,它与天边的红霞相衔接,谁也分不清哪是高粱,哪是红霞,哪是天上,哪是人间。然而好景不长,地上刮起了狂风,天上下起了暴雨。那风是呼啸着过来的,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吹奏力。地上的一切,不管是有孔的无孔的,疾风都能使它们发出声响。屋顶的茅草被卷向空中,发出像是雨燕的叫声。

    母亲把她嘴里的毛巾掏出来时,是让她吃饭。她咬紧牙关,不吃。不光不吃饭,连话也不说了。

    父亲请来一位亲戚,帮着做高妮的工作。这位亲戚用历史的观点,说吹大笛属于下九流行业,一个人如果选择了吹大笛,一辈子就被人看不起了。说得苦口婆心,可高妮仍坚持绝食,拒绝说话。后来这位亲戚对高妮父亲说,人各有志,算了,给孩子一条活路吧!

    没人会关心高妮为练习吹大笛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一个人来到世上,要干成一件事,吃苦受罪是不言而喻的。两三年后,高妮吹出来了,成气候了,大笛仿佛成了她身体上的一部分,与她有了共同的呼吸和命运。有人说她的大笛能呼风唤雨,要雷有雷,要闪有闪;能让阳光铺满地,能让星星布满天。只要一听说高妮在哪里吹大笛,人们像赶庙会一样,蜂拥着就去了。

    消息传到外省,有人给正吹大笛的高妮拍了一张照片,登在京城一家大开本画报上了。照片的题目没提高妮的名字,只有两个字——响器。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笛刚吹响第一声,高妮就听见了……”,文章开篇先声夺人,突出了大笛对高妮的影响力,大笛声仿佛唤醒她“沉睡”的内心。 B . 响器在旷野里吹奏,高妮听得“泪流满面”,写出高妮被大笛征服、沉浸在大笛的曲调中难以自拔,有力地突出了音乐的感染力。 C . 高妮想进响器班子学吹大笛,家人竭力反对,小说围绕高妮与父母间的矛盾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借以表现高妮的情感世界。 D . 文中写高妮学大笛的过程,用笔极简,作者通过人们对她演奏大笛的神化,侧面表现其技艺高超,她为此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
    2. (2) 请对文中划线的句子从手法及内容方面加以赏析。
    3. (3)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 , 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 , 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 .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C .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D .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 . 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 C . 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 . 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 . 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C . 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 . 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②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

    暮春

    杜甫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全诗描绘了巫峡暮春世界的景色,营设了一种空阔明丽的意境,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B . 颔联写出了巫峡地界一年四季多风多雨的自然景况,真实表现了当地气候特征。 C . 颈联用“新暗”“欲红”写出柳与莲色彩的变化,呼应题目“暮春”这一特定时节。 D . 尾联写洲渚之上水鸟鸳鸯挟幼鸟自由翻飞又随意聚落在一处,暗示自身的处境。
    2.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句子是: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洒酒祭月,寄托自己对人生感慨的诗句是:

    ③我们常用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的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七、选择题组
  • 7. (2020高二上·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莎士比亚是敏锐的学习者,又是伟大的创新者。推陈出新的一个突出例证是悲剧《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丹麦史》,已经     多年,复仇也是舞台上风行一时的情节俗套。然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两者都焕发出了新意,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迷惘的年轻理想主义者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企图。莎士比亚写戏(   )。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公能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    ;他的喜剧和悲剧不是单纯的,而是错杂的混合体。

    莎士比亚在表达他对历史、现实及人性的考察和认识时,以正面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也常常借各色人之口让多种社会思想和话语同台“表演”,百家争鸣。举个例子,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线索的情节交错发展,而且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表现都包含很多彼此      的复杂成分,体现了作者思想深处的困惑和局限。莎士比亚的早期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地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以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      的感情和思想。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留传   起伏跌宕   抵触   扣人心弦 B . 流传   波澜壮阔   抵触   振聋发聩 C . 流传   起伏跌宕   抵牾   扣人心弦 D . 留传   波澜壮阔   抵牾   振聋发聩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太介意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的“三一律”陈规,也不拘泥于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B . 不拘泥于要求行动、时间、地点一致的“三一律”陈规,也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C . 不太介意“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也不拘泥于划分悲喜雅俗 D . 不拘泥于“三一律”陈规要求的行动、时间、地点一致,也不太介意划分悲喜雅俗
    3. (3)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 B .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 C .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剧作浓墨重彩地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表达了一位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迷惘的企图。 D .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迷惘的企图。
八、语言表达
  • 8. (2020高一下·江门期中)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功课的教学;都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①;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就触及教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②?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怎么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③。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精辟的话;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9. (2020高二上·桂林开学考) 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据调查,随着“90后”甚至“95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近日,一则关于“‘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调查报告引来网友热议。从就业上看,“95后”有着更多不同于前辈的个性。有的“95后”约了面试时间,却“放鸽子”,有的不愿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长的流水线工作,有的刚工作两天就“闪辞”。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这份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直观:“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到”90后”骤降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

九、材料作文
  • 10. (2020高二上·咸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